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詩漫++張婧雯
中圖分類號:G852.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4-000-01
摘 要武術長拳運動項目在訓練和比賽中,要求運動員具有快速起動和快速翻轉、瞬間爆發(fā)力和騰空等能力。所有的動作、難度和整套動作的完成都需要一定的體能作為支撐。武術長拳項目的體能訓練是運動員成功完成套路動作的演練和提高運動成績的最基本的保障。本文通過對長拳運動項目特征的分析,提出了科學、合理的體能訓練和恢復方法,旨在為廣大長拳教練員和運動員提供科學的體能訓練方法和理論指導。
關鍵詞長拳體能訓練恢復方法
一、長拳項目的特征分析
長拳是武術中的主要拳種之一,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長拳屬于傳統(tǒng)北派武術,查拳、華拳、炮捶、紅拳均屬長拳之列。其特點是姿勢舒展大方,動作靈活快速,剛柔相濟、快慢相間、動迅靜定、節(jié)奏分明。
(一)長拳運動項目的技戰(zhàn)術特點
技術特點:武術長拳類套路運動要求動作疾如風、靜如鐘、站如松。其運動特點表現(xiàn)為動作姿勢舒展大方、快速有力、閃展騰挪、動迅靜定、剛柔相濟、節(jié)奏鮮明。
戰(zhàn)術特點:根據(jù)項群理論,武術長拳屬于技能主導類表現(xiàn)難美性項目[1]。
(二)長拳項目運動員身體形態(tài)特點
武術長拳屬于技能主導類表現(xiàn)難美性項目。對武術長拳運動員的競技能力起到?jīng)Q定性作用的就是運動員自身的身體形態(tài)。長拳運動員的身體形態(tài)特征是:身體勻稱、五官端正、身高中等、四肢稍長、跟腱細長清晰、肌肉呈條型。
(三)長拳運動項目生理功能方式
武術長拳運動一套的動作時間為1min20s左右,屬于短時激烈、高速變向、變速的運動。其能量代謝特征為:無氧代謝為主,約占62%左右;有氧代謝為輔,約占38%左右[2]。
二、長拳項目體能訓練方法與手段
(一)力量素質的訓練
力量素質是指人體神經(jīng)肌肉系統(tǒng)在工作是克服或者對抗阻力的能力。長拳是一項動靜結合的運動。因此,長拳的力量的訓練可以分為靜力性力量素質訓練和動力性力量素質訓練。
(二)速度素質的訓練
速度素質是指人體快速運動的能力。包括人體快速完成動作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速度素質訓練要有針對性,提高單個動作在套路中的演練速度。一般速度素質訓練:常采用10秒以內的短距離反復沖刺跑(50m、70m),在400m跑道上加速跑、變速跑等。專項速度素質訓練:單個動作的快速多次練習,如各種快速踢腿、擺腿練習。速度練習是強度大,時間短的無氧訓練,主要依靠ATP-CP系統(tǒng)提供能量,因此,在提高速度的訓練中應著重發(fā)展理算員系統(tǒng)供能的能力,一般采用重復訓練法[3]。
(三)耐力素質的訓練
耐力素質是指有機體堅持長時間運動的能力。一般耐力素質訓練:采用不同強度的速度耐力跑(400~800m)。專項耐力素質訓練:一般為整套、疊套套路訓練、超套路訓練、以套路為主的重復多次訓練。
(四)柔韌素質的訓練
柔韌素質是指人體關節(jié)在不同方向上的運動能力以及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伸展能力。長拳中的柔韌訓練主要注重的有肩、腰、腿、三項。肩臂部柔韌性訓練:震顫性壓肩、過肩、單臂繞環(huán)、雙臂繞環(huán)等。腰部柔韌性訓練:下腰、翻腰、甩腰等。腿部柔韌性訓練:正、側、后壓腿、劈腿(橫叉、豎叉)等。
(五)靈敏素質的訓練
靈敏素質是指在各種突然變化的條件下,運動員能夠迅速、準確、協(xié)調地改變身體運動的空間位置和運動方向,以適應變化著的外環(huán)境的能力。靈敏素質的訓練主要是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的改善和提高。一般協(xié)調和靈敏素質訓練:多借鑒球類、如繩梯、設置障礙物繞8跑等。專項協(xié)調和靈敏素質訓練:對長拳的各種手、眼、身、法、步的基本功和基本動作進行練習。
武術長拳運動是表現(xiàn)難美性項目,要求運動員身體的綜合素質共同發(fā)展。在進行素質訓練的時候,要注意兼顧到對各個肌群的訓練,不能只強調單一性或片面性。通過系統(tǒng)科學地訓練,使運動員的素質得到全面的發(fā)展,為專項技術水平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有關恢復措施
(一)拉伸與按摩
在進行完高強度的訓練課后,肌肉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適當?shù)姆潘赡苁箙⑴c工作的肌肉得到牽張、伸展和放松,消除肌肉緊張和痙攣,減少肌肉的疼痛性。
(二)合理的營養(yǎng)膳食
武術訓練以無氧代謝為主,對糖的需求量較大,為了加速機能恢復速度,訓練前后應服食含糖的飲食。如大運動量還可服食50~100g葡萄糖或2~3片蛋氨酸[4]。運動后還應多吃新鮮水果及蔬菜等,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維生素。
參考文獻:
[1]田麥久,等.運動訓練學(體育學院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46
[2]于婷婷.體能訓練在武術長拳類套路訓練中的運用[J].內江科技.2011(1):147.
[3]王瑞元,蘇全生,等.運動生理學(體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345.
[4]胡伯林.武術運動員的運動性疲勞與恢復[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4(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