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宜勝
歷史學科是一門語言文字學科,作為幾千年來人類文明的傳承其本身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其在高考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歷史“以史明理”“以史為鑒”——掌握基本思維方法、增強歷史責任感、使命感。但是長期以來學生受初級階段教育“豆芽兒科”的影響對其不夠重視缺乏基本學習方法,往往到了高三才發(fā)現(xiàn)其重要性,然后再被“逼上梁山”當“拼命三郎”,于是一場空前而倉促的“殲滅戰(zhàn)”開始上演。學生弄得昏天黑地而收效甚微。
面對講桌下一雙雙疲憊而渴望的眼睛以及其背后沉甸甸的各種親情,如何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問題,對我們高三教師提出了挑戰(zhàn)。本人雖然從事歷史教學十多個年頭但深感重任在肩,深刻認識到只有努力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通過師生有效互動才能學好歷史。
第一 改變認識,讓歷史“活”起來
我上每個新班的第一節(jié)課決不急于上新課,主要鼓動學生討論歷史,讓他們知道什么是歷史、學習歷史有什么用(現(xiàn)實意義、長遠意義)、如何學。例如在接手12級19班的時候第一堂課開始大家相當拘束,于是我在談了什么是歷史、學習歷史有什么用(現(xiàn)實意義、長遠意義)后,對如何學這個問題,我讓同學們自己暢所欲言。很多同學都很“受傷”都叫它“歷死”(經(jīng)歷生死)“貝多分”,我補充到以前還有人總結出一個更時髦的名字——“history”(狠死捶),學生哄堂大笑談論更熱烈,然后再適時點撥。于是通過這種形式幫助學生改變對歷史的認識 初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動起來。
第二 走近學生,讓心“活”起來
我經(jīng)常與學生交流溝通,讓其做到“不設防”——親其師信其道。每次考試后我都會找一些考的不太理想的同學(不一定是本學科薄弱的)談心,幫助全面分析其成績找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同時有可以避免片面強調(diào)單科不利于其整體發(fā)展的不良現(xiàn)象,真正做好其引路人。
第三教會“學”,讓課堂“活”起來
(1)教——化難為簡
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師的路沒有盡頭,教師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者必須充分備課才能化難為簡,才能增強課堂效率。如在講授如何判斷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這一歷史常用而又稍顯抽象知識的時候,對于幾個判斷標準的得出,我先列舉幾個同學們常規(guī)的事例,如以一首流行歌曲“月亮惹的禍”及小學生遲到或曠課理由“本來我都要來的但隔壁鄰居嫁女”為例分析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學生大笑之余就能掌握基本方法,同時得出根本原因判斷標準之一—事物的本身即內(nèi)因,而直接原因即離事物最近的原因。
(2)學——習慣為先
學生學得較辛苦主要在課堂效率差,表現(xiàn)在兩方面:第一不預習跟不上老師上課節(jié)奏騰云駕霧坐“飛機火箭”;第二不會做筆記一塌糊涂,要么一篇空白,要么銖滅九族——全篇幅勾畫。當然這樣的筆記光看就暈了,又如何談下來消化問題。所以我要求學生必須作到:A課前先用幾分鐘預習B認真聽課并筆記。例如新課我規(guī)定用統(tǒng)一顏色的筆(藍黑、黑或藍)將課本知識變薄——形成體系系統(tǒng)化,勾畫重點關鍵字詞,如對三民主義意義記憶,我要求學生記這幾個詞表達愿望反映要求推動發(fā)展+局限,這樣既減少記憶量有不易遺忘。而復習(尤高三)的時候我要求學生統(tǒng)一用紅色筆,這樣更醒目更利于區(qū)分重難點及知識的縱橫聯(lián)系。
(3)課堂——“動”為主
科學研究證明人的記憶分為深層次和淺層次,前者影響深刻較難忘記而后者只是一個模糊影響遺忘率教高。高中歷史教材多、內(nèi)容豐富、需要學生記憶掌握的也相對要多一些,歷史知識要記死但不能死記。學生經(jīng)常抱怨記不住或記不牢,做題往往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而又經(jīng)常與正確答案擦肩而過,這實際就是一種淺層次記憶。那么如何“活”記才能達到“記死”這一效果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看書做到幾“動”——動口、動手、動腦。古人說君子動口不動手,但我認為要加強記憶效果必須作好這幾項。人的記憶是有規(guī)律的,那就是印象越深記得越牢,所以我們要努力加強對大腦的刺激。很多同學有早自習默看的習慣,其效果往往是很差的。試想一下睡眼惺忪的早上(尤其高三)周圍的同學都在大聲的誦讀,而該同學既要克服瞌睡的誘惑又要抵制抵制周圍同學的影響,他到底能集中多少的注意力在課本上,所以強調(diào)要動口讀(早自習)、動手寫、動腦想——知識縱橫聯(lián)系強化記憶效果。
2.學會巧記,古人常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要求我們勤奮無可厚非,但是否一定要那么辛苦?我認為這就沒啥必要了,尤其高三沒有這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如何巧記呢?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構建知識網(wǎng)絡強化記憶效果。教材知識是散亂的,所以構建知識網(wǎng)絡學生可以從宏觀把握,更利于記憶及解題。
諧音記憶法強化記憶效果。所謂諧音記憶法就是將繁多知識編為學生熟悉的幾句話。例如1649年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中查里一世被送上斷頭臺,我就指導學生將其簡化為諧音“一律是酒慶祝暴君上斷頭臺”。
化繁為簡。如戰(zhàn)國七雄、蘇聯(lián)的最早幾個加盟共和國這些國多而且抽象,我與學生一起將他們簡化為兩個歌星的名字“齊秦處(楚)處喊(韓)趙巍(魏)”和兒歌“烏(烏克蘭)鵝(俄羅斯)之外(外高加索)有白鵝(百俄羅斯)”。中國近代史條約內(nèi)容較多我把它簡化為以下內(nèi)容:《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分別各取一字組合為五(五口通商)億(議定關稅)港(割香港島)元(賠款2100萬銀元);公(外國公使)開(開放十口)行(外國軍艦商船在長江口岸航行)賄(賠款);天(承認天津條約)天(開放天津)陪(賠款)酒(割九龍);兩口分工;兵民禁賠。讓學生在笑聲中記牢。
以上做法是我在教學中的不斷嘗試的一點心得。任重,道遠,我將更加努力,教中學,學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