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世杰+畢鴻雁
【摘要】中醫(yī)心臟康復是中醫(yī)康復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看,它在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運動能力,降低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其生活質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醫(yī)學價值,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級和二級預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中醫(yī)心臟康復的普及與完善變得越來越迫切?!靶闹魃衩鳌笔莻鹘y(tǒng)中醫(yī)經典理論,有效指導著中醫(yī)心臟康復的臨床運用與實踐。筆者基于對近16年相關文獻的回顧,從精神心理調護,法、方、藥運用,易筋經之調心,針刺經絡療法,五行音樂療法等多方面闡述了“心主神明”在中醫(yī)心臟康復中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中醫(yī)心臟康復;心主神明;臨床應用;研究概況
【中圖分類號】R256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7)08-0039-06
Abstract: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From the Angle of modern medicine,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CMincreases sports ability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reduces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improves their quality of life,It has important medical value,occupying the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As a result,the popularityand the improvement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urgent.“Heart governing mind theory”is a classical theory, guidingthe clinical use and practice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CM.The author, based on the review of nearly 10 years related literature, from the Mental regulating, Using of method,square, drug, Regulating mental activities of muscle-bone strengthening exercise, acupuncture meridians therapy, The five elements of music therapy and other aspect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Heart governing mind theory” in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CM.
Keywords: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CM;Heart Governing Mind Theory;Clinical Application;Researchprogress
在我國,隨著人口老齡化水平的提高、不良的生活習慣以及各種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一直占據首位,并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但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及醫(yī)療技術手段的進步,患病生存的人口越來越多,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如果不進行有效地干預,將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造成巨大隱患。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生存質量要求的進一步提高,心臟康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胡大一[2]首次提出了“雙心醫(yī)學”的概念,提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療應遵循社會-心理-生物醫(yī)學模式,強調治療的目的應達到身心健康,實現(xiàn)經過治療后在解除軀體疾病困擾的同時,并存的精神心理問題也得到解決,以此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健康。又如在心臟康復開展的過程中,新加坡則特別注重對心臟疾病患者健康教育的開展,向患者宣傳普及心臟疾病的預防、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急救及藥物使用的相關知識,還設立了專職的心理健康小組對患者進行專業(yè)的心理健康咨詢與指導[3]。因此,筆者認為單靠醫(yī)療技術不能完全解決患者的根本問題,應重視社會、心理、生物醫(yī)學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分析顯示,通過進行綜合心臟康復對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猝死率影響的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經過以運動為基礎的綜合心臟康復治療后,冠心病患者全因病死率下降15%~28%,心源性病死率下降26%~31%,猝死降低37%[4]。張志勇等[5]研究表明心臟康復運動治療可明顯降低冠心病患者心絞痛、MI以及支架內再狹窄情況等心血管事件的復發(fā)。
中醫(yī)典籍中關于“心主神明”的理論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靈樞·邪客》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6];《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古代先賢不僅認識到情志因素可以導致心系疾病,而且對于心系疾病導致情志改變也積累了豐富的臨證經驗,對“心”的君主地位做了重要闡述。國際心身醫(yī)學會曾宣告:“世界心身醫(yī)學應向中醫(yī)學尋找智慧”。中醫(yī)學源遠流長,其博大精深的寶庫中蘊含著悠久的“雙心理論”。明代醫(yī)家李梃在《醫(yī)學入門》中說:“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者是也”。
1“心主神明”之認識
11心主血脈與心主神明中醫(yī)理論認為,“心”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是“心主血脈”和“心主神明”。心主血脈即心輸送血液以濡養(yǎng)全身,心主血脈是心主神明的物質基礎;心主神明即心調控人體五臟六腑各項生理活動的同時也調節(jié)著人體的精神、情志、思維活動,體現(xiàn)了心主血脈的功能。前者為形為體,后者為神為用,為“形神合一”的統(tǒng)一體?!端貑枴ち?jié)藏象論》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睆娬{了“心”為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先決條件,為人體氣血、經絡、臟腑生理活動和精神、情志、思維活動的正常運行提供了最重要的物質基礎[7]。
12“神明”的定義“神”反映整個機體的生命力,包括臟腑經絡氣血和精神思維活動。所謂“神明”,即“神”藏于內,“明”顯于外,內外兼顧,協(xié)調統(tǒng)一[7]?!端貑枴ぐ苏衩髡摗分赋觯骸吧衩鳌蹦恕澳棵餍拈_而志先慧然獨語”,強調了“神明”即人的各種精神、情志活動正常運行,心境平和。正如《類經·臟象類》中所言:“意志思慮之類皆神也”[8]?!靶闹魃衩鳌弊鳛樾闹钪匾纳砉δ苤?,是傳統(tǒng)中醫(yī)經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靶闹魃衩鳌笔侵溉梭w全身臟腑官竅形體的生理活動和精神思維意志等心理活動的正常運行皆由“心”來調控和主宰[9];從另一個層面上“心主神明”體現(xiàn)的是形神一體觀[10]。《黃帝內經》強調:“形神具備,乃成為人”?!靶紊窬邆洹奔慈擞行沃|體與內在之精神保持和諧統(tǒng)一。荀子在《天論》中亦強調:“形具神生”即肉體與心靈的協(xié)調統(tǒng)一的重要意義。由此可見,形神協(xié)調,即“心主神明”功能正常是推動生命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是生命活動的基礎。
13“神明”的重要意義《素問·靈蘭秘典論》云:“主明則下安,以此養(yǎng)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yǎng)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11]。不難看出,古代圣賢對“心”的重視程度,把“心”置于“君主之官,君臨天下”的地位。眾所周知,治理國家,若國家有明君,則國泰民安,繁榮昌盛;若國家君主不明,則民不聊生,國家衰敗。“心”對身體臟腑機能的統(tǒng)帥就如同君主治理國家,“神明”則臟腑調達,氣血通暢。臟腑、經絡氣血機能運行正常,則通過積極的調節(jié)作用可以增強機體抵御外邪及抵抗精神、情志刺激的能力,提高自身抵抗力,降低外邪及情志刺激對機體造成的損傷;若“神不明”則臟腑機能失調,氣血不暢。臟腑、經絡氣血機能不能正常運行,則機體一旦受到外邪的干擾及精神情志的刺激,加之自身應激抵抗能力弱,就會導致氣血瘀滯不暢、臟腑機能失調,進而損傷機體健康[6]。故“心”為五臟之主,神明之所,五臟的盛衰,皆與心神關系密切,“心神不明”發(fā)生于五臟虛弱之先是疾病發(fā)生的過程。所以,神明,形將自正。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2“心主神明”理論之探究
21“心主神明”理論之起源先秦兩漢時期是古代思想文化的鼎盛時期,也是傳統(tǒng)中醫(yī)思想的奠基時期,尤其是“百家爭鳴”的思想賦予了中醫(yī)學理論豐富的內涵和極其重要的地位。在這一時期,醫(yī)學理論體系在先秦文化、先秦哲學的推動和影響下最終形成,傳統(tǒng)中醫(yī)文化之魂凝聚與此時,此后中醫(yī)學文化開始蓬勃發(fā)展。中醫(yī)學認為“心主神明”是心的重要功能,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人的一切生理活動在心神主導之下[12],因其體現(xiàn)了中醫(yī)對人體認識的生命主體觀而一直居于主導地位。中醫(yī)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心主神明”這一哲學思想在近幾千年的中醫(yī)學臨床應用中被反復驗證和實踐。
22“心主神明”理論之古代哲學依據“心為神之宅,神為心之用”,古代哲學中有諸多論述。如荀子言:“心者,行之君,神明之主”;而孟子言:“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宋代朱熹言:“志者,心之所主”,這些言論都是把心作為思維意識的器官來認識的[13],貫穿于中醫(yī)理論體系中,指導著歷代醫(yī)家的臨床實踐。
23“心主神明”理論之現(xiàn)代醫(yī)學依據現(xiàn)代醫(yī)學通過研究心激素及心磁場等論證了心對神明的作用。由心房分泌的多種肽類激素被稱為心激素,這種激素通過機體內分泌調節(jié)功能將心的調控指令傳到整個機體,保證機體臟腑、形體、官竅功能正常運行的同時又能幫助大腦發(fā)揮思維、調節(jié)情志;心磁場是由心臟的周期性收縮和舒張運動而產生的,心臟的心房和心室肌肉在收縮和舒張的同時會產生復雜的交叉生物電流,經過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了心磁場,心磁場通過影響和調節(jié)機體的神經和體液系統(tǒng)對腦磁場發(fā)揮作用,所以心磁場通過影響腦磁場而調控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14]。有實驗研究表明[15],心臟功能與意識狀態(tài)兩者之間具有密切聯(lián)系。有國外科學家還發(fā)現(xiàn)[16],心臟可以不依靠大腦的指令而獨立工作,它有一個獨立的神經系統(tǒng)支配自身的功能,歐洲有些學者也堅持心臟是神經的源泉。此外,現(xiàn)代心理學家也認為,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促成了心理的產生,但是意識的形成可能并不完全依賴于大腦皮層,失去大腦皮層的支配可能還有意識存在[17],論證了“心主神明”的理論。3“心主神明”理論對中醫(yī)心臟康復臨床應用的指導31“心主神明”理論指導心理調護《靈樞·本神》云[18]:“所以任物為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慮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這是中醫(yī)學對人精神、思維等心理過程的高度概括與總結[19],認為人的情志可以由心來調控,體現(xiàn)了“心主神明”對治療心理心血管病學的論證。比如張介賓認為:“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fā)”,充分說明了各種情志刺激首先由心所發(fā)[20]。臨床研究證實,對中醫(yī)心病患者的治療在改善癥狀的同時加強心理調護、強調心理健康顯得尤為重要。臨床上,不少中醫(yī)心病患者往往會伴隨出現(xiàn)焦慮、情緒低沉、心煩、失眠等心理、情志調節(jié)失常的癥狀[15],由于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這些精神、情志失調導致的不良情緒反應會加重患者疾病的進展,不利于心臟功能的恢復[21],因此得出結論,“心主神明”理論對于中醫(yī)心病患者的心理調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有利于幫助患者疾病的恢復,實現(xiàn)身心健康[14]。在臨床治療和預防中醫(yī)心病時,應加強心理健康的普及和宣教,讓人們認識到心理調護在疾病恢復過程中的重要意義,指導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要有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緒,增強對不良精神刺激的抵御和調控能力,避免對機體造成損傷,影響疾病的恢復。近年來,心血管疾病領域提出的“雙心醫(yī)學”模式即是對“心主神明”指導心臟疾病心理調護的體現(xiàn)。
32“心主神明”理論指導法、方、藥在中醫(yī)心臟康復中,“心主神明”理論亦體現(xiàn)在法、方、藥的臨床應用中[16],如治法中注重清心、養(yǎng)心、安神、定志,注重開竅的基礎上與安神的結合統(tǒng)一,而開竅或安神的前提則由滋陰、益氣、養(yǎng)血、化痰、活血、通腑等來實現(xiàn)。在中醫(yī)臨床上常用的養(yǎng)心安神的藥物主要有酸棗仁、柏子仁、熟地黃、梔子、犀角、牡丹皮、遠志、生地、當歸、朱砂等,有臨床研究[22]重用養(yǎng)心安神之方藥治療心悸患者,結果發(fā)現(xiàn)此方法可以有效緩解患者心悸發(fā)作的不適癥狀。亦有研究證實[19]心絞痛患者癥狀發(fā)作時,使用安宮牛黃丸、朱砂安神丸、犀角地黃丸、至寶丹等寧心、養(yǎng)心、安神等方藥治療可緩解其疼痛癥狀,緩解其焦慮和抑郁的情緒,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此研究結論充分體現(xiàn)了“心主神明”的精髓。此外,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益氣活血中藥方中主要成分黃芪和丹參具有增加冠脈血流和供氧的作用,可穩(wěn)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清除氧自由基,改善機體微循環(huán)[23]。有學者[24]亦對紅花、丹參、川芎、當歸等多種中藥的藥理作用進行研究,通過對其藥理成分研究分析后發(fā)現(xiàn)這些藥物成分都具有抗血小板聚集[25],促進冠狀動脈側支循環(huán)建立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心臟血流,緩解不適癥狀和緊張的情緒。同時,周如倩研究報道[26],通過補益心氣可以改善認知功能障礙,在研究過程中其根據“心主神明”的理論研制了調心方,主要由黨參、炙甘草、遠志、茯苓、石菖蒲等補氣安神藥組成,臨床應用后發(fā)現(xiàn)此方可以提升患者的注意力、記憶力等認知功能,同時還可以改善睡眠及精神狀態(tài)。心臟康復中法、方、藥的臨床應用充分證實了“心主神明”的重要指導意義。
33“心主神明”理論指導易筋經之調心《易筋經·膜論》云:“夫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與神,而筋骨與肉,共成其一身也。且夫精氣神無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無形者有形之本?!斌w現(xiàn)了易筋經向外調達肌肉筋骨,內在調節(jié)心臟氣血的作用。研究表明通過易筋經鍛煉可以明顯改善中醫(yī)心病患者的不良心理活動狀態(tài),如抑郁、失眠、焦慮、精神病等方面的影響[27]。此外,易筋經可以提高心病患者常規(guī)運動負荷情況下的心電穩(wěn)定性,降低心率變異性的發(fā)生率[28]。同時可以有效防止老年人冠心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發(fā)生,緩解老年人的對疾病的心理壓力和緊張的情緒。有學者認為易筋經的“調心”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9]:一是易筋經調節(jié)“心主血脈”的功能,心臟供血功能正常,從而使人體各臟腑、器官、系統(tǒng)氣血調和,進而心氣充沛;另一方面,易筋經的“調心”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通過功法習練可以調節(jié)患者的思維、意識和情志等精神活動,從而改善機體的精神狀態(tài),促進疾病的恢復。不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講,“心主神明”對易筋經的調心作用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34“心主神明”理論指導針刺經絡療法大量的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證明,針刺療法對心臟具有重要的良性雙向調節(jié)作用[29],可以調和心之氣血,矯正機體功能的偏盛和偏衰,使之平衡,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冠心病之神志病的目的?!鹅`樞·經脈》曰:“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薄笆稚訇幹畡e……循經入于心中,系舌本……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可以得知心主神志功能失常,腦功能受損,則可見舌強、語塞,甚或失語,焦慮抑郁。對于心血管疾病相關的神志病,臨床上針刺療法常采用循經取穴、俞募配穴、特定穴等配穴方式,取心經與心包經穴位[30],偏重于調和、疏通心臟的氣血,使心臟節(jié)律、血脈運行偏于正常,從而改善患者腦的功能。如針刺神門主治不寐、健忘、癲狂、癡呆等癥;針刺內關主治癲癇、心悸不寐等癥。研究發(fā)現(xiàn)[31],對冠心病患者取內關穴針刺治療可以抑制缺血性再灌注損傷造成的心肌細胞凋亡,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且內關穴對心臟有著相對的特異性,通過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率改善患者的心臟供血,緩解由心絞痛造成的恐懼心理。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32],心臟由T1~T5節(jié)段交感神經支配,針刺T1~T5夾脊穴可以通過神經體液調節(jié)來阻滯交感神經介質的釋放從而使冠脈擴張,抑制心絞痛的發(fā)作,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tài)[33]。上述針刺療法治療冠心病之神志病的應用都揭示了“心主神明”對心臟康復的指導地位。
35“心主神明”理論指導五行音樂療法的運用中醫(y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和《左傳》都提出了五行音樂治療疾病的理論,以五行理論為基礎的五行音樂療法通過辨證論治調節(jié)機體相關臟腑功能[34]。認為五行音樂療法具備藥物治療的效果,同時療效又高于藥物治療,對機體沒有任何副作用,既可以治病又可以養(yǎng)生,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馬龍等[35]選取存在精神癥狀的患者進行五行音樂療法研究,通過患者情緒及身心對五音各自的反應,結果表明角、徵、宮、商、羽五音均有著不同程度的愉悅身心、保持心情舒暢的效果。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五行復方組曲音樂療法對焦慮癥、抑郁、失眠等有良好療效,紫竹調、瀟湘水云等曲調的聆聽對心臟病的康復有一定的療效[36]。現(xiàn)代研究亦表明音樂聲波可以減慢患者的心率,延長心室周期,增加心肌的供血量,從而達到改善心肌供血、增強心臟功能,使患者身心舒暢,精神放松。其主要機理是音樂聲波通過提高大腦的神經興奮性,促進人體健康的激素,酶或乙酰膽堿等的釋放,進而調節(jié)心臟功能[37]。在“心主神明”理論的指導下,五行音樂療法對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臟康復多選用五音中徵調的音樂進行治療。徵調為夏音,以徵音(5~50)為主音,其旋律活潑輕松,熱烈歡快、構成層次分明,屬火,主長,通于心,能促進全身氣機上炎,可以養(yǎng)陽助心,調和心之氣血,從而使患者心情舒暢,以緩解焦慮抑郁等精神癥狀,對于心功能不足以及導致的情緒抑郁具有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
4小結與展望
醫(yī)病先醫(yī)心,中醫(yī)的整體觀不僅僅是生理結構的整體觀,更是形神一體的整體觀,“修心”為上?!靶闹魃衩鳌笔恰靶摹敝匾纳砉δ苤唬恰靶摹卑l(fā)揮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礎。通過對“心主神明”理論指導中醫(yī)心臟康復的心理調護,法、方、藥治療,易筋經之調心,針刺經絡療法,五行音樂療法等多方面進行探討,認識到“心主神明”理論在指導中醫(yī)心臟康復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占據了重要的指導地位。同時也為“心主神明”理論成為中醫(yī)心病綜合治療模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了有力依據,在此指導下筆者期待在中醫(yī)心臟康復臨床治療的過程中可以不斷獲得新的收獲和啟發(fā)。參考文獻
[1]隋輝,陳偉偉,王文.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5》要點解讀[J]. 中國心血管雜志,2016(04):259-261.
[2]陳琦玲,胡大一. 建立雙心醫(yī)學三道干預防線[J]. 中國全科醫(yī)學,2015(26):3134-3136.
[3]李云峰.新加坡國家心臟中心心臟病病人康復訓練項目介紹[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 2002, 21(2):96-97.
[4]丁榮晶.《冠心病心臟康復/二級預防中國專家共識》解讀[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3,19(2):123-126.
[5]張志勇. 6 min 步行實驗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康復治療中的意義[J]. 心血管康復學雜志,2010,19(6):643-645.
[6]邵祺騰,李黎,杜漸,等. 心神在情志活動中的作用探析[J]. 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5(01):23-24.
[7]陳小平,孫相如,周興. 從“心主神明”內涵闡釋的視角談如何正確認識中醫(yī)學的基礎理論[J]. 中醫(yī)藥導報,2014(08):5-6,9.
[8]賈妮. 中醫(yī)“心主神明”學說及其心理學意義解析[J]. 中國中醫(yī)急癥,2013(07):1173-1174.
[9]梅凱,譚克理,陳曉柳.“心主神明”理論與易筋經“調心”作用的探討[J]. 湖南中醫(yī)雜志,2015(07):136-137.
[10]楊麗娜, 尚力, 朱邦賢. “心神一體論”與“心主神明說”--以《周易》《老子》《管子》為例[J]. 中醫(yī)藥文化, 2015(5):19-23.
[11]景雅婷,王鳳榮. 中醫(yī)心病對“心主神明”內涵的認識初探[J]. 遼寧中醫(yī)雜志,2014(08):1629-1631.
[12]胡霜,王欣,楊秋莉. 中醫(yī)心理學魂魄理論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2,18(10):1064-1065.
[13]曾萍萍.孰主神明概述[J] .湖南中醫(yī)雜志,2015(02):111-113.
[14]高潔. 淺談腦為元神及心為識神[J]. 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1(06):414.
[15] 楊濤,趙明鏡,王蕾,等. "心主神明"的內涵及現(xiàn)代科學依據[J].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10):811-814.
[16] CURE T R, BLAUM C S, GIORDANI B, et al. Prevalence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older adults with heart failure. [J]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012, 60 (9):1724-1729.
[17]孫曉敏,賈鈺華,晁雪梅,等. 淺析“心主神明”[J]. 黑龍江中醫(yī)藥,2005(02):6-8.
[18]杜漸,王昊,邵祺騰,李黎,等.“心主神明”內涵探析--“總統(tǒng)魂魄,兼賅意志”[J]. 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4,01:11-13.
[19]張振華,王克勤,王昊,等.中醫(yī)心理學對“意志”的認識[J]. 中醫(yī)雜志,2013(04):295-298.
[20]紀宇,顏紅,沈莉.“心主神明”的內涵與外延淺析[J]. 中醫(yī)雜志,2016(10:)819-821,837.
[21]韓靜. 心主神明在中醫(yī)心病治療中的地位初探[J] .黑龍江中醫(yī)藥,2012(06):7-8.
[22]趙芊,祝光禮. 從“心主神志”論治心血管疾病[J]. 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05):515-516.
[23]梁婷, 都冬梅. 康復路徑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心臟康復中的應用[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11):1155-1158.
[24]陳光瑞,王朝亮,姚建斌,等. 中醫(yī)藥參與冠心病支架術后心臟康復48例臨床觀察[J]. 安徽醫(yī)藥,2014(04):751-753.
[25]魏蕾,宮鵬.中藥有效成分抗血小板聚集的研究進展[J]. 安徽醫(yī)藥,2012,16(12):1879-1882.
[26]周如倩,林水淼,王健,等. 中藥調心方、補腎方改善阿爾茨海默病認知功能的臨床研究[J]. 現(xiàn)代康復,2001(11):46-47.
[27]王薇,李旗,馬樹祥,等 . 推拿功法“易筋經”對大學生失眠癥的影響[J]. 中醫(yī)藥信息,2011(5):91-93.
[28]章文春,鐘志兵,吉娜薇,等. 健身氣功·易筋經對中老年人規(guī)范負荷下心率變異性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4):448 -449.
[29] 陳少宗. 針灸雙向良性調節(jié)作用規(guī)律的3種形式[J]. 針灸臨床雜志,2010(12):62-65.
[30]金杰,趙玉杰,陳海燕. 神明所主之我見[J] . 中醫(yī)學報,2015(07):985-987.
[31]Menotti A,Puddu PE,Lanti M,et al. Epidemiology of typical coronary heart disease versus heart disease of uncertain etiology (atypical) fatalit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lassic coronary risk facto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3,168(4):3963-3967.
[32]譚吉林. 針刺夾脊穴治療疑難病臨床體會[J].湖南中醫(yī)雜志,1999,15(4):25-26.
[33]張迪,梁繁榮. 針灸療法對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情況綜述[J]. 遼寧中醫(yī)雜志,2014(10):2249-2253.
[34]樸鮮瓊,王旭東. 中醫(yī)五行音樂療法在臨床的應用進展[J]. 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15):147-148.
[35]馬龍. 精神分裂癥患者對五音療法之反饋[A]. 中國音樂治療學會.中國音樂治療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中國音樂治療學會,2002:3.
[36]李杰,毋瑩玲,魯嵬. 以治未病理論指導心臟康復[J]. 中醫(yī)研究,2016(02):7-10.
[37]李亞靜.音樂療法在臨床中的應用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3,18(3):225-7.
(收稿日期:2017-02-14編輯: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