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霞
【摘要】文章探討荀子思想中人的特殊性問題:荀子“天人之分”命題的提出,引發(fā)出對人的因素的重視;進而提出人與動物的本質區(qū)別和表現(xiàn),即以強調人的特殊性,揭示出人的本質所在:人相對于動物來說是“有辨”的;在人性論上,他堅持“人性趨惡”,所以要通過教化來提高人的道德人格精神;認為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還在于人“有義”;荀子強調人“能群”,“群”是人的社會性的一種表現(xiàn),是人的本質屬性所在。荀子汲取了先秦各家對“人”的理論的探索成果,比較全面地論述了對人的特殊性方面的認識,對后世學術思想發(fā)展的影響是巨大的。
【關鍵詞】荀子;人;特殊性
一、重“人”傳統(tǒng)自古存在
中國古代的哲學家一直以來就比較重視“人”這一主體,其實這種重人的傳統(tǒng)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例如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和夏禹治水等,都是在肯定人的主體作用以及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中很多問題都圍繞人的問題而展開。直到孔子時代,他第一次把關于人的問題從理論角度提出來,孔子“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命題把人納入到哲學的爭辯體系之中;孟子主張性善論,追求盡心知天的天人合一,認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則知其天矣?!蹦又鲝垺胺敲?、“尚力”,以此來肯定人的作用等。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知道先秦時期很多學者對于人的問題做出了很多探索與爭論,但是他們始終把人與天聯(lián)系在一起,很難從“天命”的陰影中解脫出來。
二、荀子在人的特殊性方面的見解
荀子站在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立場上,批判繼承孔孟等前輩的思想,并將其思想進行融通并賦予其自己的思想內涵,由此形成了屬于自己的關于人的思想的認識,特別是在對人的特殊性方面的認識。
1、人的特殊性的認識起點:天人之分
自古以來,盡管大多數(shù)的人有將自然力進行神化的傾向,但是作為儒家哲學的基本問題,荀子在天人關系方面有自己明確的態(tài)度:“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拭饔谔烊酥?,則可謂至人矣?!钡挠^點。在此,他強調社會治亂的原因與天無關,天人相分,事在人為。荀子的觀點無疑將自然與人類社會之間的神秘關系解綁了,將隸屬于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均各還其主。這種對人類主體性的肯定,無疑開啟了跨時代意義的觀念變革。
當然,荀子“天人之分”的命題的提出,并不是強調天人關系的決裂,而是認為,天人之間既有分別又有聯(lián)系,在此強調的是不能過分夸大天的作用,而是應當尊重人并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2、人的特殊性的表現(xiàn):人和動物的區(qū)別
荀子在論證了“天人之分”的基礎上,通過對人的特有品質——“有辨”、“有義”、“性惡”和“能群”——的闡述來展現(xiàn)人的特殊性所在,進一步肯定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1)荀子指出,人相對于動物來說是“有辨”的,體現(xiàn)在“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辨”,指分別。意思是,人之所以為人,不只是因為人長了兩只腳,身上沒有毛,而是因為人擁有思維與智慧,并借以分辨出親疏、男女和上下的等級秩序,這點相對于其他動植物來說是具有絕對優(yōu)勢的。
(2)荀子認為,人不僅“有辨”,而且在人性論上,他堅持“人性趨惡”論,即“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边@一觀點與孟子的人性論是截然相反的,并且這也是荀子思想中對人進行思想教化的前提條件。正因為人性趨惡,所以要通過教化來提高人的道德人格精神。這里的性惡,講的是人與生俱來的生理欲望的自然屬性,而教化則是屬于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社會屬性,也就是說荀子主張人的本性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tǒng)一。
(3)荀子認為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還在于人“有義”,他指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為天下貴也?!避髯又鸺夁f進,強調人作為生物界發(fā)展的最高階段,是經(jīng)歷了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fā)展過程的,無論是與水火、草木還是與禽獸相比,都存在著高貴的特殊性,特別是最后以“有義”為歸結點,這也體現(xiàn)出他對儒家學說思想的繼承,即把道德觀念作為人類與動物區(qū)別的重要標志,“義”是人所特有的,是體現(xiàn)人和動物之間區(qū)別的特殊性所在。
(4)荀子還強調人“能群”,即“力不如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日: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所謂“能群”,即有目的地結成社會群體。這不僅是人類與動物區(qū)分的重要標志,體現(xiàn)了人的特殊性。荀子的這一思想與馬克思、恩格斯在對于人的本質方面的認識是具有相通之處的。馬克思認為“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不僅是一個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恩格斯也說過:“人是一切動物中最社會化的動物。…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單純地以自己的存在來使自然界改變;而人則通過他所做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這便是人同其他動物的最后的本質的區(qū)別?!憋@然,荀子比他們更早地認識到了人的特殊性及人與動物的本質區(qū)別所在,而且這里的“群”是人的社會性的一種表現(xiàn),是人的本質屬性所在。
以上論述,通過荀子在人類“有辨”、“有義”和“能群”等方面的論述,不僅把人與動物徹底分離開來,最重要的是把人類置于一個動物無法企及的特殊地位,并以此表現(xiàn)出人的特殊性及其本質屬性所在。
三、對荀子思想中人的特殊性的認識
荀子汲取了先秦各家對“人”的理論的探索成果,比較全面地論述了對人的特殊性方面的認識,對后世學術思想發(fā)展的影響是巨大的。
1、在天人關系方面,荀子在總結先秦以來各派的合理因素的基礎上進行適當?shù)鼐C合。他既把“人”從“天”、“神”等異己的力量中解放出來,也突出了人的特殊性所在,強調了在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等光輝的思想,不僅把對天人關系的研究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也對后來的唯物主義思想的產(chǎn)生起到積極的作用。
2、在論述人的本質方面,荀子從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tǒng)一方面來談及對人的特殊性的理解。他不僅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人具有“人性本惡”的自然屬性,同時也認為人是處在一定的社會群體組織之中的一員,這種論述人的本質的方法使得荀子對人的本質的理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3、在價值論方面,荀子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立場,以此來突出人的特殊性。他認為要尊重人的正常的無知需要,強調“饑而欲食,寒而欲衣,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谲髯釉诖藦娬{對人的主體價值的尊重,對今后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