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友
隨著傳統(tǒng)課堂向現代化教育課堂逐漸轉變,課堂評價方式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由過去教師對學生單向評價,逐漸轉變成師生間評價、小組間評價、生生間評價等。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評價的方式并沒有運用得很好,總是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缺乏一定的有效性。
一、評價的導向性
現在的課堂倡導民主性,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倡導多用激勵性語言來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與自覺性。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基本上全是鼓勵與表揚。這樣的課堂表面上看學生熱情高漲、氣氛融洽,其實課堂教學效果卻大打折扣,徒有表面。
對于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合理地運用評價策略,讓學生明白不足之處,從而改進。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會出現思維的偏差或錯誤,但在他自己的思維世界中會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沒有意識到錯誤,這時教師的導向性評價就顯得非常重要,對于他思維正確的啟迪與引導,如畫龍點睛般,可以讓他豁然開朗。如果濫用鼓勵的評價性原則,結果可能是學生只顧著沉浸在教師的激勵環(huán)境中,反而忽視教師對他的糾錯。
二、評價的具體性
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當中,評價應貫穿始終。評價是否具體直接關系到學生在本節(jié)課當中對自己知識掌握情況的認知。在課堂教學當中,我們經??吹竭@樣的情形,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總是習慣性地說“好”“不錯”“很好”等形式化的評價。而對于學生來說,他并不知道自己回答得哪里好。當學生回答錯誤或不足時亦然。因為教師沒有給出具體的評價量規(guī),學生不明白具體的評價標準,只是簡單地知道自己回答的正確與否。教師應提前制定好評價量規(guī),讓學生了解評價體系。當學生行為和思維與評價量規(guī)的要求出現偏差時,教師要及時給出具體的評價,指出不足、錯誤,進行引導與糾正。
三、評價的啟發(fā)性
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主要是教師講授知識,用作業(yè)進行鞏固,學生是比較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點即可,教師并不關心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這種教學模式大大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所以現在的教學模式,非常注重學生思維的啟發(fā)性。教師作為整節(jié)課的組織者,要善于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做作業(yè)的情況,思考的問題的情況等做出一個正確、合理的評價,使師生彼此了解,再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式教育。思維不活躍的學生回答問題時,我們要基于一些基本的概念,用淺顯的思維方法啟發(fā),幫助他完成學習目標。對于思維過于開放,回答問題不著邊際的學生,要引導他的思維走向解決問題的方向,從而得出正確答案和方法。
四、評價的目的性
不管在何種場合下,源于何種原因,對學生進行評價,我們都要關注評價的目的性:是否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獲得有所幫助;是否對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有指導作用;是否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有所關注。評價要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師要在了解學生、分析學生的基礎上,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評價導向性教育。評價目的性的產生,還應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而不是由教師主觀的教學經驗、教學形式而定。要讓學生知道教師評價所傳遞的目的性的具體內容是什么,讓學生根據教師所傳達的目的性內容積極地去思考、完成自己應該掌握的知識和任務。
五、評價的多元性
在平時的聽課與學習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fā)現,一般課堂的教學評價大多是教師單方面的評價,而來自于其他方面的評價比較少,仿佛教師就是一切評價的標準,直接對學生進行優(yōu)良好壞等級評定。其實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無論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還是合作學習的,其對自我的認知來源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本人。對學生學習情況、動手操作能力等了解比較多、評價比較準確的還有同桌或者是組內的成員,他們往往能夠提出適當的改正意見、方法和措施的。因此在評價過程當中,同學間互評,學生自評,隨機點名生生互評,具有很高的價值。這樣的評價往往更全面,更有針對性,更能夠全面地評價這個學生,讓這個學生在正確的評價作用下進行自我改正與提高。
六、評價的連貫性
在運用評價教學策略時,有些教師會有一個誤區(qū),教學活動結束時才做出評價。其實評價是基于整個教學活動的,從新授課就應該有準確的評價內容和目標,而不單單是關注終結性評價。在教學和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當中,也要注重形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的作用。多種評價一起作用于整個課堂教學,對學生的評價將更具體,可以使學生學習的方向更清晰,教師也可以更加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向和策略。
我們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應合理地使用評價教學策略,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一定的發(fā)展與提高,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此基礎上共同構建師生和諧、民主、寬松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