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性是個好東西,大家都喜歡。記得一次聽大師班的課,來自香港的著名鋼琴教育家黃懿倫用一口廣東口音濃重的普通話對一個學生反復地說:“再歌唱性一點,再歌唱性一點!”那是一首莫扎特奏鳴曲,學生彈起來扁平呆板,但一到大師手里,同一架鋼琴,扁平的聲音馬上就變得靈動無比。
怎么才能讓你的演奏有歌唱性呢?有人說要通過觸鍵,好的聲音是寬厚明亮的,具有良好的共鳴。這里說的是初學者練習單音的要求,有不少初學者彈琴時每個音都是手臂掉下來彈,就算他彈的每個音都符合寬厚明亮的要求,但是一點歌唱性也沒有,每個音都彈的那么重,怎么可能歌唱得起來?又有誰會這樣唱歌呢?
事實上,單個音的聲音無所謂好或者不好、歌唱或者不歌唱,也不存在一種可以稱之為歌唱性的音色,就算采集最好的人聲放在最好的電子琴上,你彈得不好,聲音照樣沒有歌唱性。歌唱性在于聲音的組合,大師的演奏之所以很有歌唱性,秘密就在于他們知道怎么去組合這些聲音,讓它們達到美的效果。所以,與其說歌唱性是一種音色,還不如說歌唱性是變化中的聲音組合給人們留下的整體印象,人們常說的鋼琴演奏的音色好壞也是這么一回事。
聲音的橫向組合是句法,句法做得好就會體現(xiàn)出自然生動的呼吸起伏感,即有氣息,這是歌唱性的體現(xiàn)。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落提,落提做好了就會有歌唱性,因為這樣彈鋼琴發(fā)出的聲音是不斷減弱的。第一個音手腕向下彈比較重,第二個音提起聲音就小了,剛好接在減弱了的第一個音后面,這樣就顯得兩個音特別連貫。
聲音的縱向組合是和聲,其實和聲也不僅僅是縱向組合,更多的是在橫向流變中顯現(xiàn)出縱向結(jié)構(gòu)??v向組合就是讓同時發(fā)出的聲音達到好的共鳴,同一個和弦突出不同的音或者音程,造成不同的效果。但是這些效果不能孤立地說哪一種有歌唱性而哪一種沒有,而是要看它具體連接在哪里,連得好就是有歌唱性的。
影響歌唱性的另一個因素是時間,對于音樂而言,時間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xiàn)在節(jié)奏上。比如鋼琴的聲音隨時間而減弱,那么對鋼琴演奏來說時間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時間可以塑造聲音,同樣的兩個音相隔的時間長一點或者短一點效果就不一樣。復雜多變的和聲必須多給一些時間才能被清楚地聽到,當需要高音的時候,多給一些時間會讓聲音顯得更大和更有歌唱性。
重量彈奏法可以幫助你的演奏達到歌唱性,但是這種方法并不容易掌握,因為它不是一種可以孤立出來練習的技法,這就和歌唱性不是一種具體的聲音一樣。重量彈奏法有很多做法,哪里用手指、哪里用手腕、哪里用手臂、哪里用身體以及具體怎么用都需要和樂譜分析相結(jié)合,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用法,重量彈奏法與其說是用手用身體,其實更多的是用腦用心。通常情況下,掌握了譜面分析和重量的具體用法,你就掌握了歌唱性的要訣。
鋼琴由于本身的發(fā)音原理,其音色偏冷偏硬,在鋼琴上歌唱也就是盡可能地挖掘出鋼琴溫暖柔美的一面,這需要演奏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反過來說,在追求歌唱性這條路上走得越遠,你對音樂也會越熱愛。
(虎皮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