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
張學良喜食遼菜,特別喜歡王寶田的白肉血腸。
白肉血腸,是從古代帝王及族長祭祀所用祭品演變而來。據(jù)《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儀注篇》記載,滿族長期以來信仰薩滿教,祭祀過程中,以豬為犧牲。每逢宮廷舉行祭祀時,“司俎太監(jiān)等舁(即抬)一豬入門,置炕沿下,首向西。司俎滿洲一人,屈一膝跪,按其手,司俎滿洲(人)執(zhí)豬耳,司祝灌酒于豬耳內(nèi)……豬氣息后,去其皮,按節(jié)解開,煮于大鍋內(nèi)……皇帝、皇后詣衣行禮……神肉前叩頭畢,撤下祭肉,盛于盤內(nèi),于長桌前,按次陳列?;实?、皇后受胙,或率王公大臣等食肉?!边@種肉叫福肉,即白肉。所謂血腸,即“司俎滿洲一人進于高桌前,屈一膝跪,灌血于腸,亦煮鍋內(nèi)?!边@就是血腸,通稱白肉血腸。清代沈陽和吉林地區(qū)開設(shè)的白肉館,都兼營血腸,它成為遼寧和吉林滿族特有的傳統(tǒng)名菜。
除了上面提到的幾道菜,王寶田還擅長做全豬席。全豬席是民國東北較為盛行的民間宴席。張學良尤其喜歡王寶田用豬肝、豬肺、豬腰等內(nèi)臟烹制的菜肴。
關(guān)于全豬席,不能不提到清朝的全豬席菜譜。1854年,山東青州名廚顧孟春根據(jù)先輩口傳,抄錄成冊了現(xiàn)存最全的全豬席菜譜。其中菜式之豐富、菜名之霸道、文化之深邃,令人瞠目。
全豬席中冷葷菜包括菊花腰片、熏上天梯、鹽鹵寶石等十六道。熱菜有連升三級、琵琶熊掌、九轉(zhuǎn)玉環(huán)、太極腸、鴛鴦蝴蝶、仙娥獻壽、紅葉含霜、熊腹抱蛋、明開夜合等六十二道。燒烤有鴨子魚、奶豬等四道。隨飯葷菜有扣肉、粉蒸肉、滿堂五福、竹葉梅花湯等八道。此外還有解葷素菜八道、小菜四色、面點三道十二種花色。羹一道,粥一道。
值得一提的是,張學良酷愛紅燒肉。一次中國銀行沈陽分行總經(jīng)理卞福孫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宴會,特別邀請張學良出席。席上張學良很少動筷,于是卞福孫特意讓家廚做了一盤紅燒肉上席。少帥夾了一塊放進口中,但覺甜軟香糯、肥而不膩,贊不絕口。
回到府中,張學良意猶未盡,向趙四小姐稱贊晚宴中的紅燒肉。趙四小姐當即提出欲以帥府大廚與卞福孫交換那個家廚。清末民初之際,家有良廚是一個人身份顯赫的象征,張學良明白這樣奪人所愛非常不妥。但最后還是給卞福孫寫了一封信,提出很想再吃一次“那盤紅燒肉”,所以要借家廚一用。卞福孫當然曉事,立即將家廚贈與帥府。
從此張學良很長時間都把這名家廚帶在身邊,據(jù)說當時這名廚師的身價已經(jīng)高達月薪六十大洋。趙四小姐是浙江人,所以十分喜愛這道口味偏甜的紅燒肉。后來趙四小姐和張學良也都學會了這道菜,那是后話。
王寶田在大帥府還會做一道大醬腌肉。這道菜也是張學良駐節(jié)北平時每餐必備的菜肴。一次在北京飯店設(shè)宴招待南京政府來的特派專員張群、何誠浚等要人,在席上擺滿山珍海味之后,又特意讓廚師加上一盤大醬腌肉,并讓廚師當眾介紹這道菜的特色。廚師說,這道菜起源于東北民間,由自制青醬腌制。每年秋天為制作腌肉的季節(jié),一定要將大塊新鮮豬肉或豬蹄膀煮熟,再裝進紗袋密封,放入醬缸腌泡。數(shù)月后,醬中精華盡入肉中,再將肉從紗袋中取出蒸熟。過油后切片,便成了盤中之物。
一桌政要嘗后齊聲喝彩,從此大醬腌肉成為張學良宴客的必備之菜。
南方人做醬肉是將醬直接刷在肉上,兩三天后再刷一次,一共要刷三次。這種做法其實無法讓醬味充分浸入肉中。我自己也做了些醬肉,是將生肉直接放進裝滿甜面醬的壇子中,腌上半個月,再拿出掛起來風干,味道十分鮮美。這種做法借鑒了北方的做法。
說到醬,既是調(diào)味品,又可單獨作為菜肴。先秦時有一種醢,就是醬的前身。西漢史游著有《急就篇》,里面寫道: “醬,以豆和面而為之也。”東漢王充的《論衡》中已有介紹如何做豆醬的內(nèi)容,證明豆醬當時已在民間普及。除了豆醬,當時還有枸醬,為蜀地名產(chǎn)。
在烹調(diào)中,南方多用豆醬,它是粵菜重要的調(diào)味料。而豆瓣醬則多用于西南,是川菜最重要的調(diào)料之一,比如郫縣豆瓣。北方多用面醬,比如北京烤鴨、醬爆雞丁、炸醬面,用的都是面醬,而仿膳的炒四醬(炒榛子醬、黃瓜醬、豌豆醬、胡蘿卜醬)更是海內(nèi)聞名。
由于醬料黏稠適度,味道鮮美,又有特有的色澤,所以被各地廚師所喜愛。
中醫(yī)認為醬味咸性寒,有解除熱毒之功效,內(nèi)服可解暑熱、內(nèi)臟郁熱及各種藥毒、濕毒。張學良后來活到一百零一歲,應該也和這種飲食偏好有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