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達(dá)+孫國軍
摘 要:本文在張亮采《補(bǔ)遼史交聘表》基礎(chǔ)上,依照《遼史》、《高麗史》、《高麗史節(jié)要》、《東國通鑒》、《東史綱目》、《增補(bǔ)文獻(xiàn)備考》、《高麗墓志銘集成》等史料,并參考學(xué)界現(xiàn)有相關(guān)研究成果,對《補(bǔ)遼史交聘表》中高麗遣使遼朝相關(guān)史事予以全面辨析和考證,疏正史事73條,并增補(bǔ)闕載史事25條。
關(guān)鍵詞:《補(bǔ)遼史交聘表》;高麗;遣使;遼朝;補(bǔ)正
中圖分類號:K246.1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04-0001-05
學(xué)界對于高麗遣使遼朝次數(shù)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1}其中制作遼麗交聘表的,有張亮采、{2}李符桐、{3}金渭顯、{4}石艷軍{5}等人。因李表未對《遼史》、《高麗史》中的相關(guān)記載進(jìn)行對讀、考辨,僅分別列出;金表“錯誤較多”,{6}遣使的內(nèi)容、時間均存在錯誤;石表則只涉及遼道宗一朝。故本文在張亮采《補(bǔ)遼史交聘表》一書的基礎(chǔ)上,深入挖掘現(xiàn)有材料,對高麗遣使遼朝的次數(shù)、人員予以全面辨析和考證,并增補(bǔ)闕載史事。
一、《補(bǔ)遼史交聘表》高麗遣使遼朝史事疏證
幾點(diǎn)說明:(1)本文先引用《補(bǔ)遼史交聘表》中需要疏證的相關(guān)原文,并標(biāo)明頁碼,然后以《遼史》、《高麗史》等文獻(xiàn)材料與墓志等石刻資料為依據(jù),對其加以疏證。(2)行文按《補(bǔ)遼史交聘表》原文順序進(jìn)行。(3)對于《補(bǔ)遼史交聘表》中大量將《遼史》所記高麗使者的抵達(dá)時間與《高麗史》所記高麗使者的出發(fā)時間混用的情況,若無時間上的錯誤、缺漏,限于文章篇幅,不在本文中體現(xiàn)。
具體疏證如下:
1.太祖九年(915)冬十月戊申,高麗遣使進(jìn)寶劍。神冊三年(918)二月癸亥,高麗遣使來聘。三月,高麗遣使來貢。{7}
《高麗史·太祖世家一》載,高麗太祖王建于戊寅年(918)“夏六月丙辰即位于布政殿,國號高麗,改元天授?!眥8}故此三處“高麗”,當(dāng)為“泰封”之誤。金渭顯、{9}魏志江{10}等已有詳細(xì)考證,此不贅述。此時是泰封遣使遼朝,與高麗無關(guān),應(yīng)排除。
2.統(tǒng)和十一年(993)三月丙午,高麗王治遣禮幣使侍中樸良柔奉表請罪。詔取女直鴨綠江東數(shù)百里地賜之。先是,統(tǒng)和十年(992)冬十二月,遣東京留守蕭恒德率師往理疆封,兼責(zé)其越海通宋事,初攻蓬山郡。其王治遣監(jiān)察司憲借禮賓少卿李蒙戩來議和;以王治不身臨,未許。乃繼攻安戎鎮(zhèn),師不利。命使促降;治復(fù)遣通和使閣門舍人張瑩來,亦不允。命遣貴臣面議。治遂再遣中軍使內(nèi)史侍郎徐熙,奉國書詣軍營議和,許之。翌年,始遣使稱臣納幣。{11}
此處樸良柔、李蒙戩、張瑩、徐熙的出使時間皆誤。據(jù)筆者考證,遼圣宗派遣蕭恒德征伐高麗的時間為統(tǒng)和十一年。{12}又《高麗史·成宗世家》載:“成宗十二年(993)閏月丁亥,幸西京,進(jìn)次安北府。聞契丹蕭遜寧攻破蓬山郡,不得進(jìn),乃還。遣徐熙請和,遜寧罷兵。”{13}此處“閏月”當(dāng)為“閏十月”。{14}《徐熙傳》載:“成宗欲自將御之,幸西京,進(jìn)次安北府。契丹東京留守蕭遜寧攻破蓬山郡,獲我先鋒軍使、給事中尹庶顏等。成宗聞之,不得進(jìn),乃還……熙見書還,奏有可和之狀,成宗遣監(jiān)察司憲、借禮賓少卿李蒙戩如契丹營請和……遜寧以蒙戩既還,久無回報,遂攻安戎鎮(zhèn)。中郎將大道秀、郎將庾方與戰(zhàn),克之。遜寧不敢復(fù)進(jìn),遣人促降。成宗遣和通使、閣門舍人張瑩往契丹營。遜寧曰:‘宜更以大臣送軍前面對?,撨€。成宗會群臣問曰:‘誰能往契丹營以口舌卻兵,立萬世之功乎?群臣無有應(yīng)者,熙獨(dú)奏曰:‘臣雖不敏,敢不惟命?……熙奉國書如遜寧營……熙留契丹營七日而還,……成宗大喜,出迎江頭。即遣良柔為禮幣使入覲。熙復(fù)奏曰:‘臣與遜寧約,蕩平女真,收復(fù)舊地,然后朝覲可通。今才收江內(nèi),請俟得江外,修聘未晩。成宗曰:‘久不修聘,恐有后患。遂遣之?!眥15}知統(tǒng)和十一年閏十月丁亥后,高麗成宗相繼派遣李蒙戩、張瑩、徐熙、樸良柔出使遼軍軍營及遼朝?!哆|史·圣宗本紀(jì)四》中“統(tǒng)和十一年春正月……高麗王治遣樸良柔奉表請罪,詔取女直鴨淥江東數(shù)百里地賜之”{16}的記載,“十一年”當(dāng)作“十二年”,為樸良柔抵達(dá)遼朝的時間。且“通和使”為“和通使”之誤。
3.統(tǒng)和十二年(994)三月丁巳,高麗遣侍中樸良柔,奉表來告行正朔,乞還所俘生口。詔許贖還。{17}
《遼史·圣宗本紀(jì)四》載:“統(tǒng)和十二年三月丁巳,高麗遣使請所俘人畜,詔贖還。”{18}《高麗史·成宗世家》載:“成宗十三年(994)夏四月,是月,遣侍中樸良柔奉表如契丹,告行正朔,乞還俘口?!眥19}顯然應(yīng)為兩次不同的遣使。
4.統(tǒng)和十三年(995)二月甲辰,高麗遣李周禎來貢方物。{20}
《遼史·圣宗本紀(jì)四》作“李周楨”,{21}同書《高麗傳》亦作“李周楨”,{22}《高麗史·成宗世家》作“李周禎”。{23}金渭顯認(rèn)為“楨”當(dāng)依《高麗史》作“禎”,{24}然而并未舉出其它旁證。又《高麗史節(jié)要》{25}與《東國通鑒》{26}皆作“楨”,故應(yīng)依《遼史》,作“李周楨”。
5.統(tǒng)和十三年(995),是歲,高麗遣韓彥卿來謝恩納幣。{27}
《高麗史·成宗世家》載:“成宗十五年(996)春三月,契丹遣翰林學(xué)士張干忠、正軍節(jié)度使蕭熟葛來冊王……王備禮受冊,大赦,遣韓彥卿如契丹納幣?!眥28}知韓彥卿的出使時間為統(tǒng)和十四年(996)三月。
6.統(tǒng)和二十年(1002)秋七月辛丑,高麗遣使來貢本國地里圖。{29}
《遼史·圣宗本紀(jì)五》作“秋七月辛丑”,{30}《高麗傳》作“七月”,{31}《屬國表》作“六月”,{32}待考。
7.統(tǒng)和二十六年(1008)五月丙寅,高麗進(jìn)文化武功兩殿龍須草地席,及賀城中京。{33}
《遼史·圣宗本紀(jì)五》載:“統(tǒng)和二十六年五月丙寅,高麗進(jìn)龍須草席。己巳,遣使賀中京成。”{34}《屬國表》載:“統(tǒng)和二十六年五月,高麗進(jìn)文化、武功兩殿龍須草地席。”{35}《高麗傳》載:“統(tǒng)和二十六年,進(jìn)龍須草席,及賀中京城?!眥36}知高麗派遣進(jìn)獻(xiàn)龍須草席的使團(tuán)于五月丙寅抵達(dá)遼朝,賀中京成的使團(tuán)于五月己巳抵達(dá),應(yīng)分記為兩次。
8.統(tǒng)和二十六年(1008)二月,高麗遣司農(nóng)卿王日卿來告哀,及王弟詢嗣位。{37}
《高麗史·顯宗世家一》載:“穆宗十二年(1009)二月己丑,(顯宗)奉迎即位于延寵殿……是月,遣司農(nóng)卿王日卿如契丹告哀稱嗣?!眥38}《高麗史節(jié)要》、{39}《東國通鑒》{40}皆載:“二月庚寅,遣司農(nóng)卿王日敬如契丹告哀稱嗣?!敝巴跞涨洹睘椤巴跞站础敝`,出使時間為統(tǒng)和二十七年(1009)二月庚寅。
9.統(tǒng)和二十六年(1008)四月丙戌朔,高麗遣借工部侍郎李有恒,來賀太后生辰。{41}
《高麗史·顯宗世家一》載:“穆宗十二年(1009)四月丙戌朔,遣借工部侍郎李有恒如契丹賀太后生辰。”{42}知李有恒的出使時間為統(tǒng)和二十七年(1009)四月。
10.統(tǒng)和二十八年(1010)冬十月丙午朔,王詢遣參知政事李禮均、右仆射王同穎,奉表乞罷師,不許。{43}
《高麗史·顯宗世家一》載:“顯宗元年(1010)冬十月丙午朔,以參知政事康兆為行營都統(tǒng)使,……癸丑,契丹遣給事中高正、閣門引進(jìn)使韓杞來告興師。參知政事李禮均、右仆射王同穎如契丹請和?!眥44}《遼史·圣宗本紀(jì)六》載:“統(tǒng)和二十八年冬十月丙午朔,女直進(jìn)良馬萬匹,乞從征高麗,許之。王詢遣使奉表乞罷師,不許。”{45}知李禮均、王同穎的出使時間為統(tǒng)和二十八年十月癸丑,并于同月抵達(dá)遼朝。又《高麗史》、《東史綱目》、{46}《增補(bǔ)文獻(xiàn)備考》{47}皆作“李禮均”,《高麗史節(jié)要》、{48}《東國通鑒》{49}作“李禮鈞”,待考。
11.統(tǒng)和二十九年(1011)正月,王詢遣河拱辰、戶部員外郎高英起來上表請朝,許之。初王師渡江討賊,高麗王詢倉皇南奔,罪臣河拱辰追謁于道,以請和議說詢,從之。拱辰行至昌化縣,先遣郎將張昱、副將丁悅赍表狀來。至是拱辰等始至,帝留不遣。{50}
《高麗史·顯宗世家一》載:“顯宗元年(1010)十一月丙子朔,……甲戌,次楊州,遣河拱辰及戶部員外郎高英起奉表往丹營請和。”{51}甲戌日與丙子日之間差58天,故“甲戌”前脫“十二月”?!逗庸俺絺鳌份d:“王避契丹南幸,拱辰追謁于道,……王筮得吉卦,遂遣拱辰及高英起奉表狀往契丹營?!贝藶楹庸俺?、高英起第一次出使遼軍軍營?!肮俺叫兄敛h,以表狀授郎將張旻、別將丁悅,先往契丹軍……旻等未至,契丹先鋒已至昌化,拱辰等具陳前意。契丹問國王安在,答曰:‘今向江南,不知所在。又問遠(yuǎn)近,答曰:‘江南太遠(yuǎn),不知幾萬里。追兵乃還?!敝庸俺?、高英起第一次出使僅遇見遼軍先鋒,故于次年再度出使?!懊髂?,拱辰與英起至契丹營乞班師,契丹主許之,遂留拱辰等?!眥52}由《高麗史節(jié)要》、{53}《東國通鑒》,{54}知河拱辰、高英起二次出使遼軍軍營的時間在統(tǒng)和二十九年正月丁丑。同時張旻、丁悅為河拱辰、高英起的隨行人員,限于本文的研究對象不包括三節(jié)人從,故此排除。
12.開泰元年(1012)八月己未,高麗王詢遣刑部侍郎田拱之來問候,且奉表稱病不能朝。詔復(fù)取興化、通、龍、鐵、郭、龜?shù)攘莸?。{55}
據(jù)《高麗史·顯宗世家一》,知田拱之的出發(fā)時間為六月甲子,{56}八月己未為其抵達(dá)遼朝的時間。
13.開泰二年(1013)春正月丁酉,高麗遣禮賓少卿張洎來。庚寅,又遣中樞院使蔡忠順來。{57}
《高麗史·顯宗世家一》載:“顯宗四年(1013)春正月丁酉,遣禮賓少卿張洎如契丹……庚寅,遣中樞院使蔡忠順如契丹。三月辛丑,金州地震?!眥58}庚寅日與丁酉日之間差53天,故“庚寅”前脫“二月”。
14.開泰二年(1013)六月丁卯,高麗遣使尚書右丞金作賓來賀改元。{59}
據(jù)《高麗史·顯宗世家一》,知“尚書右丞”為“借尚書右丞”{60}之誤。
15.開泰八年(1019)十二月辛亥,高麗王詢遣考功員外郎李仁壽至東京乞貢方物,詔納之。{61}
《高麗史·顯宗世家一》載:“顯宗十年(1019)八月辛卯,契丹東京使工部少卿高應(yīng)壽來。乙未,遣考功員外郎李仁澤如契丹東京?!眥62}《遼史·圣宗本紀(jì)七》載:“開泰八年十二月辛亥,高麗王詢遣使乞貢方物,詔納之?!眥63}知“李仁壽”為“李仁澤”之誤。遼東京派遣高應(yīng)壽出使高麗與高麗派遣李仁澤出使遼東京,是東京外交機(jī)能的體現(xiàn),{64}若依張亮采言,李仁澤抵達(dá)遼東京用時長達(dá)4個月,顯然此處應(yīng)為兩次不同的遣使。
16.開泰九年(1020)五月庚午,高麗王詢遣使李作仁來,奉表請稱藩納貢,且歸所留王人。{65}
據(jù)《高麗史·顯宗世家一》,知李作仁于二月{66}出發(fā),五月庚午為其抵達(dá)遼朝的時間。
17.開泰九年(1020)八月,高麗遣崔齊顏來賀千齡節(jié)。{67}
“八月”,不見于史書記載。《高麗史·顯宗世家一》載:“顯宗十一年(1020),是年,遣崔齊顏如契丹,賀千齡節(jié)?!眥68}圣宗生日千齡節(jié)為十二月二十七日,并于同日受賀。{69}
18.太平元年(1021)十一月癸未,高麗遣中樞使李龔、兵部侍郎柳琮,來賀受冊。{70}
據(jù)《高麗史·顯宗世家一》,知李龔、柳琮的出發(fā)時間為九月乙未,{71}十一月癸未為其抵達(dá)遼朝的時間。“柳琮”,《高麗史節(jié)要》作“柳宗”,{72}待考。
19.太平二年(1022)二月己酉,高麗遣軍器少監(jiān)金仁祐來問候。{73}
“金仁祐”,《高麗史》作“祐”,{74}《高麗史節(jié)要》作“金仁?!?,{75}待考。
20.太平二年(1022)九月癸未,高麗遣都官郎中尹宗元,來賀太后生辰。{76}
《高麗史·顯宗世家一》載:“顯宗十三年(1022)九月癸未,遣都官郎中尹宗元如契丹,賀太后生辰?!眥77}又載:“八月庚子契丹東京持禮使李克方來,言自今春夏季問候使并差一次,與賀千齡、正旦使同行;秋冬季問候使并差一次,與賀太后生辰使同行?!眥78}而圣宗母承天皇太后已于統(tǒng)和二十七年(1009)十二月辛卯去世,{79}同時其生日為五月初五,{80}與此遣使時間不吻合。故此處“賀太后生辰”為遣使制度的名稱,非實(shí)際賀生辰對象。實(shí)際賀生辰對象為圣宗齊天皇后,生日在十月下旬,并于十一月受賀,{81}時間上正相吻合。之所以將“賀太后生辰”作為遣使制度的名稱,是由于宋朝、高麗等國遣使賀遼朝國母生辰,皆始于承天皇后?!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載:“景德二年(1005)二月癸卯,命開封府推官、太子中允、直集賢院孫僅為契丹國母生辰使,右侍禁、閣門祗候康宗元副之,行李、傔從、什器并從官給。時議草國書,令樞密、學(xué)士院求兩朝遺草于內(nèi)省,悉得之。凡所與之物,皆約舊制而加增損。國母書外,別致書國主,問候而已。自是至國母卒,其禮皆然?!眥82}《高麗史·顯宗世家一》載:“穆宗十二年(1009)四月丙戌朔,遣借工部侍郎李有恒如契丹賀太后生辰。”{83}
21.太平二年(1022)十二月辛丑,高麗王詢薨,其子欽遣使來報,即遣御史大夫上將軍蕭懷禮等,往冊欽為高麗國王。{84}
《遼史·圣宗本紀(jì)七》載:“太平二年十二月辛丑,高麗王詢薨,其子欽遣使來報,即命使冊欽為高麗國王?!眥85}《高麗傳》載:“太平元年(1021),詢薨,遣使來報嗣位,即遣使冊王欽為王?!眥86}而據(jù)《高麗史》可知,顯宗王詢卒于遼圣宗太平十一年(1031年)五月辛未。{87}羅繼祖、{88}金渭顯{89}等已有詳細(xì)考證,此不贅述。《遼史》關(guān)于此次遣使的記載皆誤,應(yīng)排除。
22.太平三年(1023)三月丁卯,高麗遣秘書官劉征弼來。{90}
《高麗史·顯宗世家二》載:“顯宗十四年(1023)三月丁卯,遣秘書官劉征弼如契丹?!眥91}“秘書官”,《高麗史節(jié)要》作“秘書監(jiān)”。{92}《高麗史·百官一》載:“典校寺掌經(jīng)籍祝疏。國初稱內(nèi)書省,成宗十四年(995)改秘書省,有監(jiān)、少監(jiān)、丞、郎、校書郎、正字。”{93}知“官”為“監(jiān)”之誤。
23.太平八年(1028)九月戊申,高麗遣左司郎中林福,來賀太后生辰。{94}
《高麗史·顯宗世家二》載:“顯宗十九年(1028)九月戊申,遣左司郎中林福如契丹賀皇后生辰?!眥95}同上,“賀太后生辰”為遣使制度的名稱,實(shí)際賀生辰對象為圣宗齊天皇后。
24.太平八年(1028)十一月癸卯,高麗遣大府卿王希杰、殿中侍御史李惟亮,來賀生辰。{96}
《高麗史·顯宗世家二》載:“顯宗十九年(1028)十一月癸卯,遣大仆卿王希杰、殿中侍御史李惟亮如契丹賀生辰?!眥97}《百官志一》載:“司仆寺掌輿馬廄牧。文宗定:大仆寺判事秩正三品;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一人,從四品”;{98}“內(nèi)府寺掌財貨廩藏。文宗定:大府寺判事秩正三品;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99}知“大府卿”為“大仆卿”之誤,且“大仆卿”應(yīng)依《高麗史節(jié)要》作“太仆卿”。{100}
25.太平十年(1030)九月甲申,高麗遣金哿來賀收復(fù)東京。{101}
《高麗史·顯宗世家二》載:“顯宗二十一年(1030)九月甲戌,遣金哿如契丹賀收復(fù)東京?!眥102}知“甲申”為“甲戌”之誤。
注 釋:
{1}陳俊達(dá).高麗遣使遼朝研究述評[J].綏化學(xué)院學(xué)報,2015,(02):122-123.
{2}張亮采.補(bǔ)遼史交聘表[M].北京:中華書局,1958.
{3}李符桐.遼與高麗之關(guān)系[A].李符桐論著全集編委會.李符桐論著全集(第五冊)[C].臺北:臺灣學(xué)生書局,1992.239-281.
{4}[韓]金渭顯.契丹的東北政策--契丹與高麗女真關(guān)系之研究[M].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177-250.
{5}石艷軍.遼道宗朝遼與高麗使者往來的初步研究[D].大連大學(xué),2009:37-45.
{6}姜維東.遼使"儒化"現(xiàn)象研究[A].任仲書.遼金史論集(第12輯)[C].長春:吉林大學(xué)出版社,2012.29.
{7}張亮采.補(bǔ)遼史交聘表[M].北京:中華書局,1958. 3-4.
{8}[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1).世家卷第一.太祖一[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13.
{9}[韓]金渭顯.契丹的東北政策--契丹與高麗女真關(guān)系之研究[M].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177-178.
{10}魏志江.《遼史·高麗傳》疏證稿[A]//杭州大學(xué)韓國研究所.韓國研究(第三輯)[C].杭州:杭州出版社,1996.35.
{11}{20}{27}{29}{33}{37}{41}{43}{50}{55}{57}{59}{61}{65}{67}{70}{73}{76}{84}{90}{94}{96}{101}張亮采.補(bǔ)遼史交聘表[M].北京:中華書局,1958.34-36,36-37,37,40,44,43-44,44,46-47,47-48,48-49,49-50,50,53,53-54,54,55,55,56,56,56,62,62,63.
{12}陳俊達(dá).遼對高麗的第一次征伐新探[J].邢臺學(xué)院學(xué)報,2014,(03):105-106.陳俊達(dá).《遼史》校正二則[J].黑河學(xué)院學(xué)報,2015,(03):128.
{13}[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3).世家卷第三.成宗[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45.
{14}[韓]金渭顯.高麗史中中韓關(guān)系史料匯編[M].臺北:食貨出版社,1983.104.
{15}[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三(卷94).列傳卷第七.徐熙[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76-78.
{16}[元]脫脫.遼史(卷13).本紀(jì)第十三.圣宗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4.143.
{17}張亮采.補(bǔ)遼史交聘表[M].北京:中華書局,1958.36.
{18}[元]脫脫.遼史(卷13).本紀(jì)第十三.圣宗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4.144.
{19}[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3).世家卷第三.成宗[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46.
{21}[元]脫脫.遼史(卷13).本紀(jì)第十三.圣宗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4.146.
{22}[元]脫脫.遼史(卷115).列傳第四十五.二國外記.高麗[M].北京:中華書局,1974.1520.
{23}[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3).世家卷第三.成宗[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46.
{24}[韓]金渭顯.《遼史·本紀(jì)》高麗關(guān)系記事考異(概要)[A]姜錫東.宋史研究論叢(第11輯)[C].保定:河北大學(xué)出版社,2010.130.
{25}[朝]金宗瑞.高麗史節(jié)要(卷2).成宗文懿大王[M].朝鮮史料叢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成宗十四年春二月條.
{26}[朝]徐居正.東國通鑒上(卷14).高麗紀(jì).成宗文懿王[M].朝鮮群書大系本,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419.
{28}[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3).世家卷第三.成宗[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46.
{30}{34}{79}[元]脫脫.遼史(卷14).本紀(jì)第十四.圣宗五[M].北京:中華書局,1974.157,163,164.
{31}{36}[元]脫脫.遼史(卷115).列傳第四十五.二國外記.高麗[M].北京:中華書局,1974.1520,1520.
{32}{35}[元]脫脫.遼史(卷70).表第八.屬國表[M].北京:中華書局,1974.1146,1150.
{38}{42}{44}{51}{56}{58}{60}{62}{66}{68}{71}{74}{77}{78}{83}[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4).世家卷第四.顯宗一[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51,51,52-53,53,55,56,56,62,63,64,65,65,66, 66,51.
{39}[朝]金宗瑞.高麗史節(jié)要(卷2).穆宗宣讓大王[M].朝鮮史料叢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穆宗十二年二月庚寅條.
{40}[朝]徐居正.東國通鑒上(卷15).高麗紀(jì).穆宗宣讓王[M].朝鮮群書大系本,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432.
{45}[元]脫脫.遼史(卷15).本紀(jì)第十五.圣宗六[M].北京:中華書局,1974:168.
{46}[朝]安鼎福.東史綱目二(卷6下)[M].朝鮮群書大系本,大正四年(1915年).177.
{47}[韓]洪鳳漢,李萬運(yùn),樸容大.增補(bǔ)文獻(xiàn)備考(卷172).交聘考二.歷代朝聘二[M].首爾:明文堂,1959.1016.
{48}[朝]金宗瑞.高麗史節(jié)要(卷3).顯宗元文大王[M].朝鮮史料叢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顯宗元年冬十月癸丑條.
{49}{54}[朝]徐居正.東國通鑒上(卷15).高麗紀(jì).顯宗元文王一[M].朝鮮群書大系本,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434,441.
{52}[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三(卷94).列傳卷第七.河拱辰[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87.
{53}[朝]金宗瑞.高麗史節(jié)要(卷3).顯宗元文大王[M].朝鮮史料叢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顯宗二年春正月丁丑條.
{63}{85}[元]脫脫.遼史(卷16).本紀(jì)第十六.圣宗七[M].北京:中華書局,1974.187,191.
{64}[日]河上洋.遼五京的外交機(jī)能[A]姜維公,高福順譯著.中朝關(guān)系史譯文集[C].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323-326.
{69}{80}{81}傅樂煥.遼史叢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4.249,250,248-250.
{72}[朝]金宗瑞.高麗史節(jié)要(卷3).顯宗元文大王[M].朝鮮史料叢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顯宗十二年九月條.
{75}[朝]金宗瑞.高麗史節(jié)要(卷3).顯宗元文大王[M].朝鮮史料叢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顯宗十三年二月條.
{82}[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59).真宗.景德二年[M]北京:中華書局,2004.1319.
{86}[元]脫脫.遼史(卷115).列傳第四十五.二國外記.高麗[M].北京:中華書局,1974.1522.
{87}{91}{95}{97}[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5).世家卷第五.顯宗二[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73,67,70-71,71.
{88}羅繼祖.遼史校勘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49-50.
{89}[韓]金渭顯.《遼史·本紀(jì)》高麗關(guān)系記事考異(概要)[A]姜錫東.宋史研究論叢(第11輯)[C].保定:河北大學(xué)出版社,2010.131.
{92}[朝]金宗瑞.高麗史節(jié)要(卷3).顯宗元文大王[M].朝鮮史料叢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顯宗十四年三月條.
{93}[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二(卷76).志卷第三十.百官一[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557.
{98}{99}[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二(卷76).志卷第三十.百官一[M].東京:國書刊行會株式會社,昭和52年(1977年).559,560.
{100}[朝]金宗瑞.高麗史節(jié)要(卷3).顯宗元文大王[M].朝鮮史料叢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顯宗十九年十一月條. (責(zé)任編輯 孫國軍)
赤峰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