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玲
筷子是日常中的日常,咱中國人早已習而不察,但自打改教國際漢語,便又不由自主地對筷子注意起來。這一注意不打緊,卻發(fā)現(xiàn)周圍同胞抓筷子不規(guī)范,用筷子不合禮的大有人在。民以食為天,禮以食為先,之所以要關注筷子,因為大多數(shù)老外不會用筷子。不過今天不說留學生的用筷笑話,而要說說我在他鄉(xiāng)與筷子相遇。
剛到牛津,入住共富新村整理廚房用品時,發(fā)現(xiàn)前客留下了不少寶貝:除了一些仍在保質期內的調料、面粉、咖啡白糖、意面等等以外,抽屜里還留下了不少刀叉、湯匙,竟然還有幾雙整整齊齊的筷子!在國外遇到刀叉毫不足奇,遇見筷子卻有幾分意外和驚喜,至少說明此屋曾有同胞住過,親切感頓生??曜雍偷恫婀蔡?,形象地演繹了共富新村的國際文化交流特色,此處確實是很多來牛村訪學的中國學者的首選住處。
驚喜不止于此!去牛津語言中心聽課的首日,同樣遇到了筷子!語言中心有個小廚房,打開櫥柜的那一刻,我又驚喜地笑了,而且含笑端詳了好一會兒:里面有個高大的玻璃瓶,瓶里直立著十幾雙高大的各色木筷子。語言中心的中文老師不多,即使用筷子也往往是自備,這些筷子原來是中國文化課的教具之一——牛津學中文的人愈來愈多了。那年牛津語言中心開設了九個語種的教學,不過以餐具作教具的恐怕僅漢語有此殊榮。筷子,無疑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遇見筷子的意外同樣發(fā)生在英國房東家。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英國家庭婦女,是一個聽說我是中共黨員后嚇得退避三舍的英國土著。她家的餐具放在抽屜里,拉開抽屜,但見寒光閃閃,一律的不銹鋼刀叉和湯匙??稍谖曳胚M筷子的一剎那,竟意外發(fā)現(xiàn)在刀光叉影之余有一雙瘦小、素樸的黑漆木筷子,短小精悍卻不卑不亢。“咦?筷子!”我不禁驚呼。“是的,但我們不用的!是孩子們小的時候買的,為了讓他們看看中國人吃飯的用具,真是很有意思的餐具!”房東道。“哦!難怪這筷子那么短小,原來是雙童筷!您的家教還挺注意國際化噢!挺好,我的筷子有伴兒了!”我倆哈哈一笑。
說真的,受過高等教育的英國房東家教也挺用心的。盥洗室內的沙發(fā)上有一摞書,是為了讓孩子洗完澡隨手翻翻開卷有益。我翻過一本兒童小百科,其中介紹中國的條目竟然是——“這個國家人很多,糧食不夠吃,所以,很多人去了其他國家。”作為中國人看了之后有點兒哭笑不得!莫非外國人眼中的華人移民多是“饑區(qū)災民”不成!可惜當時沒問房東是如何向孩子們解釋筷子的,她要是解釋為“中國人的吃飯用具,因為糧食不夠吃,他們只能用這兩根小棍兒一點點夾著吃”,貌似也說得通,還能和小冊子相互印證呢!看來未避免曲解,每個炎黃子孫都有義務向外國朋友好好介紹一下我們的筷子文化。
筷子是我們雙手的延伸。荀子曰:“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笨曜邮侵腥A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了不起的科學發(fā)明。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指出,筷子“精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杠桿原理??曜邮侨祟愂种傅难由欤种改茏龅氖?,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熱,不怕寒凍,真是高明極了”。稀松平常的筷子史書所記載已有3000余年,陪伴人類走過歲月的筷子也幾乎成為人們身體的一部分了。一位日本學者從研究筷子的力學結構中發(fā)現(xiàn),人們使用筷子,至少可牽動30多個關節(jié)和50多條肌肉運動,還能激發(fā)大腦,阻止和延緩腦細胞的退化,也就是說能夠促大腦功能的發(fā)揮。所以有人認為,長期使用筷子,可以使手指靈活,腦子聰明,有益于身心健康。還聽說我們的國球之所以威力無窮,所向披靡,也與咱抓筷子的動作有關。據(jù)說習用筷子的中日韓運動員絕大多數(shù)都用直拍,接、發(fā)球快捷精準,臺內球處理機智靈活,三板下來往往優(yōu)勢明顯,而橫拍的握法來自西方人使用刀叉的慣性,當然,橫拍也有橫拍的優(yōu)點。
或許正因為司空見慣,筷子的神圣性常常被人淡化以至忽略。其實,圍繞筷子的訓誡很多,筷子禮儀與其他俗規(guī)一起構成了中國民俗教育的內容。至今還有不少家長訓孩子喜歡用“不聽話,當心我用筷子敲你的頭!”之類的句子,不過正如母親揚起的巴掌總是遲遲不落下一樣,實際上我們也很少被筷子敲過頭,但這根小棒卻是能讓人長記性。記得幼時鄰家爺爺大發(fā)雷霆訓斥兒女的極端動作就是“啪”的一聲將筷子拍在桌上,同時大吼一聲“昏頭了!”那時全家大小噤若寒蟬,大氣不出,此時的筷子不亞于包青天案前的驚堂木,至今憶起音猶在耳,心有余悸!因為神圣,所以用筷子有很多忌諱,諸如:忌“三長兩短、仙人指路、品箸留聲、擊盞敲盅、執(zhí)箸巡城、迷箸刨墳、淚箸遺珠、顛倒乾坤、定海神針、當眾上香、交叉十字、落地驚神、千夫所指”等等。咱蘇北老家的筷子據(jù)說還有某種占卜功能,說是可以根據(jù)女孩握筷位置預測其婆家的距離:抓筷子手太靠筷子下端形同抓鉛筆者,一般不會嫁遠常常是鄰村的媳婦;而緊逼筷子上端形似拄拐杖者,則是想遠走高飛的人。當然人們發(fā)現(xiàn)有時也不準的,因為遠近本身就是相對的??曜舆€是老家語言中最具有象征意味的財產(chǎn)。如果有人家遭遇嚴重不測,人們往往用“一根筷子都沒有留下”形容其極慘情狀。而幼時親歷親見的“站水碗”和“搗筷子”風俗則顯示了筷子的神秘性。
一些民間儀式中的筷子則往往具有更高的神力。如鄉(xiāng)野小童在外瘋玩,穿脫冷熱不當,常有感冒發(fā)燒。但那時小人頭疼腦熱,大人們幾乎從不帶他們去診所的,更不用說吃藥了。怎么做?拿三根筷子,方頭朝下,立在半碗水里,然后用少量開水(記不清是開水還是涼水了)不斷從上往下淋,口中念念有詞:“某某亡靈啊,知道你不放心你的兒孫啊,想回來看看他(她)了,你保佑孩子們好好的啊!”不斷變換亡魂的稱呼不斷叨念,不斷嘗試松手讓筷子立在碗里,等念到某位先人筷子正好立住不倒時,就算是找到病因了。趕緊去燒幾張紙錢,邊燒邊呼喚那位先人回來收錢。然后收筷子,給患兒喝幾口開水令其入睡,往往巧合的是醒來后即可痊愈。這個過程老家稱為“站水碗”。可見,筷子乃通靈之物。但到八九十年代各種新型退燒的消炎藥物出現(xiàn),此法自行消失。然而于我,偶爾生病時,腦海中還是會浮現(xiàn)那幾根立在水碗中央的筷子,尤其是在服藥常常無效時,還禁不住對站水碗有幾分懷念。“搗筷子”是老家舊式婚禮中的儀式,婚禮上的筷子一律是大紅色的,一般婚禮的最后一個節(jié)目都是送入洞房,但老家新人入洞房就寢之前還有一個規(guī)定動作就是搗筷子。新房的窗戶事先都要糊上一層紅紙,新人就寢前,喜婆手拿一根紅筷子對著窗戶紙猛搗,邊搗邊念“搗得快養(yǎng)得快養(yǎng)個兒子去放債!”窗戶外,往往還有親友一起高聲喊好,里外應和,連喊數(shù)遍,哄笑而散,于是熄燈睡覺,婚禮結束。據(jù)說“搗筷子”的另外一段是“搗得慢,養(yǎng)得慢,養(yǎng)個兒子去討飯?!钡珡奈绰犎四钸^。小兒們并不知此舉何意混跡于親友中,放聲喊好起哄;稍長,似乎明白一點什么,便有些害羞;再后來困于學習壓力便很少參與此類活動了。如今老家已基本城市化,此俗恐也銷聲匿跡了。人丁興旺是中國百姓世世代代的愿望,早生貴子是歷代婚禮的保留主題。婚禮上可能不會再出現(xiàn)那些帶有原始意味或過于猛烈的求子儀式,但婚宴用紅筷子的傳統(tǒng)卻始終未變。
文人眼中的筷子更多與人生況味相連。筷子的身影在古詩詞中頻頻現(xiàn)身,但詩里的筷子多是被人格化了的筷子。司馬相如的《詠箸詩》:“少時青青老來黃,每結同心配成雙。莫道此中滋味好,甘苦來時要共嘗。”吟詠的是伉儷深情。袁子才筆下的筷子“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憐憫、同情、譏諷、挖苦五味雜陳。民間詩人、現(xiàn)代詩人作的筷子詩,情感則要更純樸——“身體生來幾寸長,竹家村里是家鄉(xiāng),吃盡多少辛酸味,終生不能見爹娘?!倍軐W層面的筷子文化研究引申出的陰陽互根、對立統(tǒng)一,天乾地坤、和順暢達,三才之道、天地人和,以及三易之理等等,多是研究者的高度概括和哲理升華。
筷子現(xiàn)身海外,同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果,一雙筷子如同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的兩根觸須。外國朋友心中的筷子印象與國人心目中的筷子記憶或許有較大差異,但有了筷子的實物具象,文化交流立即變得可觸摸可體驗可回味。附圖是十多年前一位泰國學生臨別贈禮——一雙泰國筷子。雖然仍是筷子,但材質、包裝設計已經(jīng)泰味十足。每每翻出來看看,覺得正如很多華人子弟重回祖國學習漢語一樣,這雙筷子也有似中國文化的出走之后的回歸,我一直小心地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