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飛飛?オ?
真正的學習行為的發(fā)生、提質、增效必須依靠學習者的內化。教育家葉圣陶曾經(jīng)說,“教是為了不教”?,F(xiàn)代課程理論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建設。語文教學的語用價值決定了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方式也會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
一、選擇好自主學習的時間
語文教材選入了大量經(jīng)典文本,這需要學生不斷地朗讀、吟誦,培養(yǎng)語感,形成對文本的初步感知體驗。比如“晨讀晚誦”是大家認可的誦讀時間,教師務必預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而晚自修時間則適合靜靜閱讀,上下求索。
語文學習離不開練筆。而練筆則需外界的誘發(fā)才會產(chǎn)生靈感,我們不妨讓學生隨時捕捉、隨時寫作。課堂活動時,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往往金句迭出,即可提醒他們記錄下來。為了鼓勵他們,筆者還讓他們朗讀出來,這樣就會幫助他們養(yǎng)成善于掌控練筆時間的好習慣。養(yǎng)成了習慣,自主學習時間也就有了保障。
課外閱讀是語文學習必不可少的科目,這也體現(xiàn)出學生的學習自制力。一般要求學生只要有閑暇時間就要沉浸在閱讀之中。九年級的學生由于學習時間緊張,教師不妨專設閱讀課。
二、選擇好自主學習的方法
許多學生起初并不懂所謂的學習方法,這需要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干預。比如朗讀,我們不能簡單地告知學生“讀書吧”,因為如果沒有必要的指導,學生的誦讀效果會大打折扣。學生晨讀晚誦時,教師完全可以介入進來,適當示范、點撥就能讓學生有茅塞頓開之感。
比如小說《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誦讀:
首先要求學生大體上瀏覽,在初步感知文本主題的基礎之上,把握朗讀的感情基調和語氣、聲音、抑揚頓挫。這篇小說誦讀時一定要和主人公悲慘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帶著悲涼、沉重、控訴,帶著對祥子的深切同情來誦讀。該文稍長一些,學生在有限的晨讀時間里不可能反復地讀,教師不妨提示學生選擇重點片段,如描寫烈日和暴雨這兩個場景或者是小說最后四個自然段。其次提醒學生誦讀時要感知作者的遣詞造句之法以及流淌在字里行間里的含義,用心體會文本的語用價值。比如“抱著火,烤了一陣,他哆嗦得像風雨中的樹葉”這句話,“像風雨中的樹葉”這個比喻有什么作用,朗讀時怎么拿捏朗讀的語氣和情感等。
這樣的誦讀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因為學生在誦讀過程中一定會有精彩的發(fā)現(xiàn),為此,我們必須要求學生隨時記錄下來,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如果再細致一下,學生會產(chǎn)生閱讀聯(lián)想、疑惑,同樣須要記錄下來,便于拓展,只有開掘得越深,自主學習的質量才越會提高。
學習方法的指導是多方面的,諸如如何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如何搜集資料,如何考證,如何劃分段落,如何體會文本的寫作技法等,都有很多學問,落實到具體的文本閱讀,往往還需要我們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任務單,當然,這需要語文教師執(zhí)著地細心指導。
三、選擇好自主學習的工具
語文教師必須順應時代大勢,積極鼓勵、甚至創(chuàng)設條件,使學生充分占有和使用這些工具。為此,語文教師必須樹立資源包意識,幫助學生構建自主學習的工具庫。比如筆者一貫要求學生必備的工具:
經(jīng)典的教輔資料,包括教材解析、權威的練習材料。幫助學生整理知識點和技能點,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補充課堂活動之不足,拓寬學生的視野,加強自我檢測,清醒了解自主學習情況。
正規(guī)出版社出版的新華詞典。幫助學生學會借助詞典類工具解決閱讀中的詞語理解問題,學會根據(jù)語境判斷詞語的書寫、意義和讀音。
熟知常用的正規(guī)網(wǎng)站。幫助學生利用現(xiàn)代媒體平臺,求證、拓寬學習問題和視野,檢查自主學習效果,豐富閱讀內容,達到“見多識廣”的目標。
雙色筆、隨筆本、筆記本。幫助學生標記不同問題、知識點等,記錄自學發(fā)現(xiàn)與感悟。
四、選擇好自主交流的方式
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不僅要前置關注自主學習過程,而且還要后置關注自主學習成果,這樣做一方面以分享的方式營造一個交流、融合的環(huán)境,使學生品嘗到成就感;一方面促進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達到一種取長補短的效果。
筆者教授《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時,即以自主學習任務單為手段,全程帶動學生展開交流,為他們提供一個足夠寬廣的舞臺。以下是筆者曾經(jīng)使用過的自主學習任務交流單:
老舍在什么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駱駝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節(jié)選前后的故事情節(jié)如何?
環(huán)境描寫有什么特別的作用?
你認為這篇文章最值得你關注的問題是什么?最值得你學習的地方是什么?
你能嘗試用環(huán)境描寫的方法描繪一個人在當時的活動嗎?寫寫看。
當然,自主學習是個性化很強的行為,我們也不可捆綁學生完全按照既定模式操作。一切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的做法都值得借鑒。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qū)第四中學(2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