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CNKI文獻數(shù)據的微課研究分析

      2017-05-12 03:40:12
      河北開放大學學報 2017年2期
      關鍵詞:作者群微課文獻

      劉 靜

      (國家開放大學 學習資源部,北京 100039)

      【開放大學與遠程教育】

      基于CNKI文獻數(shù)據的微課研究分析

      劉 靜

      (國家開放大學 學習資源部,北京 100039)

      針對2011-2016年CNKI全文數(shù)據庫中關于微課研究的學術及學位論文進行定量分析,以展示目前我國關于微課研究的現(xiàn)狀,并探討未來微課建設與發(fā)展的思路與方向。研究結果表明,微課研究熱情居高不下,但研究成果不顯著,研究群體不夠廣泛,研究者的主要關注點集中于教學模式、教學改革、實踐應用及資源建設本身等。未來應注重應用性研究、加強群體間合作式研究,并以平臺為紐帶激發(fā)社會建設、應用熱情,為教學改革以及學習型社會的構建增磚添瓦。

      微課;文獻研究;定量分析;現(xiàn)狀

      一、引言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數(shù)字技術、移動終端的發(fā)展,微時代來臨,微博、微信、微小說、微電影等名詞滲透到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應的教育領域微產品——“微課”也應運而生。微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資源形式,已經成為課堂內外傳統(tǒng)學習及非正式學習的新型學習資源,其開創(chuàng)性、獨特性吸引了眾多教育技術領域學者的研究。

      本文著眼于近幾年學者對于微課的研究成果,對其進行剖析、分析。由于學術論文代表著研究領域的廣度,學位論文代表著研究領域的深度,因此,本研究的樣本選取中國知網(CNKI)全文數(shù)據庫中2011年至2016年學術期刊論文及學位論文。同時,為使研究更具針對性,本文設定檢索形式為主題檢索+標題檢索,檢索詞為“微課”,并剔除不相關的研究成果,共得到與本研究相關文獻5 004篇(數(shù)據截止時間為2016年12月31日)。通過樣本研究,分析目前微課研究的現(xiàn)狀,探討微課今后的建設與發(fā)展。

      二、研究方法介紹

      文獻計量學是采用數(shù)學、統(tǒng)計學方法,對各類文獻的計量特征進行統(tǒng)計分析,進而揭示研究文獻情報規(guī)律、文獻情報科學管理以及學科發(fā)展趨勢。[1]其基于文獻的可量化的對象特征,彌補了文獻內容主觀分析存在的人為因素,使得研究結論更具客觀性、真實性。

      共詞分析是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計量分析方法,其主要分析一對詞組在同一篇文獻中共同出現(xiàn)的頻次情況,據此對這些詞進行統(tǒng)計處理與分析,以剖析詞組內、詞組間的聯(lián)系及親疏情況,進而展示其所代表的學科、主題結構變化。[2]分析較多的詞組類別有主題詞、標題詞、關鍵詞等。高頻關鍵詞共詞分析是統(tǒng)計頻數(shù)較高的一對關鍵詞在同一篇文獻中共同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其值越高,說明這一對高頻關鍵詞內在聯(lián)系越緊密,所代表的研究主題也正是當前學者較關注的,是研究的熱點。

      共詞分析中比較常用的分析方法有聚類分析、多維尺度分析、社會網絡分析等。其中共詞聚類分析是采用聚類的計算方法,對文獻中共現(xiàn)的關鍵詞或主題詞的關聯(lián)性進行運算,將關系密切的詞進行聚集歸類,從而挖掘詞組所隱含的信息。

      三、研究過程展示

      1.研究文獻總體數(shù)量分析

      關于微課的研究文獻自2011年問世以來,呈現(xiàn)快速上漲態(tài)勢,2014年-2016年近三年研究文獻呈現(xiàn)出跳躍性增長態(tài)勢,2014年相關研究文獻約為500篇,2015年增長至1 792篇,同比增長253.5%,2016年研究熱情仍然高漲,文獻數(shù)量共計2 636篇,同比增加844篇,具體如圖1所示。由此可以看到,雖然微課問世時間較短,但學者對其關注度和研究熱情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微課這一教育信息化時代下的產物為未來的教育改革、教育創(chuàng)新增添了活力。

      圖1 2011-2016年微課研究文獻的數(shù)量走勢圖

      2.研究文獻作者群分析

      (1)作者群整體分析。本研究樣本共涉及作者7 766人次,對于同一作者多次參與文獻發(fā)表以一人計算,共涉及作者6 598人,由此可見,作者群中平均每人參與文獻發(fā)表的數(shù)量是0.76篇,平均每篇文獻參與的作者約為1.32人,對于微課文獻的研究作者群來說,平均每人還不足一篇的研究產出。

      第一作者群往往代表某研究領域的重點作者群,本研究樣本共涉及第一作者4 328人。其中,發(fā)表兩篇及以上的作者共計501人,約占11.6%,只發(fā)表一篇文獻的共計3 827人,約占88.4%,可見,該研究樣本的重點作者群中,大部分的作者僅發(fā)表了一篇文獻。美國學者洛特卡A.J.指出:作者數(shù)與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之間具有一定關系,如果發(fā)表一篇論文的作者數(shù)與所有作者數(shù)之比低于60%的臨界值,則該領域已形成核心隊伍,反之亦然。[3]由此得知,該微課研究領域發(fā)表一篇文獻的作者占比近九成,遠遠超過60%,還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作者群。

      (2)作者群所屬機構分析。作者群所屬研究機構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群體研究者對于某領域的關注程度,也反映了不同群體的關注點的差異性。

      本文以作者所屬系統(tǒng)為研究對象,將作者群按所屬機構分為以下幾類,分別是高等院校、職業(yè)院校、中小學、廣播電視大學、研究機構以及其他等六類,分別對這六個研究維度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中,來自普通高等院校的作者占比最高,約占40.3%;來自職業(yè)院校的作者次之,約占38.4%;來自中小學的作者約占11.1%;來自廣播電視大學的作者約占3.0%;來自研究機構的作者約占3.2%;其他類型約占4.0%,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作者群所屬機構占比情況

      由此可見,來自高等院校及職業(yè)院校作者是微課研究領域的主力軍,對其理論與實踐應用研究較為深入,由于其先天的資源優(yōu)勢及應用驅動,為微課研究奠定了基礎,同時,理論功底也較為豐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研究的深入與透徹。中小學研究者也占一定比例,可見微課對于中小學教學實踐層面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3)研究文獻所屬期刊分析。該研究樣本共發(fā)表在905種期刊上,其中發(fā)文量最多的是《亞太教育》,六年間共發(fā)表相關論文159篇,占比約為3.2%,其次《中國教育技術裝備》(133篇)占比2.7%,《才智》(96篇)占比1.9%,《教育教學論壇》(95篇)占比1.9%,《學周刊》(87篇)占比1.7%。近六年間,發(fā)文量超過50篇的期刊共計18種,累計占比約28.0%。六年內,發(fā)文量在六篇及以上(即平均每年均有發(fā)文量)的期刊共計177種,累計約占總數(shù)的72.7%,僅發(fā)表1篇的期刊共計394種,約占43.5%。由布拉德福定律可知,將論文數(shù)量按照由多到少的順序進行排列,并以此為基準劃分三類,分別為核心區(qū)、相關區(qū)、非相關區(qū),若三個區(qū)域的期刊數(shù)量能呈現(xiàn)1∶N∶N2的關系,則我們認為存在與該主題相關的核心期刊,否則認為不存在。根據布拉德福定律,本文無法統(tǒng)計出合理的N值,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目前微課主題相關的核心期刊尚未形成。

      根據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4版)對于核心期刊的分類,對該研究樣本發(fā)表在北大核心期刊的數(shù)量進行統(tǒng)計,共計175篇,占比僅為3.5%,其中發(fā)文量超過10篇的期刊共4種,分別是《教學與管理》(19篇)、《中國電化教育》(15篇)、《職教論壇》(12篇)、《教育與職業(yè)》(11篇)。可以看到,在核心期刊上所刊相關文獻總體數(shù)量及占比均較低,重點期刊關注程度不高,學術成果不顯著,還需多方多途徑深入研究。

      (4)研究文獻所反映的研究熱點分析。關鍵詞是一篇文獻的主題提煉,反映了文獻的研究重點與方向,其出現(xiàn)的頻率越高,說明關注度越高,是該領域研究的熱點。因此,本文提取研究樣本的所有關鍵詞,并對其高頻關鍵詞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探究微課研究的熱點及趨勢。

      表1 微課文獻研究高頻關鍵詞統(tǒng)計表

      第二,高頻關鍵詞共詞分析。為使研究更具針對性,選取關鍵詞詞頻高于31,其累計頻次百分比達一半以上的關鍵詞進行分析,共計52個。使用“書目共現(xiàn)分析系統(tǒng)Bicomb”提取出52×52的共詞矩陣,并運用Ochiia系數(shù)對其進行換算,轉換成52×52的相關矩陣。其中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較大統(tǒng)計誤差,本文用1與相關矩陣中每個數(shù)值相減,轉換為相異矩陣,在此基礎上對高頻關鍵詞相異矩陣進行系統(tǒng)聚類,得出聚類分析樹狀圖,如圖3所示。

      Ochiia系數(shù)

      圖3 高頻關鍵詞聚類分析樹狀圖

      根據聚類分析結果,并結合高頻關鍵詞詞頻情況及目前研究實際,可以將微課文獻研究大致歸為四類主題:第一類:關于微課的概念、要素構成等基礎理論研究。支持的關鍵詞有學習過程、自主學習、課堂教學、信息技術、教學視頻等。

      目前關于微課的概念還沒有明確的定義,因此許多學者和研究者基于理論對微課的定義、包含的要素、應用的目的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和討論。由于學者關注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主要觀點包括以下幾類:一是強調微課的表現(xiàn)形式,認為微課是通過在線視頻這種表現(xiàn)形式,來實現(xiàn)學習或教學應用。二是強調教學活動、學習過程,認為微課是以解決某一個知識點或小問題的短、小、精、悍的小課程。三是強調微課的教學設計,認為微課是以精心化的教學設計為重點,來展開教學活動。四是強調微課是一種新型資源,認為微課是針對某一知識點,以精心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活動為支撐的一種情景化、可視化的學習資源包,其支持了翻轉學習、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等多種符合現(xiàn)代特征的學習方式。[4]總體來看,雖然學者對于相關概念的界定不盡一致,其強調的重點略有差異,但都突出了微課所具備的特點:教育性、目的性、共享性、趣味性等。

      第二類:關于微課的教學模式改革研究。支持的關鍵詞有教學改革、高職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慕課、應用、教學、高職等。

      學者認為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雖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也逐漸暴露出不少弊端,如課程內容展示方式單一、缺少趣味性、課后互動性少、學習方式不靈活以及受時間空間限制較多等,因此,許多學者不斷探索教學模式的改革,而以“微課”為代表的“微”教學模式成為一種新的探索。學者認為“微課”教學模式更多的側重于課程重難點的專項解析和探討,使課程教學能夠突出重點,加強互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比較典型的教學模式研究是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其構建了課前、課中、課后的“三大任務”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通過課前、課中、課后相對應的過關任務、典型任務和拓展任務實現(xiàn)了知識內和知識間的傳遞、建構與內化、鞏固及拓展,將傳統(tǒng)的教室教學與網絡教學平臺結合,解決了翻轉課堂實施中課前、課內、課后活動的設計及銜接問題,實現(xiàn)有效翻轉。[5]雖然微課有其諸多方面的優(yōu)勢,但不建議“微課”教學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全部使用,而是結合教學實際,針對重點、難點內容,開發(fā)有效的微課,使得“微課”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融合,彌補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并為其增色,共同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

      第三類:關于微課應用于實踐的應用性研究。支持的關鍵詞有實踐、實驗教學、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高職高專、作用、課程教學、中職、應用研究等。

      微課因其所具備教學時間短、目標明確且內容少、重點突出、娛樂性強等一系列優(yōu)勢,在實踐教學應用上可發(fā)揮其優(yōu)勢作用,能夠實現(xiàn)對傳統(tǒng)教學的繼承和新的發(fā)展,因此,也成為學者研究的熱點之一。

      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綜合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而微課在很大程度上節(jié)約了課堂時間,增強了語言學習的實踐性,拓展了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空間,因此,英語教學是微課運用的一個重點領域。而針對高職學生的基礎薄弱、興趣差異大、學習目標明確等特點,高職英語又成為微課滲透、應用的一個重要細分領域。學者認為,在高職英語教學應用中,提升學生的職業(yè)能力與職業(yè)素養(yǎng)是重中之重,因此,首先要了解學生真正所需,微課內容應以學生工作或未來工作走向為基本依據。其次,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要掌握靈活性和實用性。由于高職學生英語基礎及性格特征差異較大,要靈活設置教學活動,比如在英語口語教學中,多與日常生活情境相聯(lián)系,多鼓勵合作參與、多鼓勵創(chuàng)新。在教學活動實施中,也有效傳達了合作、創(chuàng)新的職場精神,提升了職業(yè)素養(yǎng)。

      第四類:關于微課設計、制作等資源開發(fā)研究。支持的關鍵詞有策略、教學資源、運用、設計、制作、開發(fā)、教學設計、教育信息化、移動學習等。

      微課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其設計、制作水平直接決定了課程質量。學者認為,微課開發(fā)首先要準確定位,做好前端分析,要對受眾的知識結構、認知特點、學習能力進行分析,以保證知識傳播的短時性和精煉性。其次,以教學思想、教學策略來對教學資源體系、支持服務渠道、與現(xiàn)實課堂整合等方面進行指導,而非拘泥于技術思維、技術手段。再次,要注重教學內容內部的小模塊化,要精心選題、力求快速有效切題、線索清晰、亮點突出、收尾干凈利落;[6]并注重教學流程的整體化、結構化等大模塊化,實現(xiàn)系統(tǒng)化專業(yè)知識結構建立。最后,作為微課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微視頻,要注重并優(yōu)化感官體驗,并結合移動學習的特點,確保視覺效果清晰流暢。

      四、研究結論及建議

      1.學者對微課研究熱情高漲

      雖然微課問世才短短幾年,但研究熱情非常高,研究文獻數(shù)量呈現(xiàn)飆升態(tài)勢,根據研究樣本統(tǒng)計,僅兩年時間,2016年研究文獻數(shù)量就達到了2014年的五倍之多。同時,社會各界對微課熱情不減,與微課相關比賽如火如荼地開展著,相關微課大賽吸引數(shù)萬人的參與。在此火熱的背景與趨勢下,可預計未來幾年,研究熱情仍會保持,相關研究成果會繼續(xù)維持一定增量。因此,如何更有效地開發(fā)、整合、推送微課這種新型資源,如何更有效利用這種資源使之服務于傳統(tǒng)教育、特殊教育、新型教育及其他領域,應是今后微課研究關注的重點之一。

      2.該研究領域還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及獨具自身特色的核心期刊

      近三年微課研究呈現(xiàn)出了爆炸式的增長態(tài)勢,研究熱情之高,但仍未形成該領域的核心作者群。探其原因:一方面,雖然近幾年研究成果較多,但總體來看,興起時間還較短,多數(shù)學者投其熱點,還欠長期性、跟蹤式的研究。另一方面,信息時代來襲,海量信息充斥我們的學習生活,使得人們對一項事務的研究往往淺嘗輒止,缺乏深度剖析及探究精神。同時,也出現(xiàn)了雖然研究文獻總量增長較快,但有代表性的、代表學術前沿的核心期刊卻仍未形成,相關學術成果也缺乏影響力。建議對該領域有興趣的學者要持續(xù)關注、分析、應用,從理論到實踐,形成完整的研究體系,期待更新、更實用的研究成果的產生;也期待相關核心期刊對該領域成果能加以引導和鼓勵,如定期開辟主題專欄,或對優(yōu)秀成果加以推薦等措施,共同提升研究成果質量和影響力。

      3.不同群體對其關注度差異較大,其中高等院校、職業(yè)院校關注度較高

      目前高等院校、職業(yè)院校關注度較高,占作者群的絕大多數(shù),中小學研究者也有一定比例。未來需鼓勵中小學等一線教育工作者開展應用型研究,以應用為核心引領教學模式、教學設計研究,促進教學改革的實現(xiàn)。同時,不斷擴展研究群體,鼓勵不同類型研究機構研究者、教育工作者、企業(yè)培訓師等群體加入研究,豐富研究隊伍。由于微課應用面較廣,鼓勵不同群體加強合作式研究,多進行思維碰撞及群體交流,一方面,科研項目基金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動合作研究的可行性與持續(xù)性,因此可以科研項目為合作契機,共同研究與開發(fā)。另一方面,政府部門也應出臺不同群體的合作研究的政策及相關機制,鼓勵跨區(qū)域、跨領域、跨專業(yè)的合作研究,為微課發(fā)展開辟新思路、新方法。

      4.微課研究重點聚焦教學改革、實踐應用、資源開發(fā)等主題,探討微課的建設與發(fā)展

      關于微課概念等理論性的研究,學者和研究者的側重點不盡相同,但都強調了微課的“短”“小”“精”“悍”,強調了其作為一種新型資源、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一種新型學習方式的適應性、優(yōu)越性;關于微課教學模式改革的研究,翻轉課堂、慕課等模式是學者的主要關注點;關于微課應用性研究,學者認為應用面非常廣泛,在教學層面,對于英語教學、高職院校授課適應性更強;關于微課資源建設研究,學者認為教學思想、教學策略、教學內容以及技術手段等內容需全面考慮。

      對于未來微課的建設與發(fā)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學界參考。

      一是加強微課研究的規(guī)范性、科學性。要對微課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認識,對其概念、特征、屬性等要統(tǒng)一、規(guī)范,加強理論性研究,促進微課研究與發(fā)展深入、科學、有效。

      二是加強微課統(tǒng)一平臺建設。目前僅有用以比賽的微課平臺,其內容單一、應用及受眾片面,尚不能實現(xiàn)資源匯聚、交流、反饋等功能,因此,亟待加強統(tǒng)一平臺的建設。平臺需有效整合微課資源中心、信息搜索、交流討論、系統(tǒng)幫助、后臺管理等模塊,實現(xiàn)資源展示、上下載、檢索、評價、推送、信息交流、用戶行為跟蹤、統(tǒng)計等功能,并具有一定的拓展空間,方便日后優(yōu)化改進。微課統(tǒng)一平臺的建立與運行,一方面利于微課優(yōu)質資源的集聚與推廣,避免資源的重建而導致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各類機構、群體也能以此為平臺和紐帶,開展相關交流與合作。

      三是完善微課評價指標體系。目前針對微課評價的研究相對較少,但微課評價指標的設立為微課的設計、制作提供方向,對微課未來建設與發(fā)展具有導向性。因此,應注重微課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該評價體系要通盤考慮教育性、技術性、應用性等方面。教育性要關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方面;技術性要關注微課自身的技術水平與藝術水平,以及所在平臺環(huán)境的技術性和共享性;應用性主要考慮應用效果,評價可以從課堂訪問量、引用情況、轉發(fā)分享情況、交互情況等方面綜合考慮。建議各行業(yè)各領域專家加強對微課標準及評價體系的研究,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指標,為微課發(fā)展立標準、樹標桿,引領微課規(guī)范化發(fā)展。

      四是建立激勵機制,加大交流與培訓力度,提升資源質量。建議各類學校、群體制定切合實際的激勵、獎勵措施,鼓勵微課建設者重內容、重質量,激發(fā)建設熱情;校內有關部門定期組織微課主題交流活動,校間組織開展基于學科專家、技術人員、教學人員、學生等多方的研討活動,通過定期、不定期的交流與切磋,使微課制作成系列、成專題,提升課程質量,并實現(xiàn)優(yōu)質資源的共建共享。另外,各學校、群體要建立自身技術團隊,及時解決課程建設中的技術問題,并通過技術培訓提升課程建設者的整體技術水平。

      五、結語

      本研究基于中國知網(CNKI)全文數(shù)據庫對2011年至2016年學術期刊論文及學位論文進行分析,通過實實在在的數(shù)據,更加客觀地反映了微課的現(xiàn)狀及未來的發(fā)展趨勢。雖然本研究已盡可能地擴大了數(shù)據的涵蓋面,使研究結論更加貼合實際,但由于與本研究的相關數(shù)據較多,數(shù)據收集難度較大,研究能力有限,目前只節(jié)選了近幾年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進行數(shù)據分析,未來需進一步充實、更新研究數(shù)據,剖析數(shù)據所隱含的更深層次的信息,探索微課發(fā)展的趨勢與走向,促進微課的發(fā)展與成熟。

      未來我們需要對微課多提供一些創(chuàng)新、探索的空間,作為一種新型學習資源,微課所涉及的學科范圍、應用領域非常廣泛,我們要不斷地嘗試,將其與各類學習者、各類型教育有機結合,充分發(fā)揮資源優(yōu)勢。相信隨著微課的發(fā)展和成熟,能夠真正為學校、為社會等各類學習者服務,為終身學習型社會的建立增磚添瓦。

      [1]羅式勝.文獻計量學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9.

      [2]QIN,H..KnowledgeDiscoverythroughCo-CordAnalysis[J].LibraryTrends,1999,48(1):133-159.

      [3]葉鷹,潘有能,潘衛(wèi).情報學基礎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2-3.

      [4]鄭小軍,張霞.微課的淺閱讀趨向及其探索[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12):67-69.

      [5]劉銳,王海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和實踐[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4(5):26-31.

      [6]王大慧,許宏慶,衛(wèi)功元.“食品微生物學”微課的開發(fā)設計與制作[J].微生物學通報,2016(4):775-779.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Micro Course Based on CNKI Data

      LIU Jing

      (Department of Teaching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Ope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39, China)

      Using the data of the CNKI full text database of 2011-2016, this paper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academic and dissertations of the micro course, in order to show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discuss the thought and direction of the micro course in the fu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holar’s research enthusiasm is very high, but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not significant, the research group is not widespread, researchers focus on the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reform,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resource construction itself. In the future, it should focus on applied research and cooperative research, stimulating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enthusiasm through the link of platform,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society.

      micro course; literature research; quantitative analysis; present situation

      2017-02-08

      中國成人教育協(xié)會“十二五”成人教育科研規(guī)劃2015年度重點課題《MOOCs環(huán)境中開放大學新型學習資源建設模式研究》(2015-139Z)

      劉靜(1985-),女,河北石家莊人,統(tǒng)計學碩士,主要從事開放教育學習資源研究。

      G434

      A

      1008-469X(2017)02-0011-07

      猜你喜歡
      作者群微課文獻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讀·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微課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
      甘肅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2
      微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06
      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00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東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檔案管理》論文作者群計量分析
      新聞傳播(2018年4期)2018-12-07 01:09:24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商情(2017年1期)2017-03-22 16:56:36
      《災害醫(yī)學與救援(電子版)》核心作者群統(tǒng)計分析
      與“微課”的首次親密接觸
      乡宁县| 扬州市| 奉新县| 新营市| 镇原县| 沙湾县| 丹巴县| 神池县| 汝城县| 陆河县| 贵港市| 汝城县| 仪陇县| 诸城市| 华容县| 古浪县| 扶风县| 中阳县| 滨州市| 古蔺县| 乌恰县| 大同县| 达孜县| 梁山县| 庆城县| 惠水县| 德庆县| 五家渠市| 黔西| 隆子县| 慈利县| 绍兴县| 封开县| 蓝山县| 辽阳县| 东兰县| 龙州县| 烟台市| 雷州市| 光山县| 江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