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慧
2年前
我:“媽,我給您裝個微信吧,可好啦?!?/p>
老媽:“不要,我老了,可玩不動你們年輕人的新玩意。我的手機能接電話就行啦?!?/p>
1年前
老媽:“閨女,給我裝個微信吧。老伙計們說可好啦?!?/p>
最近一年
老媽的微信:今天上午去挖了很多野菜(照片),高興(表情)!
老媽的微信:你中午吃什么?給媽曬曬!
老媽的微信: 50多年沒見過的老同學竟然還能聯(lián)系上,我高中同學建了個群,平均年齡71歲。
老媽的微信:閨女,幫我找個曲譜,發(fā)我微信就行,下周演出要用。
最近半年
老媽發(fā)的朋友圈:震驚中外,專家已經證實,吃它一年腫瘤自動消失!
老媽發(fā)的朋友圈:今天是xx日子,3個群轉發(fā)此消息可得50元話費,已經證實是真的!
老媽發(fā)的朋友圈:5歲男孩得癌癥,竟然是因為愛吃這個……
今年春節(jié)期間
老媽的微信:閨女,手機容量不夠了,微信里的照片太多,放我的收藏里還占空間嗎?
老媽的微信:閨女,你給我發(fā)點紅包吧,我往外發(fā)紅包沒錢。
微信比電話有太多的優(yōu)勢。
第一,是便宜?,F(xiàn)在幾乎家家都有無線網(wǎng),超市、商場、飯店都有免費WIFI。只要能上網(wǎng),就能聊天、發(fā)圖片。
第二,是留言方便。據(jù)調查,70%以上的老人用微信的初衷就是為了跟兒女們聯(lián)系。打電話怕影響兒女工作。用微信的話,老人家可以留言,孩子們有空就看,看完再回。尤其是兒女不在身邊的老人們,可以用微信緩解思念之苦。
第三,微信是生活的好幫手。有句口號叫:“有困難找萬能的群”。相信每個人的微信里都有N多個群:家人群、同事群、同學群、鄰居群等等。有問題的時候只要在群里詢問一聲,很快就會收到多個回復。去年冬天有位阿姨家暖氣管壞了。維修管道需要暫時關閉暖氣。阿姨在群里跟鄰居們說明情況,大家也都表示諒解。如果沒有群,阿姨就得挨門挨戶去敲門說明原委,表示道歉。很多醫(yī)院都開通了微信公眾號,有“百姓講堂”“預約掛號”等功能。老人家學會微信掛號,就省去了早起排隊之苦。
第四,微信是娛樂大本營。有著共同愛好的老伙計們,組織活動在群里招呼一聲就可以了。不像以前,得挨個打電話。一圈電話打下來,重復的話說好多遍,還花不少話費。大家可以隨時探討“專業(yè)”問題。一句詞怎么唱?一步舞怎么跳?一段弦怎么拉?甚至于,白天在公園下棋,晚上倆人躺床上也能復盤。微信讓人覺得身邊總圍繞著老朋友。
總之,微信成了許多老人生活的“必需品”,不是沒有道理的。不過,話說回來,凡事都有兩面性。
問題1:擠占休息時間
本來應該10點之前上床睡覺??墒呛芏嗳擞兴胺⑿诺牧晳T,不知不覺就過了1個小時。大腦處于興奮狀態(tài),就會入睡困難。如果老人有心腦血管等慢性病,睡眠缺乏會導致病情嚴重。
解決辦法:稍加節(jié)制。比如每天定時看微信;公告朋友們晚上10點以后就不要再找你了;與老伴相互監(jiān)督,過了10點還在刷朋友圈或者玩游戲的,就罰做家務。這樣做既能夠增加生活情趣,又有助于保持健康的作息。
問題2:謠言難辨真假
前一段時間的“塑料紫菜”就是個典型的謠言案例。有位老人家在洗紫菜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紫菜特別像塑料,于是拍視頻發(fā)到網(wǎng)上,引起了廣泛傳播。雖然很快相關部門就辟謠了。但是這個謠言視頻會一直在網(wǎng)上傳播,不一定什么時候又會被翻出來。而辟謠的視頻會不會同時被翻出?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老人們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觀念,把這種信息轉發(fā)給自己的親人朋友,無意中就會助長了謠言的傳播。
解決辦法: 1.多搜索查詢。很多謠言是已經存在好多年的了。只要我們拷貝部分文字,在搜索引擎里一查,就很容易發(fā)現(xiàn)真?zhèn)?。比如前一段時間流傳的“緊急通知,大家一定要互相轉告。有幾個人拿著香皂,到人家里去推銷,讓人聞這香皂。等你一聞,就會暈過去。他就把值錢的東西都拿走了?!蹦灰獜闹腥我饨厝∫欢挝淖郑涂梢詮木W(wǎng)絡上找到一模一樣的內容。事實上,從2013年以來,就一直有警方、醫(yī)學專家針對此事進行辟謠。但是第一次看到這條消息的老人家,是不是就會立刻轉發(fā)呢?
2.轉發(fā)之前稍加思考。有的造謠信息假的特別明顯,只要稍加思考便可識破。比如“今天上午一個3歲多的小女孩在世紀家園小區(qū)附近被人拐走了。小女孩能說出她爸爸的手機號碼。從監(jiān)控上看是被一個40多歲男人抱走了?,F(xiàn)在大人都急瘋了,有知情者請告之。萬分感謝,看到信息的兄弟姐妹留意一下。聯(lián)系人張靜杰1375969××××。”這種信息一看就是假的,因為這種信息有“三不明”:(1)時間不明。“今天”是哪天?任何一天都可以說是“今天”。(2)地點不明。很多城市都有“世紀家園小區(qū)”。騙子也正是利用這一點,讓大家覺得事情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而倍加關注。(3)小孩的描述不清楚。孩子外貌有什么特點,丟失時穿什么衣服等等。這都不說,怎么讓人幫著找孩子?這種信息里公布的電話很可能是詐騙電話。只要打一次,就會被不停地扣除電話費。
3.慎重看待“養(yǎng)生秘訣”。老人們最大的愿望就是全家安康,所以喜歡看養(yǎng)生信息。很多公眾號、媒體就是看中了公眾的這種心理,推出一些聳人聽聞的消息。比如“這些年你都吃錯了……”“不打針不吃藥治好了多年的糖尿病,竟然是因為它!”“中科院多位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其實,咱們需要明白的是:這個世界上并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可以滿足我們人體所有的營養(yǎng)需求,也沒有任何食物可以用來治百病。這就好比網(wǎng)上把地瓜稱為抗癌第一食物。地瓜是很好,但是我們的食譜上除了地瓜,還需要有很多其他食物。這些食物共同組成平衡的膳食結構。我們的健康依賴于整個膳食結構的合理性,而并非其中的某一種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