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獨具特色的湖北武當文化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處于中國腹地,位于湖北十堰市境內(nèi),背倚蒼茫千里的神農(nóng)架原始森林,面臨碧波萬頃的丹江水庫。這里方圓八百里,以其絢麗多姿的自然景觀、規(guī)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的武當武術(shù)著稱于世,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聯(lián)合國專家考斯拉說:“武當山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因為這里融匯了古代的智慧、歷史的建筑和自然的美學?!甭?lián)合國專家蘇明塔加在考察武當山后稱贊“中國偉大的歷史,依然存留在武當山”。世界建筑師學會副主席楊廷保稱贊武當山古建筑是“人世上的天堂,駕于五岳之上”。
武當風光,秀奇旖旎。武當山境內(nèi)眾峰嵯岈,高險幽深,氣勢磅礴。勝景有箭鏃林立的72峰、絕壁深懸的36巖、激湍飛流的24澗、云煙霧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臺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譽為“一柱擎天”。天造玄武、天然“真武梳妝像”,以及“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等神秘玄妙的自然景觀,讓人們不得不驚嘆天工造物的神奇。武當山常年紫氣氤氳,風云莫測,云霞迷溕,有“天柱曉晴”“陸海奔潮”“雷火煉殿”“月敲山門”“祖師出汗”“海馬吐霧”等四時奇景,處處彰顯了武當仙境的神秘空靈。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盛贊武當山“山巒清秀、風景幽奇”,認為“玄岳出五岳上”,這里還有著“頂鎮(zhèn)乾坤舉世無雙勝境,峰凌霄漢天下第一仙山”的美喻。
武當建筑,古建瑰寶。武當山古建筑群敕建于唐貞觀年間,明代達到鼎盛,歷代皇帝都把武當山作為皇室家廟來修建。明永樂年間大建武當,史有“北建故宮,南修武當”之說,共建成9宮、8觀、36庵堂、72巖廟、39橋、12亭等33座建筑群,嘉靖年間又增修擴建,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宮,丹墻翠瓦望玲瓏,樓臺隱映金銀氣,林岫回環(huán)畫鏡中”的建筑奇觀,達到“仙山瓊閣”的意境?,F(xiàn)存較為完好的有太和宮、南巖宮、紫霄宮等宮殿和玉虛宮、五龍宮、遇真宮等遺址以及大量庵堂、祠堂、巖廟等古建筑129處、廟房1182間,猶如我國古代建筑成就的展覽館。除古建筑外,武當山尚存珍貴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稱于世,故被譽為“道教文物寶庫”。武當山古建筑群總體規(guī)劃嚴密,主次有序,注重周圍環(huán)境,講究山形水脈,聚氣藏風,達到了建筑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統(tǒng)一,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學和藝術(shù)成就,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國藝術(shù)和建筑的最高水平,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館”和“掛在懸崖峭壁上的故宮”。1994年12月15日,武當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武當?shù)烂},華夏魂靈。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在中國文明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魯迅先生曾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武當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圣地,道教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武當?shù)澜淌钦嫖湫叛龅淖嫱ィ嫖涔欧Q玄武,民間俗稱真武大帝,是中國古代宗教中的北方之神。武當?shù)澜痰陌l(fā)展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時達到鼎盛:先后被皇帝封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于“五岳”,被尊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雄鎮(zhèn)打岳而祀超百代”。武當山成為專為朝廷祈福禳災的“皇室家廟”“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領域中取得了獨尊的地位,成為全國最大的道場和全國的道教活動中心,影響深遠,在中國道教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武當?shù)澜滩粩辔杖?、佛兩教精華,充實、完善教義,還融多邊文化為一體,較為全面而直觀地體現(xiàn)著中國古人的行為方式、信仰思維和價值觀念,以及文明的歷史發(fā)展軌跡,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世界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chǎn)之一。
武當武術(shù),玄妙名宗。武當武術(shù)由武當山著名道士張三豐創(chuàng)建,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的說法。武當武術(shù)作為一種文化,蘊含著深刻的中國傳統(tǒng)哲理奧妙,把中國古代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等哲學理論,運用《易》中的某些原理和“拳理、拳技、練功”原則以及技擊戰(zhàn)略,參以道教內(nèi)丹功法的經(jīng)驗,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獨特的套路風格。其理論核心是陰陽消長、八卦演變、五行生克。以養(yǎng)生為宗旨,視技擊為末學,具有尚意不尚力、牽動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后發(fā)制人、延年益壽、祛病御疾等特點和功能,以其松沉自然、行動走架如浮云流水連綿不絕的獨特風格在武林中獨樹一幟,成為中華武術(shù)的一大名宗。自1982年武當拳法研究會成立以來,已先后挖掘形意、八卦、太極、清虛、丹派、純陽、乾坤等30多門武當內(nèi)家拳種功法,影響直至海內(nèi)外。
武當醫(yī)藥,神方妙法。武當山有“天然藥庫”之稱,在《本草綱目》記載的1800多種中草藥中,武當山就有400多種。據(jù)1985年藥用植物普查結(jié)果,已知全山有藥材617種,藥用植物有曼陀羅花﹑金釵﹑王龍芝﹑猴結(jié)﹑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貴藥材。武當?shù)澜绦纬珊?,歷代道士在草木丹藥、內(nèi)丹術(shù)、疾病防治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武當醫(yī)藥受楚漢文化的影響,吸收楚漢文化中“養(yǎng)氣”理論,在醫(yī)藥理論上是以氣為本、保氣為先。針對病因病理的認識,在漫長的醫(yī)療實踐中,武當?shù)泪t(yī)們創(chuàng)立了獨特的“四個一療法”,即“一爐丹,一雙手,一根針,一把草”。把預防、治療、康復視為一個整體,總結(jié)出了不少治療奇難雜癥和健身益壽的成功經(jīng)驗,又經(jīng)歷代武當?shù)泪t(yī)反復臨床應用,不斷完善提高,這“四個一療法”已成為武當山醫(yī)藥工作者們都能掌握,可重復操作性極強,帶有一定道教特色,具有中華民族地方風格的武當?shù)泪t(yī)神方妙法,對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武當?shù)罉罚梢羯耥?。道教音樂簡稱道樂,是道教進行齋醮儀式時,為神仙祝誕、祈求上天賜福、降妖驅(qū)魔以及超度亡靈等法事活動中使用的音樂。武當?shù)澜桃魳肥侵袊澜桃魳肺幕闹匾M成部分。它承襲了遠古巫覡舞樂傳統(tǒng),吸收了先秦時的民俗祭神音樂、宮廷音樂、民間音樂中的精華,根據(jù)道教特有的審美情趣,對之進行綜合與改造,形成了獨具神韻的道教音樂。據(jù)《武當山志》記載,武當?shù)罉肪哂星f嚴典雅的氣質(zhì)、混融一體的獨特宗教韻味、南北交融的地方特色、兼有佛樂和儒樂旋律等特征,被稱為武當仙樂神韻,武當韻悅耳動聽,是武當文化遺產(chǎn)中極富特色的一部分。
武當修道,大德輩出。武當?shù)澜淘谂d起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傳入或產(chǎn)生過許多道派,歷代皆有學道修道之士。六朝時在武當山活動的高道多屬上清派。到宋代,以武當山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天上帝、重視內(nèi)丹修煉、擅長符箓齋醮等為主要特征的武當?shù)勒叫纬?。元末明初,張三豐到武當山擇地修煉,收授弟子,傳三豐派,后分衍為十余個支派。明中葉后,武當?shù)烙址盅艹鲈S多宗派。清代以來,全真龍門派在武當山占主導地位,同時并存的有正一派、清微派、華山派、靜一派、玄武派、茅山派等。據(jù)古代地方志和有關道經(jīng)統(tǒng)計,自先秦到近現(xiàn)代,在武當山修煉的著名道士多達100余人。南北朝和唐代有孫思邈、姚簡、呂洞賓等,宋代有陳摶、房長須、田蓑衣等,元代有汪真常、魯洞云、張守清等,明代有張三豐、鄧青陽、丘玄清等,清代有白玄福、楊常炫、陳清覺等,近現(xiàn)代有徐本善、王教化、王光德等。這些高道奇人,或隱居煉丹、追求希夷,或博學多識、清靜不仕,或行醫(yī)采藥、濟世度人,或潛心著述、闡幽發(fā)微,多以遺世獨行知名于世,典故層出不窮。千百年來,各派道士在武當結(jié)友修煉,互相尊重,交參影響,武當遂成為各道派交流融合的中心。
湖北武當山與神奇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其物華天寶又兼具人杰地靈的特質(zhì)給世人留下極大的想象空間。作為中華民族大好河山的一塊瑰寶,令世人神往。
(浩宇)
責任編輯:邱楊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