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遠
我們不耐煩地屏蔽了父母的朋友圈,卻不能阻止謠言、劣質(zhì)雞湯和虛假廣告成為他們的貼心知己。社會學家說,這個時候你應(yīng)該做的,不僅僅是反復(fù)叮囑,而是耐心地用文化反哺日漸邊緣的父母,帶他們迎頭趕上這個時代。
昨晚正看書,被表姐一個電話叫到她家里。
推門進去,表姐臉色鐵青:“跟他們說了多少次,微信上騙子太多,沒事別跟著一幫老頭老太太在群里瞎起勁。不聽!現(xiàn)在好了,買這兩箱‘保健品,花了一萬四!錢就算了,吃出病來怎么辦!”
年過七十的二姨、二姨夫知道上當了,對我們說了原委。
春節(jié)前,二姨被老鄰居拉進一個“老年養(yǎng)生保健群”。群里兩個小伙子每天噓寒問暖。年初五還帶著幾十個老人去廟里進香,“開過光”的佛珠每人給套了一串,還念叨“保佑咱爸咱媽身體健康,保佑大哥大姐發(fā)財”。好幾個老太太感動得當場認了干兒子。
感動的結(jié)果就是,正月十五那天,小伙子開始在群里賣“美國科學院獨家研制”的保健品,7000塊一箱,兩箱一療程,“從源頭杜絕一切惡性疾病”……幾個干爹干媽,你三箱我五箱,跟不要錢似的。
二姨經(jīng)不住老鄰居勸,也買了兩箱。東西寄到家里,包裝倒是很精美,但商標、廠家、原產(chǎn)地等信息一概沒有,更別說說明書了。
表姐說她想不通,媽媽做了一輩子中學老師,從小教自己買東西要看商標、保質(zhì)期,如今怎么會上當?二姨也想不通,看著那么貼心的“干兒子”,怎么會賣假貨?我也想不通,賣假藥的什么時候比我們自己還了解我們的父母了?
有時候覺得,在微信里,我們跟父母好像生活在兩個世界。
但是,該責備的,是父母嗎?
網(wǎng)上有很多看似客觀的評論:
“中老年人缺乏獨立判斷的能力,聽風就是雨,覺得合乎邏輯就深信不疑?!?/p>
“他們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他們對各類能消磨時間的故事津津有味,并不介意是否編造。”
“他們對無效信息有著更大的容忍程度:萬一是真的呢,轉(zhuǎn)一轉(zhuǎn)又不害人。”
說得對嗎?都對。但并不完全對。
有時候想想,像我二姨那樣的老年人,挺不容易的。年輕時信息匱乏,年老時,他們還要努力學著用微信、逛淘寶。他們認真又笨拙地學習如何不被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拋棄,小心翼翼地避免被討厭,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接近子女。
當“個性與獨立”被過度張揚,當“父母皆禍害”成為流行語的時候,無數(shù)年輕人選擇的應(yīng)對方式是:逃離。文青們口中叫囂的“逃離故鄉(xiāng)”,說白了就是逃離父輩的生活。這個選擇當然沒錯,但是不要因為有了遠方,就忘記了來時的方向。
年輕人愛拿“都什么時代了”說事,潛臺詞是在質(zhì)問父母“你為什么不能像我這樣做”,但實際上,這樣的質(zhì)問,與父母對子女看似“不通情理”的訴求并無差異。
韓劇《請回答1988》里,正煥媽媽說:“世上哪會有嫌棄自己父母的孩子呢?有時候,我覺得不是我們養(yǎng)育了孩子們,在艱難到快要活不下去的時候,想要放棄人生的我,總是會因為他們才咬牙堅持,所以,我覺得,是孩子們救了我。”
如果你不是那個嫌棄自己父母的孩子,那就帶著他們一起趕上這個時代吧。比如,取消屏蔽,把這篇文章發(fā)給他們讀一讀。
(胡世民薦自2017年3月17日《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