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成清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心理狀況越來越趨于多元化、個性化和復雜化,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不斷涌現(xiàn),傳統(tǒng)的激勵方式已不能很好地發(fā)揮效用,高校需要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學生激勵方式和舉措?;诖耍噲D在分析“ERG理論”核心原理的基礎上,探究其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激勵作用,有針對性地提出激勵策略:生存需要激勵、關系需要激勵和成長需要激勵,以便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個體的潛能,更好的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成長成才。
關鍵詞:學生;ERG理論;生存激勵;關系激勵;成長激勵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394(2017)05-0121-03
黨的十八大明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要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標,必須充分認識到人的主體性。學生是高等教育活動的對象,教育的最本質特點就是對知識、文化的傳遞和在此基礎上對人的培養(yǎng),高校只有精準分析學生的內(nèi)在需求,采用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他們銳意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和積極健康的價值取向。所謂激勵就是指激發(fā)和鼓勵,通過一定的手段或措施激發(fā)人們的熱情和積極性,使客體有一股內(nèi)生動力,使客體心理保持在激奮狀態(tài),向著夢想砥礪前行。然而,目前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具有獨立性、功利性、隨意性等特征,這些特征給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許多挑戰(zhàn)和困難,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激勵機制才能更好的迎接挑戰(zhàn)和解決問題。
一、“ERG理論”概述
“ERG理論”是美國耶魯大學的克雷頓·奧爾德福于1969年提出的。他認為,人類的核心需要包括三種,生存需要、相互關系需要和成長發(fā)展需要。生存需要即是滿足人的生理和物質的最基本需求,包括衣食住行和生命財產(chǎn)需要。相互關系需要即是人們對于保持重要人際的需求,包括親情、友情、愛情、被尊重等情感因素的需求。成長發(fā)展需要即是個人謀求發(fā)展的內(nèi)在需求,包括個人在學習、實踐以及工作上的創(chuàng)造性和個人成長的努力等。另外,“ERG理論”還有一種思想叫“受挫—回歸”。如果一個人的高層次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那么作為替代,他在低層次上的需求就有可能增加。由此,在對大學生采取激勵策略時,應該針對學生的不同需求結構采取相對應的措施。
二、大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現(xiàn)狀
(一)思想狀況
一是自我意識強,紀律意識弱。目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較之以前有了明顯提高,他們在心理上趨于成熟、理性,思想道德狀況上呈現(xiàn)穩(wěn)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態(tài)勢。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主流取向積極、健康、進取、務實,使命感和責任感較強。二是競爭意識較強,急功近利。在關心國家大事的同時,也關注個人發(fā)展,但追求實際的心理比較明顯,導致了考研熱、實用知識熱、晚自習率高、圖書館使用率高等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這表明,他們能夠樹立務實的理想信念,立足實際追求實際,但也存在價值取向趨于功利化、知行不一致、抗挫能力差等問題。三是理想信念淡薄。在價值判斷與選擇上存在著關心與冷漠相容、希望與困惑并存、進取與彷徨相伴、認同與失落交錯的矛盾心理。他們在進行理論探討、演講等方面表現(xiàn)出不凡的水平,而在行動上則缺乏具體的實施,這種知行不一致的行為導致了他們在學習上缺乏協(xié)作、在生活上缺少包容等問題的出現(xiàn)。
(二)學習狀況
一是學習積極性不高,學風不夠濃厚。由于學生所具有的思想的開放性導致了他們不滿于填鴨式的教學,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大學階段獲取新知識主要靠自學,但由于缺乏科學有效的學業(yè)指導,他們對自身學習方面的優(yōu)劣勢認識不足,自學的效果不盡人意。雖然不太喜歡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tǒng)式教學,但又不清楚應該如何進行自主學習,這表明他們尚未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現(xiàn)代學習觀念。二是行為計劃性不足,學習目標不明確,問題意識不強。他們意識到學習方法的重要性,認為掌握方法或技能比掌握知識更重要,但在課外的閱讀和延伸方面做得不夠。對于信息技術帶來的網(wǎng)絡學習的快捷和方便,只有少數(shù)學生能體會到,甚至還有很多學生不會利用網(wǎng)絡查找學習資源。
(三)生活狀況
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些不良現(xiàn)象。一是睡懶覺現(xiàn)象嚴重。部分學生由于睡懶覺不按時或不吃早飯,只是在課間時以面包餅干等充饑,久而久之,學生中胃病的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影響了學生的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二是課余時間安排不合理。大部分學生將上網(wǎng)作為課余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甚至有學生沉迷于網(wǎng)絡無法自拔,只有少數(shù)學生將參加體育活動安排進了課余生活。由此可見,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認識不足,自覺鍛煉的意識不強,不能合理安排課余時間。三是心理素質弱,受挫能力差。目前學生在意識、智力、情緒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心理障礙表現(xiàn)比較突出,學生中自我感覺輕度壓抑、焦慮不安、自信不足的人數(shù)比例較高,有的學生對自己過度悲觀失望甚至出現(xiàn)心理疾病,嚴重了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三、基于“ERG理論”的大學生激勵策略
生存需要、相互關系需要以及成長發(fā)展需要是“ERG理論”的三大核心需要,高校應根據(jù)學生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激勵制度,將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將短期激勵和長期激勵相結合,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在思想、學習和生活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發(fā)揮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主觀能動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成長成才。
(一)生存需要激勵
在“ERG理論”中,生存需要是基礎,是第一層次的需求,它與人們基本的物質生存需要有關,即生理和安全方面需要,關系到人的存在或生存,這實際上相當于馬斯洛理論中的前兩個需求。生存需要對于學生而言,包括對食物、衣物和住所等生理、物質方面的需要。生存需要激勵措施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資助體系。健全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信息庫,關心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情感和生活;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吸引校外機構和個人來校設立助學金;設立更多的勤工助學崗位,緩解學生經(jīng)濟壓力的同時,還能提高社會工作能力;舉辦誠信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誠信意識和感恩意識。二是制定科學的綜合測評標準。在各類獎學金、三好學生和優(yōu)秀學生干部的測評中,著重加強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考核;依托學生管理系統(tǒng),建立綜合測評數(shù)據(jù)庫,詳細記錄學生素質發(fā)展情況。三是建立科學的獎懲制度。獎懲激勵在高校中應用非常廣泛,是較為常用且效果較好的一種激勵方式,分為正向激勵和負向激勵。一方面,對表現(xiàn)突出人或團體給予物質或精神方面的肯定和鼓勵;另一方面,對表現(xiàn)很差的人或團體進行否定或批評。獎懲制度需要根據(jù)目標人群的思想行為特點和不同需求來建立,建立的原則就是要刺激人的內(nèi)在需求,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需求而完成目標和任務。
(二)關系需要激勵
在“ERG理論中,相互關系需要是第二需求,相互關系的需要,即指人們對于保持重要的人際關系的要求。關系需要激勵的措施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培養(yǎng)團隊意識和協(xié)作精神。在新生入學時,開展素質拓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或者班級集體文體活動,鼓勵以團隊形式參與活動或比賽,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二是做好文明宿舍創(chuàng)建工作,營造和諧美麗宿舍氛圍。在學生公寓大廳、走廊懸掛學生攝影、書法作品等,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陶冶學生情懷。評選“黨員示范宿舍”“文明宿舍”“免檢宿舍”,舉辦宿舍文化系列活動,多以宿舍為單位參加活動,豐富了學生的宿舍生活,融洽了同學之間的關系,增進了宿舍成員的凝聚力,努力營造健康向上、溫馨和諧的宿舍氛圍。三是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開展科技節(jié)、外語節(jié)、電腦節(jié)、藝術節(jié)、文化節(jié)、學風建設月、社團巡禮月和心理健康月等品牌活動,既吸引了大量學生參與活動、展示風采,還鍛煉了學生干部和志愿者的組織管理能力。
(三)成長需要激勵
追求自我發(fā)展、自我成長在“ERG理論”處于最高層級。該理論把每個人自身謀求成長發(fā)展的需要獨立出來,即個人不斷提升、發(fā)展和超越的需求。成長需要激勵的措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建立科學有效的目標激勵體系。目標激勵是根據(jù)每個人不同需要設置適當?shù)哪繕?,來激勵他們?yōu)榱藢崿F(xiàn)目標而制定詳細計劃,經(jīng)過認真準備、不懈努力、逐步完成,從而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設置目標時要將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與學生個人的目標相結合;設置的目標要注意將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相結合;設置的目標要科學、適當、具體、明確,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能夠激起學生更大的熱情與積極性,能增強學生完成目標之后的成就感和獲得感。二是選樹正確的典型,進行榜樣激勵。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高校要充分發(fā)揮先進典型的激勵作用,選擇相關專業(yè)的優(yōu)秀人才、杰出校友、在校學生中國家獎學金獲得者、國家級競賽獲獎者、三好學生和優(yōu)秀學生干部等,通過舉辦學生表彰大會、先進事跡報告會進行現(xiàn)場宣傳,利用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引導學生學習先進典型,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
本文對當前大學生心理行為特征和高?,F(xiàn)行激勵策略進行深入分析,基于“ERG理論”的原理探尋學生的核心需求,按照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短期激勵和長遠激勵相結合、外在激勵和內(nèi)在激勵相結合的原則,圍繞學生在生存、關系和成長等三個方面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激勵策略,試圖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自我成長成才的內(nèi)生動力,培養(yǎng)他們開拓創(chuàng)新、勇于爭先的人生態(tài)度和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價值取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任莉.高校學生激勵機制的理性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80-81.
[2] 蔣君毅,姚金鳳.新時期高校學生激勵機制淺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9)
[3] 王慶軍,郭子健.大學生激勵機制的管理與優(yōu)化[J].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3(S1):77-80.
[4] 李曉曼.基于“ERG理論”的高校輔導員激勵策略探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5(6):82-83.
[5] 胡錫鳳.高校學生激勵機制研究[J].科技資訊.2007(28):242.
[6] 周碧波. 論高校學生管理中激勵理論的應用[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2):6-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deological conceptions and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undergraduat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individualized and complicated. Some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re emerging constantly. The traditional incentive methods are no longer effective. To make it effective, the universities need to constantly explore and innovate student incentives and initiatives.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attempts to explore its motivation role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re principles of "ERG theory", and puts forward the motivation strategies in a targeted manner: the need for survival motivation, the need for relation motivation and the need for growth motivation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potential of the individual students, to stimulate and to better serve th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growth.
Key words: student; ERG theory; survival motivation; relationship incentive; personal growth incentive
責任編輯 曉 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