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波
在人們的印象中,大學是一片教書育人的凈土,然而近年來,各種問題頻現(xiàn)校園,尤其是一些腐敗案件的披露,讓公眾大跌眼鏡。作為高校教師群體的一分子,我對高校腐敗有一些較直觀的感受。我認為,高校的腐敗應從制度上找原因,不能寄希望于知識分子的道德高尚。
知識分子沒有想象的境界高遠
作為一名普通的大學教師,在工作過程中其實沒有看到也沒有接觸到什么高校腐敗,我個人對于高校腐敗的信息也都是在各種公開報道的資料里看到的。這其實反映了腐敗發(fā)生的一般規(guī)律,就是它肯定要和一定的公權力聯(lián)系在一起,有動機,有權力,有機會,就有可能產生腐敗。大學里面多數一線人民教師并沒有這些權力和機會。
那反過來也一樣,高校里面還是有一些人手中握有公權力的,比如招生、評職稱、采購等等,既然有這些權力,那么圍繞著這些權力就有產生腐敗的風險。
外界之所以認為高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地方,應該是我們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的一方凈土,主要可能把希望寄托在高校教師和管理人員的素質比較高,因此道德水平也相對較高,在思想境界上沒有那么拜金和物質主義,所以腐敗的問題應該比較少。
我個人不同意這種看法,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假設高校教師和管理人員的思想境界比較高是錯誤的。知識分子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群體,我年紀不大,不知道以前的知識分子是否跟今天有很大不同,但是就今天的狀況來看,知識分子也沒有大家想得那么境界高遠,主要原因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大環(huán)境。
首先,青年老師的經濟壓力很大,高校教師的收入低是眾所周知的。青年老師的年齡差不多在30歲左右,剛好是成家立業(yè)的年紀,按照高校目前的收入,娶老婆、買房子都很困難;其次,社會整體的物質化程度太高,高校老師難免受到影響。我的同事跟我講了一個故事:他在買房子的時候跟太太一起去申請商業(yè)貸款,銀行工作人員拿著他的“收入證明”說了一句話:“大學老師好是蠻好的,就是收入低了點?!碑斠粋€社會主要都在以金錢衡量人的時候,也沒有理由要求高校教師的思想境界會高到哪里去。
二是假設思想境界高腐敗就會相應少是錯誤的。我們對于腐敗的認識還是有個誤區(qū),認為腐敗的發(fā)生是個人私欲和道德的原因,實際上并不是這樣,腐敗主要還是制度的結果。有些制度漏洞太明顯,給人輕而易舉就可以牟利的機會,有些制度更差,甚至鼓勵人們去腐敗。在這些制度下生活和工作的人,我想多半都不會放棄以權謀私的機會。
腐敗還要從制度上找原因
高校中存在的腐敗主要還是要從制度上找原因。從已經披露的案件來看,高校的腐敗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招生、后勤基建和科研經費的使用。
招生問題目前暴露出來的最大丑聞就是中國人民大學的蔡榮生案。作為人民大學招生就業(yè)處處長的蔡榮生利用職務便利,接受請托,在招錄考生、調整專業(yè)等事項上為他人提供幫助,非法收受賄賂,涉及的金額居然高達2300多萬元。如果仔細分析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同樣為招生,實際上在制度設計比較嚴格的高考招生過程中,由于所有的招錄過程都由信息系統(tǒng)控制,沒有給高校留有自由裁量權,所以這一過程中涉及的腐敗問題就比較少。但是高校仍然保留了很多有自主決定權限的招生項目,比如研究生招考,留學生招考,職業(yè)碩士生招考,以及五花八門的二級學院和培訓項目等等,這些領域中許多管理上非?;靵y,招生的程序和結果也不透明,給腐敗留下了很大空間。
后勤基建也是腐敗的重災區(qū)。隨著國家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高校也在紛紛擴建,改善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居住和科研條件,這本來是好事,但是也被部分人員用作中飽私囊的機會。有統(tǒng)計表明,在全國教育系統(tǒng)職務犯罪中,基建工程類的占24%左右,腐敗的風險貫穿于整個基建工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包括招標、采購、立項、驗收等等,都是廉政風險點。
科研經費的管理更是混亂不堪。在對高校進行大規(guī)模的科研經費整頓之前,科研經費一直可以說是許多教師改善生活的重要經濟來源,由于報銷制度不嚴格也不合理,科研經費中給人員的報酬經費比例過小,使得許多科研人員不得不用其他類型的發(fā)票來湊數,把日常生活中的各項開支都拿到科研經費中來報銷。不過隨著公務卡的使用,以及最近兩年對科研經費管理的制度完善,目前科研經費上的腐敗問題可以說得到了有效治理。
不過,目前中國的高等教育中面臨最大的問題并不是高校管理中的腐敗,而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學術腐敗”。
實際上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批評過“學術腐敗”這個概念,認為這個概念是對腐敗的誤讀。因為腐敗指的是利用公共權力謀取私利的行為,但是通常的學術行為中公共權力很少,而我們認為的學術腐敗主要指的是剽竊、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并不是典型的腐敗行為。
作為一名在大學中實際從事社會科學研究工作的學者,我最擔心的實際上是優(yōu)秀的學術人才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和評價。且不說理工科的情況,就從我所熟悉的社會科學來說,大學對于青年學者的引導有幾個不健康的取向:
一是學校以及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門急功近利?,F(xiàn)在的年輕教師都在拼命發(fā)表文章。并不是發(fā)表不重要,發(fā)表非常重要,發(fā)表確實是評價一個青年學者學術能力的重要標準。但是現(xiàn)在對發(fā)表的導向并不好,重數量不重質量,因為很簡單,質量沒法比較。一說到某位學者,大家稱贊的方法都一樣,某某發(fā)了很多文章,至于這個人到底發(fā)表了什么文章,在哪些領域有貢獻,大家并不關心,導致青年老師的策略也非常簡單,不管寫的什么爛文章,只要能發(fā)表就行,發(fā)得越多越好,而無法在一個專門的領域精耕細作。
第二,青年教師要承擔的各項學術之外的任務非常繁重。做研究需要時間,需要靜下心來思考的時間。但很可惜,剛入職的青年老師往往要承擔多項學術活動之外的工作,這些工作看起來很簡單,但卻非常占用時間的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分散做研究的時間。我在最初工作的幾年里,成果很少,主要原因是沒有什么整塊的時間來做研究,更別提學習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能力可以說連讀博士期間都比不上。
知識分子做研究要有責任感
錢理群教授曾提出 “精致的利己主義”的說法,這個詞一開始用的時候似乎跟腐敗關系不大,但后來《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上有篇文章用這個詞來形容一些因為腐敗問題而落馬的官員,所以“精致的利己主義”被用來形容腐敗分子了。
首先我認為錢教授說的是對的,利己主義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但差別就在“精致”兩個字上。錢教授的意思可能是社會上普遍存在著“粗糙”的利己主義,這也無可厚非。但是高校本來是要培養(yǎng)有公共精神,有社會責任感,或者用習總書記的話來說是“敢于擔當”的一群人。但可惜沒有。目前我們的高等教育很難培養(yǎng)出這樣的人,我們的高校培養(yǎng)出來的大部分人依然是利己主義者,只是他們智商比較高,他們的自私相比粗糙的利己主義者沒有那么明顯而已。很多人認為這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比普通人還可怕,高智商又精于算計,對社會的危害可能超過“大老粗”。
雖然我不想說這些人一定是高校“培養(yǎng)”出來的,但是也確實與我們現(xiàn)在的高等教育有些關系。
現(xiàn)在的高等教育,對學生和教師的評價標準單一,許多學生可能在進入大學之前還是比較單純的,但是在大學的各種評價制度中開始逐漸向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發(fā)展。有些學生學會選給分好容易混的課,在選擇專業(yè)時要找工作好收入高的專業(yè),讀書也主要是為了應付課程要求,參加各種五花八門的項目為了給自己的簡歷增加內容。雖然我認為大部分的學生都是比較好的,但自己周圍確實也能看到這些所謂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我希望大學應該有一定的方法,比如通過課程、教學等等,來告訴這些孩子不要朝這個錯誤的方向發(fā)展。但談何容易。大學自己都很功利,爭項目,搶課題,評獎勵,數排名,一個利己主義的大學,如何讓學生不利己?
作為知識分子,我覺得要在兩個方面有清醒地認識:一是做研究要有責任感。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要選擇對我們國家或者我們這個世界重要的問題來研究。我不贊成所謂的“玩”學術,學術不是什么好玩的東西,做研究是很枯燥乏味的,所以只有少數人能堅持下來。其次,除了做好學術的工作以外,也承擔一些與研究有關的社會責任,比如在公開的渠道發(fā)表一些言論,普及本領域的科學知識,讓自己的研究和知識有更多的受眾,這樣也能夠讓這些知識發(fā)揮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