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平
在一山相送一山迎,山連天天連山的彩云之南,連綿不絕跌宕起伏的群山、清洌洌的溪水,養(yǎng)育了彝山兒女,彝山兒女愛碧綠的山、愛站在山巔眺望,更愛山外的飛翔。他們懷著一個個瑰麗的夢想,邁開步伐,歷經(jīng)坎坷,卻一直向前,留下一串串閃光的追夢足跡。
記憶深處,我們這代“60版”的彝山山娃有兩大夢想,一是每星期能吃上一次肉,二是每個月能看上一場露天電影。1976年,上初中時的我們,正是長身體的花季雨季,很渴肉。那時,機關單位上的干部職工和子女每人每月憑票僅能買一市斤肉,怎么夠吃?在云南馬關縣篾廠公社糧管所和縫紉社工作的父母親,收入微薄,總是精打細算,把一分錢掰成兩半用,厚著臉皮找熟人“開后門”,爭取能多買點肉,以保證我們弟兄3人的營養(yǎng)。有一次,二弟病后初愈,很想吃點鮮肉,于是,星期天凌晨5點鐘,父親便到食品站排隊買肉,比父親先到的已有七八人,輪到父親時,父親請師傅砍點瘦肉,可那師傅像未聽到似的,一刀下去砍了兩斤肥肉。父親用哀求的口氣再次請師傅給點瘦肉,那師傅惡狠狠地問父親:“要不要?不要就下次再來買!”父親還能說什么呢,只好含著眼淚把肉提回家。
這件事深深刺痛了父親的心,同時也迫使挺本分的父親學著走“歪門邪道”,為我找了兩個在購銷店任主任的干爹,那時,公社管轄下的大隊的百貨及肉食由購銷店統(tǒng)一調(diào)配,過年過節(jié)前和想吃肉時,我便和父親天不亮就背著背簍步行20來公里的山路找我干爹,天黑才返程,神不知鬼不覺就把肉買回家。自從走了這條拜干爹買肉的路,我家基本解決了過年過節(jié)買肉難的問題。而平時還是很難吃上一頓肉。那時,小伙伴們聚在一起玩耍、聊天,山仔、夢山、貴發(fā)總是充滿期望地說:要是一個星期能吃一頓肉就好了!每當這時,華富、得錢、山寶總是笑嘻嘻地說:會有那么一天的,到時候天天吃肉,油死你!……
真的,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我們彝山山娃每天都能吃肉的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現(xiàn)如今,彝山老家倮灑彝族村的父老鄉(xiāng)親、兄弟姐妹們每天吃肉已是常事,在新的起點上,他們又有了新的夢想。
吃肉、吃米飯、穿新衣裳,那是我們彝山山娃物質(zhì)生活層面的追夢。此外,我們還有精神層面的追夢。三十七年前,正在上初中、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我們,只聽說過有比看電影更過癮的黑白、彩色“匣子”叫電視,可從未見過。因此,看露天電影便是最高檔的文化享受了,一年頂多能看上三四場,若得知鄰近的哪個寨子放電影,那是天大的喜訊,非去看不可。
一天下午,在放學的路上,聽到一個同學說:今晚去不去看電影?李得福家爹在收工的路上碰著馱電影機的人啦,說是到大新寨的,有兩部新片!聽到這消息,我們大聲歡呼,奔走相告,巴不得把這個消息傳遍全世界。那天,有好多同學沒吃上晚飯,匆匆扒了兩碗干冷飯就上路了。當我們步行20多公里趕到大新寨時,隊房前曬場上已站滿了黑壓壓的人群。二弟在人群里看不見銀幕,我領著他擠到一個雞圈上站著看,從《新聞簡報》一直看到《渡江偵察記》、《英雄兒女》正片結束,硬是站了兩個多小時。在露天場子里一動不動地呆站兩個多小時,是很累人的,但我們毫無感覺。幕布在風中抖動,槍聲炮聲不斷,戰(zhàn)士們沖鋒陷陣,敵人成片倒下,革命歌曲回蕩在無邊的黑夜。那是一個夢,一個山外世界的美夢,能做一個長達兩個多小時的人生美夢,真是幸福。在那個年月,如此看露天電影不是一次兩次。
逝者如斯,歲月匆匆,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大千世界,日新月異。一晃,便是1998年,今非昔比,在我們滇南彝山,露天電影已成為一種歷史,別說做生意的老板,就連我們這些工薪族,電視機、VCD機、功放機也不再是奢侈品,我家也擁有了家庭影院。剛買來VCD機那幾個星期,我們一家人天天到光碟店租碟子來家里放,每天晚上至少要放兩部電影看,坐在溫馨、舒適的家里即可欣賞到三十多年前要跑20多公里才能欣賞到的電影,豈不快哉?
后來,我們直接到光碟店把自己喜愛的《渡江偵察記》、《鐵道游擊隊》、《南征北戰(zhàn)》、《大篷車》、《巴黎圣母院》、《魂斷藍橋》等中外優(yōu)秀影視片買回家欣賞。當然,我們也不僅僅觀賞影視片,有喜歡唱歌的朋友到家里來玩,或星期天晚上,我們也一展歌喉,“卡拉OK”一番。隨著經(jīng)濟社會、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我家的家庭影院也有了發(fā)展,VCD機換成了DVD機,25寸“長虹”彩電換成了57寸“日立”背投大彩電,閉路電視換成了數(shù)碼電視,電視柜里的光碟片由10變成了1000,都可以開光碟店啦!近幾年,電腦、英特網(wǎng)進家后,我這個“60版”的中年壯漢還學會了從網(wǎng)上下載影視片到DVD機上播放給家人看了呢,足不出戶便可觀賞天下優(yōu)秀影片,美哉!
這種感覺回到彝山老家依然濃烈,春節(jié)回倮灑彝族村過節(jié)時,我到兒時的伙伴陳洪家串門,他家共有三間房,正房是二樓一底建筑面積300多平米的鋼筋混凝土洋房,右側(cè)一間是磚木結構的30來平米的工具房,工具房里停著一張電瓶三輪車、兩張兩輪摩托和鋤頭、鐮刀等農(nóng)具;一間是50來平米的磚木結構的糧倉,糧倉堆放著今年收割回倉的金燦燦的幾堆包谷和去年的幾袋稻谷,三間房圍成一個200平米左右的院心,院心打掃得干干凈凈,院心右側(cè)的工具房和糧倉之間有一個花臺,花臺里種有琵琶樹、李樹、梨樹和三角梅等花樹,令人賞心悅目。站在院心里,便聽到從陳洪家正房里飄來的歌曲《走進新時代》,我走進陳洪家正房,陳洪把功放機的音量扭小,招呼我坐在休閑沙發(fā)上,打開飲水機,拿出杯子,給我倒了一杯當?shù)睾苡忻麣獾挠駹栘惖V泉水,接著笑瞇樂哈給我講新農(nóng)村建設給村里帶來的實惠和變化。其實,當我走進他家工具房、糧倉和正房,特別是看到他家里的擺設時,我就感受到了這種變化,冰箱、彩電、影碟機、沙發(fā)、飲水機,城里人有的他家都有,特別是擺放在木質(zhì)多用柜上的影碟機吸引了我的眼球,從機型大、材質(zhì)厚重的第一代VCD機,到超薄型DVD機,一共6臺,十多年來,除了看電視外,陳洪家一直用它來觀看新電影、電視劇,欣賞音樂。有時,親朋好友幾家人湊在一起,也卡拉ok一番;有時,也到村民委辦公室前的廣場上,觀看文藝隊的演出,參加聯(lián)歡;有時,也到村民委農(nóng)村書屋去看看書,文學、科技、農(nóng)普……實用,八千多冊圖書,想看什么書就借什么書,方便得很。
當我問陳洪為什么不把那些壞了的影碟機賣掉時,他笑著說:“又賣不得幾文錢,不如留著它作個紀念?!笔堑模吹竭@6臺影碟機,我便想到了彝山從露天電影到家庭影院的變革史、發(fā)展史,便想到了中國從文化的封閉到文化的開放的史實,在改革開放、和諧文明、科學發(fā)展、共圓“中國夢”的天空下,神州大地真是無日不趨新呀!
彝山老家倮灑彝族村的父老鄉(xiāng)親、兄弟姐妹們在追求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的同時,不斷追求著豐富的文化生活,單單看看電視、看看書,已滿足不了村民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他們還要用影碟機欣賞音樂,用電腦、用手機上網(wǎng),農(nóng)事一網(wǎng)通,共享天下先進文化……
遙望美好未來,彝山新的夢想更加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