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顯
摘 要:禁忌語是常見的語言現象之一,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了兩種語言中禁忌語的差異。了解英漢禁忌語差異有利于避免語用錯誤,對跨文化交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加深對英漢禁忌語的認識和理解。
關鍵詞:漢語禁忌語;英語禁忌語;差異
隨著經濟和信息的日益全球化,各國之間的交流也日益頻繁。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是交流的主要障礙。其中,禁忌語的差異是影響交際成功至關重要的語言現象。禁忌語是直接生硬的表達方式,交際中應盡量避免直接使用此類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了解對方的禁忌語習慣,掌握雙方禁忌語差異,能夠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反之,則常會導致交際失敗。
一、禁忌語的定義
禁忌語的英文表達是 “taboo”,來自湯加語,原本意思是“圣潔的”和“不可侵犯的”,之后被引申為“危險的、禁止的”意思。在漢語中“taboo”被音譯為“塔布”。禁忌語是一個相對敏感的話題,其背后隱藏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對特定環(huán)境中的禁忌有不同的看法。人們?yōu)榱吮苊獯炙撞幌榈氖挛锝o自己帶來麻煩,慢慢形成了各個民族獨特的禁忌文化。
二、英漢禁忌語的差異
禁忌語是約定俗成的,它和所處民族、地區(qū)的生活習慣、文化傳統(tǒng)、社會生產方式密切相關。因此漢語禁忌語和英語禁忌語存在諸多差異,下面從名字和稱謂禁忌、詞匯禁忌和話題禁忌三方面簡要分析英漢禁忌語差異:
(一)名字和稱謂禁忌
漢語稱謂禁忌受中國儒家傳統(tǒng)文化影響,而英語稱謂禁忌受西方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影響。因此英漢成為禁忌語存在著不同。首先,關于取名,英語國家的父母經常以自己父母長輩的名字給孩子起名字。比如父親和孩子都叫“Jake”, “Michael”或者“Tom”等等。而在中國,孩子和長輩叫同一個名字被視為對長輩的冒犯和不尊敬。甚至連諧音都是不允許的。其次,關于稱謂,受西方自由主義和價值觀的影響,在英語國家,人們認為所有人是平等自由的,享有相同的權利,所以,通常他們不會考慮交談對方的地位和年齡,直接稱呼對方姓名。在家庭中,長輩的名字并不是禁忌,孩子直呼長輩姓名也不會造成冒犯。相反,在中國,直呼某人大名是對他人的冒犯和不尊重,尤其是長輩和上司的姓名。例如,以前許多婦女把丈夫稱作“當家的”、“外頭的”,現在許多人稱呼上司長輩為“王主任”、“李書記”等,以表尊敬。由此看來,在稱謂禁忌上中西方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掌握這些差異有助于跨文化交際。
(二)詞匯禁忌
詞匯層面的禁忌可以分為三方面:數字、顏色和動物。詞匯禁忌語在英漢語言中廣泛存在,由于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和社會結構的不同,反映在禁忌語層面上就有很多差異。首先,關于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數字,西方國家的人比較喜歡奇數而中國人更偏向于偶數。根據數字的發(fā)音和一些傳說,人們把它們和幸運或者不祥聯系在一起。英語中,數字“13” 和“星期五”通常被認為是禁忌;而在漢語中,數字“13”只是普通數字之一。中國人喜歡數字“6”和“8”,認為這兩個數字代表了順利和幸運,而數字“4”和“7”則被認為是不吉利數字。其次,英漢顏色詞禁忌也有很多不同,例如,英語中“白色”代表純潔、希望和幸福,“紅色”代表恐懼、憤怒和戰(zhàn)爭。與之相反,在漢語中,除了表示干凈純潔以外,“白色”還常常與面無血色、失敗、冰冷甚至死亡聯系在一起。而“紅色”則常常代表喜慶、紅火和幸運。第三,關于動物的禁忌語,以“狗”為例,在西方國家,狗被看作是可愛的忠誠的朋友,比如諺語“every dog has his day”和“a lucky dog”。而在中國,與狗相關的詞語還可以用來侮辱他人,例如“狗仗人勢”, “狗腿子”等。
(三)話題禁忌
由于中西方歷史文化差異,人們對于一些話題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反映在語言上可以表現為緊急話題的不同。西方人高度重視隱私和個主義,所以,一些中國人認為是表達友好和關懷的話題會冒犯到西方人,比如詢問對方的年齡、收入、婚姻狀況等等。西方人打招呼時通常提到天氣,比如 “ What a nice day, isnt it?”、“Beautiful day, isn't it?”但在漢語中,人們通常用“你吃了嗎”或者“你去哪兒啊”來表達友好和關懷。中國人認為問別人“多大了”、“結婚了嗎”、“工資多少”等問題很正常,然而,在英語中,這些問題具有冒犯性,十分不禮貌。所以,深入理解英漢禁忌話題,對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錯誤,實現交際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掌握英漢禁忌語差異恰在跨文化交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各國、各民族的文化不斷相互影響、相互滲透,英漢禁忌語知識的匱乏會成為跨文化交際交流的一大障礙,因此研究和分析英漢禁忌語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掌握英漢禁忌語的差異和動態(tài)變化,有助于避免誤解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原.語言與社會生活[M].上海:三聯書店,1980.
[2]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