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凱爾泰斯“無命運者三部曲”展現(xiàn)了集權(quán)壓迫下的個體是如何生活和思考的,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個體生存哲學(xué),對絕望的清楚認(rèn)識使得凱爾泰斯直面所經(jīng)歷過的苦難。他在絕境中保存希望,試圖進行自我清除以便截斷黑色記憶的紐帶,并用寫作這種方式接近希望。他的“反抗絕望的文學(xué)”將個體生存與生命意義相聯(lián)系,在一片絕望中覺醒并下定決心在這冰冷的世界中生活,用實際行動賦予這世界以意義,燃燒自己,吞噬絕望。
關(guān)鍵詞:凱爾泰斯 無命運者三部曲 反抗絕望的文學(xué)
“反抗絕望的文學(xué)”同“希望的文學(xué)”不同,它立足于絕望,表現(xiàn)為對絕望的否定,但這否定并不直接表述為希望,而是在絕境中保存希望。如果說“希望的文學(xué)”是幻想的,那么“反抗絕望的文學(xué)”就是現(xiàn)實的,凱爾泰斯的“無命運者三部曲”正是破滅了主流“希望的文學(xué)”而誕生的。凱爾泰斯作為尼采、維特根斯坦的譯者,他受到了二十世紀(jì)生命哲學(xué)和存在哲學(xué)關(guān)于個體生命的思想的影響,他深知個體的自覺對于整個社會變革的重要意義,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探討受到強權(quán)壓迫下的個體是如何生活和思考的。
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伊姆萊于2002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xué)獎,“以表彰他對脆弱的個人在對抗強大的野蠻強權(quán)時痛苦經(jīng)歷的深刻刻畫以及他獨特的自傳體文學(xué)風(fēng)格。”[1](P324)他的“無命運者三部曲”分別是《無命運的人生》(劇本《命運無?!罚11]、《慘敗》《給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禱告》,是“奧斯威辛的詩”。他是怎么看待奧斯維辛這段經(jīng)歷的,他發(fā)展出了怎樣的生存哲學(xué)?因為不同于主流的希望文學(xué),凱爾泰斯的小說一直不受重視,那么他的“反抗絕望的文學(xué)”精神內(nèi)核是什么?
一、立足絕望
“反抗絕望的文學(xué)”立足點是絕望。凱爾泰斯·伊姆萊的文字是絕望的,從他給小說命名為《無命運的人生》就可以看出來。人生不再是有序的或者無常的,因為甚至根本不存在“命運”這種東西。
這種絕望首先來自對這個世界的不信任。1944年,凱爾泰斯被投入奧斯維辛集中營,年僅15歲,隨后被轉(zhuǎn)入布痕瓦爾德集中營,1945年獲救。這一年的集中營生活“洗禮”了凱爾泰斯,它就像幽靈一般緊緊地攫住作家,仿佛血肉中都打上了“奧斯維辛”的標(biāo)記。凱爾泰斯要從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陰影中走出去,他就一定要了解奧斯維辛,一定要回答奧斯維辛,要比任何人都要進入奧斯維辛。《給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禱告》中的“我”覺得德國人隨時都會卷土重來,當(dāng)“我”看到德國士兵,即便在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仍然緊張地快要暈厥過去。凱爾泰斯從來就不信任這個世界,因為這個世界加諸他身上的苦痛過于沉重,因為他看過“人性”中最可怖瘋狂的一面,他一直小心翼翼地呵護著來之不易的幸福,時刻警惕帝國主義的復(fù)蘇,他把自己獲諾獎視為歐洲又重新需要奧斯維辛的見證者被迫所親歷的經(jīng)驗的一種跡象。
對這個世界的絕望,深層次地,來源于作家本身?!督o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禱告》:“孩子,把我的存在視為你的存在之可能?!盵2](P3)當(dāng)然,唯有父輩的存在才能誕生新的生命,可是“我”不敢,因為覺得自己永遠(yuǎn)不可能去做別人的父親、成為其命運的一部分和其人生的主宰。為什么?因為“我害怕自己的心中也已經(jīng)沒有了愛。”[3](P5)不知道為何去愛,還能愛什么人,這已然是喪失了愛的能力,這一切苦難加諸“我”身,早已讓“我”核心的生命存在感遭到了破壞,“我”還敢給下一代帶來同樣的命運遭難嗎?只有重復(fù)喊出“不要孩子”這個口號。
《無命運的人生》主人公久爾吉·克維什并不能理解胸前的“黃色六角星”帶來的意義,警察展開的對猶太人的追捕行動,在他的眼里,似乎就是一場游戲。到了集中營,久爾吉甚至想到這樣一種生存哲學(xué):“首先,我成為一個足夠合格的奴隸,以后的事情順其自然……換句話說,這就是生活?!盵4](P127)從久爾吉的旁白中,我們發(fā)現(xiàn)男孩對發(fā)生在他的身上的不公之事接受度是很高的,可以說是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一切,這種逆來順受的態(tài)度讓讀者感受不到“命運”的流動。尤其是凱爾泰斯·伊姆萊借被解救的久爾吉之口問出“那么,我以前的生活呢?……我將怎么處置我以前的生活呢?那也曾是我生命的一部分……”[5](P234)作家終究還是問出了這樣一個殘酷的問題。確實,難道同盟國勝利后被俘者就能輕輕松松地讓過去消逝,像人們希冀地那樣走向未來、擁抱幸福?奧斯維辛集中營確乎存在過,今后,也繼續(xù)存在在那些幸存者的心中。凱爾泰斯文本中的絕望是漫無邊際的,是被接受的。集中營就像一個久瘡不愈的傷口,作家每次都將這個傷口重新撕開,然后血液就從這個傷口中噴薄出來,蔓延在文本中,讓讀者覺得整個文本的基調(diào)就是絕望的。
二、發(fā)現(xiàn)希望
“反抗絕望的文學(xué)”拒絕樂觀主義的世界觀,作為“希望的文學(xué)”的對立面,它的獨特性就在于出發(fā)點是絕望,落腳點是希望,它并不構(gòu)成對希望的否定,反而提出一種更深刻的希望。這就需要我們從凱爾泰斯·伊姆萊的文字中找到作家重新界定的“希望”。
這就涉及到凱爾泰斯的生存哲學(xué)。凱爾泰斯的文字長期不被世人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在表現(xiàn)奧斯維辛?xí)r與許多大屠殺幸存者不一樣。人們想要看到的是遇難者悲慘的經(jīng)歷和對奧斯維辛的血淚控訴。當(dāng)所有人都像打探秘聞一樣想看奧斯維辛的生活時,身為從集中營活著出來的人,凱爾泰斯就是不寫主流的“奧斯維辛文學(xué)”,誠然奧斯維辛幾乎是他所有作品的源泉,但他對這段歷史做了另類的解讀,或者說發(fā)展出了屬于自己的個體生存哲學(xué),那就是從不反抗,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一切。這難道就是對奧斯維辛的妥協(xié)嗎?身處真正的絕望之中,哪怕是堅持所謂的“服從”不也是一種在困境中保存希望的行為嗎?絕望是眼前所見,親身體驗,凱爾泰斯必然堅定地相信絕望的存在,但希望是什么呢?希望或許暫時是看不到的,但不能就此否認(rèn)它的存在,它總歸會存在于可預(yù)見的未來,因為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這就預(yù)示了他的寫作是以絕望為基礎(chǔ),那在文字所能形成的高塔之上的便是希望。
如何找尋到希望?凱爾泰斯帶著決絕的態(tài)度對自己進行了清除?!督o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禱告》:“將你的不存在視為對我的存在之必要且徹底的清除。”[6](P30)他選擇讓自己的一切都化為塵埃也不愿意把黑色的記憶通過血肉紐帶傳遞給下一代,而下一代的不存在也意味著自己的徹底終結(jié)。自己作為黑色記憶的載體的歷史將到此為止,終于可以劃上一個句號。這種希望帶著肅殺之氣,卻又無比地堅定。希望從來就不是廉價的,它應(yīng)該是珍貴而有力量的。
寫作是他接近希望的實踐,是作家找到的他的那一條道路。《慘敗》里塑造了一個“老人”形象,這個老人最重要的身份是郁郁不得志的作家。老人寫的小說標(biāo)題就是《慘敗》,主人公是記者柯韋什,他渴望寫出一部屬于自己的小說,可是無論在哪里,他遭遇的都是失敗。這兩個形象其實都隱射了作家的個人經(jīng)歷,凱爾泰斯的處女作《無命運的人生》耗時13年之久,即便出版了也鮮有人問津。這是他們的慘敗。可故事就到此為止了嗎?不,柯韋什最終決定書寫一部真正的小說,而凱爾泰斯也始終筆耕不綴。作家借老人之口說出:“被剝奪了所有的自信心,我得以某種方式讓自己確信,我還存在。出于軟弱和無助,還出于某種絕望和不定的希望,我最后開始寫作。”[7](P91)寫作是凱爾泰斯存在的意義。就像加繆說:“應(yīng)該認(rèn)為,西西弗是幸福的?!盵8](P161)凱爾泰斯是西西弗式的人物,而寫作就是西西弗的巨石?!稇K敗》也暗示了這種神話的聯(lián)系,小說中出現(xiàn)了這塊石頭,看似無用,實則揭示了作家全部的快樂就在于此。巨石對于西西弗來講,是甜蜜的負(fù)擔(dān),因這巨石構(gòu)成了他的世界,永遠(yuǎn)前進的命運是屬于他的。寫作之于凱爾泰斯,就像是西西弗為爬上山頂所進行的有意識的斗爭,是凱爾泰斯能夠做的最無聲最有力量的反抗。
凱爾泰斯的絕望是無法消除的,可是這種絕望與痛苦內(nèi)化后,可以看到他對猶太人、人類的大愛,他決意“高高地托起這生命的包袱,動身上路”[9](P115)?!睹\無?!罚ā稛o命運的人生》劇本)最后一句話是:“男孩的身影消失在人群里面,融化在陽光之中?!盵10](P239)同《給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禱告》中的“我”一樣,兩人都將一個孤獨的背影留給人類。這背影是孤獨的,因為上路的并沒有同行人,或許在凱爾泰斯心中,這個孤獨的背影就是那些在集中營中幸存者的寫照,他們承載著人類最黑暗的記憶,形單影只?!氨秤啊钡暮x是指人背后的光影,因為他們選擇了動身上路,前方的光投射在他們身上所形成的,盡管他們背負(fù)的是黑暗,可前方終歸是光明。凱爾泰斯以一種宗教式的虔誠和大無畏背負(fù)了一切,反抗了絕望,甚至是吞噬了絕望,除了那個略微灰暗模糊的身影,人類從這些前行者的周遭看到的都是陽光。
凱爾泰斯的文字是不可替代的,他替人類思考了個體與社會、人類集體文明化進程,找到普遍意義。作家的經(jīng)歷是獨特的,但這種獨特也是沉重的,形成了不一樣的人生哲學(xué),“反抗絕望文學(xué)”的內(nèi)涵其實是將個體生存與生命意義相聯(lián)系,在一片絕望中覺醒并下定決心在這冰冷的世界中生活,用實際行動賦予這世界以意義,燃燒自己,吞噬絕望。
注釋:
[1]白燁:《2002中國年度文壇紀(jì)事》,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頁。
[2][3][6][9]宋健飛譯,凱爾泰斯·伊姆雷:《給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禱告》,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版。
[4][5][10]余澤民譯,凱爾泰斯·伊姆雷:《命運無?!?,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7]衛(wèi)茂平譯,凱爾泰斯·伊姆雷:《慘敗》,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版。
[8]杜小真譯,加繆:《西西弗的神話》,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版,第161頁。
[11]電彤文學(xué)劇本《命運無?!肥莿P爾泰斯于2001年根據(jù)自己的處女作長篇同名自傳體小說改編的。
(李胤含 江蘇揚州 揚州大學(xué)比較文學(xué)與世界文學(xué) 225100)
現(xiàn)代語文(學(xué)術(shù)綜合)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