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紛飛的冬天,呼朋喚友,圍坐著吃火鍋,高談闊論,實乃幸福之事。關于這一點,古今皆然。白居易的《問劉十九》寫下了意趣盎然的詩句:“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首詩也成為描述冬天飯局的經(jīng)典詩句。
冬天吃火鍋,現(xiàn)在的很多人首選炭火銅鍋,而對分餐制所提倡的“小火鍋”不以為然。實際上,“小火鍋”在商周時期就非常流行了,當時的人多是吃“小火鍋”。當然,這也與當時的文明發(fā)展程度有直接的關系:當時的青銅器盛滿菜也只夠一人食用。
到了漢魏時期,人們吃火鍋已很普遍。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此時已有各式各樣的火鍋,火鍋材質(zhì)也不局限于青銅一類,出現(xiàn)了鐵火鍋、陶火鍋等;而且那時人們還有可以放不同料湯、燒煮不同口味的火鍋。
明代火鍋盛行,且吃法已經(jīng)和現(xiàn)代人差不多,不過他們更加講究。明代宋詡所撰《竹嶼山房雜部養(yǎng)生部》講述了涮牛肉的方法,其中一種是將牛肉“視橫理薄切片,用酒、醬、花椒沃片時,投寬猛火湯中速起”。到了清朝,火鍋尤為盛行。它不僅是著名的“宮廷菜”,清宮御膳食譜上有“野味火鍋”,曾被作為國宴。有資料記載,乾隆皇帝對火鍋情有獨鐘,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的御膳,共上火鍋23種、66次,有雞鴨火鍋、全羊火鍋、黃羊片火鍋,還有鹿肉、狗肉、豆腐、各種菜蔬等不同火鍋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