•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個體、世家、社群

      2017-05-09 21:11德吉卓瑪
      西部學刊 2017年4期

      摘要:文章根據(jù)青海藏族地區(qū)田野考查數(shù)據(jù),認為個體、家族、空行母化身,以及民間社群為載體奉持覺域派教法,是當下覺域派教法在青海藏族地區(qū)民間的流傳形態(tài)。不論是在家密宗士“俄巴”和“俄瑪”,還是民間宗教社團和尼僧群落,作為青海藏族地區(qū)民間的行持者和傳播者,均承載著屬于自己的一種覺域派教法傳承,表達著他們的信仰和宗教實踐,雖然奉持樣態(tài)不盡相同,但作為覺域派教法的載體卻延續(xù)著覺域派的法脈傳統(tǒng)。

      關鍵詞:覺域派教法;青海藏族地區(qū)民間;奉持實踐

      中圖分類號:B94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覺域派是藏傳佛教重要宗派之一。公元11世紀,由藏族著名女佛學家、密宗大師瑪久拉仲(???????????????)創(chuàng)立,是藏傳佛教史上唯一由女性創(chuàng)立的宗派。在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中,覺域派雖然算不上擁有一定勢力的大教派,但以自己獨特的教法義理和別具風格的修行樣態(tài)卻于“百家”之林定于一尊,構(gòu)筑了該宗派與眾不同的特點,成為藏傳佛教具有鮮明個性的一種宗派,在藏傳佛教中獨樹一幟。覺域派曾幾度風靡整個藏族地區(qū),不僅對藏傳佛教諸宗派產(chǎn)生巨大影響,而且在藏族社會生活中有著深廣的影響。直至今日,覺域派的教法義理仍然在流傳,且與藏傳佛教各宗派合流并存,業(yè)已成為藏族地區(qū)僧俗信徒共同修持的一個法門。

      然而,遺憾的是在學術界長期以來持有一種錯誤的觀點,在一些前輩的著作中誤以為“覺域派從公元十五世紀在藏族地區(qū)自行消亡?!雹俟识?,對覺域派的研究迄今很少有人涉足。20世紀90 年代初,筆者在某一寧瑪派尼寺調(diào)研時,于舉行法事儀軌的“宗教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了被學界判定“自行消亡”,“不復存在”,或“未見有傳承”的覺域派法本,并親眼目睹了其教法儀軌。迷霧現(xiàn)身,令我驚訝不已。由此,筆者開始關注藏傳佛教研究領域的一個學術空白,一個迄今在藏傳佛教源流中相沿不斷,卻又不被學界所知的,且誤認為“湮沒”的宗派——瑪久拉仲的覺域教派。本文將依據(jù)筆者多年的田野調(diào)研并倚重青海藏族地區(qū)的個案資料,就覺域派教法在民間的信仰和奉持實踐及流傳樣態(tài)從以下幾個角度和層面進行論述。

      在青海藏族地區(qū)民間,覺域派教法得到了民間信眾的注重和傳習,不僅是在家男女修行者崇奉的教法,而且也是民間群落或宗教社團奉持的法門。因此,不論在信奉藏傳佛教的區(qū)域,還是信仰傳統(tǒng)宗教苯教的地方,覺域派教法都占有一席之地。從肅穆的天葬場,或令人恐懼的墳場墓地,到空曠的山野,僻靜的修行地,或者莊嚴神圣的道場、清靜的田園、茅屋僧舍、民居家園,悉乃覺域派教法之存在空域。特別是在傳習形式上,則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可謂傳習形式多樣。從其傳播載體而言,個人、世家,以及民間宗教社團或社群構(gòu)成了修持覺域派教法的主流。與之相應,業(yè)已形成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修行模式和流傳樣態(tài),從而表達了青海藏族地區(qū)民間的奉持特色。

      一、嵌入個人的日常生活

      嵌入個人的日常生活,是覺域派教法在青海藏族地區(qū)民間一種修持樣態(tài),主要凸顯于在家修者的修行中。在青海藏區(qū)筆者造訪過一些在家修行者,或者說居士。②當然,這里所說的居士是指藏傳佛教的在家修行者“俄巴”(???????)和“俄瑪”(???????),以及包括苯教在內(nèi)的民間在家男女修行者,他們與漢傳佛教的在家信徒有別,是藏族民間特有的在家修行群體,有屬于自己的法脈傳承??梢哉f,是藏族民間信徒特殊的一種信仰載體和形態(tài)。

      其中,“俄巴”和“俄瑪”是青海藏族地區(qū)民間在家修行者的代表性人物,從宗派而言,主要隸屬寧瑪派。他們可以是以村莊為中心結(jié)構(gòu)的,亦可以是以民間社團為中心組成的,且有自己的修行道場和法脈傳承。其修行特點是在家修行為重,群體集中修行為輔。就是說,平素在家修行,但時而集中在修行道場集體共同行持法事儀軌。筆者多年來走訪過許多“俄巴”和“俄瑪”,根據(jù)筆者的調(diào)研資料和數(shù)據(jù)顯示,覺域派教法是許多在家修行者念修的法門,尤其是“俄巴”和“俄瑪”,且在奉持方法上有屬于自己的流傳樣式。以田野調(diào)查為例:

      個案一

      多年前,筆者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勒堅村(??????????????)造訪了一位在家修行的“俄巴”(持密居士)——是年65歲的“俄巴”達正(?????????)。③他是一位在家修行的“俄巴”,他的宗教生活非常規(guī)范,從清晨到傍晚每一時段的修行非常有秩序,可謂按部就班。除了修持寧瑪派教法傳承的法門,覺域派教法則是他每日佛事的念修內(nèi)容,必不可少。

      他告訴筆者,其修持的覺域派教法是從毗鄰的熱貢(?????????同仁)地區(qū)受得的。他師從于擁有覺域派教法傳承的格魯派高僧格西希饒倉(????????????????????)和才太倉(??????????)二上師,修得的覺域派教法《覺域空行笑聲:游“年”地修行·水晶明鏡》(???????? ??????????????????????????????????????????????????????????)的教法灌頂,以及這一教法的經(jīng)教和導文教授之傳承灌頂,藉此曾游修“一百零八‘年(????)地法”,并以覺域派教法的行者“覺巴”(???????)身份和修行規(guī)程修持這一教法,圓滿了覺域派密法“一百零八‘年地”之修行。

      這一教法與他相伴,業(yè)已成為他每日傍晚念修的法門。選擇這一時段,有他自己的理由,因為在藏族民間,認為傍晚是“鬼神”行走之時,所以,在這一時段念修覺域派教法乃天時地利人合,是日常最佳的修持覺域派教法的時段。

      從以上個案,我們不難了解到青海藏族地區(qū)民間一個在家修行者——“俄巴”修持覺域派教法的場景。然而,引起筆者注意的是,這位“俄巴”修持的覺域派教法則承接于格魯派高僧格西希饒倉和才太倉,而且又源于《覺域空行笑聲》當中。要知道,《覺域空行笑聲》是寧瑪派著名高僧隆欽饒絳巴·智美奧色(????????????????????????????????????)著述的一卷部覺域教法經(jīng)典,也是寧瑪派行者推重的覺域派教法經(jīng)典之一,在這里卻跨越宗派而流傳。由此可見,在藏地民間,修行者對覺域派教法的奉持并未受阻于宗派的局限,能在相互間流傳,從而呈現(xiàn)出民間在家修行者無宗派之見和隔閡的一種流傳樣態(tài)。

      個案二

      嘎卓(??????????),70多歲,④解放前從塞樂寺一位喇嘛受得“那若空行母”及覺域派教法灌頂,一生把念修此二法門作為自己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每日不間斷地念修“那若空行母”及覺域派教法,時而獨自前往寺院、或某個修行地念修“那若空行母”及覺域派教法。她的修行生活得到了丈夫和子女的支持,隨著年齡的增加她把念修“那若空行母”及覺域派教法作為自己日常生活的全部,身心浸潤在教法體驗之中,最終以在家瑜伽女的身份而居,成為當?shù)赜忻摹澳侨艨招心浮奔坝X域派教法奉持者。

      在藏族地區(qū)每個村莊都有自己所屬的寺院,因此,廣大信眾有許多聽聞佛法,或者接受教法灌頂?shù)臋C會,這為每個修持佛法的在家信眾提供了選擇適宜自己念修的法門的路徑和條件。許多在家信眾從高僧大德受得覺域派教法灌頂后,把這一法門作為自己日常念修的教法,以致自己成為一名奉持覺域派教法的“覺巴”,即奉持覺域派教法的修行者和瑜伽行者(????????????)。

      此外,在藏族傳統(tǒng)宗教苯教,覺域教法也是苯教行者奉持的基本法門,覺域教法信仰在民間同樣也得到了苯教在家修者的奉持。如個案三:

      完德措(??????????)、30多歲,⑤生活在信仰苯教的一個村莊,和藏族地區(qū)廣大信眾一樣無宗派門戶之見,17歲始,每日磕100次等身頭,曾游歷藏地,朝拜隆務寺(??????????????)、拉卜楞寺、塔爾寺,以及拉薩大昭寺等前、后藏的許多寺院。因患眼疾于2003年由母親相伴從自家霍那瓊溫拉卡(????????????????????)沿著羊腸小道,磕等身頭至拉卜楞寺,藏藥浴治愈。2005年7月,筆者在旺加寺考察時與她同住,說來旺加寺修行不久,已受菩薩戒,取法名德欽桑姆(???????????????),并以瑜伽女的身份加入旺加寺三年期的閉關修行。 三年出關后,以在家瑜伽女修持她在旺加寺受得的各種苯教教法,包括苯教傳承的覺域教法。

      此外,在田野調(diào)查中筆者獲悉,有這樣一位苯教在家修行者,他一生奉持傳統(tǒng)宗教苯教傳承的覺域教法,時而從苯教寺院請出家人在家舉行法事儀軌,將覺域教法作為其中主要的念修內(nèi)容。因此,在信仰苯教的地域,融在傳統(tǒng)宗教苯教中的覺域教法,往往依其傳統(tǒng)被在家修行者奉持傳習,業(yè)已成為藏區(qū)民間在家修行者修持的一種法門。有的則終生僅只依此教法修行,以體驗坐落于個人心中的教法信仰。

      從以上個案可以觀見,覺域派教法在青海藏族地區(qū)民間或作為個人密法修持內(nèi)容,在男女信徒當中得以傳習,或以俗家舉行的法事儀軌之形式在青海藏族地區(qū)民間流傳。從奉持者而言,他們生活在不同的信仰區(qū)域空間,奉持著不同法脈傳承的覺域派教法。然而,覺域派教法卻深深地嵌入他們的日常生活,并落實于個人的信仰體驗之中而投身于此,而且在身份認同上為“俄巴”、“覺巴”和瑜伽母,有一定的宗教造詣和修學藏傳佛教和苯教的背景和修行經(jīng)驗??梢哉f,覺域派教法修持在這里呈現(xiàn)出純粹個人的信仰體驗和功能意義。

      二、家族世襲和化身傳承

      以個人和家庭為中心修持覺域派教法,是覺域派教法在青海藏族地區(qū)民間的一種宗教表達和實踐。同樣,以覺域派始祖瑪久拉仲的化身信仰和認知覺域派教法,也是覺域派教法在藏區(qū)民間的認同路徑。換言之,公元11世紀瑪久拉仲創(chuàng)立的覺域派教法在青海藏族地區(qū)民間不僅形成了以家庭,或以家族為軸心世襲承繼的覺域派教法傳承,還以空行母的化身延續(xù)和表達著對瑪久拉仲身份的認同。依據(jù)筆者調(diào)研的個案為例:

      筆者曾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嘎杰(??????????)鄉(xiāng)察曲囊村(???????????????????),走訪了一個寧瑪派“俄巴”世襲密宗師家庭。我訪問的主人公是“俄瑪”華措吉(??????????????),是年,她83歲,⑥思路卻非常清晰,高大的身材,一張美麗和善的面孔依然可見年輕時的麗人風韻。她是當?shù)胤浅S忻挠X域派教法修持者。

      “俄瑪”華措吉,1927年出生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嘎杰鄉(xiāng)察曲囊村的一個寧瑪派世襲密宗師家庭,父親貢桑多杰(????????????????),是一居家密宗師,母親名華毛措(???????????)。她為二者之獨生女,聰穎美麗,從三、四歲時跟隨其父習文識字,學習藏文和日常念誦法。日后隨父親修學寧瑪派教法,并受得寧瑪派伏藏大師杜迥仁波切(?????????????????????)之“新伏藏近傳覺域派教法”和瑪久拉仲的“金剛黑忿怒母教法”等。其中“新伏藏近傳覺域派教法”和“金剛黑忿怒母教法”對她日后的宗教生活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成為她一生修持的重要教法。從17歲時,她獨自在當?shù)刂纳裆蕉嗳昭拢??????????)的一處山洞修行,直至獲得各種驗覺和修行經(jīng)驗。遵循覺域派教法軌范游歷“一百零八泉法”修行獲得大成就,在當?shù)匾杂X域派教法成就者而享有名聲。30歲時,與鄰村的居家密宗師杜都嘉(???????????????)成婚,生有一女,并和女兒一起生活。改革開放后,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她的修行生活也從幕后走向臺前,常常為上門求法醫(yī)治疾病的當?shù)厝罕姷冉獬纯?,深受村民的尊重。值得一提的是,覺域派教法中有許多祛除和醫(yī)治疾病的法門。覺域派祖師瑪久拉仲稱其教法,是“醫(yī)治四百零四種疾病的妙法”。華措吉老人也依自己的法術醫(yī)術為人們祛病驅(qū)邪,滿足當?shù)厝说男枨蟆?/p>

      按照家族世襲的傳承方式,其教法的傳承人為她的外孫白瑪(?????)。白瑪剃度出家后,曾在西藏林芝(???????)的喇嘛林寺(???????????)修學寧瑪派教法和伏藏大師杜迥仁波切之“新伏藏近傳覺域派教法”等,并獲得傳承灌頂。

      以上個案為我們勾勒了一個“俄巴”世襲密宗師家庭修持和傳承覺域派教法的情景和樣態(tài),父親傳給自己的女兒,女兒再傳給自己的外孫,以家族的傳承形式一代一代地將其家族傳習的覺域派教法承繼下來。至此,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 以寧瑪派“俄巴”世襲密宗師家庭延續(xù)的這個家庭,其家庭成員“俄巴”的身份開始發(fā)生變化, 承繼這個“俄巴”世家覺域教法傳承的第三代人,外孫白瑪是出家僧人。居家的“俄巴”身份,被出家僧人替代,但在宗派歸屬上保持傳統(tǒng)的純正?;诖?,我們可以認為,寧瑪派“俄巴”世家傳承的教法,對法嗣傳承人在身份上抑或無特制規(guī)程。

      再來看瑪久拉仲化身的空行母在藏區(qū)民間的表達形式,從公元7世紀的吐蕃第一位智慧空行母化身佛學大師益西措嘉(????????????????),到11世紀的智慧空行母化身覺域派祖師瑪久拉仲,在藏族地區(qū)有許多女性享有空行母的殊榮和尊號,她們是化身的一種符號象征,往往與佛法密切關聯(lián),且有一定的佛法背景,其身份的界定則與某個佛母連結(jié)而冠名,從而擁有了空行母化身的特性。透過這樣一種宗教力量,女性在藏傳佛教中實現(xiàn)了自主性,在藏區(qū)民間亦獲得了更多的認可,以至于作為崇拜的對象,贏得了信仰者的敬仰。于此,筆者表述的覺域派祖師瑪久拉仲,其“空行母”的特性則以“化身”(??????????)的形態(tài)得以延續(xù),業(yè)已形成藏傳佛教女性活佛體系,⑦傳承至今。而在青海藏族地區(qū)民間以瑪久拉仲“化身”冠名的“空行母”(???????????),也在自己的信仰空域傳承覺域派的傳統(tǒng)。以嘉益卡卓瑪(??????????????????)為例:

      嘉益卡卓瑪是嘉益(甲乙)寺(??????????????)⑧的活佛和住持,系覺域派創(chuàng)始人瑪久拉仲的轉(zhuǎn)世化身,通常稱呼她為嘉益卡卓瑪(??????????????????),即嘉益寺的空行母。嘉益卡卓瑪?shù)臏Y源與貢日卡卓瑪女活佛體系有關,是第五世貢日卡卓瑪·貢卻丹貝旺茂的在民間的轉(zhuǎn)世化身。

      2005年7月17日,筆者專程到嘉益寺調(diào)研。幸運的是,一直想拜訪但總是無緣的嘉益卡卓瑪,從醫(yī)院出院回到寺里不久。見到嘉益卡卓瑪時,她正盤腿坐在僧舍外面的草坪上,看她女兒——收養(yǎng)的,收拾牛糞。我恭敬地獻上哈達等,把拜訪的意圖告訴她,她一個勁兒地說:自己不值得造訪,等等,最終她還是和我聊了許多。

      嘉益卡卓瑪,名為丹措卓瑪(???????????????),俗名卓瑪措(????????????),1938年5月13日,出生于同仁縣曲庫乎鄉(xiāng)(??????)加佳村。在她出生前,馬家兵打死她的父親、姐姐,打傷兄長,母親認為她是一個不吉利的女孩,在森林生產(chǎn)后把她遺棄在那里,后被舅舅收養(yǎng)。6、7歲時,跟隨在旺家寺旺加活佛囊欽(行宮)做行腳僧的兄長來到旺加寺,在那里開始學習藏文。11歲時,從古帝寺(??????????????)堪欽希瓦措(?????????????????)受居士戒,賜名丹措卓瑪。16歲時,受沙彌戒,賜名洛桑香曲卓瑪(????????????????????????)。后以貢日卡卓瑪之另一化身游歷各地,也曾修持過“一百零八泉法”覺域派教法。二十世紀60年代來到海南州,在共和縣的曲溝、貴南縣的沙溝一帶游歷,從事宗教活動。25歲成為海南藏族自治州政協(xié)委員,后定居曲溝鄉(xiāng)蘇乎拉村,1974年遷居倒淌河鄉(xiāng)嘉益(甲乙)村,一直生活在這里。

      嘉益卡卓瑪告訴筆者,自己比較喜歡用丹措卓瑪這個名字,也有人稱她“崗日卡卓瑪”(??????????????????),意即“雪山空行母”,是“貢日卡卓瑪”訛化的諧音。然而,嘉益卡卓瑪最初雖然也是以貢日卡卓瑪?shù)幕韱柺?,但是用她自己的話說,她只是貢日卡卓瑪“名字之化身”。二十世紀40年代初期,在認定第五世貢日卡卓瑪·貢確丹貝旺茂(1892~1934年)時,嘉益卡卓瑪也曾聲稱為其化身,最后和她同一地區(qū)的另外一位女孩被認定為第五世貢日卡卓瑪?shù)霓D(zhuǎn)世。1974年,嘉益卡卓瑪在倒淌河鄉(xiāng)甲乙村定居后,則以“嘉益卡卓瑪”著稱。那時,她主要在當?shù)匦嗅t(yī),自己采藥材,配制藏藥為群眾醫(yī)治疾病,在當?shù)赜辛艘欢ǖ挠绊憽?984年,在當?shù)厝罕姷拇罅χС窒?,嘉益卡卓瑪在甲乙村?chuàng)建了自己的寺院,并以婦產(chǎn)為主,開辦診所,服務當?shù)啬撩瘛?/p>

      就像嘉益卡卓瑪這樣以瑪久拉仲化身來界定其身份的空行母,在藏區(qū)民間不乏其數(shù),有形成制度體系的轉(zhuǎn)世化身,時間上一脈相承,有史可尋;也有個體獨立的,被某一上師譽為瑪久拉仲轉(zhuǎn)世化身的空行母,但時間上則跨越幾個世紀,可以說,瑪久拉仲化身的空行母不時出現(xiàn),不囿于時空之界限。然而,通過她們我們卻可以明了藏區(qū)民間對瑪久拉仲及其教法的信仰和認同,從表層看,她們是瑪久拉仲的化身,一種宗教的高階的象征符號,但是其涵義非常深厚,她們的身份承載的不僅僅是瑪久拉仲覺域派教法的傳統(tǒng),更是延續(xù)覺域派教法的一種載體??梢哉f,在藏區(qū)民間,覺域派始祖瑪久拉仲及其教法在得到信眾認同、接納的同時,卻在藏地民間亦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且成為藏區(qū)民間修行生活的組成和信仰表達。

      三、民間宗教社群的實踐

      如果說以上是以個體形態(tài)的在家修行者或“居士”為中心的在青海藏族地區(qū)民間相沿流傳的覺域派教法修持樣態(tài),那么,在此還可以透過筆者調(diào)研的個案來了解一種結(jié)社的集體修持覺域派教法的民間宗教群落,了解他們是如何表達其宗教實踐的。以“喇嘛智妥巴”為例:

      “喇嘛智妥巴”(????????????????),系藏語,其中“喇嘛”(?????)意即“上師”;“智妥巴”(???????????),意即“成就者”,“喇嘛智妥巴”,即“上師成就者”,是指藏傳佛教修持金剛密乘證悟密法深奧義理而獲得成就的修行者上師。

      歷史上,在筆者的家鄉(xiāng)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曾有以“喇嘛智妥巴”結(jié)社而構(gòu)建的民間密宗修行群落,或者宗教社團,當?shù)厝朔Q他們?yōu)椤袄镏峭装汀保蚍Q其為“赤噶日楚巴”(????????????????),即“以赤噶地區(qū)為中心居山修行者”。⑨然而,從今日的行政區(qū)域劃分而言,它是一個跨區(qū)域、跨地方的,但卻又有無法割離的地緣關系和法脈關系的安多藏區(qū)民間密法修行群落組織。“喇嘛智妥巴”有屬于自己的修行特色,平時各自修行,則以“日楚巴”居山修行者,或“覺巴”即修持覺域派教法行者的身份,游歷各藏傳佛教修行圣地,或者深山老林、天葬場等地修行,只有在“喇嘛智妥巴”社團舉行法事儀軌時,集中在某一修行地,或道場共同奉持該社團行持傳承的教法。

      “喇嘛智妥巴”修行群落,“文革”時解散,2006年農(nóng)歷2月重新組建,并于是年農(nóng)歷二月初八,在筆者家鄉(xiāng)的藏傳佛教“后弘期”復興地之一洛多杰扎寺(?????????????? ),又稱瑪龍洛多杰扎(?????????????????????),“瑪龍”(????????)即黃河谷地,"洛多杰扎"(??????????????)意為“金剛崖”,簡稱“扎”(???),即山崖,或“多杰扎”( ???????????),⑩進行了重組后的第一次“喇嘛智妥巴”傳承的農(nóng)歷“二月燈供”(?????????????????)大法會,歷時20多天,有100余名“喇嘛智妥巴”參加了這次大法會,悉皆身著黃色袈裟,此乃“喇嘛智妥巴”儀表威儀特征。由此,中斷了幾十年的“喇嘛智妥巴” “二月燈供”大法會得以恢復和延續(xù)。

      “喇嘛智妥巴”傳承的農(nóng)歷“二月燈供”(?????????????????)大法會,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八舉行,主要以“供養(yǎng)”和念修為主,如法會之名稱,燈供、凈水供、曼陀羅供等,是法會“供養(yǎng)”的一部分,經(jīng)贊梵唄和修持覺域派教法是法會的另一部分內(nèi)容。每日凌晨四時起,念誦各種經(jīng)贊,下午修持覺域派教法。這里要說明的是,“喇嘛智妥巴” 修持覺域派教法,是從瑪久拉仲傳承延續(xù)至格魯派行者當中的覺域派教法。我們再從格魯派行者修持的覺域教法來類別,“喇嘛智妥巴” 修持的覺域教法,屬于以拉卜楞寺為中心傳承的覺域教法。

      “喇嘛智妥巴”傳承的農(nóng)歷“二月燈供”法會的時間長短,取決于當?shù)孛癖姷摹肮┦?,與洛多杰扎寺有傳統(tǒng)“供施”關系的香火村,或者說,香火村的每個家庭都是“二月燈供” 大法會的“供施”者和供養(yǎng)人。故而,屆時有當?shù)氐膹V大群眾前來受聽各種教法??梢哉f,“喇嘛智妥巴”傳承的農(nóng)歷“二月燈供”大法會,是與當?shù)匦疟娀拥囊环N民間大法會。

      從筆者搜集的“喇嘛智妥巴”的調(diào)研資料,我們不難看出,覺域派教法是其中行持的主要法門,占用著每日法事儀軌的下午半日??梢?,“喇嘛智妥巴”社團對覺域派教法的重視,使得覺域派教法以藏區(qū)民間宗教社團奉持的形態(tài)傳習相沿。

      筆者在田野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以民間宗教群落形態(tài)存在,以其為修行生活的尼僧,?對覺域教法則情有獨鐘。在覺域派教法的修持實踐方面,表現(xiàn)出她們的行持特色。以洛多杰扎寺(??????????????)尼僧群落為例:

      洛多杰扎寺,是筆者長期進行田野考查的重點之一。洛多杰扎寺歷史悠久,是藏傳佛教“后弘期”的發(fā)源地、復興地和修行圣地。公元843年吐蕃贊普朗達瑪滅佛后,“三賢哲”(??????????????)?及拉隆貝吉多杰(??????????????????????)從前藏至此地,隱居修行,從密宗大師拉隆貝吉多杰的弟子中,還出現(xiàn)了以“尖扎地方十忿怒”著稱的十位大成就者。歷史上,薩迦班智達、東智仁欽、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一世章嘉扎巴沃色、賽康巴(??????????)等著名高僧大德和大成就者曾踏訪此地,鑿開巖壁建有佛殿、佛堂、佛塔等,在藏區(qū)頗有影響,前來朝拜的信教群眾絡繹不絕。從二十世紀80年代,有數(shù)名尼僧在洛多杰扎寺大經(jīng)堂右側(cè)建僧舍,過著佛教早期“阿若蘭”的修行生活。多時有14余名尼僧,有時只有5名尼僧,但她們不隸屬于洛多杰扎寺,而是依附洛多杰扎寺修行而聚集成的民間尼僧群落。

      在這里修行的尼僧均來自附近村莊,多為青年尼僧。近年,她們以在洛多杰扎寺修行的日楚巴·官卻嘉措(????????????????????????????)為師,修學《道次第廣論》、《皈依經(jīng)》等,獲得了不少佛學知識。她們的修行方式各具特色。平時各自修行,每逢農(nóng)歷初一、初八、十五、三十望晦日等,在尼僧拉姆卓瑪?shù)闹鞒窒?,集中在某一僧舍舉行相應的法事儀軌。其中,受過覺域派教法灌頂?shù)哪嵘?,則把覺域派教法作為日常課誦行持,主要念修“黑忿怒佛母法”等相關教法內(nèi)容。比如,尼僧拉姆卓瑪(??????????????)主持時,以她為主修持的覺域派教法是《覺域教法前行攝收法》(???????????????????????????????????????????????????????)、《依妙金剛瑜珈母之覺域教法便攜法·空行心滴甘露》 (???????????????????????????????????????????????????????????????????????????????????????????????????????????????),該經(jīng)典由阿措寺(??????????????)的普巴·格勒嘉措·貝桑布(??????????????????????????????????)著書于桑耶寺(??????????????),當下為阿措寺傳承的覺域派教法。以尼僧次成卓瑪(??????????????????)為中心,承繼的是智格哲宗寺(??????????????????????????)?傳承的覺域派教法,以尼僧丹增措姆(?????????????????)為中心,修持的覺域派教法是拉卜楞寺傳承的《瑪久空行耳傳之甚深道常持瑜伽·極便攜筆書》、《寂息甚深道·酬補側(cè)記》,及其系列法事儀軌。

      在藏族地區(qū),出家女性的修行模式不盡相同,依附某個寺院、修行地,或者某一喇嘛上師,三、五人聚集一起修行,結(jié)為群落修行,筆者稱其為群落尼僧,乃藏傳佛教尼僧最普遍的一種修行生活模式,也是藏區(qū)民間出家女性的一大特征。她們有自己依止的喇嘛上師,也有自己行持的教法。其依止的喇嘛上師和所奉持的教法,直接決定了她們?nèi)蘸蟮男扌猩?。其生存模式往往以民間個體的,或者群落形態(tài)的修行者自居。覺域派教法作為藏族女性自己創(chuàng)立的宗門教義,猶如“黏合劑”,成為她們選擇和奉持的教法,并伴隨著她們一生的修行生活。從洛多杰扎寺尼僧群落的覺域派教法實踐,呈現(xiàn)藏區(qū)民間尼眾的一種行持特點。值得留意的是,雖然尼僧群落都依附洛多杰扎寺在修行,然而,她們修持的覺域派教法卻分別傳承于阿措寺、智格哲宗寺和拉卜楞寺等不同的格魯派寺院,各有法脈傳承,修持的內(nèi)容不盡相同。就行持規(guī)模而言,屬于尼僧群落的修持內(nèi)容,但作為一種覺域派教法的修持實踐和信仰表達,每個尼僧卻承載著覺域派教法的一個傳承,有著細水長流的功能和價值意義。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我們對覺域派教法在青海藏族地區(qū)民間的流傳樣態(tài)及其踐行特色以及所產(chǎn)生的影響等,都有了較為明晰的認識和把握。認為在藏族民間,不論個體還是群落或宗教社團,悉皆與覺域派教法保持著一種源緣關系,并于這種關系中覺域派教法以多種樣態(tài)、不同的法脈傳承,被身份不同的僧俗行者,在不同的空域奉持傳習,以使覺域派教法得以流衍,伸展,且構(gòu)筑覺域派教法在藏族民間流傳的重要特點及其社會表征。認為個體、家族、空行母化身,以及民間社群為載體奉持覺域派教法,是覺域派教法在當今藏地民間流傳的不同形態(tài)和表達方式。一言以蔽之,覺域派教法在藏地民間以各種形式得到廣泛流傳。

      注 釋:

      ①見《西藏佛教史略》等。

      ②居士,源于佛教,系佛教四部眾之一,佛教用以稱呼在家佛教徒之受過“三歸”、

      “五戒”者,為“鄔波塞迦”或“優(yōu)婆塞”,即居士。梵文“鄔波”,為親近、

      接近,或者恭敬的意思;“塞迦”的意思是善業(yè)、善法、善。譯為中文,就是

      親近事?!笆隆?的意思很廣,包括事業(yè)、事務等等,但此處是指善法、善事。

      因此,居士的意思,就是接近、親近善法,成為佛教的四部眾之一。故而,按

      照一般的概念,泛稱在家信佛法的人為居士。

      ③2006年8月2日,調(diào)研筆記。

      ④2010年,調(diào)研筆記。

      ⑤2005年,調(diào)研筆記。

      ⑥2007年7月,訪談筆記。

      ⑦貢日卡卓瑪女活佛貢日卡卓瑪(??????????????????)是安多藏區(qū)有著一定影響的一位

      女性活佛,屬于藏傳佛教格魯派女活佛體系,是甘加扎嘎爾貢巴(????????????????

      ???????),即甘加白石崖寺的第一活佛或寺主活佛。通常人們稱她為“阿勒貢日

      倉”(?????????????????),“阿勒”(?????)即青海、甘肅等藏區(qū)對轉(zhuǎn)世化身活佛的

      一種稱謂,貢日(???????)之名后加“倉”(????),表示尊稱,即貢日活佛,現(xiàn)

      已傳承至六世,在藏區(qū)享有很高的的地位。六世貢日卡卓瑪·格桑丹曲卓瑪

      (??????????????????????????????????????????),現(xiàn)任拉卜楞尼寺主任等職。

      ⑧嘉益寺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倒淌河鄉(xiāng)甲乙村境內(nèi),距離縣治所在地恰

      卜恰鎮(zhèn)28公里處,這里的海拔是3412米。該寺隸屬藏傳佛教格魯派。1980

      年,始建嘉益寺,第十世班禪大師為寺院題名“哦才泰林”(????????????????),意

      即“神奇度脫洲”,嘉益卡卓瑪任住持,并成為該寺的活佛。1988年,嘉益寺

      對外開放,寺院規(guī)模不大,占地27畝,其中大經(jīng)堂一座5間,佛殿一座3間,

      僧舍28間,原有32比丘僧伽?,F(xiàn)有28名,寺院管理委員會是這里的最高組織

      機構(gòu),有3人組成,嘉益卡卓瑪是該寺的寺主和活佛,為海南州政協(xié)駐會委

      員,在當?shù)赜幸欢ǖ挠绊憽K?,嘉益寺也是藏族地區(qū)為數(shù)不多的由女性活佛

      或空行母住持的寺院之一。

      ⑨赤噶地區(qū),依據(jù)今日的行政區(qū)域劃分,即指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但

      在歷史上,今日的尖扎地區(qū)等亦為赤噶地區(qū)所屬。

      ⑩洛多杰扎寺,位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城,西約4公里處的洛多杰扎

      山崖峭壁中,是藏傳佛教“后弘期”發(fā)祥地,著名修行圣地。洛多杰扎寺歷

      史悠久,公元843年吐蕃贊普朗達瑪滅佛后,“三賢哲”(??????????????)及刺殺

      藏王朗達瑪?shù)拿茏诖髱熇∝惣嘟軓那安靥又链说兀谏蕉粗须[居修行,

      從密宗大師拉隆貝吉多杰(??????????????????????)的弟子中,還出現(xiàn)了以“尖扎地方十

      忿怒”著稱的十位大成就者。故此,這里成為藏傳佛教“后弘期”的發(fā)源

      地、復興地和修行圣地。元代,薩迦班智達赴涼洲與元朝會談途徑此地,初建

      本康(?????????)即十萬佛殿1座,內(nèi)藏有桑杰朗布(????????????????)的一碗舍利。清

      代,第一世章嘉扎巴沃色(???????????????????????)的弟子哲乃亥仁欽·赤列彭措(???????

      ??????? ??????????????????)曾鑿開巖壁建佛堂1座,塑立佛像,自己在此住修20年。此

      后,約16世紀后葉,阿哇寺(????????????)住持阿壩曲結(jié)曼蘭扎西(??????????????????????????

      ????)和艾格智欽在佛堂內(nèi)廣置佛像、佛經(jīng)、佛塔等。后被清兵毀壞,由賽康巴

      (??????????)活佛修復。山崖上曾有24處修行洞,內(nèi)置許多石雕佛像。該寺系格

      魯派,由拉莫德欽寺(????????????????????)每年派人輪流管理,為其屬寺,以修行

      為主。曾幾度被毀。近年來,附近四莊:即馬克堂(??????????)、勒建(????????)、麥

      什扎(???????)和洛庫(??????)的信教群眾集資修復了部分窟洞佛殿和建筑,重

      塑佛像,并在崖前平地上建立了大經(jīng)堂和僧舍數(shù)間,早先由四莊僧人輪流管

      理香火,后由拉莫德千寺和瑪龍古魯寺(???????????????????)的僧人管理香火,2009

      年8月,洛多杰扎寺從修行地成為寺院,日常住寺僧人有7人,并建制了法事

      儀軌,屆時有拉莫德千寺和古魯寺的僧人舉行法事。

      ?藏傳佛教出家女性由于其修行生活模式的不同,可大別為幾大類型,諸如住寺

      尼僧、住家尼僧、群落尼僧等等。詳見德吉卓瑪:《藏傳佛教出家女性研究》,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吐蕃王朝末年贊普郎達瑪在雪域高原發(fā)動了一場禁佛運動,衛(wèi)藏地區(qū)的僧侶四

      散,在拉薩曲水河邊曲臥山精舍靜修的肴格迥、藏饒賽、瑪釋迦牟尼,史稱“三

      賢哲”,或“三智者尊”,遂馱律藏一馱, 取道阿里、噶洛,經(jīng)今新疆南部,

      輾轉(zhuǎn)來到青海黃河下游谷地(古稱瑪瓏),先后移居今尖扎縣城北約40公里

      處坎布拉林區(qū)的阿瓊南宗、加讓鄉(xiāng)的洛多杰扎等地,今化隆縣金源鄉(xiāng)境內(nèi)的丹

      斗地方,又今樂都縣中壩鄉(xiāng)的央宗坪和今平安、互助等縣紅崖子溝溝口的白馬

      寺(白馬寺所在處山巖,人們以瑪爾釋迦牟尼和藏饒賽之名命名,至今稱“瑪

      爾藏巖”。相傳肴格迥一度修煉于離白馬寺不遠的一個山溝,后稱之為“肴格

      溝”。)潛行收徒傳教,最終將佛教從這里回傳到衛(wèi)藏腹地,藏傳佛教稱此為“下

      路宏法”。

      ?阿措寺、智格哲宗寺均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境內(nèi)。

      黔西| 宜州市| 调兵山市| 丹江口市| 潢川县| 涞水县| 阳原县| 德惠市| 长乐市| 庐江县| 淮南市| 太仆寺旗| 宁蒗| 农安县| 桐庐县| 邢台县| 玉门市| 昌吉市| 福清市| 滨海县| 灵武市| 武冈市| 岫岩| 南充市| 中江县| 姜堰市| 额敏县| 水富县| 洛南县| 翼城县| 田东县| 宁强县| 泾川县| 华亭县| 嘉荫县| 体育| 八宿县| 三台县| 遂平县| 新田县| 青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