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摘要:列寧在領導無產階級革命和政黨建設的實踐中,繼承并創(chuàng)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廉政思想,結合俄國實際提出了反對官僚主義、改革機關管理體制、健全法制嚴懲腐敗等思想。列寧的廉政思想凸顯人民主體性的政治立場和政治理想,對推進中國國家治理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有著深刻的歷史啟示和現實借鑒價值。
關鍵詞:列寧廉政思想;人民立場;人民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8-0037-02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在領導蘇維埃俄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主體性思想,如何防止官僚主義不斷擴展,不斷加強布爾什維克黨的自身廉政建設,為廣大人民群眾謀求福利,真正把蘇維埃政權建設成為為無產階級服務的政權,真正成為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列寧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進行了積極的實踐和探索,他堅持人民立場和人民主體性的國家廉政建設思想,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tǒng)一,是根除官僚主義的政治保障
列寧主義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不斷摸索和總結中產生的,是蘇維埃布爾什維克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本質是人民參與國家管理以及人民決定國家的社會制度。理論發(fā)展主要經歷了以下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十月革命勝利初期,黨領導國家,人民群眾參與管理國家的思想初步形成。第二階段是在俄國國內戰(zhàn)爭時期,列寧思想得到了不斷發(fā)展,他認為在戰(zhàn)爭的特殊時期,黨在實行領導國家的同時也要參與國家的管理,而人民參與社會管理由于自身因素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文化水平、出生背景、思想觀念等的局限性,不能人人都參與到政府的管理中來,要在人民群眾中進行篩選具有各基層代表性的群眾,來參與社會的管理。這樣就會產生一種矛盾,那就是黨的直接參與管家管理與人民群眾不能直接參與管理二者之間的矛盾,這樣就會促使政府中的官僚主義思想產生和蔓延,會對社會主義的發(fā)展產生不良影響。
堅持黨的領導與堅持人民立場是密不可分的。人民立場是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共產黨的黨性所在。黨代表人民,離不開人民;人民也離不開黨,需要在黨的領導下走向幸福,真正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堅持黨的領導與人民主體地位的統(tǒng)一、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tǒng)一,是人民立場的生動實踐和根本保障,也是取得政權、鞏固政權,從根本上根除一切官僚主義的政治前提。
二、堅持“人民主體性”的廉政建設,是實現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統(tǒng)一的體制保證
1.人民主體性的實質,是把人民從私有制中解放出來,成為參與國家治理的主人。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制度改革的主要力量,在社會的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物質基礎和精神財富,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馬列主義從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人民主體性思想。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舊的社會制度所經歷的運動都是為少數統(tǒng)治階級謀求利益,運動不管通過什么方式進行其根本目的沒變。而無產階級的運動則完全相反,其根本目的是為廣大無產階級謀求利益的運動。運動的本質是更好的為大多數人謀求利益而不是為少數統(tǒng)治階級。兩者在本質上有根本區(qū)別。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民主體性”思想的確立,首先提出了“現實的人”理論,這一理論是針對“宗教的人”而提出的。“宗教的人”主要是指宗教通過對教徒進行洗腦,給予教徒虛幻飄渺的理想,使人在精神上達到滿足而感到幸福。而“現實的人”理論是指反對虛幻的幸福,提出給人現實中的幸福。在“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對塵世的和現實的法與政治的批判中,人民發(fā)現資本主義制度并不能滿足“人民主體性”,只會被資本家剝削的更嚴重,他們預見到只有消滅私有制,實現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建立起真正的共同體(交往、權利、命運共同體),才能實現“人民主體性”的全面發(fā)展。蘇聯的十月革命,解放了人民,使人民主體性思想在國家革命和建設中得到了真正的關切。
在革命實踐中,馬克思主義的“人民主體性”理論就是實現人民解放,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和全人類解放。馬克思指出,“根據共產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社會,將使自己的成員能夠全面地發(fā)揮他們各方面的才能”。在這樣的社會提供社會生產,“不僅可以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fā)展與運用?!?/p>
2.私有制是社會不平等和滋生腐敗的根源,是異化人民主體性的根源。十月革命前期列寧在其《國家與革命》一書中引用恩格斯關于國家的論述,其主要觀點是私有制是一個國家政治發(fā)展過程中的政治異化現象,是保證經濟復位相互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的力量。私有制是社會不平等的根源,是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和擴大的根源。而不平等的社會表現就是社會財富被極少數人占有,勞動者無權支配屬于自己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這又是社會腐敗的根源,而社會腐敗又滋生新的社會不平等,擴大貧富差異,造成人的新的異化,即人努力創(chuàng)造財富和渴望享有財富,而實際上沒有獲得財富和夢想的破滅,而循環(huán)性的拼命式勞動和夢想的一次次破滅,使人創(chuàng)造的財富價值與實際可支配的財富及生活水準相分離,使人在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精神價值(規(guī)則、文化、交往等精神內容)與實際體驗的精神生活水準相分離。社會腐敗把“人民主體性”邊緣化,必然漠視人的自由全面的發(fā)展和全人類解放。由此而論,“人民主體性”的實質就是把人民從私有制的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剝削和壓迫的鏈鎖中解放出來,從異化勞動和夢幻的幸福中解放出來,讓人民真正當家作主,平等支配和享有社會財富。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唯物史觀的思想精髓,也是推動社會變革和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因此,列寧指出在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不能只靠武力來解決問題,舊的統(tǒng)治階級會使用舊的思想來給群眾灌輸政府是超越各個階層的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其政治理想就是消滅私有制,消滅剝削,消滅人的異化。
三、堅持人民利益的最高法律原則,實現廉政建設的法治化
1.建立社會主義法律新體系。社會主義法律新體系是對舊的法律體系批判中不斷完善的,列寧認為資本主義的法制體系比封建社會的法制體系具有進步性,同時也存在資本主義法制體系是維護少數人利益的國家統(tǒng)治工具,從而得出只有社會主義的法律體系才是真正維護無產階級大多數人的利益。所以列寧主張只有廢除舊的法律體系,建立新的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法律體系才能更好地維護廣大群眾的利益。在新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中列寧提出了三個基本原則:第一,“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法律”的原則,就是指一切法律的制定都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前提。在制定法律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法制建設。第二,“法制統(tǒng)一”的原則,社會主義法律制定出來后,在全國各個地方和各個行政部門都要統(tǒng)一執(zhí)行,要做到標準統(tǒng)一,杜絕出現雙重標準。第三,“法隨形勢發(fā)展而不斷立、改、廢”的原則,法律的制定要隨著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不斷改進和完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要求,推動社會的發(fā)展。蘇維埃政權的法律體系正是在列寧提出的三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建立、發(fā)展和完善起來的。
2.明確嚴格執(zhí)法守法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國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在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對法律的需求不斷提高,國家要不斷完善法律體系。在法律制定出來后,執(zhí)法部門在執(zhí)法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去貫徹執(zhí)行。列寧指出,法令如果不能嚴格按照要求執(zhí)行,就會變成兒戲,甚至產生相反的結果。因此,他要求“集中全力,認真地切實實現那些已經成為法令(可是還沒有成為事實)的改造原則”。列寧認為,社會主義的法律是應當得到最嚴格遵守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維護社會主義國家法律的尊嚴,更好地促進社會的穩(wěn)定,推動社會主義法制化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列寧.列寧全集(4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1-102.
[2]列寧.列寧全集(3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32.
[3]列寧.列寧全集(4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4.
[4]陳光林.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J].求是,2016,(17):21.
[5]魏澤煥.列寧關于黨“總的領導”的思想[J].黨建研究,1992,(6):19.
收稿日期:2016-11-26
作者簡介:侯露茜(1989-),女,河南林州人,河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