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3月30日,沙皇俄國與美國在華盛頓簽署了以720萬美元出售面積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的協(xié)議,被后人稱之為歷史上最虧的一筆買賣。然而,這筆交易的誕生并非是由于沙俄與美國的對峙,而是俄、美與英國之間博弈的產物。
1741年,原籍丹麥,后效力于沙俄的探險家白令第一次發(fā)現(xiàn)阿拉斯加,阿拉斯加很快就并入沙俄的控制之下,成為俄屬北美殖民地。阿拉斯加位于北美大陸西北端,人煙稀少,多年來阿拉斯加沒有為俄國帶來任何貢獻,反倒增加駐軍經費。
1853年,俄軍開入奧斯曼帝國屬地,克里米亞戰(zhàn)爭爆發(fā),英國、法國緊接著參戰(zhàn),意在與俄國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雖然這場軍事沖突的區(qū)域主要集中在俄帝國西南部,但也蔓延到了太平洋地區(qū)。當時,一支位于西伯利亞港口的俄國巡洋艦船隊威脅著英國與美國的貿易聯(lián)系。為了應對俄國巡洋艦在海上的干擾,英國、法國聯(lián)合艦隊在美國夏威夷的火奴魯魯集結,自1854年7月25日起,開始在海上追擊俄國艦隊。
實際上,俄國一直警惕著英國在太平洋地區(qū)的野心。北美洲的溫哥華島當時已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而臨近的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的移民人口也開始激增,英國正計劃將其正式地納入帝國的殖民版圖中。這就意味著在北美,英國的殖民地和控制區(qū)域將要與俄國的領地直接接壤。
對于俄國來說,阿拉斯加的補給線過長,防御的難度實在太大,因此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一直有心將其出售。1859年,他將英國和美國作為阿拉斯加的潛在買家。英國對此表現(xiàn)出的興趣不大,而美國則因為即將到來的內戰(zhàn)而無暇關注,將這個購買計劃擱置。1865年,美國南北戰(zhàn)爭結束后,美國對于阿拉斯加的興趣被重新點燃。沙皇指示其駐美國大使與美國的國務卿威廉·西華德就出售阿拉斯加的問題進行正式談判。
談判由1867年3月初開始,并最終于1867年3月30日凌晨四時成交。雙方終于以700萬美元外加20萬美元手續(xù)費成交(720萬美元大約相當于今天的1.2億美元),平均每英畝土塊僅值兩美分。轉讓阿拉斯加的條約簽署后,美國國內不少人嘲笑阿拉斯加是國務卿威廉·西華德買回來的一個“大冰箱”。而買賣的條約亦在1867年4月9日在美國參議院以37票支持,2票反對的情況下獲得通過。
事實上,美國買回阿拉斯加之后一段時間,阿拉斯加的地位都十分尷尬,似乎并無甚用處,直到1896年淘金熱后,阿拉斯加才被視為美國領土有戰(zhàn)略價值的一部分。隨著在阿拉斯加發(fā)現(xiàn)大量礦產和油氣資源,以及北極和亞太地區(qū)在美國的全球戰(zhàn)略上變得越來越重要,阿拉斯加的經濟和戰(zhàn)略意義也越發(fā)凸顯。美國輿論普遍認為,盡管購買阿拉斯加在當時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劃算的一筆土地交易。不過,也有一些經濟學家對此存有非議,聲稱美國政府在這么一大片曾經如此荒涼的土地上投入的資金和管理成本遠大于阿拉斯加所能提供的稅收收入及資源價值。
無論如何,1958年7月7日,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簽署了阿拉斯加的建州法,并由國會批準建州,次年的1月3日阿拉斯加正式成為美國第49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