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一次飯局上,我認識了一位做家具生意的朋友。
初次見面時,他與在座的所有人都聊得來,飯后他主動提出大家互相留個聯(lián)系方式的建議,眾人全都欣然接受。
我與他相鄰而坐,他很得意地指著手機告訴我說他的微信好友已經(jīng)有1000多人了,我很吃驚,因為我的通訊錄里有100多人,我已經(jīng)認為很多了,而常聯(lián)系的朋友更少,只有20人不到。我問他那么多朋友,怎么顧及得了?
他笑著說:“微信里面大部分人都是談生意認識的。之前有過接觸,現(xiàn)在偶爾也會一起吃頓飯,實在沒聯(lián)系的人,大不了就刪了唄,朋友那么多,也不在乎那么一兩個?!?/p>
聽了他的話,我才明白,原來他所指的朋友多,不過都是些點頭之交。也難怪,我們生活里面要接觸的人那么多,見面打個招呼,問候聲好都是在所難免,真要把這些人納入朋友圈,那每個人的朋友還真是不少。
朋友多是好事,只是人的精力有限,無端讓一些本該草草經(jīng)過的陌生人停留在自己的世界,實在有些浪費。
社會學里面有個很著名的“鄧巴數(shù)字”理論,也叫“150定律”。它講到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wěn)定社交網(wǎng)絡(luò)的人數(shù)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約是150人。人一輩子活動的圈子很小,要交到真正知心的朋友,還有賴于機緣,或許一生就只有一個能真正懂你的人。
大部分人都只是在你的舞臺里面走個過場。從你讀書開始,到畢業(yè)工作,結(jié)婚成家,身邊親近的人總在變化,喜歡的人來了又走,去了再來。人走茶涼,大抵如此。
真情尚且難得長久,你想要濫情在萍水相逢之中,別人也只會對你不以為意。既然交不了心,便只能各自天涯。友情需要經(jīng)營,卻不能鉆營。像那位朋友,我想朋友多只是能滿足他的驕傲,卻告慰不了他的靈魂。
受到身邊長輩的影響,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將朋友多了路好走的想法看得太重,這導(dǎo)致我在陌生人面前多少有點畏畏縮縮,我希望留住每個朋友,卻總擔心自己言行舉止不當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那時候,我很羨慕那些擅長交際,身邊常常包圍著一群朋友的人。直到后來我才慢慢發(fā)現(xiàn),朋友并不是時刻不可或缺。人真正需要朋友的時候,其實就是四下無人的寂寞夜里有個肩膀。
比起能有一大群人吃飯喝酒,游樂玩耍,我更希望自己傷心的時候能有個人在身旁,不需要有什么言語,只要能聽我訴苦便好。
有些人曾經(jīng)問我,為什么自己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我想可能就是因為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在學習如何獨立。
獨立去上學,獨立去求愛,即便結(jié)婚以后,養(yǎng)家的工作還是要一個人去做。群居只是學會獨立的需求,在慢慢適應(yīng)獨立的生活的同時,你對外界的依賴自然就少了,朋友能給你的寄托便也少了,有些人就該淡了。
但淡了并非沒了,古語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友情的意義并不是你時刻陪我,而是好久不見,你有困難時來找我,我還是會幫你。
朋友不在于有多少,有幾個聊得來的伴兒就好。不必強求與別人的機緣,不屬于自己的朋友,終會散去,該來的那個人,也終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