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獻慧
【摘要】 作為民國時期福建篆刻藝術的代表人物,陳子奮的篆刻藝術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本文僅以福建博物院收藏的陳子奮篆刻的兩枚印章為例,對他的篆刻藝術進行簡要分析及評述。
【關鍵詞】 陳子奮;篆刻藝術;印章
[中圖分類號]J29 [文獻標識碼]A
民國時期是中國美術發(fā)展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在這一時期,中國先后經(jīng)歷了數(shù)次的政府更替、內(nèi)戰(zhàn)以及日本侵略等巨大變動,整個社會動蕩不安,但也正是這種激烈的變動使中國的文化藝術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藝術界的各個領域里,都涌現(xiàn)出了一批大師級人物,陳子奮即為其中之一。
陳子奮(1898-1976),福建長樂人,原名起,字意薌,號無寐,晚年別署水叟,民國時期杰出畫家,以精于白描花卉而著稱,同時又是一位造詣精深的金石家及書法篆刻大家。相較于其國畫的成就而言,陳子奮的篆刻藝術更能凸顯其個性及藝術風骨。著名詩人陳衍曾在為他作潤例的引言中寫道:“陳意薌子奮精金石之學,擅丹青,尤工治印,畫則人物、山水、花鳥皆迫近老蓮,篆刻則融冶皖、浙二派于一爐,而追摹秦漢,瘁心力以赴之,故其筆力蒼勁深厚?!绷旨傇u價他的篆刻:“若拙者巧,若愚者智。端嚴石鼓,蒼茫彝器??v橫千秋,識古今字。揮灑淋漓,特其余事?!毙毂檶ζ湓u價則更高:“當代印人,雄渾則無過于兄者?!睆膸孜淮蠹覍ζ渥痰脑u價來看,無不為其蒼勁、雄渾的篆刻特色而贊嘆。本文僅以福建博物院收藏的陳子奮篆刻的兩枚印章為例,對陳子奮的篆刻藝術進行簡要分析及評述。
一、陳子奮刻博古紋芙蓉方章
如圖1,此方章高2厘米,印面邊長1.3厘米,質地為壽山芙蓉石,石色呈灰黃,頂部四周刻博古紋。印面朱文篆體刻李清照詞《一剪梅》中的著名詞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邊款“子奮刻 戊寅”。
徐悲鴻曾在1928年贈給陳子奮的畫中題詞到:“陳意薌先生,年未三十以篆刊名其家,……雄奇遒勁,腕力橫絕,盱衡此世,罕得其匹也。”而由邊款可見,此印章刻于戊寅年,即1938年,陳子奮時年40歲,應該說是其藝術生涯的成熟期。陳子奮精通三代、兩漢篆刻文字的各種造型及變化格律。在其著作《頤諼樓印話》中,曾提到“不學篆而印能精者殊難”。因此,陳子奮在篆體書法上下了很深的功夫,對各種古璽金文、甲骨文、鐘鼎、古錢幣文字有著很深的研究,甚至瓦當、玉符、石刻、碑額等都是其研究的對象,并將之兼容并蓄,形成自己的書風。從其著作《三代文偏旁釋例》《古泉幣文字類纂》《甲骨文集聯(lián)》《籀文集聯(lián)》中,我們亦可看出,陳子奮對古文字篆書研究之精深。因此,單從古文修養(yǎng)而論,陳子奮在各種古文字學方面的精深造詣是今天的印人所無法企及的。這一點,我們在此枚印章中亦可以看出。
印文中,扁體篆書“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筆畫線條流暢,結字雄渾而不失婉轉。其布局錯落有致,靜中有動,既滿足了印面布局對稱、和諧的構圖要求,又將兩個對偶詞句的意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堪稱完美。在書法中,篆書講究的是回鋒要圓潤,筆畫粗細要一致,左右要一致、對稱。印章中亦是如此。此枚印章中,“上”“下”兩個字,結構、字體完全對稱?!皡s”字筆畫則穿插于“上”“下”之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完美布局。而最具有特色的則為兩個詞句中最后一個字“頭”字的刻法,兩個“頭”字一左一右,采用不同的書體,眉頭的“頭”字字形稍扁,心頭的“頭”字則字體更大,字形也相對拉高,既使整個布局更加完美,又突出了詞句所要表達的意蘊,即“心頭”的重要,同時亦凸顯了陳子奮對印面布局把握的精妙之處。這一點我們在其著作《頤諼樓印話》中,亦有看到,如“刻朱文須留意於白,刻白文須留意於朱。求之實者,必意之虛。求之此者,必意之彼。庶幾變化在手,元氣淋漓”。此印的篆刻章法、布局完全印證了這一點。
二、陳子奮刻薄意云紋壽山高山石扁方章
如圖2,此印章為壽山高山石扁方章,邊長2.3厘米,寬1.3厘米,高3.6厘米,正面略帶紅色,頂頭隨型,刻云頭紋飾,長方形印面朱文篆書杜甫詩《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中的詩句“但話宿昔傷懷抱”。邊款刻“幾士先生屬鐫杜少陵詩句 己卯冬日陳子奮刻”。
由邊款可知,此印刻于己卯年冬日,即1939年冬,為陳子奮受幾士先生所托而刻。此處提到的“幾士先生”,即陳懋復,末代帝師陳寶?。?)的長子,清末民國時期活躍于福州文化圈的著名藏書家和各種藝術品的收藏者。陳氏的家庭背景,為其結交文人雅士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也間接決定了他所收藏的藝術品的價值。從福建博物院收藏的眾多陳氏印章即可看出,陳氏的印章中大多都是當時中國的篆刻大家所作,如汪洛年(2)、王福廠(3)、金北樓(4)、陳衡恪(5)等。而1939年的中國,正處于內(nèi)憂外患的動蕩時期,福州亦不例外。此時的陳氏家族,興旺早已不復當年,陳寶琛業(yè)已去世,作為其長子,陳幾士不但要承擔整個家族的興衰重擔,還要適應時局及環(huán)境的巨大變動,心情之沉重可想而知。此印章所刻詩句應該正是其當時心情之所照。
在其篆刻著作《頤諼樓印話》中,陳子奮曾寫道:“余學篆治印,垂六十年,求其一點一畫圓融藏鋒,而迫近於甲骨、鐘鼎、璽印者,接前賢之步趨,冀發(fā)揚而光大。”在漫長的治藝生涯中,陳子奮對各種金文、篆體掌握得游刃有余,并將其兼容并蓄,形成自己的風格。此枚印章中,陳子奮采用了金文大篆書體,相對于前面提到印章的圓潤婉轉風格,此印字體更加平正,筆鋒遒勁有力,風格更顯雄渾、古樸,與此印詩句所要表達的境界更加契合。在結構上,印中左邊三字略長,右邊四字相對偏扁體,尤其是“宿昔”二字,字體扁平,使四字一側的比例和三字一側搭配得錯落有致,既凸顯了整個布局的緊湊完整,又不顯凌亂。
邊款的表現(xiàn)形式是整個篆刻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其著作中《頤諼樓印話》,陳子奮曾提到邊款的重要性:“邊闌與印字,有相生相發(fā)之妙。其斷也不得不斷,其續(xù)也又不得不續(xù);續(xù)所以蘊其精神,斷所以疏其氣勢。漢碑額、六朝墓志,有先作書而后畫界闌者,其例甚顯。今人用刀棱石片,妄意敲擊,或并及其字,破爛殘缺,目為蒼古,離道遠矣?!边吙畹目谭ㄉ嫌袉蔚?、雙刀、沖刀、切刀之分,由這兩枚印章的邊款刻法所見,陳子奮習慣以切刀入印,并因勢取形,以刀代筆,一蹴而就,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厚的修養(yǎng)造詣體現(xiàn)著濃郁的文人氣息。
三、結語
藝術發(fā)展到今天,很多民國畫家已經(jīng)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他們的藝術也隨之被我們所忽視。但是我們無法否認,他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藝術修養(yǎng)及文化造詣是我們今天的藝術家所無法超越的。陳子奮的篆刻藝術不但在當時影響深遠,即使在今天,仍是我們所無法逾越的一個高峰。
注釋:
(1)陳寶?。?848-1935),字伯潛,號弢庵、陶庵,福建閩縣(今福州市)螺洲人,晚清大臣,學者,官至正紅旗漢軍副都統(tǒng)、內(nèi)閣弼德顧大臣,為宣統(tǒng)皇帝溥儀的老師。中法戰(zhàn)爭后因參與褒舉唐炯、徐延投統(tǒng)辦軍務失當事,遭部議連降九級,從此投閑家居達25年之久。賦閑期間,熱心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辛亥革命期間出任山西巡撫,1909年復調(diào)京充禮學館總裁,辛亥革命后仍為溥儀之師,1935年卒于京寓,得遜清“文忠”特謚及““太師”覲贈 。
(2)汪洛年(1870-1925),字社耆,號鷗客,錢塘(今杭州)人。善山水,與沈塘齊名,戴用柏弟子。后學四王,潛雅超逸。書、畫、篆刻,皆守師法,清鄂督張之洞聘任兩湖師范等校圖畫教員,大江南北,皆震其名。嘗為袁寒云作寒廬茗話圖長卷。辛亥革命后寓滬賣畫自給。
(3)王福廠(1879-1960),字維季,號福廠,現(xiàn)代著名書法家、金石家。浙江杭州人。名褆,初名壽祺,70歲后自號持默老人。因喜收集印章,自稱印備,室名麋研齋。工書,凡鐘鼎、籀隸無不能。清末與丁仁等創(chuàng)設西泠印社。民國初年到京,任印鑄局技正,后至滬鬻字治印自給。解放后為中國畫院畫師。
(4)金北樓(1878-1926),名金紹城,字鞏伯,一字拱北,號北樓,又號藕湖,浙江吳興人,生于光緒戊寅年(1878年)九月。博學多才,書畫篆刻金石六藝無所不精,而且在前人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對傳統(tǒng)繪畫技法及理論極有研究,為清末民初畫壇之巨星。
(5)陳衡?。?876-1923),字師曾,號槐堂,又號朽道人。生于湖南其祖父府衙署中,祖籍今江西修水縣義寧鎮(zhèn)桃里竹圾村人。陳三立長子。近代著名畫家、全才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