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德教學需要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因此,教學時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真實情境。只有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才能獲得真實的認識、體驗、感悟,才能自然而然地生發(fā)道德情感,規(guī)范道德行為。
【關鍵詞】品德教學;情境;道德養(yǎng)成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7-0050-02
【作者簡介】端木旖玲,江蘇省常熟市實驗小學(江蘇常熟,215500)教師,一級教師。
什么是真實的學習情境?肖川教授認為,真實的學習情境“具有明確適當?shù)膶W習任務”“學習者有學習的意向”“有豐富的、高品質(zhì)的學習資源”。心理學研究認為,兒童道德情感的產(chǎn)生是自身經(jīng)歷與情感的結合,而這種結合必須在同時發(fā)生的過程中完成。品德教學必須與兒童的生活相聯(lián)系。因此,教學時,教師需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并將兒童的真實生活鏈接到品德課堂中,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體驗、認識、感悟和行動,并讓其道德情感自然地生發(fā)。
一、在活躍的思維場中顯示真義
情境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參與情境的過程,是一個基于情境而展開的過程,即學習發(fā)生在情境之中。品德課程旨在培養(yǎng)有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zhì)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一個合格的公民,首先要會思考,而有效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觸景生思”。下文,筆者以蘇教版《品德與生活》二下《我長大了》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讓學生“觸景生思”。
1.真調(diào)查——我長大了嗎?
調(diào)查是品德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但在實踐中,由于調(diào)查目標不明確,調(diào)查過程缺乏科學性,調(diào)查結果不能有效利用等因素,使得調(diào)查往往流于形式,成了“偽調(diào)查”。本課教學前,筆者讓學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證明自己已經(jīng)長大,并做好記錄,然后在課堂上整合調(diào)查的結果。
提問:你用什么方法來證明自己長大了?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
我來試小組:找到小時候穿的衣褲、帽子、鞋襪等,上臺試一試。
我來算小組:對比出生時和現(xiàn)在的身高、體重,算一算長大長高了多少。
我來做小組:制作一張學做家務的清單,羅列自己會做的家務。
我來學小組:展示小組成員在學習方面的特長,如口算、說故事、說英語等。
我來演小組:小組成員進行才藝展示。
我調(diào)查小組:調(diào)查學生的上學情況、課堂表現(xiàn)、用餐自治等。
有效的調(diào)查應注重任務驅(qū)動,應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建立最初的道德認知,繼而在課堂上通過與同伴、教師的交流,或鞏固自身正確的道德認知,或反思、改正錯誤認知?!罢嬲{(diào)查”的開展,讓學生經(jīng)歷了自主學習、自主體悟、自主提升的過程,實現(xiàn)了道德的自主構建。
2.真心話——不做說謊的好孩子。
教師也許常會慨嘆,品德課上聽不到學生的真心話,甚至有人批判品德課很虛假。靜心細思,學生在課堂上的“謊言”往往是道德羞愧感的體現(xiàn),他們無法在大眾面前坦露真實心聲。鑒于此,教師可以采用問卷調(diào)查、無記名投票、辯論等方式,讓學生在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下表達自己真實的道德狀態(tài)。如教師羅列出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口算不夠快,計算老出錯;學習鋼琴、小提琴時覺得枯燥乏味;考試總是粗心,成績不好;吃飯、穿衣動作慢……然后進行現(xiàn)場投票,討論遇到該困難時,你是怎么克服的?又是誰幫助了你?
現(xiàn)場投票環(huán)節(jié)大大降低了學生的羞愧感,并使他們很快地找到了自己的同盟,學生發(fā)現(xiàn):原來還有這么多人和我一樣,于是他們交流策略,分享經(jīng)驗,共同尋找進步的方法。另外第二個問題的設計也讓學生意識到:當自己遇到困難時,是父母、老師、同學伸出了援助之手,成長還意味著常懷一顆感恩的心。
3.真游戲——“找茬”中的心靈成長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兒童的學習方式。筆者通過以下游戲讓學生體悟成長意味著明理。
游戲:大家來找茬
出示以下照片,由學生來找茬:
(1)放學時,奶奶背著書包,拿著美術袋(孝敬老人);
(2)校門口,小攤前,“我要吃烤翅,不買我不走”(不吃小攤食品);
(3)課間,兩名學生不小心撞到了,吵了起來(相互謙讓)。
該游戲?qū)崉t指出了學生生活中的一些不當之舉,但通過“找茬”的形式,弱化了學生的負罪感,且將枯燥的說教轉(zhuǎn)化為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在游戲中看到了自己的不當之處,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們會加以改進。
二、在有效的體驗中孕育真情
品德課程強調(diào)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讓學生獲得對自我、對生活、對社會的認知和理解。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其價值不在于讓學生學會某種操作方法,獲得某種技能,而在于讓其在活動中獲得真實感受,這種內(nèi)心體驗是形成認識、轉(zhuǎn)化為行為的原動力。
1.由“思”走向“行”:鏈接現(xiàn)實的生命體悟。
品德課程注重體驗,但體驗并非是課程的全部。品德課程資源的整合與開發(fā)應與學生內(nèi)心真正的需求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長。體驗的內(nèi)容也非單一的快樂、激情,還可以是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感受真實的生活,才能真正豐富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和情感世界,學生的心靈也才會變得敏感起來、細膩起來。
2.由“境”走向“心”:基于共情的道德省察。
真實的道德生活往往具有不確定性甚至是矛盾性,杜威指出:道德主體有意識地在行動與相應結果間建立起某種嘗試性聯(lián)系,以便對其進行比較、權衡與取舍,從而最終為不同的道德判斷與行為選擇提供一種借鑒和參照。品德課程是建立在兒童生活基礎之上的課程,無論是經(jīng)驗的積累、自我認識的提高、能力的發(fā)展、道德的形成,還是對社會生活的理解,都需要兒童直接參與各種活動,只有這樣才能產(chǎn)生真實的感受和體驗。
3.應然與實然結合:找準道德的生長起點。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的認知結構類似于倒置的圓錐形螺旋體,螺旋體中布滿的結點即認知的生長點,這些認知的生長點起著承上啟下、構筑兒童認知大廈的作用。學生品德課程學習的生長起點,即為活動或情境的核心。要實現(xiàn)品德教學目標,教師就必須考慮教材、教學活動及評價、兒童經(jīng)驗等要素。教材中承載的課程內(nèi)容是一種“應然存在”,兒童經(jīng)驗則是“實然存在”。只有整合“應然”與“實然”,才能在課程的坐標體系中找準兒童每一次學習活動的生長點。
品德是塑造心靈的課程,追尋品德教學的本真,需要理性的思考、批判的頭腦,不向?qū)W生施以偽裝的感動,虛假的憐憫,只有這樣才能構建起真正屬于每一個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才能讓品德課走向真實?!?/p>
【參考文獻】
[1]崔允漷,王中男.學習如何發(fā)生:情境學習理論的詮釋[J].教育科學研究,2012(7):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