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素
蔡猜,1970年出生。畢業(yè)于蘇州大學。曾在《雨花》《作品》《揚子江》等雜志發(fā)表過詩歌和小說,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參加2008年宋莊當代藝術(shù)大展,參加再造型2012蘇州當代藝術(shù)展,舉辦“紅酥手”個人藝術(shù)展。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吃素多年,已經(jīng)不能再接受肉食。在寒山寺邊上教孩子畫畫,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用走太遠,都能在疲憊時,不想自己做面條的情況下,換換口味。
歸素這家素齋館,離我畫室有百米遠。兩位老板都是年輕的女性,一胖一瘦,平日都愛穿棉麻衣服,經(jīng)過她們店門前時,總看見幾個人在不停地忙碌。不是在摘菜,就是攪拌她們自治的辣椒醬。幾次去她們那邊吃東西,老板都極力推薦她們這個自制的辣椒醬。我一直推辭,因為我這個蘇州胃,從小就吃慣了清淡的甜食,無法接受這種,沖擊性太強的味道,每每出遠門,吃食便成了我整個旅行的惡夢。
我開始吃她們的辣椒醬,是在2016年末的最后一天。那天,我邀請所有學生來畫室吃素食面條,跨年??斓酵盹垥r間,才發(fā)現(xiàn)忘了買飯掃光。于是,去素歸買了一瓶微辣的辣椒醬。沒想到,當晚學生們就把那瓶醬吃了個干凈。從此,我這個吃不下辣的人,也非要在面條里加點她們家的辣椒醬。
我是本地人,就愛吃素歸的餛飩。一到節(jié)假日,吃飯的人多,她們就不做這既費時又費力的餛飩,我只能要一碗面或飯湊合。
問起她們開店的初衷,簡單又合理。因為她們在外面吃不到一頓可口的飯菜。在做一個合格的廚師之前,她們倆曾經(jīng)用三斤黃豆,做出了二斤豆腐。聽說這樣做出來的豆腐,拿在手上就吃,至今都回味無窮。
聽她們這么講那最初的創(chuàng)業(yè)經(jīng)驗,似乎能勾起無限的食欲。只是,隨著她們的技藝的增長,不再可能花那么多時間,花那么多成本,去做那個蝕本生意。
一開始她們沒有租門面,在西園寺附近找到一家素齋館,跟他們合營,做素食早餐。因為那家餐館早晨不做生意。一段時間過后,熟悉了整個餐館的經(jīng)營模式。她們倆提出了調(diào)整經(jīng)營餐館的幾種意見,但餐館方面,只是聽聽,并沒有想做任何改進。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兩個女人便產(chǎn)生了獨立開一家素齋館的想法。
想法一旦成立,她們便四處奔走。
在楓橋大街上,找了幾家店面,都不是太順利,似乎非要給她們一個考驗。還好,最終在這條街的街尾,離鐵嶺關(guān)百米的地方,合適地談到了店面。
由于年輕,她們對店面的設計要求很高。喜歡園林的漏窗,于是,在店中堂做了一面由瓦片壘起的屏風墻。即透,又美觀,還能起到隔離成幾個區(qū)域的功能。說起這漏窗,她們說在開業(yè)隔天的晚上,灶頭還沒買進來,兩個人就通宵壘瓦片屏風。中途因為壘得不整齊,還拆了重新壘。她們的說笑間,這間餐館有了一點趣味,有了一點風物,有了一點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
這兩個姐妹,不僅喜歡給我推薦她們家的辣椒醬,還喜歡推薦老版那獨特原創(chuàng)的純素酸辣湯。聽講這酸辣湯的由來,還是出自御廚之手的經(jīng)典開胃食品。
姐妹倆都長年吃素,把原本由牛羊肉主要成份制成的葷菜,轉(zhuǎn)變成素食。她們在湯里加上十幾味中藥,說是輕微的感冒,只要吃上一碗,便能痊愈。我沒試過,因為我不大生病。所以,這個我不打包票。
我最欣賞的她們,在那間小小的素食店里,引導人們珍惜食物,如果你全部吃完,將返還一元錢給你。換了其他的商家,誰在乎你吃完吃不完呢。曾經(jīng)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團隊到德國一家餐廳,點了許多好吃的,但都只嘗一嘗,最后留下一桌沒吃完的食物。一外國婦人看到后上前斥責,這個世界的食物有限,耕種和培養(yǎng)這些食物的所需都是共有財產(chǎn),吃剩食物就是侵犯了別人的利益。
漢民族一直都節(jié)儉。什么時候起只要面子,而不再考慮未來,值得深思。歸素是荒野里的一棵小草,能否綠了江南,不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