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麗
摘要:如今心理健康已成為健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越來越多各階層人們的廣泛關注。成人應該時刻注意觀察幼兒的心理發(fā)展問題,而不僅僅只局限于幼兒的衣食方面。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各種環(huán)境中都能保持一種持續(xù)的、積極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身體能作良好的適應,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發(fā)其身心潛能。而家庭是幼兒的搖籃,所以說家庭教育對于幼兒形成健康的心理,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幫助各個家庭了解家庭教育對于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以及幫助幼兒形成健康心理的策略。
關鍵詞:幼兒;心理將康;家庭教育
目前中國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有:①過分溺愛,什么事情都幫孩子做好,這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積極的、自由發(fā)展的個性,養(yǎng)成孩子無法獨立、依賴性強。②過分干涉型,就是限制孩子的言行,用所謂的“我是為你好”的心態(tài)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認識和意志活動,使孩子缺乏認識錯誤、獨立思考的能力。③嚴厲型,這種一般很少但真實存在,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態(tài)度生硬對子女缺乏感情,強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等,如孩子不從就動手打,這種行為使孩子生活在暴力的陰影下,容易養(yǎng)成膽小、懦弱的性格。
顯然這幾種教養(yǎng)方式對于幼兒的心理健康都是存在不利因素的,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所以幼兒的健康成長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對于一個家庭來說都像心臟一樣重要。所以幼兒心理健康是非常值得注重的問題。沒有健康的心理,就會出現(xiàn)現(xiàn)在很多社會上那些喝毒藥,跳樓的問題,心理健康迫切的需要得到家長們的關注。
一、幼兒心理健康標準
兒童期是一個人性格、個性、思想行為方式、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心理健康的兒童往往身心發(fā)育的更加良好,也更能適應周圍的環(huán)境。
1.情緒積極穩(wěn)定。保持持續(xù)的快樂與積極的心境,是第一個兒童心理健康標準。這樣的情緒有助于提高活動的效率,多會受到父母和鄰居的表揚與稱贊,而積極的情緒又得以強化,使孩子進入良性循環(huán)。兒童也有喜、怒、哀、樂,健康的孩子也會出現(xiàn)短時的消極情緒,但消極情緒表現(xiàn)得太過分,太頻繁,如焦慮、恐懼、強迫、抑郁等情緒反復出現(xiàn),就難以稱得上是心理健康了。
2.智力正常。將智力納入兒童心理健康標準,這主要是由于孩子的智商與適應社會的能力有關。智力正常的孩子具有獨立的、獨創(chuàng)的、機敏的、充滿活力的人格特征,能夠快速適應周圍環(huán)境。而智力低下的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差,常常不能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與學習,心理壓力大,容易出現(xiàn)各種兒童心理問題,需要特殊的教育和護理。
3.性格。兒童心理健康標準的第三個方面,是考察孩子的性格和自我意識。性格是人的個性中最本質的表現(xiàn),而自我意識在性格的形成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心理健康的兒童性格相對穩(wěn)定,開朗、熱情、大方、勇敢。在自我意識上,開始正確認識與評價自己,自尊心在發(fā)展,尋求獨立性,對自己充滿了信心。而心理不健康的兒童性格發(fā)展不良,表現(xiàn)出膽怯、冷漠、孤僻、自卑,缺乏自尊心。
4.與人交往能力。兒童心理健康標準還體現(xiàn)在與孩子社交范圍相稱的人際交往和諧。兒童的人際關系主要是指他們與父母、教師以及同伴之間的關系,從這些人際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心理健康的孩子樂于與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與共享,理解與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別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孩子不能與人合作,對人漠不關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縮現(xiàn)象不能置身于集體,與人格格不入。
5.意志健全與行為協(xié)調。兒童心理健康標準的最后一個方面,是考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個人意志和行為的健全和協(xié)調。
心理健康的兒童3歲前就有意志的萌芽表現(xiàn),能初步借助言語來支配自己的行動,出現(xiàn)獨立行動的愿望。3歲后,意志品質中的自覺性、堅持性和自制力得以發(fā)展,但總的說來,發(fā)展有限。然而意志不健全的孩子挫折容忍力差、怕困難,做事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控力;在行為表現(xiàn)上前后矛盾,思維混亂,行為反應變化無常,為一點小事可以大發(fā)脾氣,或是對強烈的刺激反應淡漠。
二、幼兒期兒童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
1.要讓孩子擺正在家庭中的地位。珍愛子女是人之常情,但不少人往往把溺愛與珍愛混淆起來,把孩子擺在至高無尚的位置上,以孩子為核心,嬌生慣養(yǎng)、諸事依從。容易形成孩子自我中心、任性、自私、缺乏獨立性、怯懦等不良性格特征。將來一旦失去家人的保護,就會變得膽小畏縮、人際關系緊張,再加上他們心理承受能力低,勢必要在心理上造成更大更多的挫折。
2.讓孩子多多感受和睦家庭的溫暖。和諧而又溫暖的氣氛,是有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的,對形成他終生的道德情操都有意義。相反,有的家庭不和睦,爭吵不休,常使孩子無所適從,恐懼不安。有人研究證明,這樣的孩子易患口吃、夜尿癥和胃病等。至于父母離婚,對子女的影響更壞,因為喪父母的孩子常受人同情,而離婚者的子女受人歧視,更有害于心理健康。
3.正確對待孩子的過失和錯誤。孩子小、知識經(jīng)驗少、能力不強,許多是非不清,因而出現(xiàn)過失和犯錯誤都是不奇怪的。對于孩子的過失和錯誤要心平氣和,教育要耐心仔細,尤其要講道理,不要讓孩子心里感到委屈。打罵孩子,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不利于批評和教育,甚至形成不良的品德和人格。批評教育孩子時,父母口徑要一致。以免使孩子無所適從,不愿接受教育。
三、家園配合創(chuàng)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僅僅由幼兒園單方面實施是不夠的,有效的操作主要還需依靠家庭,因為家庭才是幼兒的來源與歸屬。只有家庭與幼兒園的通力合作才能切實發(fā)揮幼兒園的“主導”和家庭的“主體”這兩方面的積極性。
1.家長必須注意交流但更要重視傾聽。注意交流、更重傾聽不但是心理咨詢與治療的起碼策略,而且也應成為家庭教育的原則之一。在幼兒園一個老師要面對幾十個孩子,主要是老師說,孩子說的機會相對較少,說心里話的機會更少。家長是孩子傾訴的首選對象,應該注意把說話機會留給孩子,特別是比較內向的孩子。不能因為工作繁忙而忽視與孩子的交流。由于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年齡特點,即使在餐桌上的輕松話題,只要有人傾聽、欣賞性地傾聽,那都會讓孩子深感家的溫馨,這對其言語能力的鍛煉乃至健康人格的發(fā)展都會產(chǎn)生十分積極的作用。
2.家庭教育應寬容與約束有機結合。寬與嚴的優(yōu)劣比較時至今日仍然沒有一致的意見,而當代家庭教育的失策往往不是過寬就是過嚴,極端化已經(jīng)造成了嚴重后果。家長應該很好地理解寬嚴的對立統(tǒng)一,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在平等對待和寬容孩子的同時,又要給予必需的限制。事實證明,可控的民主才是有效的民主,過分寬容容易陷于溺愛,過分嚴格容易導致寡愛。失度是失敗的根源。家長要領會幼兒園所倡導的表揚為主原則,在可控的條件下施加必要的鼓勵,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3.家長應盡可能地與孩子一起活動。時間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可現(xiàn)代生活的快節(jié)奏,使許多人難以抽出時間跟孩子在一起??陀^上無數(shù)的事情必須做,并不意味著一定要在工作與孩子之間做出絕然選擇。有的時候,孩子甚至可以協(xié)助大人完成某些任務。只要稍加想象,許多事情都可變?yōu)閵蕵?。我們可以邊玩邊做,比如“廚房游戲”并不耽誤做出豐盛的晚餐。每天都應抽出一段時間與孩子玩耍,哪怕只是20分鐘甚至10分鐘,重要的是“經(jīng)?!保瑢τ诤⒆觼碚f,給予時間就是關愛。
4.家園配合,鞏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長是幼兒教育中不容忽視的后備力量,任何活動的展開如能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兒健康心理的養(yǎng)成也不例外。作為幼兒園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開設有關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幫助家長提高認識。②開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親子活動,密切家長和孩子的關系。③家訪,這是一項行之有效的家園聯(lián)系活動,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上述活動,使教師和家長配合默契,步調一致,使幼兒心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得以落實。
總之,幼兒期是一個人心理發(fā)展的關鍵期。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任重道遠的工作,重視和加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培養(yǎng)孩子成為優(yōu)秀人才的主要因素來源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多方面,而人的一生中從小開始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所以家庭教育成為培養(yǎng)孩子的基石。
參考文獻
[1] 劉維良.心理健康教育從娃娃抓起。華文出版社.2004.49頁.
[2] 馮麗靜.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廣東幼兒教育出版社.2007.25頁.
[3] 楊鳳池.讓家庭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樂園。深圳新胡同出版社.2006.137頁.
[4] 顧榮芳,薛菁華.幼兒園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 張莉.兒童發(fā)展心理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7] 顏巧英.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J].教育科學研究,2006,(6):57-58.
[8] 潘海燕,楊再鵬.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師心理健康[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北京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學校心理衛(wèi)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