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是指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它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和吸收過程的高效濃縮。語感的培養(yǎng),不僅是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和核心,也是在語文學科開展素質(zhì)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語文素質(zhì)的提高,源于學生對語感的不斷積累。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談幾點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做法和體會。
在“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讀的形式有很多,包括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讀、默讀、齊讀及分角色朗讀等。朗讀作為多種感官參與、以聲釋義的綜合訓練形式,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主要途徑。
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范讀,讓學生體會語感 能夠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都是精挑細選的優(yōu)秀作品,教師完全可以通過聲情并茂的范讀,讓學生體會到行文節(jié)奏的抑揚頓挫,從而領略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例如:在教學《小鎮(zhèn)的早晨》一課時,筆者先出示小鎮(zhèn)的插圖,接著開始繪聲繪色地朗讀,讀到“不知什么時候,河埠頭停滿了各式各樣的小船”時,語速加快;讀到“走在大街上,仿佛置身在歡騰的旋渦之中”這一比喻句時,語速放慢,給學生們時間來感受歡騰的感覺;當讀到“萵筍、韭菜、芹菜還帶著晶瑩的露珠;盆里的魚蝦又蹦又跳,濺出許多水花;籠子里的雞鴨時而伸長脖子叫著,時而望著往來的行人……”這組排比句時,語速又逐漸加快,同時,臉上露出驚喜狀。學生們聽后如同身臨其境,回味無窮。
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發(fā)展自身的語感 語文教育專家朱作仁教授曾說:“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剖析;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例如:在教學《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一文時,筆者先讓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體會詩歌的意境,并聯(lián)系自己以前旅行時的經(jīng)歷加以想象,眼前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了一幅幅美景,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很快就能體會出來,進而在讀整篇詩歌時,很快就能讀出高低升降、輕重緩急的變化。讀完,筆者讓學生們交流自己讀后的感受時,學生們紛紛表示:體會到翠竹是那樣的堅強,狂風折不斷,暴雨澆不爛,它們總是那樣挺拔;果園里挨挨擠擠的,成熟的果實掛滿了枝頭,似乎壓彎了果樹的腰;通過“豐收”一詞,看到了成熟的柿子、橘子、葡萄等水果,看到了忙碌著的果農(nóng)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從“讓明亮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可以體會到要用心去觀察周圍事物;等等。由此,學生們通過充分地閱讀和多次感受文本,明顯增強了直覺感知語言的能力,從而在長期的朗讀訓練中發(fā)展了語感。
學生通過廣泛的閱讀,適當?shù)剡M行對話訴說來豐富語感 閱讀是語感提高的基礎,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有意無意地培養(yǎng)語感,提高語文素養(yǎng)。大量的閱讀,總會讓學生提高對文本語言的理解和領悟能力。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選取相應書籍進行廣泛閱讀,從中揣摩和品味語言文字的特點,感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奇妙,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圍繞某一中心點進行適當?shù)膶υ捲V說。我們知道,《水滸傳》是五年級學生的必讀書目。在教《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前,筆者已要求學生把《水滸傳》中故事了然于胸,學生們對梁山好漢劫富濟貧、伸張正義的行為很感興趣。課堂上,筆者讓學生對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行訴說,一個學生說完后,另一個學生馬上接著說,也可以駁斥前面學生的說法,總之,盡量不要停下來,而要多說、快說、不斷地說。這時候,語感就體現(xiàn)在大腦對語言文字的快速反應上。課后,筆者又讓學生設立一個水滸故事擂臺賽,你來一段《武松打虎》,我來一段《楊志賣刀》,他來一段《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學生們個個都講得繪聲繪色,筆者看在眼里,感到很欣慰。通過對人物特點的訴說和故事的講述,學生的語感極大地豐富了。
在“品”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語感點”是文本中最精華的部分,每個詞和每句話都能表情達意,體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積累的價值。因此,教師就要緊緊抓住這些語感點,引導學生在品詞析句中感受教材中的“語感點”,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眼、耳、手、心等感覺器官來反復品讀文本教材,這也是語感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
例如:在教學《黃河的主人》一文時,文中有這樣一句——“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zhèn)靜和機敏,戰(zhàn)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睂Υ?,筆者先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文反復閱讀,理解感悟,再讓學生邊讀邊展開豐富的想象,在頭腦中逐步匯聚成這樣一幅畫面——黃河滾滾、濁浪排空、萬馬奔騰,令人膽戰(zhàn)心驚。接著,引導學生進一步“品味”——就是在這樣湍急的黃河上,有一只小小的羊皮筏子在貼著水面漂流;就是這羊皮筏子上的艄公,靠著那一根不粗不細的竹篙,面對險惡的風浪,身系乘客的安全,專心致志地撐篙,小心地注視著水勢,大膽地破浪前行,戰(zhàn)勝了驚濤駭浪。這就產(chǎn)生了“艄公是黃河的主人”的感受,引領學生認真品味感悟,并想象這樣的意境,從而領會作者對艄公敬仰與贊頌的思想感情。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寫景的課文,語言都很優(yōu)美。因此,在進行寫景課文教學時,筆者會讓學生們充分地品讀感悟,品味出真情實感。
例如:在《九寨溝》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每當天氣晴朗時,藍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構成了一幅幅五彩繽紛的圖畫,難怪人們把這些湖泊叫做‘五花?!宀食啬?。”筆者在課堂教學時就把這段話出示在多媒體上,并將最后一句改為:“因此人們把這些湖泊叫做‘五花?!宀食??!比缓笠龑W生品讀,比較跟課文中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哪一句讀起來更有味?學生們都說課文中的句子讀起來要有味些。接著又問為什么?學生們領悟到:“因此”一詞雖然說出了“五花海、五彩池”得名的原因,也算對,但是“難怪”一詞卻給人恍然大悟的感覺;“呢”放在這一句后面還有表示肯定的意思,這句話連起來給人以深切的感覺。于是筆者讓學生們再次以親切、恍然大悟的語氣朗讀,讓學生感受其中的美麗。筆者最后總結:“讀書就應該這樣字斟句酌,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形成積累,感受語言的魅力?!?/p>
在“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教學情景的創(chuàng)設,能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想象,參與感知活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發(fā)展語感。
例如:在教學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課件來展示畫面——“水天相接、永世不絕長江水,江上沙鷗點點,江邊楊柳依依,旁邊有一座美麗的黃鶴樓?!碑攲W生們被畫面上優(yōu)美的景色陶醉時,教師可以娓娓道來:“暮春三月的一天,年輕的李白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友人登上了船,小船隨著江風漸漸飄遠,消失在長江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這樣,學生們就很容易被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所感染,也就自然而然地把握了這首詩的基調(diào)和全詩的內(nèi)容,學生們對詩意的感悟就會更加準確,再加上濃郁的語感情境,更有利于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去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
又如:在教學古詩《望洞庭》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課件來展示畫面——“八百洞庭,煙波浩淼。截斷吳楚,氣象宏放?!碑攲W生們被畫面上的景色深深吸引時,筆者可以引導學生們品味:清朗皎潔的月光灑下千里洞庭,與沉靜秀美、景色誘人的洞庭交相輝映、寧靜和諧。千頃碧水猶如一面未經(jīng)磨拭的銅鏡一樣,迷迷蒙蒙。詩人放眼望去,洞庭湖中美麗的君山,如同一個白色銀盤里面點綴著一枚美麗的青螺。詩人由此完成了畫面的結構與色彩的調(diào)和,使全篇通體靈光,神性畢現(xiàn),奇麗中顯示出詩人的雄豪之氣。
結束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以上幾種培養(yǎng)語感的途徑進行有機結合,并通過反復訓練,增強學生們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能夠在閱讀中更為準確、快速、敏銳地找到并抓住文章的關鍵詞,理解文章的主旨,進而走近作者,感悟到作者的心聲。這就是所謂的“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華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