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彭城之戰(zhàn)劉邦所率“五諸侯”考

      2017-05-24 19:03:33王綺思
      文教資料 2016年36期
      關鍵詞:史記

      王綺思

      摘 要: 《史記》記載彭城之戰(zhàn)提到有“五諸侯”隨漢王劉邦參戰(zhàn),但并未對其作具體說明。后人注解《史記》時,均對“五諸侯”身份提出見解。因各家說法不一,又沒有明確說明理由,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定論。

      關鍵詞: 《史記》 彭城之戰(zhàn) 五諸侯

      劉邦封為漢王的第二年(公元前205年)春,他趁項羽率軍擊齊之機,“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羽本紀》),一舉攻下項羽的大本營彭城,由此引發(fā)了著名的彭城之戰(zhàn)。此次戰(zhàn)役非常重要,而關于劉邦所率“五諸侯”究竟為哪五國,歷代學者眾說紛紜。

      一、眾說紛紜的“五諸侯”

      據(jù)筆者歸納,關于“五諸侯”的解讀,竟然有十幾種說法,列述如下:

      (一)應劭

      《漢書·高帝紀上》“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顏師古注:“應劭曰:‘雍、翟、塞、殷、韓也。”①

      (二)如淳、徐廣、司馬貞等

      《漢書·高帝紀上》“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顏師古注引如淳曰:“塞、翟、魏、殷、河南也。”②徐廣、司馬貞等亦主此說③。

      (三)韋昭

      《漢書·高帝紀上》“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顏師古注:“韋昭曰:‘塞、翟、殷、韓、魏,雍時已敗也?!雹?/p>

      (四)顏師古、張守節(jié)、呂思勉等

      《漢書·高帝紀上》“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顏師古注曰:“五諸侯者,謂常山、河南、韓、魏、殷也?!雹輳埵毓?jié)、呂思勉等亦主此說⑥。

      (五)顧胤、劉攽

      《史記·項羽本紀》“漢王部五諸侯兵”司馬貞注曰:“顧胤意略同(顏師古),乃以陳馀兵為五。”⑦劉攽說同⑧。

      (六)吳人傑

      《兩漢刊誤補遺·五諸侯一》:“惟塞翟魏有國如故,而韓王信常將韓兵從,并趙相陳馀所遺兵是為五諸侯兵?!雹?/p>

      (七)全祖望(甲)、王先謙

      《全祖望集匯校集注·經(jīng)史問答》:“魏王之從軍見于其傳,韓王之從軍見于異姓王表,趙相陳馀以兵從亦見于其傳,而合齊擊楚則見于淮陰之傳,蓋齊人亦以兵從也。是五諸侯之四也。其一則殷?!雹馔跸戎t說同{11}。

      (八)全祖望(乙)

      《彭城五諸侯考》:“則是五諸侯者,當屬燕、趙、韓、魏、衡山。”{12}

      (九)趙翼

      《楚漢五諸侯》:“則漢所劫五諸侯,乃魏、河南、韓、齊、趙也?!眥13}

      (十)董教增

      《漢書補注》王先謙引董教增曰:“韓、趙、魏、齊、燕為五諸侯?!眥14}

      (十一)汪中、朱希祖

      《五諸侯釋名》:“五諸侯: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陽,魏王豹,韓王信也?!眥15}朱希祖說同{16}。

      (十二)吳汝綸

      《漢王劫五諸侯兵考》:“此五諸侯謂韓王信、魏王豹、趙王歇、代王陳馀、燕王臧荼也。”{17}

      為求簡潔明了,列表如下:

      二、不應列入“五諸侯”的諸國

      秦楚之際,事繁變劇,要討論劉邦所率諸侯到底是哪五國,需要對項羽所封諸侯及彭城之戰(zhàn)前發(fā)生的一些變化作些回顧和梳理。

      (一)項羽所封十八諸侯

      巨鹿之戰(zhàn)后,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又封立十八諸侯。他們是:

      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卬、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另封番君將梅鋗十萬戶侯、成安君陳馀環(huán)封三縣。

      (二)彭城之戰(zhàn)前的諸侯王

      彭城之戰(zhàn)發(fā)生之前,諸侯王及其王國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有的諸侯王被逐或被殺,有的封國被取消,有的原本不在十八王之列,后得立為諸侯。

      彭城之戰(zhàn)前,項羽所封十八諸侯沒有發(fā)生變化的有三國:九江、衡山、臨江。

      發(fā)生變化的諸侯有:

      1.韓

      《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艘怨蕝橇钹嵅秊轫n王,以距漢。”{18}

      《高祖本紀》:“韓王昌不聽,使韓信擊破之。…更立韓太尉信為韓王?!眥19}

      2.燕、遼東

      《項羽本紀》:“臧荼之國,因逐韓廣之遼東,廣弗聽,荼擊殺廣無終,并王其地?!眥20}

      3.齊(臨淄、濟北、膠東三國)

      《項羽本紀》:“田榮聞項羽徙齊王市膠東,而立齊將田都為齊王,乃大怒,不肯遣齊王之膠東,因以齊反,迎擊田都。田都走楚。齊王市畏項王,乃亡之膠東就國。田榮怒,追擊殺之即墨。榮因自立為齊王,而西殺擊濟北王田安,并王三齊?!眥21}

      4.趙(常山、代二國)

      《項羽本紀》:“陳馀陰使張同、夏說說齊王田榮曰:‘項羽為天下宰,不平。今盡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諸將善地,逐其故主趙王,乃北居代,馀以為不可。聞大王起兵,且不聽不義,原大王資馀兵,請以擊常山,以復趙王,請以國為捍蔽。齊王許之,因遣兵之趙。陳馀悉發(fā)三縣兵,與齊并力擊常山,大破之。張耳走歸漢。陳馀迎故趙王歇於代,反之趙。趙王因立陳馀為代王?!眥22}

      5.關中(雍、塞、翟三國)

      《高祖本紀》:“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又復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二年,漢王東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陽皆降?!眥23}

      6.河南

      《高祖本紀》:“二年,漢王東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陽皆降?!眥24}

      (三)未從劉邦伐楚的諸侯

      據(jù)《劉敬叔孫通列傳》:“漢二年,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25}這句可推斷:此五位諸侯王都是率領兵馬進入過彭城的。那么有的諸侯王只派兵而未親往,有的諸侯王只有名號而無兵馬都不能算在“五諸侯”之列。

      1.衡山、臨江

      《項羽本紀》:“項王出之國,使人徙義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趣義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眥26}

      全祖望(乙)因衡山王曾被項羽貶斥則認為衡山王怨恨項羽,故選擇助漢擊楚。這種說法沒有切實證據(jù)參考又忽略一個重要問題。衡山、臨江兩諸侯本與項羽關系親近,曾在伐秦過程中立有大功,又是密謀擊殺義帝的從犯,不可能背叛項羽而去跟隨劉邦。故此二人不可能是“五諸侯”之中的兩人。

      2.齊

      《項羽本紀》:“漢之二年冬,項羽遂北至城陽,田榮亦將兵會戰(zhàn)。田榮不勝,走至平原,平原民殺之。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齊人相聚而叛之。於是田榮弟田橫收齊亡卒得數(shù)萬人,反城陽?!眥27}

      全祖望(甲)、王先謙、趙翼、董教增等人受《淮陰侯列傳》:“合齊、趙共擊楚?!眥28}一句影響,未曾考慮當時齊王田榮正疲于應付項羽的討伐,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多余兵力前往彭城。所謂“合齊、趙共擊楚。”應該是就整體戰(zhàn)局而言,與彭城之戰(zhàn)相區(qū)別。齊王田榮應被排除于“五諸侯”之外。

      3.九江

      《項羽本紀》:“楚以此故無西意,而北擊齊。征兵九江王布。布稱疾不往,使將將數(shù)千人行?!眥29}

      《黥布列傳》:“項氏立懷王為義帝,徙都長沙,乃陰令九江王布等行擊之。其八月,布使將擊義帝,追殺之郴縣?!眥30}

      九江王遣兵相助項羽討伐齊王田榮,他本人一直在自己封地,沒有參與彭城之戰(zhàn)。并且九江王也同樣是密謀擊殺義帝的從犯,在當時不可能冒被揭露罪行的風險而背叛項羽?!拔逯T侯”中沒有九江王。且劉邦是在兵敗彭城之后對九江王使用離間計,之后九江王布才歸順劉邦。

      4.雍

      《高祖本紀》:“漢王之敗彭城而西,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引水灌廢丘,廢丘降,章邯自殺。更名廢丘為槐里。”{31}

      元年八月,劉邦采用韓信之計偷襲雍王。雍王不降,劉邦繼續(xù)帶兵東進,只留有部分士兵圍攻雍王。應劭將雍王列為“五諸侯”之一,與彭城之戰(zhàn)時雍王仍被劉邦兵馬圍困廢丘的史實相悖,可以直接排除雍王。

      5.殷

      《高祖本紀》:“下河內(nèi),虜殷王,置河內(nèi)郡。”{32}

      《秦楚之際月表第四》:“降漢,卬(殷王)廢?!眥33}

      應劭、如淳、徐廣、司馬貞、韋昭、顏師古、張守節(jié)、呂思勉、顧胤、劉攽、全祖望(甲)、王先謙等人多未將理由列出,但根據(jù)《淮陰侯列傳》:“漢二年,出關,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睉菍⒁笸跖c其他降漢的諸侯混為一談,而忽略其中的區(qū)別。“廢”和“虜”可以說明殷王是戰(zhàn)敗后被劉邦俘虜?shù)?,而且可能基于從前的仇隙“趙別將司馬卬方欲渡河入關,沛公乃北攻平陰,絕河津?!眥34}他的處境非常不好,劉邦應該不會讓他繼續(xù)領兵。從另一個方面看,“廢”字可以理解為“廢黜”或“殺死”,加之《漢書·高帝紀》提到彭城之戰(zhàn)結束后殷王已死。無論殷王死于何人之手,他是“五諸侯”中的一位諸侯王的可能性十分小。另外全祖望(甲)還提出《史記》、《漢書》相關記載皆有誤,劉邦是在殷王死后才廢國置郡。此說不知緣由,亦無實證。

      6.趙(陳馀)

      《張耳陳馀列傳》:“陳馀已敗張耳,皆復收趙地,迎趙王於代,復為趙王。趙王德陳馀,立以為代王。陳馀為趙王弱,國初定,不之國,留傅趙王,而使夏說以相國守代。

      漢二年,東擊楚,使使告趙,欲與俱。陳馀曰:‘漢殺張耳乃從。於是漢王求人類張耳者斬之,持其頭遺陳馀。陳馀乃遣兵助漢。漢之敗於彭城西,陳馀亦復覺張耳不死,即背漢。”{35}

      顧胤、劉攽、吳仁傑、全祖望(甲)、王先謙、全祖望(乙)、趙翼、董教增、吳汝綸等多人將趙王列為“五諸侯”之一是因為忽略了五諸侯皆是領兵跟隨劉邦進入彭城的。而陳馀只派遣士兵前去彭城,本人并未親往。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吳汝綸將趙王和代王陳馀算作“五諸侯”中的兩位諸侯王,這個觀點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陳馀雖然被趙王歇封為代王,但是他并未就國,而是讓夏說以相國的身份去封地,自己留在趙國充當決策人的角色。趙王、代王可視為一體。這也從側面證明陳馀不可能有時間親自領兵前往彭城。趙王和陳馀也可以排除他們的可能性。

      7.常山

      《張耳陳馀列傳》:“張耳敗走,念諸侯無可歸者,曰:‘漢王與我有舊故,而項羽又強,立我,我欲之楚。甘公曰:‘漢王之入關,五星聚東井。東井者,秦分也。先至必霸。楚雖強,后必屬漢。故耳走漢。”{36}

      因陳馀大敗張耳,張耳與親信大臣匆忙商議之后決定投奔劉邦。顏師古等人因有親信隨同張耳歸漢就得出既有大臣則應當還有士兵同行的理由過于牽強。況且即使有士兵,在那種情形下,張耳手上不可能還剩有許多兵力。既是“漢王部五諸侯兵”,則張耳也應該不是五諸侯中的一人。

      8.燕

      全祖望(乙)、董教增、吳汝綸將燕王列入“五諸侯”,但《史記》中并無確切材料表明燕王參與彭城之戰(zhàn)。

      三、“五諸侯”到底是哪五國

      從以上的分析看,汪中、朱希祖的說法是正確的,這需要作一些說明。

      1.韓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韓王從漢伐楚。”{37}

      項羽所封韓王昌被韓太尉信擊敗,韓信被劉邦封為韓王。彭城之戰(zhàn)中以兵相從劉邦的韓王是韓信。

      2.西魏

      《高祖本紀》:“三月,漢王從臨晉渡,魏王豹將兵從?!眥38}

      《淮陰侯列傳》:“六月,魏王豹謁歸視親疾,至國,即絕河關反漢,與楚約和?!眥39}

      由此可知,魏王從漢伐楚,應是“五諸侯”中的一位諸侯王。

      3.塞、翟

      《高祖本紀》:“二年,漢王東略地,塞王欣、翟王翳皆降?!眥40}

      《淮陰侯列傳》:“漢之敗卻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漢降楚?!眥41}

      《史記》明確提到塞、翟兩位諸侯王彭城之戰(zhàn)前降漢,漢敗之后復降楚,這期間仍然保有諸侯王名號。所以可以確定的是塞王、翟王、兩位諸侯當屬“五諸侯”之列。

      4.河南

      《淮陰侯列傳》:“漢二年,出關,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眥42}

      《史記》將河南和西魏劃歸一類,魏王豹主動以兵相從劉邦,那么河南王申陽也應是類似的情況。申陽曾是張耳嬖臣,河南王降漢之時張耳已經(jīng)歸順劉邦,張耳可能對河南王降漢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又因為河南王并未與劉邦的軍隊發(fā)生正面交鋒,兵力得以保存,有條件率兵參加彭城之戰(zhàn)。

      《史記》中的史實材料相比于《漢書》和后人注解則更為詳實,可信度較高。通過對《史記》相關記載的分析和一些合理的推測,筆者認為“五諸侯”指的應該是韓、西魏、塞、翟、河南這五位諸侯王。

      注釋:

      ①《漢書》卷一,中華書局1962年版、1982年第4次印刷本,36頁.

      ②《漢書》卷一,中華書局1962年版、1982年第4次印刷本,36頁.

      ③參見《項羽本紀》“漢王部五諸侯兵”《集解》、《索隱》?!妒酚洝肪砥?,中華書局修訂本,409-410頁.

      ④《漢書》卷一,中華書局1962年版、1982年第4次印刷本,36頁.

      ⑤《漢書》卷一,中華書局1962年版、1982年第4次印刷本,36頁.

      ⑥參見《項羽本紀》“漢王部五諸侯兵”《集解》。《史記》卷七,中華書局修訂本,409-410頁?!肚貪h興亡》“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呂思勉注?!肚貪h史》第三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1983年第1次印刷本,46頁.

      ⑦《項羽本紀》“漢王部五諸侯兵”《索隱》,《史記》卷七,中華書局修訂本,410頁.

      ⑧參見吳人傑《兩漢刊誤補遺》卷一,《五諸侯》條引劉攽《兩漢刊誤》語?!秲蓾h刊誤補遺》,《知不足齊叢書一》,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80年版、1980年第1次印刷本,154頁.

      ⑨吳人傑《兩漢刊誤補遺》卷一,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80年版、1980年第1次印刷本,154頁.

      {10}《全祖望集匯校集注下》,《經(jīng)史問答》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2000年第1次印刷本,2002頁.

      {11}參見《漢書補注》卷一,中華書局1983年版、1983年第1次印刷,33頁.

      {12}3《全祖望集匯校集注中》,《鮚埼亭外編》卷四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2000年第1次印刷本,1575-1576頁.

      {13}《陔余叢考》卷五,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年版、1957年第1次印刷本,97頁.

      {14}《漢書補注》卷一,中華書局1983年版、1983年第1次印刷,32頁.

      {15}《述學·別錄》,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000年第1次印刷本,第111頁.

      {16}參見《史記漢王劫五諸侯兵考》,《齊魯學報》卷二,1941年,63頁.

      {17}《吳汝綸全集一》,黃山書社2002年版、2000年第1次印刷本,355頁.

      {108}《史記》卷七,中華書局修訂本,407-408頁.

      {19}《史記》卷八,中華書局修訂本,467頁.

      {20}《史記》卷七,中華書局修訂本,407頁.

      {21}《史記》卷七,中華書局修訂本,407-408頁.

      {22}《史記》卷七,中華書局修訂本,408頁.

      {23}《史記》卷八,中華書局修訂本,466-467頁.

      {24}《史記》卷八,中華書局修訂本,467頁.

      {25}《史記》卷九十九,中華書局修訂本,3295頁.

      {26}《史記》卷七,中華書局修訂本,407頁.

      {27}《史記》卷七,中華書局修訂本,408頁.

      {28}《史記》卷九十二,中華書局修訂本,3169頁.

      {29}《史記》卷七,中華書局修訂本,408頁.

      {30}《史記》卷九十一,中華書局修訂本,3153頁.

      {31}《史記》卷八,中華書局修訂本,470頁.

      {32}《史記》卷八,中華書局修訂本,468頁.

      {33}《史記》卷十六,中華書局修訂本,948頁.

      {34}《史記》卷八,中華書局修訂本,456頁.

      {35}《史記》卷八十九,中華書局修訂本,3132-3133頁.

      {36}《史記》卷八十九,中華書局修訂本,3132頁.

      {37}《史記》卷十六,中華書局修訂本,948-949頁.

      {38}《史記》卷八,中華書局修訂本,468頁.

      {39}《史記》卷九十二,中華書局修訂本,3170頁.

      {40}《史記》卷八,中華書局修訂本,467頁.

      {41}《史記》卷九十二,中華書局修訂本,3170頁.

      {42}《史記》卷九十二,中華書局修訂本,3169頁.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修訂本.

      [2]吳人傑.兩漢刊誤補遺[M].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80.

      [3]王先謙.漢書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猜你喜歡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古浪县| 含山县| 梨树县| 金华市| 化隆| 永春县| 吴桥县| 星子县| 乌苏市| 南城县| 永登县| 涿鹿县| 河曲县| 桓台县| 宁南县| 娄烦县| 隆化县| 仁怀市| 甘孜| 饶阳县| 甘德县| 芮城县| 金秀| 海兴县| 湘潭县| 无极县| 长白| 井陉县| 鹤庆县| 册亨县| 万山特区| 博湖县| 江城| 疏勒县| 隆子县| 竹山县| 收藏| 炎陵县| 旅游| 长治市| 嘉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