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芮芝 胡希軍
摘 要:唐代詩人、文人園林藝術家王維的輞川別業(yè)在形、色、聲等方面展現了王維所力求的書畫意境,整體呈現出一種清、空、淡、遠的寧靜意境。從環(huán)境心理學的角度,以輞川詩集詮釋園林意境淵源,對后世造園的詩意化及意境營造具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詩意園林;園林意境;輞川別業(yè)
輞川別業(yè)在藍田縣西南約20公里,山嶺環(huán)抱,豁谷輻輳有若車輪,故名“輞川”。原是宋之問的莊園,后為王維所得?!遁y川集》記錄了20個景區(qū)和景點的景題命名,每個景區(qū)或景點都有王維和裴迪唱和的兩首詩。
一、從環(huán)境心理學解析輞川別業(yè)與《輞川集》的互動
孟城坳。孟城坳位于輞谷的原別墅一處古城遺址,同時也是整個園林的重要入口?!靶录颐铣强冢拍锯潘チ??!睂懨髁嗽娙送蹙S剛搬家到孟城口,然而從后半句的“衰”可以看出他的心情并不樂觀,此處提到了古木與柳,這兩個園林意象在王維的心中成為了他沉郁心情的延續(xù)。整首詩以別業(yè)換主而衰柳猶存的對舉起興,順此提挈出佛說“苦空無我”的真諦。
華子岡??贾T輞川山谷方位地貌,華子岡位于輞川別業(yè)東北邊緣輪廓線上的醒目處。它從地勢上看是輞川北區(qū)的制高點,登其上可俯瞰這一大片范圍里諸多景觀。“飛鳥去不窮,連山復秋色?!币岳L寫山水景物入手,著力刻畫了飛鳥、連山、秋色幾個意象,其中包含著詩人王維自身的佛學旨趣。當時的唐人已經開始取有形之物態(tài)來隱喻無形之佛教哲理,詩中初敘詩人登高攬景觀感,通過飛鳥、連山、秋色等意象,進一步體識世間萬有之無常、無我而達于“寂滅”真際?!吧舷氯A子岡,惆悵情何極?!斌w現了詩人在上下于華子岡的坡道中體會到的時光流逝的感覺,生命轉瞬即逝,這個是誰也難以逆轉的,就連現在上下坡道的途中也是生命在流逝的過程。
竹里館、鹿柴、木蘭柴、辛夷塢。竹里館是輞川一處由大片竹林環(huán)繞的幽靜的建筑物,竹自古就是詩人們常用于比喻君子的園林意象之一,魏晉時期竹代表著高潔與清風瘦骨、超然脫俗,又有白居易總結竹有本固、性直、心空、節(jié)貞等品格。鹿柴是園中用來放養(yǎng)麋鹿的森林地段,裴迪有詩:“日夕見寒山,便為獨往客;不知深林事,但有麏麚跡?!蹦咎m柴是一片木蘭樹林,谿水穿流其間環(huán)境幽邃,裴迪有詩:“蒼蒼落日時,鳥聲亂谿水;綠谿路轉深,幽興何時已。”“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保ā吨窭镳^》)“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秋山斂馀照,飛鳥逐前侶。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保ā赌咎m柴》)“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保ā缎烈膲]》) 辛夷塢是輞川中以辛夷的大片種植而成景的崗塢地帶,因辛夷形神似荷花,故王維有“木末芙蓉花”的說法,然而從后半句的“寂”字可以感受到詩人的失落感,以生于幽僻處孤芳無人賞的辛夷喻己,體現詩人屏居幽處無人能識壯志難酬的感受。同樣,《竹里館》《鹿柴》《木蘭柴》也抒發(fā)了同樣的情緒,從“獨”“空”及“寂”等字可以看出詩人處于一種寂寞無聞的境地。
文杏館、金屑泉、椒園。文杏館是輞川別業(yè)的主體建筑物,是以文杏木為梁、香茅草為頂的廳堂。輞川集中《文杏館》《金屑泉》《椒園》三首都是富于浪漫色彩的《楚辭》筆法,文杏、香茅、桂尊、杜若、椒漿、瑤席、金屑泉等意象均是象征高潔之物。如“文杏裁為梁”便源于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刻木蘭以為榱兮,飾文杏以為梁?!睋鳚h武帝時,皇后陳阿嬌被貶至長門宮,司馬相如遂作《長門賦》。在《長門賦》中,司馬相如以木蘭、文杏象征陳皇后的美德。王維用文杏和香茅象征自己的高潔品質和杰出才華,并隱喻陳皇后以表達自己政壇失意且不忘救世濟人之志?!督穲@》的表現手法繼承自《九歌》中的《東皇太一》與《云中君》。朱熹在《楚辭集注》中說:“此篇(指《東皇太一》)言其竭誠盡禮以事神,而愿神之欣悅安寧,以寄人臣盡忠竭力,愛君無已之意,所謂全篇之比也?!庇终f:“此篇(指《云中君》)言神既降而久留,與人親接,故既去而思之不能忘也。足以見臣子慕君之深意矣?!薄督穲@》將二者中的意象結合表達自己渴望一位能夠為之竭忠盡力的明君。此三首,通過屈原《離騷》的文法,體現了詩人王維與屈子相似的“居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峨x騷》中有芷、蘭、桂、椒、菊、芙蓉、荷等象征性的園林植物,在古人心中總有代表著高尚品質的園林植物,而當這些植物被用于園中或者出現在詩中時,總是能突出園主人和詩人的精神境界。
二、輞川別業(yè)與《輞川集》
——園林詩化與詩化園林的典范
第一,形色。從色彩的溫度感、距離感、輕重感、體積感、動靜感這些來看,輞川給人以偏冷色調,然而不失輕快感,多以青翠為主,如:“山翠佛人衣”(《華子岡》);“復照青苔上”(《鹿柴》);“彩翠時分明”(《木蘭柴》);“結實紅且綠”(《茱萸沜》);“青山卷白云”(《欹湖》);“青熒天色同”(《欹湖》);“金碧如可拾”(《金屑泉》),等等。住在青山中,以青翠為主,詩人雖然心懷惆悵,輞川的青翠還是給了他明快的感覺,所以有了“彩翠”“金碧”等,沉靜的綠讓人感覺欣欣向榮、生機勃勃,在《茱萸沜》和《辛夷塢》中出現了少有的紅色,“萬綠叢中一點紅”,特別明艷,但是通過詩人的調和,與山中的寧靜又融為了一體。
第二,聽覺。聽覺接受的信息遠比視覺少,聲音的分布較為寬泛,且受多重因素的影響。室內與室外、整體與局部的聲音有所不同,不同地理位置、季節(jié)、人群、氣候也不盡相同。獨特的聲音特征能夠對視覺產生影響,使視覺效果發(fā)生變化。聲音還具有引導性和標識性,特定的聲音會在人體記憶中留下痕跡,例如 “南屏晚鐘”“聽濤閣”等。輞川中有許多此類特定的具有傾向性的聲效,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 “吹簫凌極浦,日暮送夫君”(《欹湖》);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竹里館》)。
第三,嗅覺。物體所散發(fā)的氣味經過風的傳遞進入到人體鼻腔,再通過大腦神經反射可以讓人產生獨特體驗,能夠更加真切地感知環(huán)境。同時,不同的氣味還具有環(huán)境的識別性。輞川不缺為人們帶來甜美感受的芳香植物:“飄香亂椒桂,布葉間檀欒”(《茱萸沜》);“桂尊迎帝子,杜若贈佳人。椒漿奠瑤席,欲下云中君”(《椒園》);“丹刺罥人衣,芳香留過客”(《椒園》)等等。
第四,觸覺。不同的觸覺體驗效果能夠帶給人體不同的感知;差異化的環(huán)境和觸覺對象也能夠帶給人不同的情感體驗,這在詩文中也有提及,例如“踦石復臨水,弄波情未極”(《白石灘》);“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白石灘》)。
第五,動覺。動覺受到運動的速度、距離、環(huán)境、空間等因素的諸多影響,還會因感知主體的心理因素不同而產生效果差異。往往靜態(tài)的環(huán)境一旦加入了動態(tài)的元素,就會因為其特殊性和突然性而使人感到驚訝與新奇。在較小規(guī)模的園林與家居建筑中,欲揚先抑、標新立異、柳暗花明都體現了這樣出其不意的藝術風格和建筑表現形式?!遁y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中言道:“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爰。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落余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焙降缴n翠的樹林,再到秋水的流動,是遠處的美景;柴門緊扣,風中傳來蟬鳴之聲,是近處的景色;落日暮暮,炊煙裊裊,柳林之處傳來動人的歌謠,這是遠近之間的景色。自然之物的有序結合,使得該詩層次有序,充滿畫面感,意境靈動。
最后,便是協同,其一方面指環(huán)境與建筑應當絲絲入扣,相輔相成,能夠符合當時的特定環(huán)境和整體風格,能夠被大眾審美所接受;另一方面,是指建筑的整體與部分之間能夠相互映襯,在高與低、長與短、大與小、輕與重等方面都可以體現藝術性和美感。聽覺、嗅覺、觸覺等體悟在輞川景觀中的相互協同作用關系,構成了輞川整體的詩意氛圍。
三、結論與啟示
《輞川集》在景物描寫方面以小景取勝,詩人將輞川山水分成若干個小的部分,一棵柳樹、一汪清泉、一支河流、一片花叢、幾朵月季、幾朵牡丹等自然景觀,雖不顯得繁華,也沒有豪邁之氣,與李白所描繪的飛流瀑布、豪邁黃河、高聳秦嶺等景色相比,卻獨有一份寧靜,能夠以小博大,生動傳神。
詩意景觀的核心優(yōu)勢在于情感的激發(fā),讓人浮想聯翩,回憶連連。小景山水往往能令人全神貫注,睹物生情。將這種氛圍不遺余力地加以渲染,又可以給欣賞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景雖小,但境界卻不??;話雖少,但含意深刻。中國式園林因自然而生,也成為自然之景,是自然孕育的建筑精靈,同時也激發(fā)出了園林文學、園林繪畫、園林音樂等獨特的藝術形式。詩能激發(fā)建筑創(chuàng)意,因為一首好詩,可建造一處美麗的建筑;建筑能激發(fā)詩歌靈感,一處建筑可產生千古名篇佳句。從詩意園林的角度來看,兩者缺一不可。著名園林設計大師陳從周從園林美學角度指出:“意境因情景不同而異,其與園林所現意境亦然。園林之詩情畫意即詩與畫之境界在實際景物中出現之。統(tǒng)名之曰意境?!贝笤娙?、畫家王維深諳此道,隨手拈來都是情景交融、意境深遠的佳作,如《辛夷塢》中,整首詩歌皆為景色,沒有情感的直接抒發(fā),但詩卻令人觸動。用辛夷花開之時的嬌艷欲滴,用花的凋落與空空的房子來襯托死寂凄清的塢,辛夷花開,又獨自凋零,正如詩人這般憂郁無助。
走進自然風景,在田野上體會大自然的美妙,通過農莊的自耕自作來感受返璞歸真的親切感,漸漸成為都市居民的休閑方式?!遁y川集》讓田畝村落、雞犬相聞、花紅柳綠的生活躍然紙上,在王維的《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中描寫道:“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于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野舂,復與疏鐘相同。于此獨坐,童仆靜默,多思昔攜手賦詩,步仄輕,臨清池也?!痹娭星榫沉钊颂兆?,《直齋書錄解題》中言:“余每讀之,使人有飄然獨往之興。”
參考文獻:
[1]袁曉薇.《輞川集》的經典化和輞川模式的建立[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1):93-99.
[2]李志紅.王維輞川別業(yè)的園林意境[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1):112-115.
[3]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風景園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