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士州
對于苗族,也許你并不陌生,因為它是我國西南地區(qū)人數(shù)較多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這個民族分布廣、支系多,各地苗族都有不同的自稱。有的按婦女的衣服或頭飾劃分,有的以居住地作為稱謂,諸為紅苗、花苗、白苗、黑苗、青苗、長裙苗、短裙苗、花背苗、歪梳苗、喇叭苗以及清水苗、高地苗、八寨苗等等。但有一個支系是鮮為人知的,這就是貴州的長角苗。
僅剩五千余人
說不出我是怎么鐘情于這個民族的,也許是那里依山傍水而建的房屋,或是那青石板鋪設的古宅深院……由于今生并未涉足,恍如隔世,心中泛起柔軟的漣漪。
行走在貴州省六盤水市的邊遠山區(qū),我們到了梭嘎鄉(xiāng),那些風俗獨特的長角苗人就居住在高新村小壩田。那里山高路遠,無公路相通,去那里不易,只能沿著崎嶇的山間小路徒步攀登。
小壩田位于一座高山的半山腰上,海拔近2000米。那里屬于喀斯特地貌,到處是嶙岣的巖石,莊稼都種在巖石間零星小塊的地里。不過小壩田的環(huán)境不錯,寨子里樹木蔥蘢,空氣清新,顯得一片靜謐和安寧。
長角苗人數(shù)很少,只剩下六枝特區(qū)與織金縣交界處的一小片地方,導游告訴我們目前共有12個寨子,大約5000余人。由于地處邊遠山區(qū),交通閉塞,與外界接觸很少,因此保留著本民族的傳統(tǒng)風情習俗。
三公斤的頭發(fā)
長角苗,頭上有一對角。小壩田的婦女們身著花裙,腳穿草鞋,最顯眼的是頭飾上有一對木制的長角。但這并不是她們典型的裝束,傳統(tǒng)的頭飾是那對木角上要纏好多頭發(fā)。
據(jù)說,長角苗的這種頭飾非常講究。木角長約80厘米,頭發(fā)長約1.8米至2米,重約3公斤,這些頭發(fā)是用祖輩、父母及自己的頭發(fā)精心編成的。也有的用黃麻染黑代替,婦女們將這些頭發(fā)纏繞在那對木角上,盤于頭上,再用白布帶固定。這樣的頭飾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在游客眼里,這些長角苗婦女的服飾,也是質樸、美麗的。姑娘們身穿用蠟染的自織土布制作的花衣裙,胸前左邊掛一條大毛巾,右邊系四塊小褥絹。她們的小腿上綁著一塊白羊毛氈,腳穿刺繡花草鞋,更為奇特的是腹部都掛有一塊方形黑羊毛圍腰。
長角苗婦女從盤頭到著裝,據(jù)說一般要花3個小時才能打扮完畢,因此平時并不如此穿戴,頭上僅留一對木角。只是在過年或有喜慶大事時才著此盛裝。
長角苗的這副打扮,是否與牛有關呢?據(jù)那里的老者告訴說,他們都喜歡牛,但這長角卻與牛無關,倒是與野雞有關。他們的祖先以狩獵為生,有一次打到了野雞,人們發(fā)現(xiàn)野雞很美,特別是它的冠和尾,于是就模仿野雞雞冠的樣子,將長長的頭發(fā)盤到頭上,以此為美。婦女裙子后面都有一條寬40厘米、長及小腿的花帶,那就是野雞尾巴的象征。
令人驚奇的是,長角苗不僅婦女戴角穿裙,男子也一樣。男子的傳統(tǒng)服裝是穿白色土布裙,不過平時不穿,也只在過年過節(jié)或喜慶日子才穿。他們的傳統(tǒng)習俗是男子也戴角,不戴角不準下田犁地,也結不了婚。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男子才不戴角了。
土屋、木屋、石屋
我們一路前行,來到長角苗聚居的小壩田,這里的房子仍保留著他們的傳統(tǒng)民居樣式。大體分四種,多數(shù)是土夯墻、茅草蓋頂?shù)姆孔?。這種土屋冬暖夏涼,建起來也不費事,以黃泥和沙石為原料,用厚木板夾起來夯實,層層加高直至屋頂。小部分是傳統(tǒng)的木板房,這種木屋年代久遠,看上去都是歪斜的,但不致倒塌,因為它完全由榫接而成,整體性好。木屋分上下兩層,上層放糧食、雜物,下層住人。寨子里也有一部分用大石塊砌成的頗為結實的石頭房。經濟條件較好的人家才蓋得起這種石屋。此外,還有少數(shù)的竹編籬笆房,竹籬笆外涂一層牛糞,以擋風寒。
小壩田地處邊遠山區(qū),又是高寒地帶,經濟仍比較落后。不過長角苗人也在因地制宜,努力發(fā)展生產,改善自己的生活。那里的許多人家都有木織布機,用來制作土布,不少人家有石磨,用來加工糧食、磨豆腐,以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清貧的生活并未泯滅他們的愛美之心。每個家庭不論經濟如何拮據(jù),每人一套傳統(tǒng)服飾是必不可少的。據(jù)說婦女的一套服飾,從紡線、織布到蠟染、制作,一般要花4個月才能完成。那是充分表現(xiàn)姑娘們高超手藝的好機會,誰都不肯馬虎的。每當傳統(tǒng)節(jié)日時,更是她們展示自己手藝的好時機。
三眼簫、“跳花場”和“曬月亮”
長角苗的傳統(tǒng)活動是“跳花場”和“曬月亮”,每逢年節(jié)或喜慶日子都要舉行。
這種傳統(tǒng)活動是在村寨中間的場壩內進行的。午飯過后,盛裝打扮的姑娘們和年輕小伙子三三兩兩、說說笑笑來到場壩。附近村寨的年輕人也會聞訊趕到,本村寨的則是傾家出動,場壩上頓時沸騰起來了。
當蘆笙吹響后,“跳花場”開始了。
兩位盛裝的姑娘從人群中走到場壩中央。她倆手里各拿一根竹簫,相互遞個眼色后便吹奏起來。這是長角苗獨有的三眼簫,而且是由姑娘吹,頗有特色。簫是用當?shù)氐闹褡又谱鞯?,長約1米,比一般的笛、簫粗大些,頂端有一斜口和一個氣孔,是吹奏用的,竹管上開有三個簫眼。就是這樣一根普通的竹管,僅開三個眼,居然吹奏出如此美妙的簫聲。
接下來是長角苗的長蘆笙舞,只見4位身穿白裙、頭盤青布的小伙子,手持兩長兩短4支蘆笙,邊吹邊跳進入場壩表演長蘆笙舞。
就在眾人情緒高漲之時,跳花開始了。一位男青年在前面手舞足蹈,繞著圓圈走,后面是兩位蘆笙手邊吹邊跳。那些急不可待的男女青年們隨著蘆笙的伴奏逐漸加入跳花的隊伍。150余名男女青年邊走邊跳,情緒激昂,歡聲笑語響徹場壩上空。跳著跳著,原先雙雙對對的情人都走進附近的林木巖石中去了。
“曬月亮”是在月夜中進行的。情猶未盡的男女青年,相聚在月夜山林中進行精彩的對歌,山寨充滿著神秘而浪漫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