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領
筆者生于1953年,在我不到10歲的時候,隨奶奶一起去親戚家做客。吃飯的時候,桌上只有大半盆子南瓜紐子(未成熟的南瓜)菜。唯此而已。
那時我吃過麥苗子,拔掉麥苗去掉兩頭,只留中間白色的,煮一煮,嚼一陣子,很難下咽。榆樹的葉子煮熟可以吃一碗,再吃第二碗就難了,因為難吃。柳樹葉子,椿樹葉子都能吃。榆錢飯算是奢侈品了。吃樹皮需要一個過程,從榆樹上刮下后曬干,上臼搗碎摻面打糊糊。狗兒秧,兔耳酸,密密蒿,羊蹄子棵,萋萋芽干的青的都能吃。薺菜和馬齒莧也是美味菜?;一也?,剌剌秧也能吃。河筒子里生長的剌剌蒜,結的種子味道酷似大蒜,能讓你的嘴辣得冒火。春天里幾場春雨來臨,豌豆秧扁豆秧長得像鵝娃子一樣。饑餓了一冬的人們感謝大自然的恩賜,他們結伴在夜晚來臨后,挽著籃子去外村的田野里采豌豆秧扁豆秧,煮了吃。用麻葉包蛤蟆或小魚燒了吃更美味,但把老鼠燒了吃就有些瘆人了。一次,父親還把一條蛇剁成若干截,用鐵洗臉盆煮了吃,那一節(jié)節(jié)蛇肉遇熱后直直地站在水里,別說吃,看著就瘆人。
三年自然災害過后,黨中央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收成逐漸見好,農民生活略有好轉,但是正月初一到十五仍然餾(把涼了的食物蒸熱)幾樣子饃。有好面饃,玉米面饃,包紅薯葉子蘿卜纓子的黑團子。燒紅薯茶待年客,就是把紅薯洗凈切塊入鍋兌水,煮熟后,這就待年客了。那時曾流行這樣幾句話:走親戚咱不去,陪客咱不沾,但等十五那一天,還得吃大饃還得吃棗山(棗花饃,做成山狀)。現(xiàn)在大饃棗山有什么好吃的,但那時卻是夢寐以求的美味。
生產(chǎn)隊時,農民披星戴月,從年頭忙到年尾。正月初一年夜飯后,操起家伙就下地,美其名曰“革命化春節(jié)”。那時河南最好的紅旗大隊,一人一年才能分120斤小麥,一般生產(chǎn)隊能分80斤左右,最差的尚莊一人一年只分20斤,所以平常人家粘鞋撥糨子的面都找不到。農民流傳有“頭疼發(fā)熱,吃個酸湯面葉,吃個十天半月”的說法。
春天,種上南瓜以防止“六月空”,本來收麥是農歷四月底五月初,但六月就沒得吃了,這時春天種的南瓜,正好成熟了,然后一天三頓光吃南瓜。“立秋三天遍地紅”,是說立秋三天高粱進入成熟期。立秋節(jié)氣在農歷六月底七月初,這時南瓜季節(jié)下去,就吃產(chǎn)蜀黍面(高粱面),吃產(chǎn)蜀黍面拉紅便,年輕朋友沒這體會。到了農歷七月十五,紅薯出來了,又以紅薯為主食。
因為紅薯穩(wěn)產(chǎn)又高產(chǎn),在20世紀70年代,農作物以紅薯為主。紅薯有春紅薯和麥茬紅薯。春紅薯曬紅薯干,家家織個秫秸箔站起來一圍,盛紅薯片。麥茬紅薯則地窖存,能吃到第二年春天?!凹t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說的就是那個時候。通常做飯鍋中間煮紅薯,鍋一圈貼紅薯面餅子,中間蒸一碗紅薯面粥,放上鹽和辣椒就是菜,要澆油,用筷子從油瓶子里戳一下然后放在那碗咸粥里。
換個做法,燒紅薯片子茶。篦子上餾紅薯面窩頭,鍋開時,沿鍋圈澆一瓢冷水,再燒開,紅薯片能煮得稀爛,吃著口感較好。沒有細糧做不成面,人們常吃紅薯嘴里好無味,又一個做法,就是用紅薯面蒸成團子,然后在咸水里浸一下,配上蔥花或韭菜花,就算改善生活。
第三個做法,把紅薯洗凈放在鐵剌子上(帶孔的鐵片工具)剌成渣子,兌水把紅薯渣子搦出上鍋蒸熟,放鹽,再加一滴油,吃著滿好,但最無營養(yǎng),因為紅薯的粉都落在水里了,澄下去曬干儲存,可以做湯喝,也可以下細粉或做粉皮,但需請能工巧匠。以前吃紅薯的時候,老是作心(惡心想吐),一作心,嘴里就吐酸水,自從告別“紅薯湯紅薯饃”后,我就再沒吐過酸水。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誰家給自家男孩訂婚下帖待客,兩個大方桌一對,要待十幾位客人,包括給女方壓帖的四塊布料、銀貨(即銀鐲子),四五十元就夠了。桌上最好的菜是牛肉、雞塊。但量很少。囫圇魚也有,不到一斤重。吃飯時也上紅燒肉,量也少。最普通的是白菜、豆腐、粉皮,把煮熟的血切成片,擺在小黑碗里,反扣在粉皮白菜上,叫合碗。燉雞蛋做底子,上面盛些雜菜,叫雞蛋底子。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土地分田到戶。1979年,我過春節(jié)僅花了7元3角錢,還包括賣布票的錢,只割了幾斤肉,買了幾棵白菜。1980年,我家收的小麥囤里倒?jié)M后,堂屋當門也倒?jié)M,床底下也是,從此告別了黑饃饃,以后的日子真是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2005年前后,農民餐桌上飯菜日漸豐盛,集貿市場上雞鴨魚肉銷售量越來越大。油炸丸子、肉盒,各種特色的小菜攤,小吃店,美食店,快餐店應有盡有。窮鄉(xiāng)僻壤交通不方便的鄉(xiāng)村也開設了飯館,不說縣城就連鄉(xiāng)鎮(zhèn)外省外地的名吃店,也有十家八家。鄉(xiāng)村辦紅白喜事的餐桌上,遠遠超過了七碟子八碗,桌上的菜盤子已摞了三四層,廚房里還在源源不斷地向外端。前幾年的三大件:雞、魚、肘子現(xiàn)在又變成了雙雞雙魚,且增加了半個醬豬臉。菜多,客人們一個個打著飽嗝,吃不下去了。有的菜沒有動筷,只好打包拎走。海鮮也越上越全。雖然中央三令五申禁止鋪張浪費,飯菜從簡,但仍是屢禁不止。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活水平逐漸地提高,吃飯的變化越來越大,但愿每個公民能記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良訓,節(jié)約資源,更好地建設我們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