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埃敏·法斯·雷哈尼是阿拉伯裔美國文學奠基人,他的英語創(chuàng)作開創(chuàng)了阿拉伯文學的一個新流派,即以復興阿拉伯文化為目標,以英語為載體,以美國精神為靈魂,以美國為展示舞臺的敘美派。本文通過追溯雷哈尼英語創(chuàng)作軌跡,介紹雷哈尼主要英語作品,解讀雷哈尼英語作品思想,以揭示敘美派文學的思想精髓,挖掘這一文學流派的當代價值。
【關(guān)鍵詞】雷哈尼;敘美派;溝通東西方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7-0262-04
20世紀上半葉移居美國的阿拉伯作家埃敏·法斯·雷哈尼不僅是20世紀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而且也是“敘美派”文學的開拓者。生于黎巴嫩,成長于紐約,一生行走于東方和西方兩個世界,阿拉伯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工業(yè)文明的浸潤,使得雷哈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視角,在政治、民族、宗教和文化等熱點問題上有著獨到的見解,開創(chuàng)出極具超越性與包容性的思想哲學。在“敘美派”作家群體中,雷哈尼是首位用英語和阿拉伯語同時進行創(chuàng)作的作家,他熱情而活躍,敏銳又不失豁達,一生筆耕不輟,共創(chuàng)作詩歌、散文、小說、游記、政論等多種類型作品六十多部。這些作品不僅闡釋、傳遞了其個人的觀點與哲學,而且被他當做強有力的工具,努力在東方與西方之間架起和平與理解的橋梁。
一、敘美派的興起——雷哈尼英語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
18世紀末19世紀初,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下的沙姆地區(qū)經(jīng)濟衰敗,政治腐朽,再加上西方殖民勢力的介入與干預,阿拉伯民族主義更加濃厚極端,于是政治、經(jīng)濟、宗教等問題錯綜復雜,人民怨聲載道,生活苦不堪言。在這種形勢下,敘利亞、黎巴嫩等地區(qū)受過西方教育的基督教徒們不堪忍受宗教歧視和政治壓迫,紛紛移居美洲,去開創(chuàng)自由富足的新生活。美國首當其沖被他們視作自由的彼岸與財富的樂土。其中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受過西方教育的一批青年移民后來成為了阿拉伯改革與復興的主力與精英。這些阿拉伯知識青年不僅思想活躍,而且特殊的生活經(jīng)歷和在東西方兩種文化中的特殊體驗,使他們形成獨特的視角與領(lǐng)悟。在遠離故鄉(xiāng)的美國,這群志趣相投的年輕人因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和對祖國的深深眷戀與擔憂團結(jié)在了一起,他們組織文學社團,撰文作詩,借助文學創(chuàng)作討伐阿拉伯世界的積弊,向自己的同胞介紹西方先進知識與制度,呼喚阿拉伯民族的改革與復興。盡管他們大都來自黎巴嫩,卻自認歸屬敘利亞,而這一地區(qū)在歷史上也確實屬于敘利亞,所以這一文學群體被冠上了“敘美派”的稱號。
雷哈尼正是“敘美派”的先驅(qū)與砥柱,他用一生的創(chuàng)作完美地為“敘美派”的誕生和成長做了注解。
1876年,雷哈尼出生在黎巴嫩山村福瑞克的一個馬龍派基督家庭。雷哈尼天資聰穎,年幼的他入學不久就能流暢地用阿拉伯語和法語進行閱讀,出色的法語表現(xiàn)曾使他一度獲得去法國學習的機會,由于父親的反對未能成行。
迫于生計, 1888年雷哈尼一家陸續(xù)移民到美國。盡管成績出色,但自家小店需要懂英語的人記賬,作為全家唯一具備這一能力的人,14歲的雷哈尼在一所教會學校學習了幾個月后便輟學了。接下來的四年里,他靠自學閱讀了大量西方經(jīng)典作品,涉及文學、詩歌、哲學、政治、科學等領(lǐng)域。盧梭、伏爾泰、維克多·雨果、埃德蒙·伯克、查爾斯·達爾文、赫伯特·斯賓塞和T.H.赫胥黎等人的作品,雷哈尼逐一拜讀。
西方文化中的理性主義、浪漫主義和科學主義深深吸引了年輕的雷哈尼。從落后的阿拉伯世界來到現(xiàn)代大都市紐約,雷哈尼決定不走父輩們的老路,不想像其他敘利亞移民那樣做一名商人。[1]顯而易見,雷哈尼以及敘美派獨特的文學魅力與久久不衰的社會價值,源自于他們對東方與西方迥異文化的切身感受,源自于他們從這兩種文化的不斷碰撞與交鋒中獲得的體驗與感悟。[2]客觀看來,與其說是敘美派對20世紀上半葉阿拉伯世界所做的深刻書寫與記錄,給世界文學界與思想界留下了一筆極其寶貴的財富,不如說是這場動蕩成就了雷哈尼傳奇的一生,孕育出獨樹一幟的敘美派文學,促成敘美派文學家偉大而前瞻的世界觀與哲學。
二、從“哈立德“到“先知”——雷哈尼英語代表作品
雷哈尼一生共創(chuàng)作詩歌、雜文、小說、劇本、游記等多種類型作品六十多部,其中英語作品和阿拉伯語作品幾乎各占一半,具有歷程碑意義的英語作品有四部。
(一)起點——《哈立德之書》。始于1907年,歷時4年創(chuàng)作完成的《哈立德之書》(The Book of Khalid)是雷哈尼的第一部英語小說,也是阿拉伯裔作家用英語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小說,這部作品被視為阿拉伯裔美國文學的開山之作,它當之無愧地成為了雷哈尼創(chuàng)作生涯的第一座里程碑。
這部小說具有濃郁的自傳色彩,1911年由美國托德·米德公司出版。小說講述的是黎巴嫩男孩哈立德和朋友在家鄉(xiāng)以及移民美國后的生活經(jīng)歷。通過哈立德一生的苦樂酸甜,雷哈尼記錄、審視、反思了自己人生的前31年。借助哈立德的嬉笑怒罵,雷哈尼旨在反映自己的困惑、掙扎與感悟。
小說主人公哈立德生活在東西方的夾縫之中,他于東方和西方均格格不入,他困惑、無所適從。經(jīng)過在光怪陸離的大都市紐約和在愚昧貧瘠的黎巴嫩山村的一系列嘗試、體驗、挫折、教訓,哈立德最終清醒而客觀地看清了東西方兩種文化的短長與得失,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和位置。通過擺脫迷信與偏見,他形成了對待兩種文明的正確態(tài)度,并找尋到實現(xiàn)阿拉伯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頓悟的哈立德豁然開朗,他結(jié)束隱居,走入自己的同胞,宣揚寬容、民主與進步,力圖像阿拉伯歷史中的先知那樣領(lǐng)導人民打破愚昧與偏見,開創(chuàng)和平、公正、純潔,有序的全新世界。
在這部作品中,雷哈尼首次明確闡釋了自己的政治主張,以及文化觀、宗教觀、發(fā)展觀,而這些觀點與思想彰顯出雷哈尼哲學的雛形,因此雷哈尼哲學又被研究者們稱為“哈立德主義”。
(二)橋梁——《思路》和《神秘主義和其他流派的贊歌》。通過創(chuàng)作《哈立德之書》,雷哈尼解決了困惑自己多年的意識形態(tài)難題,理清了思路,為自己找到了奮斗的方向和途徑。1911年從黎巴嫩回到美國后,雷哈尼積極投身阿拉伯民族解放事業(yè)。1914年一戰(zhàn)爆發(fā)后,他號召黎巴嫩和敘利亞社區(qū)的居民參軍;組織人們?yōu)閿⒗麃喓屠璋湍劬硟?nèi)的饑民籌款,此外他還擔任了《讀書人》雜志和《論壇》雜志駐歐洲的戰(zhàn)地記者。1917年雷哈尼組織成立了名為“敘利亞高地”的黎巴嫩解放組織的北美分部,并面見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西奧多·羅斯福,探討黎巴嫩問題。1919年,雷哈尼應邀代表阿拉伯國家出席了海牙和平會議。1921年,他還作為唯一一名近東代表參加了在華盛頓舉行的裁軍大會。
與積極參加政治活動相呼應,雷哈尼這一時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越來越著意于增進阿拉伯國家同西方國家之間的相互了解與交流,致力于提升阿拉伯國家在西方的形象,試圖借助西方力量實現(xiàn)阿拉伯民族的解放與復興?;谶@一背景,1921年英語論文集《思路:關(guān)于東方和西方的論文》(The Path of Vision)和英語詩集《神秘主義和其他流派的贊歌》(A Chant of Mystics and Other Poems)(以下分別簡稱為《思路》和《贊歌》)應運而生了。
在雷哈尼的眾多作品中,《思路》最為深入地探索了東西方文化與東西方之間的關(guān)系,毫不夸張地說,它是雷哈尼特意用含蓄的東方風格專為西方讀者創(chuàng)作的作品。書中雷哈尼著力分析東西方文化各自的優(yōu)點與不足,他淳淳善誘:“受壓迫的,羸弱的民族在本質(zhì)上都是唯心的;而理性,強大的民族基本上都是唯物的。珍視宗教理想的國家,追求精神的卓越,它們誕出一位又一位先知,彌補了它們在其他領(lǐng)域的懈怠與不足;而崇尚物質(zhì)追求的國家,則上天入地,無止無休地尋找財富。后一種國家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它們的精神層面出了問題,而前一種國家則在物質(zhì)實力層面日益消弱。這兩種民族都將走下坡路。但是,同由清教徒和苦行僧構(gòu)成的民族相比,沒有靈魂、缺乏健康精神的民族則更為怪誕,更為丑惡,也更可怕?!盵3]“東方羸弱、感性,卻發(fā)展滯后;西方強大、務實、充滿活力,但精神膚淺,由于西方的“粗糙”和東方的“腐朽”,所以它們需要彼此,需要用對方缺點中的東西來填補自身的不足?!盵4]由此可見,這部作品最大的價值在于它破除了西方世界對阿拉伯文化與文明的偏見與誤解,更在于它為西方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與提升指明了道路,把全球化概念帶給了西方。
《神秘主義和其他流派的贊歌》則是一部帶有濃郁的蘇菲神秘主義色彩的作品。這部詩集從頭到尾充滿了蘇菲意象的隱喻,其中一些詩歌根本就是典型的蘇菲派詩人作品的變形。通過用英語創(chuàng)作蘇菲主義詩歌,通過用西方語言書寫東方思想與哲學,雷哈尼成功地把阿拉伯蘇菲主義中關(guān)于愛的思想傳遞給了西方讀者,并用神秘的東方氣息與廣博深邃的東方哲學吸引了西方讀者。
毫無懸念,這兩部作品一經(jīng)出版就受到了西方讀者的廣泛喜愛與好評。《哥倫布電訊報》稱贊《思路》,“富有濃郁的東方思想情調(diào)與東方思維方式,使人對這些思想產(chǎn)生聯(lián)想……聯(lián)想它們與梭羅、艾默生等我們美國文壇大師的思想間的關(guān)系?!泵绹骷?、詩人愛德溫·馬克漢稱贊雷哈尼與他的《贊歌》:“詞句美,旋律更美。他的詩中有林蔭與蜿蜒小道,有幽深的峽谷,有富有樂感的奔騰河流,有星光照耀的山巔。我為雷哈尼詩歌不斷增強的感染力欣喜歡悅?!盵5]《贊歌》成為了雷哈尼創(chuàng)作生涯的第二座里程碑。
如果說《哈立德之書》標志著雷哈尼思想哲學的成型,那么《贊歌》則標志著雷哈尼創(chuàng)作模式的定型,即用西方的語言來書寫東方的思想與精神,用寫作架起溝通東西方文化的橋梁。
(三)頂點——“阿拉伯三部曲”。隨著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的開展,以及對阿拉伯世界政治、社會和經(jīng)濟問題認識的深化,1922年初雷哈尼毅然決定開始阿拉伯半島之行,他的創(chuàng)作也由此而達到頂峰。找出阻礙阿拉伯世界統(tǒng)一的因素,尋找建立和平的阿拉伯合眾國的契機是雷哈尼此行的主要目標,而記錄半島之行、創(chuàng)作游記則是他最大的收獲。
雷哈尼將自己視為肩負雙重使命的使者——為阿拉伯各民族帶去和平與進步的使者,以及溝通東方與西方的使者。既如阿拉伯傳統(tǒng)中的托缽僧,又如阿拉伯歷史中的先知,雷哈尼跋山涉水,不畏艱難險阻,踏遍阿拉伯半島的沙漠與平原,走過一個個部落與王國,他不僅走進自己的同胞,同時更向世界揭開了長久以來由于封閉而被視作神秘禁地的面紗,在兩個一度隔絕的世界間架起首座溝通的橋梁。
雷哈尼以自己非凡的人格魅力與雄辯口才,成功征服了保守傳統(tǒng)的阿拉伯半島。幾乎所有的阿拉伯國家和地區(qū)領(lǐng)導人對他的到來都表示熱烈歡迎。通過取得阿拉伯國家和地區(qū)領(lǐng)導人的信任與友誼,雷哈尼積極為半島政治與經(jīng)濟的進步出謀劃策。他建議領(lǐng)導人之間簽署同盟協(xié)議,用“外交取代戰(zhàn)爭”,成功促成了也門與阿瑟的和平締約。同時,雷哈尼還竭盡全力維護阿拉伯半島的主權(quán)尊嚴與利益。在他的幫助下,內(nèi)志在同英國的談判中不僅成功保全了自己的獨立與尊嚴,而且還得到了對自身最為有利的談判結(jié)果;雷哈尼還幫助阿卜杜·阿齊茲和科威特酋長阿哈默德,協(xié)助兩國同石油公司進行談判。此外,雷哈尼還為改善半島人民生活積極獻計獻策。他建議部落王國領(lǐng)導人推行進步措施,教育人民,減少貧困,“開闊人們的視野”。[6]
半島之行使雷哈尼受益良多。他贏得了阿拉伯人民和眾多領(lǐng)導人的尊重與愛戴。侯賽因國王曾授予雷哈尼“酋長”稱號,被他婉拒;國王阿卜杜·阿齊茲將自己的佩劍和一匹阿拉伯馬贈送給雷哈尼。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經(jīng)歷使他對阿拉伯問題有了更深入、更準確的理解,他的哲學更加趨于成熟,他的世界觀由此達到新的高度。從他向伊斯蘭教領(lǐng)袖葉海亞——一個嚴厲的扎伊迪穆斯林,介紹自己和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所說的一段話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變化,“盡管,從出身看我是敘利亞人,從國籍看我是美國人,可我的身體里流著阿拉伯民族的血液,我是一個阿拉伯人。盡管從祖輩起我的家族就信奉基督教,但我同樣是阿拉伯詩人與哲人的信徒,還有為國家的統(tǒng)一與獨立而奮斗,致力于讓自己的祖國重現(xiàn)昔日強大與輝煌事業(yè)的當代阿拉伯青年……‘他們撐起了阿拉伯半島,撐起了伊斯蘭教。”[7]
歷時兩年的阿拉伯半島之旅,雷哈尼共創(chuàng)作了五本游記,其中阿拉伯語兩本——Moulouk Al-Arab 和TarikhNajdulHadith;英語三本——《阿布恩·薩歐德:他的人民與他的國家》(Ibn Saoud of Arabia:His People and His Land,1928)、《環(huán)游阿拉伯海岸》(Around the Coasts of Arabia,1930)以及《阿拉伯的山峰與沙漠》(Arabian Peak and Desert,1931)。這三本英語游記全部登上暢銷書榜,成為聞名世界的“阿拉伯三部曲”。
W·B·西布魯克在《紐約先驅(qū)報》上對這三部作品的高度評價可以說代表了西方對雷哈尼“阿拉伯三部曲”的共識,“作品……內(nèi)容豐富,對阿拉伯民族的大篷車隊,對阿拉伯宏偉城市的描寫令人心潮澎湃、心生向往……對阿拉伯半島動植物的描寫,對阿拉伯半島地質(zhì)地貌的描寫使它與多蒂的作品,與伯克哈勃的作品以及伯頓的作品并駕齊肩。”[8]“阿拉伯三部曲”不僅標志著雷哈尼英語創(chuàng)作的頂峰,而且標志著雷哈尼哲學的大成。“阿拉伯三部曲”旨在促進西方對阿拉伯世界的了解,世界大同思想貫穿始至終。這三部游記凝聚著雷哈尼思想哲學精髓——唯有建立了解,才能在東西方之間架起牢固的溝通橋梁;唯有建立了解,才能在兩個世界間形成積極的相互關(guān)系;唯有建立了解,東西方才能達成關(guān)于和平的共識,人類也才能夠獲得發(fā)展與進步。
三、斗士?先知?托缽僧?——雷哈尼英語作品思想
雷哈尼的英語作品不僅清晰地包含其思想哲學,同時更折射出以他為代表的“敘美派”作家們共同的人文主義理想。
(一)關(guān)注發(fā)展。關(guān)注人類的共同進步與發(fā)展是“敘美派”文學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同時也是他們的終極目標。基于多年來對東西方兩種文明的觀察與切身體會,雷哈尼在自己的作品中對這兩種文明的優(yōu)缺點做了客觀而深刻的分析,并在此基礎(chǔ)上對世界的進步與發(fā)展做出了極具前瞻性的展望。雷哈尼的發(fā)展觀基于進化論而又超越進化論,因為它彌補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在精神層面的缺失。雷哈尼作品的核心價值在于他對人類社會進步與人類未來發(fā)展的思考。[9]
在作品中,雷哈尼多次不惜筆墨地反復論證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進步的關(guān)系,“哈立德曾這樣對朋友說:‘真正的社會進步源自科學和藝術(shù)的進步;進步絕不可以僅限于物質(zhì)方面,電力、公路、鐵路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也不等于社會進步。”[10]借哈立德之口,雷哈尼既犀利地批評西方工業(yè)文明,同時又鄭重警告東方阿拉伯國家,“社會發(fā)展中單純倚重物質(zhì)進步是危險的,對于阿拉伯國家而言單純靠建學校、印刷廠、電影院,發(fā)展商業(yè),工業(yè)根本無法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進步與復興。”p147雷哈尼在作品中一而再地為人類勾畫出進步的藍圖——物質(zhì)繁榮下知識的繁榮與道德的提升。物質(zhì)繁榮、社會發(fā)展、道德提升的辯證統(tǒng)一正是雷哈尼作品的當代價值所在。
(二)探討發(fā)展途徑。教育被“敘美派”置于超越一切的高度。在雷哈尼眼中,教育是推動社會進步和促進人類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向阿拉伯國家宣講教育的意義,呼吁阿拉伯領(lǐng)導人通過教育來消除愚昧、開啟民智以實現(xiàn)阿拉伯民族復興,是雷哈尼每一部作品都必不可少的要旨。雷哈尼極其推崇通過教育來實現(xiàn)民族振興,他在作品中多次闡釋、論證這一主題,他的超時代的見解至今仍值得人們重視。
雷哈尼曾說:“真正的教育應結(jié)合科學和藝術(shù)的學習、身體和智力的訓練,以及道德和精神的陶冶。教育應基于十個原則:自立、尊嚴、信任、自由意志、道德勇氣、與時俱進、言語坦率和真誠、言行正直、熱愛正義和公平,最重要的是對政治、文學和文化的非宗派主義。”p177這些觀點在當代仍具用現(xiàn)實意義。
以包容、揚棄為特征的文化觀是“敘美派”的另一重要主題,同時也是他們所認同的發(fā)展途徑的重要組成部分。雷哈尼筆下的哈立德曾語重心長地勸誡:“只有結(jié)合東方文化遺產(chǎn)的積極價值觀與西方的科學技術(shù),才可以實現(xiàn)阿拉伯民族的進步,才可以實現(xiàn)全人類的進步?!眕172哈立德也曾滿懷豪情地勾畫有關(guān)未來世界的美好藍圖:“那是一個偉大的城市——它融合著東方的精神:熱情、幽默、慷慨,充滿榮譽感和西方的物質(zhì)水平;融合著東方哲學和西方科技的人類社會?!眕192
實現(xiàn)政教分離、實現(xiàn)宗教世俗化不僅是“敘美派”的政治主張,同時也是雷哈尼的奮斗目標,是他所認定的社會進步與發(fā)展的必經(jīng)之路。雷哈尼的宗教觀超越了時代,他多次撰文告誡阿拉伯人民:“如果無法擺脫宗教專制,無法發(fā)展民族世俗情懷,一切都將徒勞無益??駸嶂髁x就像撒旦一樣,那是一種邪惡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是源自上帝,也無助于我們?nèi)プ穼ふ胬??!眕207他多次勇敢高呼“阿拉伯人必須忘記自己的宗教信仰……將狹隘的宗教思想從心中根除,在阿拉伯國土上種滿統(tǒng)一的種子,將宗教與國家政權(quán)分離……,只有這才能實現(xiàn)統(tǒng)一,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民族的發(fā)展?!眕247
面對當代伊斯蘭世界與西方?jīng)_突的日漸加劇,再讀雷哈尼的英語作品,挖掘“敘美派”文學的思想與哲學具有不容忽視的現(xiàn)實意義。因為,早在上一個世紀,雷哈尼就已對此作出極具前瞻性的批評。雷哈尼犀利地指出,宗教的極端主義和宗派主義是阿拉伯國家最致命的弊病,指出宗教狂熱主義才是阿拉伯統(tǒng)一的最大威脅與障礙,因此,他拒絕將阿拉伯主義同伊斯蘭教概念劃等號。
雷哈尼痛心疾首地怒斥自己的同胞,在宗教束縛下,他們沒有自由,他們自甘淪為宗教首領(lǐng)的奴隸。雷哈尼更多次對自己的同胞振臂直呼:“如果我們不能擺脫宗教的專制和偏執(zhí),不能擺脫政治獨裁,我們的文化就像是一種不知變通的仿造品,我們就會再次退回到那種頹廢和黑暗的年代。”p211他無畏地高喊:“現(xiàn)今的宗教領(lǐng)袖就是精神自由的敵人。”p211同時,在作品中雷哈尼號召同胞為了民族的整體利益,寬容看待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護阿拉伯人民的權(quán)利;只有這樣,阿拉伯人民才能真正捍衛(wèi)阿拉伯民族的獨立。
四、結(jié)語
自由、理性、和平、發(fā)展是雷哈尼英語作品的靈魂,也是雷哈尼哲學的基石,同時也反映著以他為代表的“敘美派”作家所共有的人文主義理想。西方的邏輯思維法與科學知識打開了雷哈尼和“敘美派”作家的視野,超驗主義與感性的東方神秘主義則滋養(yǎng)了“敘美派”對世界大同和宗教大同的樂觀信念。雷哈尼的英語作品清晰地反映出作家對個體尊嚴的深度關(guān)懷,以及對個體的高度尊敬。歷經(jīng)重重坎坷,走過重重困境,雷哈尼始終保持堅定而樂觀的初心,堅定不移地相信東西方文化與文明必將相匯相融。正因如此,雷哈尼借助筆下人物“哈立德”用一種全新、超越的“思路”來引導人類走向共同的進步與繁榮,走向那個沒有歧視、沒有敵對,平等而美好的“偉大城市”。
雷哈尼和他的“敘美派”根植于給予他們多年滋養(yǎng)的阿拉伯文化與西方文化中,成就于這兩種文化的劇烈碰撞與沖突之上,“敘美派”的崛起標志著阿拉伯現(xiàn)代思想史的轉(zhuǎn)折。從此,以雷哈尼為代表的現(xiàn)代阿拉伯知識分子開始著眼全球,將思考的焦點由一時一地轉(zhuǎn)向國際社會,轉(zhuǎn)向事關(guān)全人類共同發(fā)展的根本問題。正如哈立德的聲音在讀者耳邊回蕩、久久不散,埃敏·雷哈尼本人也成功完成了他所賦予自己的神圣使命:代表自己的民族向世界發(fā)出屬于阿拉伯人的聲音!
在宗教沖突、民族沖突愈演愈烈的當代,重讀雷哈尼的英語作品,重新挖掘“敘美派”文學的意義,不僅帶給讀者豐富的文學享受,同樣也為解決民族、文化、宗教等國際問題帶來啟迪,更為重要的是,它再次堅定了人們維護世界和平的信念。
參考文獻:
[1]Rihani,Albert.Where to Find Ameen Rihani: Bibliography.[M].Beirut:The Arab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nd Publishing,1979,20.
[2][9]石英.“哈立德主義”解讀雷哈尼的人文主義理想[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6,(4):61.
[3]Ameen F.Rihani,The Path of Vision[M].NewYork:JamesT.White and Company,1921,24.
[4]Ameen F.Rihani.The Path of Vision[M].NewYork:JamesT.White and Company,1921,118-119.
[5]Ameen A.Rihani.The Western Cultural Experience of Ameen F.Rihani,Kahlil Gibran and Ameen Rihani[M].Lebanon:Notre Dame University Press,1999,21.
[6]Ameen F.Rihani.Arabian Peak and Desert[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1930,140.
[7]Ameen F.Rihani.Around the Coasts of Arabia.Delmar[M].New York:Caravan Books,1983,95.
[8]Ameen A.Rihani.The Western Cultural Experience of Ameen F.Rihani,Kahlil Gibran and Ameen Rihani[M].Lebanon:Notre Dame University Press,1999,21.
[10]Ameen F.Rihani.The Book of Khalid[M].New York:Dodd Mead and Co.1911,64+146.以下該書引文只在正文中標出頁碼,不再做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