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莘
我?guī)е氖謾C里有一個APP,可以用來閱讀和思考。這個APP有很大的空間,有多大呢?比如說我搜索新教育,可以看到它服務對象在閱讀方面是上億的,從曲線可以看出,這兩年是呈井噴式的增長。我們也可以看到圖書書目中有1000多本圖書與新教育相關,十幾萬的章節(jié)與新教育相關。
在我的APP的“書房”里,接了一門課叫《論語導讀》,所有的目錄可以在本地建好,這里面的視頻,我講的內容都可以建好,之后可以在非常有趣的環(huán)境下備課。
有一次我到了貴陽,那里有一座孔學堂,第二天我在夕陽之下讓孔子雕像做背景,于是我在視頻中問學生,如果孔子穿越到現在來俯視現代社會,他應該是怎么樣的感想呢?有的同學說孔子會氣死,也有的說孔子會氣得立即穿越回去。我想也許孔子最希望穿越到我們新教育的現場。
我也可以跟學生展開實時互動,比如,我現在在孔廟給我的學生講學。我可以通過一個網絡平臺,看一下有多少學生可以做互動。首先簽到,一瞬間全國五個學生已經開始簽到,而且離我的距離一清二楚。簽到之后我會看到一個交互的界面。我把設計好的問題發(fā)出去,我問孔子和老子是什么關系,一會兒就有人回應。
今天是一個網絡時代,我可以利用APP里的直播講課。遠在天邊的學生都能看到。這樣的方式使得我們的課程組織結構發(fā)生了變化。如果我們覺得有些文字或者照片非常好,我覺得需要分享,那么一點就可以分享出去了,是一種很簡便的教學方式。
我們以這樣一個空間和平臺獲取了閱讀和教學新的知識,在這里可以看到根據各種教材由各類專業(yè)人士編的群文閱讀,好的文章我可以現場打賞,也可以轉發(fā)給別的朋友。別的同學需要我可以轉到微信群,也可以轉發(fā)給我的微信好友。
怎樣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保護好我們的精神家園?我昨天在飛機上讀《瓦爾登湖》,這本書年輕的時候也讀過,但是印象不深。這一次我在飛機上讀這本書終于讀明白了他在說什么。我相信,我讀明白的意思是梭羅先生在19世紀中葉動筆寫的時候也沒有徹底想明白的,因為那個時代很多人寫了這樣的詩篇,工業(yè)化時代的早期對鄉(xiāng)愁的記錄,天人合一的記錄,他們是一幫特別敏感的人。
今天我們如何保持過一種詩意的生活?我以為就是擁抱新教育、新技術,包括新技術對教育內容的生成。通過擁抱這樣的技術,擁抱新的理念;通過閱讀和創(chuàng)作尋找我們新的精神家園。這是我的理解。
(作者單位:北京世紀超星信息技術發(fā)展有限責任公司。根據會議發(fā)言整理,題目為編者自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