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瑞峰 圖:本刊資料庫
細說雜項的那些項
文:羅瑞峰 圖:本刊資料庫
雜項門類眾多,每一個都具有深厚的門道
古代藝術品收藏的分類之中:書畫最為雅致,素有國粹之稱;青銅器則謂之莊重,多褒以國之重器之名;明清家具工手并得而能實用;陶瓷兼具日用與陳設,審美獨特;古籍碑帖更是最直接承載了歷史與文化的豐富元素,但若論到博然有趣、瑰姿妍麗、與人親近之物,則非雜項莫屬。
“雜項”一詞,出現(xiàn)較晚,大約是在晚清民國時期,由于當時清室傾頹,上至遜帝宣統(tǒng),下至王公貴族,多以變賣古董為生,以致大量古代藝術品流落民間,使得以北京為中心的古玩行業(yè)極大地興盛起來,當時把書畫、金石(青銅器、石刻)、陶瓷、古籍善本(包括碑帖)之外的古董統(tǒng)稱為雜項。但當時古董所包含的內(nèi)容還沒有現(xiàn)在這樣豐富,如今獨立為收藏大項的明清家具、玉器、銅佛像、錢幣等還計在雜項之中。
雜項內(nèi)容廣泛,本文試作一個簡明扼要的分類,務期言簡意賅: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竹木牙角”之屬。但實際內(nèi)容遠遠不止這些:
1.象牙。象牙是人類最早的奢侈品之一,歷朝歷代各種象牙制品不絕于市,到了清代中期,以廣州為中心的象牙雕刻工藝達到了中國古代象牙制品的最高水平。但隨著人們提高了對保護珍稀動物的認識,以及國家法律的強力管束,象牙收藏已逐漸式微。
2.各種木質(zhì)材料。珍貴者如紫檀、黃花梨、沉香等。木做成家具現(xiàn)在是收藏大項,但木頭做成小件器物的,則不屬于家具范疇,而屬于雜項,比如木筆筒、木筆架、木臂擱、木匾額、木對聯(lián)、木質(zhì)器物座等。
3.竹。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賦予竹子以剛勁、謙虛、有風骨的人格化特征,宋代大文人蘇東坡說:“可以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所以竹質(zhì)雜項工藝精湛,品種繁多,留青、竹簧、鏤雕、浮雕、薄意雕均是竹雕中的精品,如竹筆筒、竹臂擱、竹茶具、竹匾額、竹編文房用器等,不一而足。
4.犀牛角。也包括其他各類動物的角、骨等,如牛角、鹿角、虎骨、駝骨、鷹骨等。其中犀牛角也同象牙類似,收藏活動受到法律的約束。
5.虬角。虬角是海象牙染成綠色而成,在晚清以前,曾一度被清宮壟斷而稱為“清宮造辦處”的絕活之一,現(xiàn)在虬角的遺物留存不多,大多精美。
6.玉石類。這一類包括玉、翡翠、美石等。中國是玉的國度,古人認為“石之美者為玉”,對玉的界定是十分寬泛的。如今玉器已經(jīng)是收藏中的一大類,但某些小件仍然算在雜項中:比如玉石扳指、翠玉翎管、翠玉煙嘴、翠玉鼻煙壺、翠玉文房用具等。
7.珊瑚、硨磲、珍珠、水晶、煤精、瑪瑙等。這里面需要特別說一下的是瑪瑙,瑪瑙的使用在西周時期已經(jīng)極為普遍,成為玉飾組佩中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現(xiàn)在遺存的“西瑪”即價格不菲。戰(zhàn)國的瑪瑙主流是產(chǎn)自北方的“戰(zhàn)國紅”瑪瑙,漢朝以后則是云南保山“南紅”和甘肅南部的“南紅”并盛的局面。如今,這幾種瑪瑙的上品均已經(jīng)是收藏市場受人追捧的品種之一。
8.各類石料的印章及雕件。常見的有:田黃、壽山、青田、雞血石等,其中以有“石中皇帝”之稱的田黃最為珍貴。
9.核桃。把玩野生的核桃據(jù)說是從乾隆時期傳下的傳統(tǒng),北京有句俗語叫:“核桃不離手,能活八十九”,就是指乾隆爺喜歡揉玩核桃,壽活八十九歲的典故。
1.秦磚漢瓦。磚瓦本來是建筑用物,但因為古代磚瓦上的圖案精美以及年號、吉祥語甚至由于質(zhì)量細膩(可以改作硯臺)等原因被人們所收藏。
2.金屬類制品。如唐代的金銀器、戰(zhàn)國以降的歷代銅鏡(銅鏡雖然也是青銅制造,但不劃在金石青銅類里面,而是雜項的重要內(nèi)容)、明代的鐵塑、清代的錫制品、以銅墨盒為代表的晚清民國的刻銅器物等。
3.漆器。中國人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漆樹樹脂可以用來作為其他有機物的保護層,所以漆器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的工藝品,從商周一直到今天,綿延不絕。
4.料器。料器是琉璃改進而來,明清時期料器生產(chǎn)十分盛行,山東、河北、北京是當時料器生產(chǎn)的三大中心,所生產(chǎn)料器,模仿各類自然材質(zhì)如翠玉、象牙、珊瑚、瑪瑙等惟妙惟肖,制作鼻煙壺,更可以隨心所欲地套燒多種顏色,可謂巧奪天工。
5.刺繡等絲織品。包括緙絲、龍袍、各級官員的補子、各類繡幛等。
6.硯臺等文房用具。包括墨、筆、硯等。洮硯、端硯、歙硯、澄泥硯被稱為中國的四大名硯,其工手上佳、品相完好者,頗有收藏價值。
7.匏器。匏器即葫蘆,葫蘆因其音諧“福祿”而被中國人賦予特殊的吉祥含義,又因其枝蔓繁多,果實累累而被象征為子孫昌盛而被人們喜愛、收藏。葫蘆還因其獨特的味道,而被選為蟲具,作為養(yǎng)鳴蟲的優(yōu)選材質(zhì)。
清早期 奇木香幾 高6 8 c m
8.鳥具。鳥具中籠子以竹質(zhì)為多,籠內(nèi)所用鳥食罐等以瓷質(zhì)為多,配件銅活多鏨以吉祥紋飾,器具雖小,面面俱到,于微小處講究精致,雖是雜項中的小項,但卻也是不可忽視的精美工藝品。
這一類歸入上兩類中不能突出它們在雜項中的地位,所以單獨列出:
1.宣德爐。宣德爐始于明代宣德一朝,但目前存留宣德爐,無一可以證明為宣德本朝者,即便如此,宣德爐的收藏仍然是收藏中品質(zhì)較高的一種,僅就爐耳一項而言,據(jù)《宣和博古圖》和《考古圖》記載,就有橋耳、戟耳、象耳、螭耳等幾十種,所以因其制式繁多、色彩斑斕、工藝復雜、款識多樣,令很多收藏者為之著迷。
2.鼻煙壺。鼻煙壺的材質(zhì)十分繁多,故將所有的鼻煙壺都算在雜項之內(nèi),我們所常見的鼻煙壺的材質(zhì)有:瓷質(zhì)、金屬質(zhì)、玻璃(包括料器)、瑪瑙、象牙等。
3.琺瑯器?,m瑯工藝來自于羅馬,俗稱為景泰藍,景泰是明代宗的年號,但琺瑯的傳入遠遠早于明代宗時期,大約在隋唐時期琺瑯工藝即傳入中國。我們常見的琺瑯品種有銅胎掐絲琺瑯和銅胎畫琺瑯兩種,此外還有瓷胎琺瑯,則屬于陶瓷類。
4.扇骨。紙扇是書畫的一個分類,但紙扇所用的扇骨卻是雜項的一個高級類別,不僅因為紙扇是文人時常把玩之物,還因為自明代晚期以來,以蘇杭為中心的江南地區(qū),對于扇骨的制作,達到了一個極高的藝術成就,就尺寸而言,九寸半為標準文扇,一尺及以上者為武扇,9寸以下者為坤扇;就材質(zhì)而言,有斑竹、湘妃竹、紫檀木、雞翅木、象牙、沉香木、烏木等;就制式而言,有古方、水滴、和尚頭、燕翅、水波等上百種,就雕刻工藝而言,有陰刻、陽雕、薄意雕、微刻、鑲嵌、髹漆等,加之名人助興,大匠研磨,使得扇骨在尺寸之間達到了中國書畫審美的一個很高的高度,也由此受到文化品位高雅之士的喜愛。
5.珠串。清代規(guī)制,大臣朝服之外要佩掛朝珠,并且在材質(zhì)、規(guī)格上予以區(qū)分等級。后宮中流行十八子手串的佩戴、把玩,也影響到民間,使得晚清民國以來直到今日,珠串把玩之風日盛,成為雜項中一個永恒的話題。
當然,以上分類并未能把豐富的雜項內(nèi)容一一說盡,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某些目前常見的收藏如集郵、紅色收藏、老自行車收藏、老照片收藏等,均不在雜項范圍之內(nèi)。
我們由此看到,雜項的分類,當然有獨特材質(zhì)無法歸入其他大類的原因,如端硯、田黃印章、瑪瑙勒子、象牙筆筒等,但同時,有些材質(zhì)清晰、工藝來源明確的物品也被歸入雜項之中,比如瓷質(zhì)鼻煙壺不被歸入瓷器而歸入雜項,翠玉扳指不歸入玉器類也歸入雜項,這種分類方法使我們體會到,雜項是文化氣息最濃、最與我們有親密感的物件,從古代文人的生活我們可以生動地體會到這一點,文人書房,雜件最多:裝印章的有印章盒,裝雜物的有多寶箱,放墨條的有墨床,擱筆的有筆山,掛筆的有筆架,壓紙的有鎮(zhèn)尺,洗筆的有筆海,蘸筆的有水呈,臨帖有帖架,壁間有古琴洞簫,香幾上爐香裊裊,腕邊折扇一把,手內(nèi)核桃兩只,優(yōu)哉游哉,樂在其中矣。我們可以套用孟子的語式來表達我們對于雜項的認識:“何必曰雜,文化而已!”
是謂雜項之真諦歟?
(編輯/雷煥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