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我齋主人
柔術一端,學之不難,求精為難。吾自初涉藩籬,至于今茲,垂二十有九年,走遍南北,所遇名人巨手,以數(shù)十計。凡秦、晉、燕、趙、齊、魏、楚、蜀之地,其中名手極多,而以山左、山右及秦、魯為盛??计渥谂?,雖有傳授之不同,要之不出南北兩宗之衣缽。
窮其平日得力之地,與其深造精專之術,各有其長,不可以一端盡。有練一指者,有習一腿者,有專用力于呼吸者,有從事于跳躍以為能者。爭奇斗異,如當春之花,紛華絢爛,不可思議。倘不得高明以指示擇別,則如披沙揀金,終無自得之妙。故每與名手遇,則緩其特長,急其尋常致力,與其初時入手之方。藉以觀察各人派別,以為匯歸變化之基。
以此數(shù)十年來,求友不可謂不勤,詢訪不可謂不多。合而觀之,始知師法雖有異同,而入門之矩獲,則相差實無甚懸遠。茲將次第列記于下方,不僅留當年鴻爪,亦以使后人按跡而求,不至漫無津涯也。
一、地盆
南派曰“地盆”,又曰“地盤”;北派曰“馬步”;河南派及蜀、黔、楚等處,又曰“站樁”,名異而實同也。
地盆之法,為初入門時所必要,藉此練氣下行,不獨增長足力,且可免血氣上浮,致身于上重下輕,稍一動作,即覺喘呼足顫,有不打自跌之患。故地盆宜于初時痛下站立之功。
地盆有三,隨學者取便習之。
(一)八字地盆
足如八字形,兩腿蹲下,與騎乘無異。
(二)一字地盆
此勢如一字形,只須照八字勢,將腳跟向前稍移,使兩足平排如一字可也。
但此較八字勢稍難,學者須將八字勢練過旬日,再進此也。
(三)II字地盆
又名“川字地盆”。其法不過較八字勢,將兩足尖朝內收進,即成此勢。
但此勢須將膝向前作跪勢,令后腳跟起,而足尖落地,此練習足尖之意也。
地盆有四忌:
1.忌兩腿蹬下,不能平正。不平則不能得力。
2.忌站立時腰背彎曲。腰曲則氣不能下。
3.忌一站即起。使兩腿全不受痛楚,則進功必緩而無成。
4.忌肩聳頭斜及眼光亂視。凡練習時,肩窩欲平,頭頸欲正直,眼光欲平正。
練習時,兩手高插肋間,聽氣下行,迨至腿力實到酸痛難忍,無妨略事休息,總以站立時刻,逐漸加增,以至兩腿無痛苦而有力為功效也。
二、手法
手法雖有各家之別,其淵源要不出岳氏之雙推(武穆少年時,喜技擊,倡雙推手法,后世多宗之),就吾所見而論之,北派尚長手,南派尚短手。長手貴力足,短手能自顧。平時練習,非長手不能達氣;對搏時,非短手不足以自保。故長短互用、剛柔相濟,為此道之正宗。
茲將南北派之各家通行手法講之如下。
(一)牽緣手
此即雙推手之變化。法用左右手作回環(huán)護攔之勢。其兩手指端至練熟時,必作連環(huán)勢。
此手能練圓時,則指臂靈活,一切手法,皆不難迎刃而解。此為初學步時所當經心練習者也。
此手之用法:如敵人以手或木棍擊來,則以左右隨勢緣格,敵手與物遂落空不能中。于是再進逼一步,隨機以取敵之要害。
此手又名“猿手”,蓋猿每遇,必用此種手勢,靈捷異常,故即以之為名云。
(二)纏手
此手又名“陰牽緣手”。與前手稍不同者,前手陰陽互用,此手純用陰(即掌下覆之勢);前手作正面勢,此作側勢(或左側,或右側)。譬如手朝前纏,右手則從腋下(乃左手腋下),盡力格出,如是循環(huán),或左右練習,自能有功也。
此手又名“蛇纏手”,蓋取與蛇之纏繞樹枝相同,以故純用覆掌陰手出之。
此手用法,與牽緣相異者,牽緣取正面之格攔勢,此則取其側面,乘勢以揮擊敵人之腋窩,且并作回護勾格下部遇敵之用。
能熟練之,自有妙境。演練時,手向內纏,非向外纏,觀勾格二字自明。若向外纏,則與之相去已甚,學者謹記之。
(三)長短分龍手
北派最喜練此手,吾所見名師巨子,其演練手法,即開始出此。蓋方家技士,以此為演習最冠冕。
其法:用手左右分排,如左長則右短,右長則左短,故又名“排闥手”,江湖賣藝者則名此為“開門手”。
此手之用力,以前肘及掌緣向外翻滾,而兩掌心必須相應,且練時足作子午樁,下半馬(即身稍蹬下之意),力自肩窩腋里運出。
此手用法亦為分格之用。到熟練時,即格即打,即打即格,無須重行換手,換手即遲慢也。
(四)剪手
此手陰辟陽闔,相叉如剪,故名為剪手。
此手之用力,亦以掌緣及兩肘為要。但有一最宜注意者,兩手叉剪時,身宜稍側,而胸向內吞,如是,與敵遇,方不至被緊逼,且不失其寬綽進退之勢。
此手法之用:可以格壓敵人之手,而取推排敵人之勢,在善于妙用耳。昔在川、黔時,遇一人,以剪手名家,因其練習勤苦,兩臂如鐵,如人與搏,經其兩手叉剪,則手骨必折斷。亦江湖中之絕技也。
又,剪手之取勢,身宜稍側,左剪則左手在前,用右手盡力斫入,以右手叉壓至左手肘彎為止。唯叉合時,右手之指端,只可叉過左手彎外一寸余,否則,恐被敵人封逼,致不能變化,此最忌也(右剪時同)。又,剪叉時,無論左右側,前后手俱宜稍平,倘前手失于彎曲高起,其弊害亦可慮也。
剪手頗具變化,叉合時,兩掌向上,名為陽手;一分開則變?yōu)殛幨?,其勢如骨牌中之長三形,可以乘勢而點擊敵人之咽喉及目部要害處。
先師高濼園先生教吾曰:“剪手最靈快,取敵亦甚得力,能精練則受用無窮?!蔽ㄓ幸皇?,須謹記者,凡無論何手,如系使用掌時,其拇指須緊貼掌緣,微帶曲勢,切不可放開。此在平常練習時,經心記之,久則習慣自然,自無拇指分開之弊;前四指亦須緊排平直。此通行法耳。
(五)斫挑手
又名“切手”,取如刀之斫切物也。此手有雙斫與單斫之分。
單斫,則一手挑撥,一手斫擊敵人之膀肉及脈根、耳部,或腿部等處。
雙斫,則兩手長短齊出,帶挑帶斫,極為便捷可法。
此手操法,即從剪手稍為變化,雖名為切手,但出手時,總宜側身排掌,斜向斫出,方能得力。
(六)托手
黔派名為“托天手”。
操練時,亦宜左右分演。如左手托上,右手則向身側勾拔而下。
右托,則左手亦如之,故又名為前托而后勾。
托用掌心力向上托起,若端長木盤然。勾用腕力指力。
此手用法,可以托開敵人之手臂,乘機以拊擊其膀后,使其立身不穩(wěn),力無所用,取側勢故也。
(七)插手
此手又名“點手”。有掌插、指插、駢指插、三指插等等之異。
然此非于氣功習練精到,不易學步。掌插稍易,一指插為最難。南北各大家以此著名者,僅寥寥數(shù)人而已。此于柔術,乃上乘宗法,非三五年功夫所能見效。
聞之師言:昔游黔中,于銅仁府城,遇一胡某,練一指之功,用五十年之力,且破產交游,足跡遍南北,所遇名手極多,故觀其出手,一步一趨,皆有師法,為吾人平生所僅見。聞以在黔中作煙販鏢手為生活,當此鮮有敵者。有人為吾道:胡某當鏢客時,年已七十余矣。暴徒嫉惡之,約十余人,各執(zhí)長柄鐵矛,圍擊于茶肆中;胡某聲色不動,鐵矛擊至,微以指敲之,紛紛墮地,其技亦神矣哉。旋與吾訂交,頗相得。然衰年龍鐘,猶向吾問劍術不已。其雄心真近世罕與匹儔者,豈非異人哉!
此手法之名目甚多,其要總不出于此數(shù)種之變化。然所最宜注意者,初入門時,不妨廣為練習,以堅筋骨而別門戶,操之純熟,則迅擇一正宗手法,專求精到,如士子讀書,貴先博而后約,斯道何獨不然?吾師嘗謂吾曰:“手法愈簡一,功夫愈精到,總以恒心敏力赴之,自能抵神化境也。若只求法術多,千通萬曉,而自己無一獨到處,則終屬下乘,卑卑不足言也?!?/p>
三、掌法
掌法為北派擅長之技,少林則以駢中、食兩指為宗法。至般慧禪師起,亦曾創(chuàng)習掌力,唯與北派異者,北派多四指緊排,拇指曲貼掌緣。禪掌則勾四指如鷹爪,北派謂之“柳葉掌”,南派則謂之“虎爪掌”。要之,形勢名稱雖不同,而其用力則一也。其一為何?即指向外翻,注力掌心是也。
掌法之平時練習,以岳武穆之雙推手為宗。
總須肩窩吐力,氣貫掌心,為最當注意之事。又,掌之制敵,以按入胸肋心穴為度,他處不能用。且有雙掌齊出,及單掌獨進之別,在學者神而明之,隨時變化可也。
般慧禪師習此二十余年,因用力之勤而頗有所悟。茲將其掌訣歌記之如下。
氣自丹田吐,全力注掌心。
按實始用力,吐氣須開聲。
推宜朝上起(掌力朝上,敵始易于傾跌),緊逼短馬蹬(緊逼而后出掌得力,短馬而后可以自顧)。
三字沾按吐,都用小天星(小天星即掌尺脈上之銳骨)。
鐵齋氏曰:“掌法先用指,點入敵之咽喉部,再平掌按下,覺掌心正及敵人之心窩,而后放全力吐出。但吐出時,須開聲一喊,令敵人心房猝然一驚,則掌力始恰到妙處。”然此須精熟者始能為之,更不可輕易用此,草菅人命也。
四、指腕肘拐之練法
指掌之法,已述如前矣。腕力與肘拐骨力,均須練習。
吾師曾訓吾曰:“一身均宜練到,始可有用而免他患。若專注于一,雖為求精之道,久之則血氣偏枯于一處,而身乃受其大害?!惫什┒导s,約時仍不可忘博。否則,終歸下乘也。
腕與肘骨之練習,即用剪手變化。如剪手陰開時,即肘骨用力處,剪手則平掌而出,此則手作勾拔勢足矣。仍宜左右前后、橫拐縱拐,使腋里之力平分。
唯此有二忌焉,學者須留意。用拐須迅速如風,防敵人之挑斫,故忌遲。用拐須短馬,放拐時變?yōu)榘腴L馬,以免拐高,易被敵人乘虛理入腋下之患,故用拐忌高。
拐之制人,多在稠人廣眾中,少則不可輕用。用時更須取側勢,如前后拐,則收宜捷速,否則后防斫擊、前防挑理也,記之記之。
五、橫力直力虛力實力之辨別
鐵齋氏曰:“不學之人,虛力多而實力少,有直力而無橫力。”此為確有閱歷之言。橫力之練習,以分龍及剪手,習之久則橫力生焉;直力則由于吐自腋里為實直,否則虛直而已。其根源視氣功之深淺厚薄為辨,能于吾宗所秘傳之龍、虎、豹、蛇、鶴五種拳法精熟有得,則此又其淺焉者矣。
秋月禪師曰:“練到骨節(jié)通靈處,周身龍虎(即血氣之稱)任橫行。掌心力從足心印,一指霹靂萬人驚。”學者宜精心玩此,則于吐氣用力,當?shù)闷淙烈病#ň庉?高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