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廣現(xiàn)+熊華山+唐中彬+曾明勇
摘 要:為提高大地電磁法在觀音峽背斜地熱勘查中的應用水平,通過觀音峽背斜15個深地熱井鉆孔與音頻大地電磁測深剖面對比分析,總結了觀音峽背斜地層電阻率范圍特征,分析認為觀音峽背斜中段嘉陵江組地層巖溶發(fā)育程度及含水量高于南段和北段,從地熱遠景開發(fā)角度來看,觀音峽背斜中段為最有利區(qū)域。常見的儲水構造大地電磁法電阻率異常形態(tài)有3個類型,即圈閉低阻、“V”形低阻以及條帶低阻。研究了電性異常形態(tài)類型、鉆孔位置與出水量的關系,認為圈閉低阻和“V”形低阻的核心區(qū)域是鉆孔最有利靶區(qū)。
關鍵詞:觀音峽背斜;地熱勘查;音頻大地電磁法;電性特征;低阻異常
1 概述
觀音峽背斜橫跨重慶渝北、北碚、沙坪壩、九龍坡、大渡口、巴南、江津等七區(qū)(圖1),全長110km,寬4-5km,面積大于500km2,為重慶主城區(qū)地熱水資源主要賦的5大高隆起背斜(溫塘峽、觀音峽、銅鑼峽、南溫泉、桃子蕩)之一。地熱水資源主要賦存于背斜的三疊系嘉陵江組灰?guī)r,熱儲層埋深較大,一般為2000-2500m[1],地熱主要由地熱增溫所致,即熱儲的溫度主要受埋深控制,以深孔開發(fā)為主,地熱勘查中常規(guī)電法無能為力,電磁法以其測深大,設備相對輕便和橫向分辨率高等特點,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地熱勘查[2],并且取得了較好的實際應用效果[3]。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截止2016年,重慶地區(qū)已有十余口井在前期勘查中采用了大地電磁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應用效果。但就重慶地區(qū)而言,地熱勘探工作應用大地電磁法起步較晚,可參考的經驗不多。本文通過對觀音峽背斜區(qū)域已施工的15個地熱井(見圖1)和相應大地電磁法電阻率剖面對比分析、歸納總結,對觀音峽背斜熱儲構造的大地電磁法電性特征進行了研究,旨在嘗試提高大地電磁法應用水平和定井成功率,為今后類似地區(qū)開展大地電磁法地熱勘查提供參考。
2 地質概況
2.1 地質構造
觀音峽背斜在區(qū)域構造上屬于揚子陸塊-四川中生代盆地-華鎣山隆褶帶,位于華鎣山深大斷裂帶的東側,屬川東弧形構造帶之華鎣山帚狀褶皺束的一個分支。向西依次為北碚向斜、溫塘峽背斜、璧山向斜、瀝鼻峽背斜、大廟向斜和西山背斜;向東為悅來向斜、龍王洞背斜、銅鑼峽背斜和南溫泉背斜等(見圖1)。該褶皺束主要特點是背斜褶皺狹長緊密,兩側向斜寬緩,兩翼不對稱(東陡西緩或東緩西陡),形成典型的“隔擋式”構造形跡,背斜軸線多扭擺彎曲呈“S”型,軸面傾斜多變,構造分支多、斷層多、背斜軸部高點多。觀音峽背斜軸線呈NNE-近NS向展布,背斜巖層傾角東緩西陡,具典型的川東高陡背斜特征[4-7]。
2.2 斷裂構造
觀音峽背斜從地形上被嘉陵江和長江分割為三段。北段發(fā)育辣子園斷層(區(qū)內長約30km,走向N20°-30°E、傾角80°-90°、傾向以南東為主)和白廟子斷層一部分。中段發(fā)育白廟子斷層(長22km,走向35°-5°、傾角60°-80°、傾向南東)和中梁山斷層(又稱涼風埡斷層,西支長9km,走向N10°E、傾角55°-65°、傾向南東;東支長4.5km,走向N10°E、傾角45°-55°、傾向南東)。南段發(fā)育王帽山斷層(分東西兩條,間距4-8km,南北走向,傾角分別為50°和70°,呈對沖擠壓逆沖性質)。
2.3 地層
觀音峽背斜及周邊地帶,除白堊系、第三系地層缺失以外,從第四系到二疊系地層均有出露,地層總厚>3400m。背斜核部由二疊系組成,翼部由三疊系、侏羅系地層組成,寬緩向斜由侏羅系地層組成。
侏羅系主要為砂泥巖地層,總厚度大于1000m。三疊系須家河組厚度約400m,主要為長石石英砂巖(夾頁巖和煤層)。三疊系雷口坡和嘉陵江組共厚達400-600m,主要為灰?guī)r和白云巖。三疊系飛仙關組厚度約500m,主要為泥巖、泥質灰?guī)r及微晶灰?guī)r。
2.4 熱儲構造與地熱水循環(huán)
根據(jù)區(qū)域地熱資料,嘉陵江組第二、四段為本區(qū)內的主要熱儲層,嘉陵江組一段及雷口坡組為次要熱儲層,而須家河組~侏羅系地層為本區(qū)內的熱儲蓋層,飛仙關組是本區(qū)內的下部熱儲隔水層。
區(qū)內由嘉陵江和雷口坡組碳酸鹽巖構成的熱儲層,在背斜兩翼及其傾沒端分別呈帶狀和環(huán)帶狀連續(xù)延展。在橫向上則呈傾角不等,形態(tài)相近的單斜展示,其上覆蓋層和下伏隔水層也與之平行延展,形成兩翼相對封閉、互不干擾、要素齊全的單斜儲熱構造(除傾沒端外)。
如圖2所示,觀音峽背斜熱儲構造從橫截面上分為兩種形態(tài),即單槽型(對應“一山一槽兩嶺”)和雙槽型(對應“一山二槽三嶺”),單槽型僅分布在長江以南。地熱水運移方向主要是由北向南。
2.5 剖面形態(tài)與地熱水循環(huán)。
3 熱儲構造電性特征
截止目前,該背斜兩翼已先后施工了19口地熱井,其中東翼13口、西翼6口,成功16口,平均出水量達到2071m3/d。本研究選取其中15個溫泉鉆孔為研究對象,收集相關井孔柱狀圖及測井、大地電磁法資料,并補充實施了部分溫泉井的大地電磁法工作,數(shù)據(jù)采集使用加拿大Phoenix公司生產的V8多功能電法儀,反演使用成都理工大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研發(fā)的MTsoft2D軟件。為了便于對比分析,大地電磁剖面統(tǒng)一采用TE&TM聯(lián)合快速松弛法反演成圖。
3.1 熱儲構造層電阻率分布特征
對所選取15個溫泉井的大地電磁法電阻率剖面進行對比分析,針對區(qū)內主要熱儲層嘉陵江組以及主要蓋層須家河組的電阻率分布進行統(tǒng)計,得到觀音峽背斜主要熱儲層、蓋層電阻率特征(表1)。
(1)根據(jù)觀音峽背斜主要電性層電阻率統(tǒng)計結果結合區(qū)域地質資料可知,觀音峽背斜電性特征總體上電阻率呈低-中-高分布,與地質構造存在很好的對應關系。侏羅系地層主要巖性以砂泥巖為主,其完整電阻率值范圍為96~316Ω·m,表現(xiàn)為低阻;須家河組地層主要巖性以厚層砂巖為主,其完整電阻率值范圍為530-1350Ω·m,表現(xiàn)為中阻,地層厚度284-782m;嘉陵江組地層主要巖性以灰?guī)r、白云巖為主,其完整電阻率值范圍為1800-12000Ω·m,表現(xiàn)為高阻,地層厚度395-73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