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勝
當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肆虐,全國各級公安機關主動出擊、嚴厲打擊,但是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持續(xù)發(fā)案、損失還在擴大。公安部刑偵局負責組織偵破跨境電信網絡詐騙,公安廳、各地市縣公安局負責組織境內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偵查。那么,作為基層公安派出所,在這場全民關注的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偵查中的作用是什么?又該如何去做呢?筆者根據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偵查工作實際,認為基層派出所應該發(fā)揮自身作用,積極主動參與這場反詐騙戰(zhàn)役,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基礎作用:做好接處警工作,詳細準確記錄案件信息
當發(fā)生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之后,群眾第一時間會報警。接處警的民警在接到報警之后,應當一律立為刑事案件。派出所民警應當重視該類案件,詳細詢問并記錄被騙時間、被騙數額、被騙經過、轉賬方式,對方的銀行賬號、電話號碼、QQ號碼、微信號碼、提供的網址,以及犯罪嫌疑人的人數、口音等基本信息。在警務實踐中,當接到報警之后,因為基層警務繁忙,民警可能會通知當事人到派出所做筆錄,很多當事人因為受騙心情不佳,或者忙于工作,或者對于公安機關不抱有希望,就拒絕來派出所做筆錄,所以導致警方的案件數據庫中僅有報警記錄,而沒有詳細的被詐騙經過信息,如缺乏詐騙犯罪偵查需要的嫌疑人所使用的賬號、電話號碼等基本信息,為后期的偵查打擊造成了障礙。因為案件數據記錄是否詳細,對于案件串并、作案手段分析、案件數據核對、破案之后的返贓都具有很重大的影響。
二、預防作用:定期匯總轄區(qū)犯罪信息,提供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分析報告
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不會在短期內消失,對基層派出所來說,接處警僅僅是整個打防控犯罪的第一步,在案件數據積累的基礎上,派出所合成作戰(zhàn)室就要發(fā)揮派出所大腦功能,對轄區(qū)該類案件數據進行分析匯總,提供犯罪分析報告,一方面可為刑偵大隊提供案件偵查的情報信息支持,另一方面可為轄區(qū)、社區(qū)群眾提供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預防信息,可為群眾提供詐騙案件樣本,解釋最新的電信網絡詐騙手段、詐騙劇本等,讓群眾了解電信網絡詐騙,保護個人隱私,避免上當。實際上,在信息化條件下,預防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成本要遠遠低于犯罪偵查的成本。所以,派出所合成作戰(zhàn)室需要分析、掌握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規(guī)律、特點,與相關部門做好溝通、協調,如轄區(qū)的銀行金融機構、郵政部門、電信部門、學校、機關事業(yè)單位等做好防范宣傳教育工作,減少該類案件的發(fā)生。
三、偵查作用:做好案件數據核對工作,提供案件材料
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跨地、跨省、跨境是其顯著特征,案件數量是成百上千的,詐騙涉及境內外,如果全部案件由主偵部門一一查證,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在網絡時代,大數據背景下,偵查工作、偵查思維、偵查方法需要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當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偵破以后,偵查人員獲取了詐騙窩點租用的服務器數據之后,偵查人員利用服務器上的數據可以查到主叫號碼、冒用號碼、被害人號碼、通話起止時間、通話時長、計費情況、被叫經由網關、電話窩點的語音網關IP地址、從互聯數字通信到信令網語音通信的中繼網關IP地址、賬戶名稱和號碼等信息。這些數據反映了該類電信詐騙的主要犯罪途徑和犯罪手法,提取、解讀和保存這些資料,并轉化為證據,是偵查機關辦理該類案件的關鍵。能夠把這些數據轉換為法庭上的證據還需要派出所民警提供數據、材料支持,那就是要根據服務器中的通話記錄、通話對象與所在地派出所接處警所做的報案記錄,筆錄,能夠對應。一般來說,公安部組織偵破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之后,會根據案情向各省公安廳發(fā)布案件數據核查要求,就是要把通話記錄與被騙具體案件關聯起來,所以,作為基層派出所民警要深刻理解,這一工作環(huán)節(jié)在查證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中的“最后一公里”的價值所在。需要明確案件數據查證目的。偵查人員所做的信息流的查證主要是把網絡電話傳輸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服務器相關數據與電信詐騙案件關聯起來、與犯罪團伙關聯起來,實現從信息數據到案件、從信息數據到人員、從虛擬的網絡空間到落地的實際窩點查證。
具體來說,如果核查數據與案件管理系統(tǒng)中的記錄一致,基層派出所提供報案筆錄、接處警材料、立案法律文書,以及受害人轉賬單據、轉賬的視頻監(jiān)控錄像等案件材料。如果下發(fā)的核查數據中,在案件管理系統(tǒng)中沒有發(fā)現報警記錄的,那么,在轄區(qū)中或者當事人所在地找到受害人,按照公安部提供的詢問筆錄模板,當面進行補做報案筆錄,詳細記錄被騙經過等案件基本信息,提供給具體偵辦案件的部門。
綜上所述,在信息化網絡時代的大背景下,傳統(tǒng)犯罪逐漸向現代化轉型,出現網絡化、技術化特征,派出所民警必須轉變觀念,樹立共享警務理念,在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預防、打擊和控制方面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作者系浙江警察學院偵查系刑偵教研室主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