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志 王志華 岡村秀典 向井右介
內(nèi)容提要:思燕佛圖和思遠佛寺均為北魏文明太后馮氏為了祭奠先祖而敕建的皇家寺院。2009年,日本京都大學和朝陽市北塔博物館進行了中日共同研究。隨著對兩寺調(diào)查的開展,特別是通過兩個遺址的比較研究,對于北魏時期佛教寺院的了解有了新的突破。本文對共同研究成果做一簡單匯報,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繼位之后,文明太后馮氏被尊為太皇太后而總掌朝政。太和三年(479)馮太后在平成方山建造了思遠佛寺。不久又在北燕的舊都——龍城建造了思燕佛圖。思遠佛寺是為了祭奠太祖道武帝而建造的,思燕佛圖是為了供奉文明太后的先祖而建造的。
從1939 年至1942 年,日本人對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北郊的方山思遠佛寺遺址進行了調(diào)查。岡村和向井對收集到的保存于京都大學和東京大學的資料進行了整理,并于2007年將研究報告公開發(fā)表。1岡村秀典、向井右介:《北魏方山永固陵的研究——東亞考古協(xié)會以1939年收集品為中心》,《東方學報》京都第80冊,2007。另外,大同市博物館也在1976年發(fā)現(xiàn)了塔院,并于1981年進行發(fā)掘,2007年發(fā)表了公開簡報。2大同市博物館:《大同北魏思燕佛寺遺址發(fā)掘報告》,《文物》第4期,2007。
思燕佛圖是位于遼寧省朝陽市市區(qū)內(nèi)的北塔的前身。從1984 年到1992 年,北塔經(jīng)過大規(guī)模的維修,終于使我們清楚地了解到了它復雜的創(chuàng)建和修造的歷史。尤其是1993年至1996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塔博物館通過共同實施的對塔周圍的挖掘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了位于現(xiàn)存磚塔下層的思燕佛圖的塔基,并大量出土了北魏時代的瓦、泥塑像等。北塔維修和挖掘的正式報告(以下稱北塔報告)于2007年正式出版發(fā)行。3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陽市北塔博物館:《朝陽北塔——考古發(fā)掘與維修工程報告》,文物出版社,2007。
到2007年,有關思遠佛寺和思燕佛圖的考古學的研究在中日兩國高潮迭起,同時,對北魏平城時代的佛教寺院的研究也得到了極大的進展。但是由于兩寺院址的調(diào)查和研究是由不同組織來進行的,所以盡管從兩寺院出土的“萬歲富貴”瓦當和佛菩薩等塑像很相似,但對其進行比較綜合等考古學方面的研究還沒有實施。兩寺院雖然相距600公里以上,卻都是源于文明太后的發(fā)愿而建造的同時代的佛教寺院。當年建造這些建筑的工人是否相同、瓦和塑像的樣式是否一樣,為解決這些問題,2009年,日本京都大學和朝陽市北塔博物館進行了中日共同研究。
現(xiàn)存的北塔是創(chuàng)建于隋代,唐代、遼代重新維修過的磚塔。通過對其臺基及周邊情況的調(diào)查,了解到此塔始建于北魏,是在三燕宮殿建筑舊基上建造的土木結構塔,后來才重建為現(xiàn)在的磚塔。在三燕時期的遺物當中,瓦和柱礎石等建筑材料居多,另外還有少量的陶器和鐵器。北魏思燕佛圖的遺物當中,泥塑和瓦類比較多,也有少量的石雕和陶器等。
據(jù)北塔報告記載:在三燕瓦當中,蓮花紋瓦當3種19件、人面紋半月形瓦70件,并有筒瓦、板瓦殘片;在北魏瓦當中,“萬歲富貴”瓦當3種150件,也有筒瓦和板瓦等。
1、2. 蓮花紋瓦當(T1⑥AF5:69、T7④:18)。半球形的當心被線圈包圍,配有四葉單瓣蓮花紋。都有邊輪破損。1是由三條從當心向四方延伸的突線分割開花紋區(qū),各個區(qū)域里都配有突出隆起的棗核形的蓮花瓣。2是用突線表現(xiàn)棗核形蓮花瓣的輪廓和中間部位的棱線。泥質灰陶。三燕時期。
3. 人面紋半月形瓦(T1⑥AF5:15)。眼睛和鼻子突出隆起,眉毛、嘴、胡子用突線表現(xiàn)。背面留有用板狀工具粗鑿過的擦痕。沒有板瓦和筒瓦接合的痕跡,可以認為是用于填堵正脊側面瓦壟溝處的當溝。寬16.0 厘米,橫殘長29.9 厘米。泥質灰色。三燕時期。
4、5.“萬歲富貴”文字瓦當(T7④:19、T8⑤:79)。花樣區(qū)由突線按井字狀分割,在上下左右的區(qū)格里配有隸書“萬歲富貴”四個字。突出的當心和四個乳丁正好使頂部齊平。瓦當頂部有縱向的木紋可以看出是由相同的模型制造的。瓦當復原徑15.6厘米。泥質灰陶。北魏時代。
6. 蓮花紋瓦當(T15H3:13)。當心配有蓮籽,四周被突起的8 葉單瓣蓮花紋包圍,花瓣中間露出極小的扇形間瓣。邊輪寬闊,外傾。背面:上部是放射狀的長形線條,與筒瓦接合。瓦當徑13.1厘米。泥質灰陶。北朝后期或者是隋代。
7.“萬”字印板瓦(T8⑤:190)。凸面是素面,縱向并排摁有3 枚刻有隸書“萬”字的印章。印章的大?。簩?.6 厘米×長4.0 厘米。凹面有布紋。泥質,呈黃褐色。北魏時代。
8. 板瓦(T7⑤:118)。廣端部有手指壓紋痕跡的波狀紋。凸面是素面。凹面有布紋。從廣端部大約8 厘米的地方開始,布紋消失,成素面。泥質灰陶。全長43.2 厘米,寬36.1厘米-37.7厘米。北魏時代。
圖1
圖2
北塔周圍發(fā)掘調(diào)查出土最多的是泥塑品。其總數(shù)達1670多件??梢哉J定幾乎都是修建北魏思燕佛圖時制作出來的。都經(jīng)過了火災的高溫。在北塔報告中,把這些泥塑品按照尺寸大小分為大型、中型、小型塑像。大型塑像436件,同真人一般大的或者更大一些的。中型塑像579件,身高約60厘米-140厘米,小型塑像404件,身高45厘米左右的占多數(shù)。另外還有一些佛龕殘件等等。
大型塑像
9. 力士頭像(T5⑤:485)。只剩下臉的左半部。睜著的眼睛極富立體感,眉毛和頭發(fā)等細微之處用篦刻線條表現(xiàn)出來。整個臉部涂的白色,眼睛、眉毛分別用紅色和黑色勾勒。內(nèi)層用混有植物纖維的粗土做芯,外側2 層用泥質的粘土覆蓋(照片)。呈橙黃色。大小與真人身體幾乎相同,殘片高15.3厘米,寬8.6厘米。
10. 佛右手(T7③:43)。拇指殘缺,其余四指完好。食指的側面有幾個長方形的孔,插有3根木芯。手背的做工較粗糙,結合處還有粘土塊附著。也許是施無畏印的佛手,所以才與胸部剝離開的吧。呈橙黃色,使用的是胎土里含有少量細沙的粘土。幾乎同真人身體大小。殘片高8.4厘米,寬6.7厘米。
11. 佛右手(T5③B:134)。拇指和食指指尖殘缺,中指以下3根手指在第二關節(jié)處彎曲。像種不明。手腕處有1.8×1.4厘米的方孔,可以看出使用方材做芯的。呈橙黃色-紅褐色。胎土含有沙粒,較粗糙。殘片長10.1厘米。
中型塑像
12. 剃發(fā)頭像(T5⑤:482)。僧人形象,頭部的背面是平坦的表面,方便往墻上粘貼。從頸部到頭部,確認有一條約3.5厘米的三角形的木芯的痕跡。呈橙黃色-紅褐色,用含有少量細沙的均質粘土制作而成。殘片高11.4厘米,寬8.8厘米。
13. 菩薩像的軀干部位(T11⑤:105)。通肩的袈裟在胸前打開,露出頸部的飾物。飾物的花紋和袈裟的衣褶是用笨拙的陰線雕刻的。左手剝離。用混有植物纖維的粗糙的土做的里層,把含有細沙的粘土覆蓋在外層。呈橙黃色。殘片高20.7 厘米,寬12.4厘米。
14. 菩薩或者飛天像左手(T4④:202)。手捧蓮花蕾。做工精細,連指甲都刻畫得栩栩如生。用模具制作,有的地方有用蓖狀工具修理過。背面是平面,有粗糙的粘土附著。應該是手做成之后再安到身體上。呈橙黃色-紅褐色,胎土用的是含有細沙的粘土。殘片長10.9厘米,寬6.1厘米。
15. 飛天的手(T11⑤:355)。兩手托著缽狀的物體。缽的中央有0.3×0.4 厘米的方孔,豎有木芯。使用的是含有少量細沙的細密的胎土,呈橙黃色-茶褐色。殘片高3.9厘米,寬5.8厘米。
小型塑像
22-25. 如來佛頭部(T11③B:9、T5⑤:46、T11⑤:3、T11⑤:253)。頭頂有肉髻突起,豐滿的面頰,細長的眼睛,小巧的鼻子和嘴。眉間有白毫。模型制作,背面為平面。22 頭高8.9 厘米,寬6.2 厘米,稍大。23 頭高7.8 厘米,寬6.3 厘米,稍寬。24 和25 頭部高7.7 厘米—7.9 厘米,細部表現(xiàn)相近似,有可能是同一模型制作。但是前者寬5.6 厘米,后者寬5.1 厘米,也許是從模具上卸下來時產(chǎn)生的變形。頸部有木芯痕跡,22、24、25 一邊有0.45 厘米—0.7 厘米的方孔,23 有1.2×0.45 厘米的長方形孔。都呈橙黃色-紅褐色,使用的是含有少量細沙的均質粘土。背面附著了墻壁面上的土,含有沙粒,稍微粗糙。
26. 袒右袈裟如來佛軀體部位(T5③B:197)。結跏趺坐,兩手在腹前系禪定印。從內(nèi)衣上部開始披有袈裟,左肩披的袈裟的領子處刻有折疊的花紋。從胳膊到下半身,正面被燒焦,細部表現(xiàn)不清楚。背面是光滑面。從臀部到頸部,筆直地貫穿有木芯空洞。木芯在頸部呈0.4×0.45厘米的方形。臀部呈1.7×0.8厘米的梯形。殘片高15.8厘米,寬14.8厘米。呈暗灰-紅褐色,使用的是含有少量細沙的粘土。
27. 通肩袈裟如來像軀干部位(T4H16:134)。結跏趺坐,雙手在腹前交叉成禪定印。袈裟衣褶刻痕明顯。右膝缺損,左側面受高溫變形。從模具卸下之后曾經(jīng)用手指壓摸調(diào)整。頸部有木芯痕跡,呈0.8×0.5厘米梯形。呈灰色-紅褐色。使用的含有少量細沙的粘土。背面附著含有沙粒和飛石的墻壁土塊。
28-30. 菩薩像頭部(T15④:2、T13⑤:13)。頭發(fā)高高扎起成發(fā)髻,中間有蓮花蕾形的頭飾。另外左右也有頭飾。豐滿的面頰,細長的眼睛,面含微笑。下垂的耳朵上掛有耳墜。28 稍大,頭高9.7 厘米,殘片寬7.9 厘米。從頸部到后頭部,有木芯空洞斜穿,孔大小為1.4×0.6 厘米。呈灰色-淡黃色。胎土細密,芯周圍的胎土混有植物纖維。29 耳朵上有紅色油彩,頭高8.0 厘米,殘片寬6.1 厘米。頸部有1.1×0.7 厘米的方孔,有木芯痕跡。呈橙黃色-紅褐色。胎土細密。30頭高7.7厘米,殘片寬5.5厘米。頸部有一條0.7厘米的木芯痕跡。背面平坦。呈橙黃色-褐色。胎土細密。
31、32. 菩薩像的軀干部位(T4H16:135、T4H16:173)。都是通肩纏裹袈裟,手拿蓮花蕾。31 左腕彎曲放在胸前,右腕下垂。頸部有1.0×0.5 厘米的木芯孔。受過高溫表面膨脹,呈赤褐色。殘片高17.8 厘米,寬12.1 厘米。32 右腕彎曲,左腕下垂。胎土分兩層,外層是細密的胎土,里層是含有沙粒的粗土。呈淡黃色。有的地方殘留有紅色油彩。殘片高17.6厘米,寬12.0厘米。
16-18. 化生童子頭像(T5⑤:486、T4④:199、T9⑤:77)。前發(fā)剃成半圓形,小眼睛、小鼻子、小嘴,長耳朵。16頭部有木芯空洞,呈0.5×0.6厘米的方形。殘片高6.8厘米,寬5.7 厘米。17 是光背和后頭部殘留有紅色油彩。頸部有0.5×0.25 厘米的木芯空洞。光背后面有含有沙粒的壁面粗土。殘片高7.2 厘米,寬5.9 厘米。18 頸部有一條0.3厘米的木芯空洞,是往模具里塞滿粘土之后,在光背后面安上斜的刻紋,沾到壁面上。殘片高5.7厘米,寬4.1厘米。都用的是含有少量細沙的細密胎土,呈橙黃色-紅褐色。
19. 蓮花化生童子的軀體(T11⑤:171)。在正面的雙瓣蓮花中間,露出裸體童子的上半身。帶有項圈,兩臂彎曲,提著花籃。胳膊上掛著天衣。全身涂滿白色。從上到下貫穿有木芯空洞。木芯斷面為長方形,1.0×0.5厘米。先在模具里填滿粘土,插入木芯之后,再加粘土,使背面平坦。胎土細密,呈橙黃色-紅赤褐色。殘片高10.0厘米,寬9.1厘米。
20、21. 蓮花化生童子的軀體(T4④:198、T6⑤:32)。用同一個模具制作的。側面看從蓮花處露出童子上半身。赤裸的上半身帶著項圈,拱手在胸前,胳膊上帶著臂圈和手鐲。20 是上下貫通的木芯空洞。方形,向下漸細,上端0.4 厘米,下端0.3×0.2 厘米。21的頸部也有一個幾乎同大的方孔。呈橙黃色-赤褐色。殘片高7.3厘米,寬4.8厘米。21呈黃褐色,殘片高7.7厘米,寬4.8厘米。都是用的含有少許細沙的細密胎土,背面附著的壁面土含有沙粒,較粗糙。
圖3
圖4
有關思燕佛圖的佛教遺物,幾乎都是泥塑,石刻極少。迄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北魏時代的石刻里,石塔和石佛各有一件。
石塔
33. 石塔(T13⑤:12),由紅色砂巖制成。殘存部位:從半球形的伏缽到方形塔的上層(圖5)。整體來看,風化和破損都非常嚴重。殘高10.4厘米,塔的寬度是7.0厘米-7.7厘米,伏缽的底部直徑3.5厘米-4.2厘米,稍微橢圓形。塔的各層間由寬幅的凸帶區(qū)隔開來,每層各面都雕有頂部弧形的佛龕。中間有淺顯的浮雕,表現(xiàn)的是坐佛像,頭挽發(fā)髻,拱手胸前結跏趺坐。下層僅殘存著坐佛像的頭部,與最上層的佛像形象相同。
石佛
1973 年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于塔臺基的東南角一個寬約1.2 米的縫隙里。調(diào)查人員認為是遼代重熙十三年重修磚塔時,封存于臺基縫隙內(nèi)的。從那里出土的5尊石像里,就包括北魏時代的石坐佛像一尊。由褐色的砂巖制成。頭部和背部幾乎都是殘缺的。形狀如菩薩侍立于如來佛祖兩側的三尊形式(圖6)中間的如來佛像。右手在胸前施無畏印,左手下垂捏著衣角,結跏趺坐。穿著袒露右肩袈裟,袈裟的一端掛在右肩,從左肩到胸前露出的內(nèi)衣的邊緣由很粗的凸帶表現(xiàn)出來。衣服的紋絡雖然不太明顯,但懸掛于左肩的袈裟卻是由很淺的陰線縱向刻畫出來。在中間石像的左右,有非常小的陪侍,僅僅殘存著兩只腳。通臺座殘高36厘米,臺座寬45厘米,臺座長6.3厘米。高度和寬度相比較扁平,與塑像一樣,應該都是貼于塔基壁面上的。
思燕佛圖創(chuàng)建時使用的是“萬歲富貴”瓦當。據(jù)北塔報告記載“萬歲瓦當”分為A-C類型。4、5是A型,其特征是“貴”字上面有“土”字。在出土的150件當中,這種類型的占144件。B型4件,看“貴”“歲”的字形就能分辨出來。C型2件,“萬”字形狀不同。B型和C型也有可能是同一個類型??偟膩砜矗彼車诰虺鐾恋奈淖滞弋?,幾乎都是A型“萬歲富貴”瓦當,這種類型的瓦當毫無疑問是思燕佛圖創(chuàng)建時使用的最主要的瓦。這些瓦基本上都是使用同一個模具制作出來的。
具有同樣井字形花紋構成的“萬歲富貴”瓦當,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平城遺址也出土過,是北魏平城時期的主要瓦當,也是太和三年(479)在平城北郊的方山建立思遠佛寺時使用的“萬歲富貴”瓦當。在5世紀中葉以前,流行線圈圍繞當心和乳釘?shù)奈淖滞弋敚缴降耐弋敍]有線圈,這與北塔出土的“萬歲富貴”瓦當具有相同的特點。這說明思遠佛寺與思燕佛圖使用相同樣式的瓦,建造的年代相隔不遠。
另一方面,在方山出土文字瓦當?shù)耐瑫r也出土了蓮花化生紋瓦當,可以認為這是太和四年至八年(481—484)思遠佛寺創(chuàng)建時或者說是營造永固陵時所使用的。另外,在北魏還都洛陽之前的平城,太和十五年(491)創(chuàng)建了明堂,以復瓣蓮花紋瓦當和獸面紋瓦當為主,文字瓦當銷聲匿跡。4向井右介:《中國北朝的瓦生產(chǎn)的展開》,《史林》第87卷第5號,2004。
圖5
圖6
圖7
從文字瓦當?shù)缴徎y瓦當、獸面紋瓦當?shù)慕惶妫蟾攀前l(fā)生在公元480年前后。在北塔,不存在太和年間的蓮花化生紋瓦當和蓮花紋瓦當。證明思燕佛圖建立后,很長一段時間沒有進行大規(guī)模的修繕。
北塔下層的北魏瓦當?shù)慕雍霞夹g和靠手指擠壓出平瓦前端的水波紋等等,與方山的瓦都存在很多共同之處,可是,兩種瓦也有不同之處。首先,方山的瓦有筒瓦的凸面和板瓦的凹面磨光,而北塔下層的北魏瓦就沒有這種筒瓦和板瓦。另外,方山有灰色的瓦,還有表面磨光、染成紅色的瓦。雖然北塔周邊有因為火災而變色的瓦,但并非是當初就被制作成紅色的。因此,思遠佛寺和思燕佛圖的瓦,由于時代相隔較近,所以有不少相同之處。但制作這些瓦的是不同的工匠集團。
據(jù)北塔報告記載,出土的塑像根據(jù)其個頭大小被分為大型、中型、小型。大型塑像或等同于人身大小或比正常人身體都大,最大的達到身高3 米。有如來、菩薩、力士3種,分配在塔內(nèi)各面的主尊及侍奉主尊的脅侍菩薩等等。中型塑像被細分為1.3 米、0.8米、0.6米。菩薩、飛天、伎樂天、佛弟子等占多數(shù),布置在大型塑像周圍。小型塑像有坐佛、菩薩、化生童子、飛天等??梢哉J為大多為千佛龕像。
塑像的樣式,繼承了云岡石窟中期的樣式,與方山思遠佛寺的塑像大同小異。方山塑像出土的較少,所以全貌不是很清楚。但也有小型坐佛和菩薩像以及同身大小的大型塑像出土。所以被認為與思燕佛圖是類似的構成。只是細微部分差異很大,方山的塑像即使是小型菩薩也是帶三面寶冠的居多,北塔出土的帶三面寶冠的只有中型菩薩。小型菩薩都是頭發(fā)高高挽起并帶有頭飾的。
另外,方山的小型塑像菩薩和飛天的衣著大多都是裸露著上半身,通肩的菩薩占少數(shù)。北塔的塑像通肩的菩薩非常顯著。在朝陽附近義縣萬佛堂石窟有通肩的菩薩像。5劉建華:《義縣萬佛堂石窟》,科學出版社,2001。甘肅省的金塔寺石窟東窟有通肩的菩薩和飛天塑像。6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河西石窟》,文物出版社,1987。敦煌莫高窟的第259 窟等也有通肩菩薩的塑像。方山塑像可能是受河西地區(qū)的影響而誕生的,進一步被傳到朝陽,應該是通肩菩薩特別受人歡迎,并被廣為流傳。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固陽縣縣內(nèi)的懷朔鎮(zhèn)故城的佛寺遺址也出土了相同樣式的塑像,也是通肩的菩薩和飛天像居多。7內(nèi)蒙古文物工作隊、包頭市文物管理所:《內(nèi)蒙古白靈淖城圐圙北魏古城遺址調(diào)查與試掘》,《考古》第2期,1984。像這樣的塑像樣式以平城為中心,在5世紀后期的北魏廣為流行。
塑像的制作技法,根據(jù)大小不同而不同。大型塑像內(nèi)側使用混有植物纖維的粗土制成大概形狀,外側使用細密粘土表現(xiàn)細微之處。內(nèi)部插入木料做成骨骼。中型塑像也是一樣,內(nèi)層、外層使用不同胎土。所披袈裟等細微部位都用篦狀工具進行刻描。手腕等成型部位都是另外制成,然后粘貼上的。小型塑像都是用模具制作而成。在往模具里填粘土時,里邊插入木芯。這樣的制作手法,與方山的塑像都一樣。只是方山的塑像胎土細膩,細微部位也做工考究,而且表現(xiàn)手法也更加嫻熟。
通過方山與北塔塑像的比較,我們看到在細微部位的表現(xiàn)和制作技術等方面也存在少部分的不同之處,可能是因為不同的工匠集團制作的緣故。然而,塑像的樣式相同,可以想象兩者之間的影響關系。也可以這樣說,雖然含有云岡石窟中期樣式,卻都是從前在河西地區(qū)的石窟流傳的塑像技術被傳到平城而產(chǎn)生的樣式。
石佛
思燕佛圖塔基周圍遺址出土的佛像幾乎都是塑像,石佛像僅有1例。北塔出土的石佛像從樣式來看,可能是思燕佛圖創(chuàng)建時的作品。右肩披著袈裟的偏袒右肩的如來像被認為是起源于北涼的樣式,在云岡石窟,盛行于前期到中期。塑造的坐佛像通肩著裝的較多,偏袒右肩的例子中有中型的T9H9:12 和小型的T5③B:197、T5⑤:204 等。右手印相和左肩的衣紋都各不相同。這個石佛像與塑像一樣,是用來安貼在墻壁上使用的。制作的模型可能與塑像不同。
可是,像本例這樣的偏袒右肩、施無畏印的如來坐像同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舊新田搜集的太和元年(477)金銅佛像、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托克托縣古城村出土的太和八年(484)金銅佛像、現(xiàn)藏于首都博物館的北京市延慶區(qū)黃柏寺村出土的金銅佛像等等,都是太和年間在華北流行的金銅佛像的樣式。就石佛來說,2002年在朝陽市喀左縣南山村發(fā)現(xiàn)的三尊石佛(圖7),上面刻有“大魏正始三年六月十五日、諸葛熹為七世父母……造像一軀”等銘文。是宣武帝正始三年(506)諸葛熹建造的佛像。兩端配有獅子的宣字形的臺座上,表現(xiàn)的是結跏趺坐的如來佛像。宣字形的臺座及高高隆起的如來的衣紋等等,與北塔的石佛像相比更類似于這些金銅佛像,但仍然可以說,洛陽還都后,在朝陽地區(qū),太和年間的樣式還是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的。
石塔
小型的奉獻石塔在北涼盛行,在北魏時代盛行模仿木造苫瓦建筑的石塔。其初期的例子就是在山西省朔州市崇福寺堂內(nèi)的天安元年(466)的石塔。這是曹天度在平城為皇太后和皇太子建造的。從臺座到第九層的高度有153厘米,各層四面都密密麻麻的刻著千佛龕。上面插入的剎柱,連榫頭在內(nèi),殘片高度有56厘米。從上到下,有圓柱,還有四面二佛并坐的苫瓦建筑、伏缽、相輪。
北塔下層出土的石塔殘件體現(xiàn)出模仿木造苫瓦建筑的石塔的特點,相當細小,所以苫瓦房頂?shù)谋憩F(xiàn)被忽略了。從形狀來看,很可能石塔不完整,只是像崇福寺石塔的剎柱一樣,只是組合式石塔的一部分。四面都有的坐佛像與大同方山思遠佛寺出土的佛碑像的千佛像和朝陽市喀左縣南山村發(fā)現(xiàn)的正始三年(506)諸葛熹造像的三尊石佛的背面雕刻的佛像非常類似。從年代分析,應該是奉獻給思燕佛圖的石塔。
北塔下層發(fā)現(xiàn)的思燕佛圖,是北魏的文明太后馮氏在北燕的舊都龍城創(chuàng)建的佛教寺院。不僅從塔基的周圍出土了大量的瓦和塑像,而且還清楚了其樣式與太和三年(479)在平城北郊創(chuàng)建的方山思遠佛寺有許多共同之處。正如所述,主持僧顯擔任沙門都統(tǒng)表明了思遠佛寺是與云岡石窟并列代表北魏的佛教寺院。思燕佛圖與思遠佛寺都是作為皇家事業(yè)而營造的國家規(guī)模的寺院。
思燕佛圖是文明太后太和十四年(490)去世之前創(chuàng)建的?!拔簳崩餂]有明確的年代記載??墒?,北塔周邊出土的“萬歲富貴”瓦當與方山的瓦當同樣款式,并且沒有其后出現(xiàn)的復瓣蓮花紋瓦當。另一方面,從塑像的樣式來看,有可能是北塔的塑像是在方山的塑像影響之下而制作出來的。因此,我們認為,思燕佛圖的創(chuàng)建時期是在方山的思遠佛寺建造后不久,大概是480年。
迄今為止,5世紀以前的佛教寺院,除了少數(shù)的石窟寺院,構造清楚的實例幾乎沒有。但是,隨著思燕佛圖與思遠佛寺的調(diào)查的開展,特別是通過兩個遺址的比較研究,對于平城時期的佛教寺院的了解有了新的突破。在5世紀后葉的佛教寺院,塔內(nèi)裝飾塑像的很多。因為在方山發(fā)掘出的塑像很少,所以很難知道塑像的構成情況??墒牵柋彼恼{(diào)查卻使我們看到:以大型的如來和菩薩為中心,四面有中型的菩薩、飛天、佛弟子圍繞,還有很多小型的坐佛、菩薩、蓮花化生等等。
像這樣的塔內(nèi)裝飾傳統(tǒng)在6 世紀前葉的洛陽永寧寺也有繼承。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魏洛陽永寧寺——1979—1994年考古發(fā)掘報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可是方山和北塔出土的塑像,殘留著濃重的西方色彩,與變成中國式的洛陽永寧寺在樣式上有所不同。另外,在洛陽永寧寺出土了很多俗人裝的小型塑像,形成群像。與此相對比,方山和北塔的幾乎都是如來、菩薩、飛天、蓮華化生。如此看來,塑像的構成是截然不同的。
方山與北塔的塑像,大多數(shù)屬于云岡石窟中期的樣式,與河西地區(qū)石窟寺院有許多相同要素。我們認為塑像制作的傳統(tǒng)是由西方的工匠帶到平城來的。同樣,從塑像的種類和構成來看,與有中心塔柱的河西地區(qū)的石窟寺院有共同點。塔內(nèi)墻面的塑像配置也有可能是根據(jù)西方傳過來的信息而設計的。綜上所述,思遠佛寺和思燕佛圖是與皇家有關的大寺院,而洛陽永寧寺是北魏最大的佛教寺院。今后,隨著對北魏王朝的衰退而逐漸消失的這些寺院的研究進展,與云岡和龍門石窟寺院那樣在營造體系上截然不同的佛教寺院的真正面目也一定會水落石出的。
至此,以出土文物為中心,對朝陽北塔下層發(fā)現(xiàn)的思燕佛圖遺址進行的研究。這只是被稱作“五世同體”的朝陽北塔的極其微小的一部分,有待解決的課題還有很多很多。如果此文能夠成為中日兩國共同探討北魏平城時期的佛教寺院研究的一個引子的話,那也姑且算是我們的目的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