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今年36歲,作為一名普通的公司職員,面對車貸、房貸、撫養(yǎng)孩子和贍養(yǎng)老人,他覺得生活沒有消停的時刻。年初領導找他談話,示意他有望晉升。為此,他用心地在一個領導布置的項目上努力了近3個月。但最后,晉升名額居然讓一位工作不如他勤奮的女同事給擠掉了。項目結(jié)束后,他精疲力盡,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對公司人事安排的公正性也產(chǎn)生了懷疑。面對工作和生活,他倍感壓力,甚至開始覺得頭重腳輕,身體出現(xiàn)了許多不適的癥狀。
小語是名高二的學生,眼看下個月就要期末考了,她知道要認真復習,可是好多知識點都沒弄懂,感覺自己根本沒希望考出理想的成績。心煩意亂的她完全無法靜下心來,而這時,同桌還不合時宜地跟她開玩笑。內(nèi)心一股無名火一下子就竄上了小語的腦門,她一把將桌上的書全都掀到地上,激動的發(fā)泄讓她心跳加快,同時產(chǎn)生了暈眩感。
其實,無論我們處在哪個生命階段,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都可能遇到不同的壓力。那么,到底什么是壓力?如何才能與其和諧共處?
什么是壓力
現(xiàn)代生活的壓力,就像空氣一樣時刻都在擠壓著人們。但是壓力過大、過多,會損害我們的身體健康。現(xiàn)代醫(yī)學證明,心理壓力會削弱人體免疫系統(tǒng),那樣外界致病因素便容易引起肌體患病。
壓力是一種不勝任感的表現(xiàn)。在心理學上,壓力是指個體察覺“需求”與“滿足需求”能力上的不平衡感?,F(xiàn)代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有壓力,而“壓力應對”則是個人為控制這種不平衡感而做出的努力。
壓力的來源
當然,知道壓力出自何方,就容易防范于未然。這就需要我們弄明白壓力的主要來源。心理學家從壓力對人體產(chǎn)生的影響方面入手分析,提出了三種類型的壓力源。
生物性壓力源直接影響人體的生存和種族延續(xù)的時間,包括軀體創(chuàng)傷或疾病、饑餓、睡眠剝奪以及噪音、氣溫變化等。
社會性壓力源
社會性壓力源直接影響人體的社會需求,又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純社會性的社會環(huán)境性壓力源,如重大社會變革、重要人際關系破裂等;第二類是由自身狀況,如個人精神障礙、傳染病等造成的人際適應問題,如社會交往不良等。
精神性壓力源
精神性壓力源直接影響人體正常精神需求的內(nèi)在和外在,包括錯誤的認知結(jié)構、個體不良經(jīng)驗、道德沖突,以及長期生活經(jīng)歷造成的不良個性心理特點,如易受暗示、多疑、嫉妒、自責等等。
壓力的形成機制
壓力大小的體驗與個人的認知評價有關。美國心理學家理查·拉塞魯曾指出,一個人遇到某種內(nèi)在或外在的刺激時是否會演變成壓力,全取決于個人對兩個階段的評估。
第一階段是初步的評估,也就是評定壓力來源的嚴重性。他會問“發(fā)生了什么事”?“這件事對我是好的、有利害關系、有壓力的,還是沒有利害關系的呢”?一旦他評估的結(jié)果是“有壓力,而且是重要的”時,“壓力”便已形成,于是展開第二階段的次級評估。而且伴隨著次級評價,個體會同時進行相應的應對活動。如果次級評價事件是可以改變的,采用的往往是“問題關注應對”。關注過程中如果行動是有效的,個體會適應;如果問題關注應對后仍舊無效,那么個體就會產(chǎn)生不適應的情緒反應,如沮喪、傷心等。
如果次級評價為不可改變,個體則往往會采用無效“情緒關注應對”(如下圖)。
由上可見,壓力的形成,或者壓力究竟會有多嚴重,完全由個體因素所決定。所以,我們在平時更應該注意自我維護,做好預防和調(diào)適。那么, 主要影響壓力認知評價的因素有哪些呢?
性格
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對壓力的認知不同,感受到的壓力強度自然也不同。那些爭強好勝、缺乏耐心、成就動機高、時間緊迫感強的人,在面對壓力時,性格中的不利因素就會使其感受到的壓力增大;而那些個性隨和,對成敗得失看得淡薄的人,感受到的壓力自然較小。
準備狀態(tài)
對即將面臨的壓力事件是否有心理準備,也會影響我們對壓力的認知。心理學家曾對兩組即將接受手術的患者進行過對比實驗。他們在術前對其中的一組患者講明手術的過程及后果,讓其對手術有心理準備,而對另一組的患者則不做特別介紹,讓其對手術一無所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手術后有準備組比無準備組止痛藥的用量要少,而且平均提前三天出院。
由此可見,有應付壓力的準備也是減輕傷害的重要因素。這就是為何考前復習充分的學生在應對考試壓力時,更氣定神閑的原因所在。
經(jīng)驗
面對同一事件或情境時,經(jīng)驗往往會影響人們對壓力的認知。有過許多次跳傘經(jīng)驗的人出艙前不但恐懼感小,而且會自覺地控制情緒;而無經(jīng)驗的人,在整個跳傘過程中恐懼感都強,并且越接近起跳越害怕。
同理,許多青少年一直生活在父母無微不至的照料下,一旦遇到不順就會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應對;而父母比較放手的青少年,同樣的打擊卻不會引起重大傷害??梢?,無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上,多增加經(jīng)驗能幫助我們增強抵抗壓力的能力。
環(huán)境
一個人對壓力的認知評價與所處的小環(huán)境有直接關系,包括學校、家庭、工作單位等。學習過度、目標不明、支持不足、溝通不良等都會使人產(chǎn)生壓力。對于青少年來說,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壓力則是來自同伴的影響。
如何接納壓力
雖然壓力有時令人透不過氣,但適當?shù)膲毫梢约钊藗兊囊庵?。一定的心理壓力,能促進人自覺地挖掘自身潛力,爭取不斷發(fā)展的機會。但人對外界心理壓力的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壓力超過人的心理承受極限,就會產(chǎn)生心理障礙,不良的情緒和行為就會不可避免地發(fā)生,嚴重的甚至會導致生命危機。因此,我們?nèi)绻幚砗谩靶睦韷毫Α迸c“心理承受力”之間的關系,就應該了解、把握自己心理承受力的限度。在心理壓力逼近極限時,運用各種方法釋放壓力。
一、形成“壓力免疫”
首先,我們要對壓力有明確的認識。認識到人之所以有壓力,不是自己個性缺陷和能力不足的表現(xiàn),而是正常的心理現(xiàn)象。然后,就要改變我們的認知。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概念,我們來看看幾類不同品質(zhì)的人在壓力應對方面的不同表現(xiàn)吧。
a、不讓失敗限制自己的成長;b、在每個人身上都能找到彌補自身不足的地方;c、浪費大量時間擔心那些有可能發(fā)生的壞事;d、不能接受反面意見和想法;e、對周圍的人很友善,充滿快樂;f、對他人尚未了解面臨的情境時就對其預先做出判斷和歸類。
顯然,上述幾種品質(zhì)中,a、b、e屬于樂觀主義者,而c、d、f屬于悲觀主義者。 所以,同樣的一個壓力,悲觀主義者和樂觀主義者感受到的壓力程度是不同的,受到的影響自然也不同。
其次,采取積極的壓力應對方式。具體說就是先處理引起壓力的事件本身,然后分析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后著手解決。
再次,主動尋求社會支持。當個體受到壓力威脅時,社會支持可以緩沖事件對個人的情緒沖擊,也可以使人恢復信心,擺脫困境。
二、合理宣泄情感
你可以在適當?shù)沫h(huán)境放聲大哭,或者通過向親人、同事、朋友及時傾訴,打廣播電臺的心理熱線,寫日記以及參加各類文體娛樂活動,來減輕或緩解壓力,避免心理壓力過大演變成為心理障礙,影響身心健康。
處理好“積極心態(tài)”和“消極心態(tài)”的關系
心態(tài),即心理態(tài)度的簡稱。心態(tài)是人行為的控制塔,其好壞取決于人的主觀體驗和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同的人心態(tài)會有巨大的差異。
概括地說,人的心態(tài)可以分為“積極心態(tài)”和“消極心態(tài)”兩大類。當我們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看待這個世界時,就會去發(fā)現(xiàn)積極面,去欣賞它,產(chǎn)生幸福的情感;而當我們用消極的心態(tài)去看待這個世界時,就會去發(fā)現(xiàn)消極面,用挑剔的眼光去批評、指責它,產(chǎn)生悲觀的情感。
所以,在審視、思考、評價自我或某一客觀現(xiàn)實時,如能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去真誠對待,就有助于克服困難,使人看到希望,充滿信心,保持旺盛的斗志,順利走出人生的困境。相反,如果用消極的心態(tài)去對待,就可能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容易陷入心理困境。
處理好“得”與“失”的關系
人生就是一部充滿“得”與“失”的生活劇,演好自己的關鍵就是要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處理好得與失的關系。
在現(xiàn)實中有許多小小的成功、小小的鼓舞、小小的尊重,如老師的表揚、他人的認可、同學的關心、朋友的掛念、親人的問候等,這些都會讓你形成短時的幸??鞓返母惺?。但世事難料,我們有時候也會有無奈、苦楚,如某次考試沒考好等等。若能理性地看待這些,或自我解嘲,就能使我們在更加清晰認識自己的同時,排解自我壓力,讓自己正常地投入到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去。這樣,我們就會多一分開心,少一分煩惱;多一分感激,少一分抱怨;多一分豁達,少一分抑郁。
所以,在得與失之間,我們無需不停地徘徊,更不必苦苦地掙扎,應該用一種平常心來看待生活中的得與失。
處理好“分享”與“分擔”的關系
有人曾經(jīng)說過,如果把你的痛苦告訴朋友,讓朋友分擔,痛苦就會減輕一半,而把你的快樂告訴朋友,讓朋友分享,快樂就會變成兩份。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高級動物,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交流來滿足情感的需要。人在高興或痛苦時,更需要與人溝通、交流來分享快樂或分擔憂愁。
我們要學會處理好“分享”與“分擔”的關系,因為分享成功的喜悅,分享生命中每一次的感動,就會有飛揚的心情。但生活中也會遇到許多煩惱和無奈,我們可以讓別人幫助分擔,宣泄壓抑在心里的不良情緒,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恢復心理平衡。
每個人都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能夠多些對自己的覺察和了解,對壓力采用正能量的認知評價,做好預防和調(diào)適,那么,我們離幸福也就更近了。
美國心理學家,應激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對情緒和適應作了大量的研究,1989年榮獲了美國心理學會頒發(fā)的杰出科學貢獻獎。他提出了認知評價的重要性,認為生活過程中的其它因素,都是以認知評價為轉(zhuǎn)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