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映君+蔡娜丹++陳紀算++馮潔瓊
摘 要:對2個菜用大豆品種毛豆3號、浙鮮豆8號進行了適用收割機采收的種植密度試驗,分別比較了植株性狀、豆莢和產(chǎn)量構成性狀、產(chǎn)量。試驗結果表明, 適宜于毛豆3號、浙鮮豆8號收割機采收的種植密度為4 100~
4 400穴/667 m2。
關鍵詞:菜用大豆;種植密度;收割機
菜用大豆生產(chǎn)作業(yè)中,采收是費力最大、耗時最長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近年人工采摘成本達0.8元/kg,按每667 m2產(chǎn)量600 kg計算,每667 m2收割勞動力成本為480元。且隨著農(nóng)村勞動力的不斷流失,用工難、用工貴的問題在蔬菜生產(chǎn)中更加突顯。為有效加快蔬菜機械化進程,研究推廣適用于菜用大豆收割機械化作業(yè)的農(nóng)藝,如統(tǒng)一栽培模式、統(tǒng)一行距與株距,在同一種植區(qū)域范圍內,盡可能應用統(tǒng)一、規(guī)范、標準的農(nóng)藝,從而提高菜用大豆收割機的適應性和使用效率。為此,我們開展本試驗,以期篩選出適于菜用大豆收割機的合理種植密度,達到菜用大豆優(yōu)質高產(chǎn)和高效機械收割相配套的目標。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品種與試驗地
菜用大豆品種:毛豆3號(浙江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蔬菜所提供)、浙鮮豆8號(浙江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作物所提供)。
菜用大豆收割機型號:日本松原機工MCBH11型菜用大豆收割機。
試驗在慈溪市長河鎮(zhèn)滄北蔬菜種植場內進行,土壤為灰潮土、肥力中等、地力均勻。
1.2 試驗方法
參照毛豆收割機的技術參數(shù)整地作畦,畦面凈寬1.6 m,畦溝寬0.3 m,深0.2 m,以防止機器轉彎時履帶下陷。試驗設以下6個種植密度處理:
5 500株/667 m2(人工收割常規(guī)密度,行距37 cm、穴距25 cm、每畦種植4行,對照);4 680株/667 m2(行距37 cm、穴距30 cm、每畦種植4行);4 400株/667 m2(行距50 cm、穴距25 cm、每畦種植3行);
4 100株/667 m2(行距37 cm、穴距35 cm、每畦種植4行);3 800株/667 m2(行距40 cm、穴距30 cm、每畦種植3行);3 500株/667 m2(行距40 cm、穴距
35 cm、每畦種植3行)。隨機排列,不設重復。
2014年3月31日覆蓋地膜,下午播種,直播,每穴播3~4粒種子,畦兩側各留15 cm播種。小區(qū)長度91.3 m,小區(qū)面積173.47 m2,四周種植菜用大豆作為保護行。大田管理同常規(guī)。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密度處理對菜用大豆植株性狀的影響
由表1可知,4 100~5 500穴/667 m2種植密度范圍內,隨著密度的增加,毛豆3號植株株高、主莖高度相應提高,3 500~3 800穴/667 m2偏低密度下,植株相對較高;分枝數(shù)、最大葉葉長×葉寬以種植密度4 400穴/667 m2最佳,分別為4.3個/株、
14.71 cm×9.42 cm,其次是4 100穴/667 m2,分別為3.8個/株、14.26 cm×9.16 cm。
由表2可知,4 100~5 500穴/667 m2種植密度范圍內,隨著密度的增加,浙鮮豆8號菜用大豆植株株高、主莖高度相應提高,3 500~3 800穴/667 m2偏低密度下,植株相對較高;分枝數(shù)以種植密度
3 800穴/667 m2最多、為3.7個/株,其次是3 500、
4 100穴/667 m2,均為3.6個/株;最大葉以
4 100穴/667 m2最佳,為13.09 cm×8.84 cm,其次是3 800穴/667 m2,為12.75 cm×8.52 cm。
2.2 不同種植密度對菜用大豆產(chǎn)量構成性狀和豆莢商品性的影響
由表3可知,4 400穴/667 m2種植密度條件下,毛豆3號植株的單株結莢數(shù)、符合加工要求的2粒仁以上結莢數(shù)、單株豆莢質量及2粒仁以上豆莢單株質量這幾個產(chǎn)量構成性狀均表現(xiàn)為最佳,其次分別為3 800、4 100穴/667 m2。3 800穴/667 m2種植密度條件下,2粒仁、3粒仁豆莢的長度、寬度、
百粒鮮豆仁質量均表現(xiàn)最佳,其次是4 100、
4 400穴/667 m2。
由表4可知, 4 400穴/667 m2種植密度條件下,毛豆3號植株的單株結莢數(shù)、符合加工要求的2粒仁以上結莢數(shù)、單株豆莢質量及2粒仁以上豆莢單株質量這幾個產(chǎn)量構成性狀均表現(xiàn)為最佳,其次分別為4 100、4 680穴/667 m2。3 800穴/667 m2種植密度條件下,2粒仁、3粒仁豆莢的長度、寬度、百粒鮮豆仁質量均表現(xiàn)最佳,其次是處理4 400、
3 500穴/667 m2。
2.3 不同種植密度對菜用大豆產(chǎn)量的影響
由表5、6可知, 在4 100、4 400、4 680穴/667 m2種植密度條件下,毛豆3號、浙鮮豆8號2個品種的平均667 m2產(chǎn)量均比對照5 500穴/667 m2增加,而3 800、3 500穴/667 m2處理的產(chǎn)量均較對照減少。其中,4 400穴/667 m2增產(chǎn)幅度最大,毛豆3號、浙鮮豆8號2個品種分別增產(chǎn)6.5%和5.0%。
3 小結與討論
與人工采摘常規(guī)的種植密度5 500穴/667 m2相比,按照毛豆收割機的技術參數(shù)整地作畦,應用收割機采收的種植密度以4 100~4 400穴/667 m2比較適宜,不同菜用大豆品種之間無明顯差異。在此種植密度范圍內, 毛豆3號和浙鮮豆8號2個試驗品種的植株性狀表現(xiàn)良好,植株單株結莢數(shù)、符合加工要求的2粒仁以上結莢數(shù)、單株豆莢質量、2粒仁以上豆莢單株質量及平均667 m2產(chǎn)量等產(chǎn)量構成性狀均表現(xiàn)最佳。
參考文獻
[1] 王顯鋒,張紅梅,徐新華,等.自走式菜用大豆摘莢機的設計[J].大豆科學,2015,34(2):310-313.
[2] 秦廣明,王明友,肖宏儒,等.我國菜用大豆生產(chǎn)機械化技術研究[J].農(nóng)業(yè)裝備技術,2011,37(6):4-6.
[3] 薛香,郜慶爐.菜用大豆主要農(nóng)藝性狀與單株產(chǎn)量的灰色關聯(lián)度[J].貴州農(nóng)業(yè)科學,2011,39(8):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