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螺螄賽清明
老凡,十七歲當學徒,后成電氣工程師。五十過后,偶有文字見諸報章,《傳奇唐伯虎》、《古新郭人物》等書也獲出版。平生好吃,且不懶做,竭盼有緣相交諸多同好。
“清明螺,賽似鵝”是一句流傳很廣的俗語,意思說清明時分螺螄剛從冬眠中醒來,基本無子螺螄且少有土腥氣,所以味道最為鮮美。其實,螺螄的美味時節(jié)并非只限于那么幾天。就如在江南也很流行的一句俗語“正月螺螄二月峴”所述,螺螄的最佳食用時節(jié)幾乎能有百天之上。曾向太湖漁家請教過,“螺螄畏雪蟹怕霧”,只要水溫低于15度,螺螄便緊鎖螺翳處于冬眠狀,腹中的卵子一點還沒形成,所以不僅肉大腸小,肉質(zhì)也最鮮嫩,只是此時的螺螄大多鉆入在湖泊河塘的淤泥中。春寒料峭中,且不說捕撈不易,就算是到了家,換水凈洗,剪屁股這一系列的事,也是挺折磨人的。所以說,“正月螺”之所以珍貴,某種程度上就是因為它的食之不易而導致的物稀為貴。在蘇州,物以稀為貴其實算不得什么,明代文豪王鏊曾說過“食不過五日”,如此說來一年中的時鮮至少也得有百多回的替代,如此這般,“貴”又從何說起呢?
螺螄雖不值錢,現(xiàn)在也不過一兩塊錢一斤,但想吃出真味,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是買,首選的個頭中等,殼薄肉肥的青殼螺螄,太大的肉老螺卵還多,其次的則是那種淺褐色螺螄,看上去光潤發(fā)亮的好一些;至于那種被稱之為“石殼螺螄”,深褐色中夾雜著灰白色的那種螺螄,蘇州人從來不會放入菜籃的,不說肉老枯瘦,那厚厚的螺殼,沒等你剪好一碗螺螄,準保手上先軋出泡。買回家的螺螄,先得洗凈螺殼后,放在清水里靜養(yǎng)幾天,讓螺螄中的泥沙吐臟,直到灰色絮狀物都吐凈,若是淋上幾滴麻油更好,據(jù)說這樣處理后,能把螺螄中的螞蟥或是什么寄生蟲都能吸引出來。烹調(diào)之前,先要把螺螄尖尖的尾巴都剪掉,否則實心屁股的螺螄,任誰也都沒本事把肉吸出來。若是剪好再放清水里養(yǎng)半天,吃起來更覺清爽,螺螄生命力很強,即便剪好后再放上一兩天也無妨。炒螺螄不用很多油,但最好用豬油,這樣吃起來更覺肥腴。油鍋燒熱后,放入蔥姜煸一下,然后倒入螺螄翻炒,等鍋再熱時,噴上料酒去腥后,再放醬油鹽、糖和少量水,翻滾五六分鐘就差不多了,撒上蔥花蓋鍋燜一下,反正滾燙的螺螄也沒法吮吸,倒不如讓它在湯汁里多浸泡一會,吃起來更覺得入味。
吃螺螄也是個技術(shù)活,蘇州人都把這叫作為“唆”,唆起來要用軟硬勁,勁小,螺螄肉不出來;勁大,會把螺尾吸入口,鬧不好弄得一嘴沙。會唆的人,先把螺螄頭塞進嘴,牙齒輕咬住后半部,舌頭抵住螺,一吸一吮,裹著鮮美的湯汁的螺肉便滑入口中,吐去殼,咬下尾部輕輕吐出,這才算“唆”成了。一般來說,不生活在江南水鄉(xiāng)的人,就跟外國人用筷子差不多,很難有這獨門功夫。當然,對于螺肉奉獻上的鮮美,也就無福享受到了。唯有像唐伯虎這樣的老蘇州人才能真正領(lǐng)受得到螺螄殼里的無窮意趣:“不是蝤蛑不是蟶,海味之中少此名;千呼萬呼呼不出,只待人來打窟臀?!保ā抖旁娦戮帯な悺罚?/p>
一口老酒,三五粒螺螄,“老酒扳扳,螺螄唆唆”,這也是蘇式愜意生活的一個經(jīng)典寫照。
在蘇州,螺螄的做法有幾種,平常的有炒螺螄、醉螺螄、糟螺螄這幾樣,講究一點的放入了火腿丁、蘆筍、蔥姜絲做成的豪華版“上湯螺螄”。也有更講究的,蘇州人常吃的“螺絲肉炒韭菜”即為一例。買回的螺螄不用剪屁股,焯水燙熟后直接用縫衣針將螺肉挑出來,掐去螺腸放在淘米水里洗去粘稠液。炒時,先炒韭菜至八分,放入螺肉后再炒直至入味?!叭滦戮氯侣荨贝_實是相得益彰,但這“粒粒皆辛苦”的吃法,看來還得先要好耐心,須知道,這么一盤菜,所需的螺螄至少也要兩三斤。在坡叟《盛澤食品竹枝詞》有這么一首詩:"漁婦謀生不惜勤,朝朝喚賣厭聽聞,螺螄剪好還挑肉,炒醬以湯做小葷。"看來螺螄肉的吃法真有好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