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 沈順福
摘 要:
“心外無物”是陽明心學(xué)的核心命題,以往學(xué)界從存在論視角對這一命題的種種理解,是忽視了中國哲學(xué)“天人合一”獨特思想背景的誤讀。王陽明之“心”的主要特征并不在于思考和認知,而在于它是宇宙生存和人類行動之源;王陽明之“物”并非客觀存在的認識客體,它一方面指“事”,另一方面是前現(xiàn)代“萬物有靈”觀念背景下的“活的物”。因此,王陽明“心外無物”并不是論述存在(或認識)的本質(zhì),而是意在闡明人心對于整個宇宙生存法則的規(guī)定和主宰,它是一個生存論意義上的命題。
關(guān)鍵詞:
王陽明;心學(xué);心外無物;生存論
中圖分類號:B2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099(2017)04-0054-07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shb.2017.04.09
作為一種明確的文字表述,“心外無物”是王陽明在回答弟子尚謙提問時提出來的:“心外無物。如吾心發(fā)一念孝親,即孝親便是物。”[1]28類似的表述在《傳習(xí)錄》中還有多處,如“……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1]7,等等。嗣后五百多年間,學(xué)者從各個視角對“心外無物”的解讀、詮釋從未中斷,其中絕大多數(shù)解釋是在存在論(Ontology)視閾內(nèi)展開的。比如,王陽明《贈鄭德夫歸省序》中曾提到:“西安鄭德夫?qū)W(xué)于陽明子,聞士大夫之議者以為禪學(xué)也,復(fù)已之?!盵1]265這說明在王陽明生活的時代,就有不少人將其思想比附于佛學(xué)。的確,王陽明“心外無物”命題與佛學(xué)中“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唯識無境”“萬法唯識”等命題在形式上高度類似,而后者又正是典型的存在論話語,即意在闡明“心”“識”作為世界建構(gòu)的本體意義。
及至近現(xiàn)代,學(xué)者的解釋視角更加多元,但仍多是存在論的。比如,李澤厚曾從馬克思主義立場出發(fā),提出陽明心學(xué)屬于“主觀唯心論”:“從宇宙論認識論說,由張載到朱熹到王陽明,是唯物論(‘氣)到客觀唯心論(‘理)到主觀唯心論(‘心)……”[2]246與此類似,也有學(xué)者視王陽明“心外無物”命題與英國十七八世紀哲學(xué)家喬治·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3]命題異曲同工。還有學(xué)者從意義論視角出發(fā),認為“心外無物”確切的含義是:“任何事物離開人心的關(guān)照,意義得不到確認,與人的價值關(guān)系無法確立……心不是萬物存在的前提,而是其意義呈現(xiàn)的條件,甚至根源。如果保留唯心論這個詞,心學(xué)便是意義論上的唯心論?!盵4]此外,還有許多其他視角的解釋。
存在論視閾下的種種解釋,都有一定道理,但不得不說,它們又都不夠確切,因為其普遍忽視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天人合一”這一重要的思想背景。本文從“天人合一”思維視角出發(fā),對王陽明“心外無物”命題的核心概念及其所揭示的哲學(xué)意蘊展開新的解讀,并說明“心外無物”實際上是一個生存論(Theory of living)意義上的命題。
一、心:思慮之官還是行動之源?
“心”是王陽明哲學(xué)體系的核心概念。但正如中國哲學(xué)史上許多重要概念一樣,“心”這一概念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往往表現(xiàn)出多義性,如楊國榮就曾指出,王陽明之“心”“指知覺、思維、情感、意向等等”[5]。因此,如何恰當?shù)乩斫馔蹶柮髦靶摹钡恼鎸嵰庵副愠蔀槔斫狻靶耐鉄o物”及陽明心學(xué)其他重要觀念的第一步。
1.心是主宰
在《傳習(xí)錄·徐愛錄》中,王陽明用四句話闡述了身、心、意、知、物諸概念之間的關(guān)系:“先生曰:‘……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盵1]6這幾句表述因頗類似于王門“四句教”而被后人稱為“四句理”。類似的表述在《傳習(xí)錄》中還有多處,比如:
問:“身之主為心,心之靈明是知,知之發(fā)動是意,意之所著為物,是如此否?”先生曰:“亦是?!盵1]27
先生曰:“……無心則無身,無身則無心。但指其充塞處言之謂之身,指其主宰處言之謂之心,指心之發(fā)動處謂之意,指意之靈明處謂之知,指意之涉著處謂之物:只是一件?!盵1]103
盡管上述三種表述在字句上略有不同,但王陽明視心為一個人身體主宰之意是顯而易見的。這種主宰主要體現(xiàn)在心對五官的統(tǒng)領(lǐng)、統(tǒng)轄上。王陽明說:“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職,天下乃治。心統(tǒng)五官,亦要如此。今眼要視時,心便逐在色上;耳要聽時,心便逐在聲上。如人君要選官時,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調(diào)軍時,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豈惟失卻君體,六卿亦皆不得其職?!盵1]25在這里,王陽明用類比的方式形象地闡述了心如何主宰身,即身體不能任由五官肆意作為,五官的視、聽、言、動等各種活動的內(nèi)容必須由心來決定和支配。
在此基礎(chǔ)上,王陽明進一步提出:“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而又親切簡易?!盵1]238又說:“心雖主乎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盵1]48這就是說,心不僅是個體的主宰,而且可以超越個體,成為整個世界的主宰。
事實上,以“心”為“主”是整個宋明理學(xué)的重要傳統(tǒng)。無論是程朱學(xué)派“心是神明之舍,為一身之主宰”[6]17:3305的說法,還是陸王學(xué)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7]273的表述,盡管心的內(nèi)涵、特征各有側(cè)重,但其視心為主宰的觀念是共通的,王陽明的“心即天”“心為天地萬物之主”等觀念顯然也在這一思想傳統(tǒng)中產(chǎn)生。但后文將指出,王陽明所言之“心”不僅明顯區(qū)別于程朱學(xué)派尤其是朱熹的表述,即便與陸九淵相比也有其獨特之處,正是這些獨特之處使王陽明之“心”展現(xiàn)出了鮮明的生存論色彩。
2.心是天理
前文述及,王陽明不僅視心為個體的主宰,而且視其為天地萬物之主宰,這其中隱含的問題是:個體之心如何能超越自身而主宰世界?或者換一種方式發(fā)問:心所具有的何種內(nèi)涵使之可以超越對于個體的主宰而實現(xiàn)對于整個世界的主宰?
對此,王陽明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若是那一團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團血肉還在,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這性之生理,發(fā)在目便會視,發(fā)在耳便會聽,發(fā)在口便會言,發(fā)在四肢便會動,都只是那天理發(fā)生?!盵1]41可見,王陽明所說的“心”并不單單指生理學(xué)意義上的“心臟”這種器官,更是一種確保人能夠進行視、聽、言、動等各種活動的能力、驅(qū)動力,而這些能力毋庸置疑是人與生俱來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王陽明稱心便是性。
當然,“即心言性”并非王陽明的創(chuàng)舉,這一傳統(tǒng)最早創(chuàng)發(fā)于孟子。孟子通過經(jīng)驗性的生命體驗得出了“心善”(人心有四個善端)的結(jié)論,進而用“心善”來論證“性善”,這一方面使心具有了先驗意義,另一方面也使主體的道德實踐成為可能。
然而,在孟子學(xué)派那里由天命而來的一元的“性”,至宋明時期研辨越來越精細,最終一分為二。如朱熹說:“伊川言:‘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理一也,自天之所賦與萬物言之,故謂之命;以人物之所稟受于天言之,故謂之性。其實,所從言之地頭不同耳?!盵6]17:3184此一語道盡了程朱學(xué)派的“心性論”,即孟子之“性”被新的概念“理”所置換,“理”在天來說是天命、天理,在人來說是人性,其中天理純之又純,人性則理氣駁雜、質(zhì)地不純,需要變化:“論天地之性則專指理言;論氣質(zhì)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盵6]23:2688相應(yīng)地,“心”也被程朱學(xué)派區(qū)分為二,一曰道心,一曰人心,正如朱熹所說,道心“覺于理”,人心“覺于欲”,“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宰,而人心每聽命焉”。[6]6:29
陸王學(xué)派是在對程朱學(xué)派的批判中發(fā)展起來的,陸王意識到“分性為二”“分心為二”會帶來人心外求、物欲橫流等不良后果,于是重新返回孟子,以求將性、心合二為一。如陸九淵說:“蓋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當歸一,精義無二,此心此理,實不容有二……仁即此心也,此理也。求則得之,得此理也;先知者,知此理也;先覺者,覺此理也;愛其親者,此理也……”[7]4-5
王陽明主要繼承了陸九淵的思想傳統(tǒng),他曾專門針對朱熹“人心聽命于道心”的說法批評道:“心一也,未雜于人謂之道心,雜以人偽謂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謂‘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語若分析而意實得之。今曰‘道心為主,而人心聽命,是二心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為主,人欲又從而聽命者?”[1]8王陽明實際上并不否認朱熹“明天理、滅人欲”的主張,但他從根本上反對將“心”一分為二的觀點,認為“人欲”只是“人心”的障蔽,滌除“人欲”之后,純之又純的“人心”就是“天理”,它們是一回事,不存在誰聽命于誰。
綜上,強調(diào)“心”的一元性是王陽明作為陸王學(xué)派集大成者與程朱學(xué)派的重大分歧,心“即性即理”的超越性內(nèi)涵及其通貫不二的特征,使其得以超越對個體的主宰而成為整個世界的主宰。
3.心是良知
上文已經(jīng)說明,“心”是世界的主宰。那么,這種主宰是以何種方式實現(xiàn)的?
眾所周知,存在論命題基于一種“主體—客體”二元認識架構(gòu),即首先要承認有認識的主體和客體,主體通過各種手段如觀察、實驗、歸納、演繹等,對客體進行認識。這一認識過程的實現(xiàn),極有賴于主體的思考。但被王陽明視為世界主宰的“心”,并不主要地作為認識主體而存在,其實現(xiàn)主宰的方式也并不在于思考。
首先,“心”發(fā)之為意。受朱熹對“心”作出已發(fā)、未發(fā)區(qū)分的影響,王陽明也認為心有所發(fā),“心之所發(fā)便是意”“心之發(fā)動處謂之意”“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其虛靈明覺之良知,應(yīng)感而動者謂之意”。[1]53王陽明舉例說,人人都有“欲食之心”,在“欲食之心”的主宰下才知道去進食,這個“欲食之心”就是典型的“意”?!耙狻睂嶋H上就是“意向”“意欲”的意思。
其次,“心”無需思考。如前所述,王陽明以“欲食之心”作為心、意的一個經(jīng)驗性的例證,很顯然,“欲食之心”是不需要思考的,因為如果一個人在感受到饑餓時竟然沒有自然而然地萌發(fā)“欲食之心”,那恐怕是他的生命機能出現(xiàn)了問題。
不僅“欲食之心”無需思考,整個的“心”都無需思考。王陽明指出,“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靈明處謂之知”“心之靈明是知”“知是心之本體”,即將良知確認為“心”的“本體”,良知即心、即性、即理。良知最重要的特征是“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1]7在這一點上,王陽明不僅明顯區(qū)別于朱熹“格物致知”的向外逐求的致思路徑,而且也比陸九淵走得更遠一些——后者在這一問題上的闡述略嫌語焉不詳。
最后,“心”是行動之源。無需思考的“心”對世界的主宰一方面體現(xiàn)于知(良知),另一方面則體現(xiàn)于行(行動)。王陽明說:“……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盵1]5又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盵1]4這也就是王陽明最突出的貢獻之一——“知行合一”思想?!坝兄募词且猓词切兄家印盵1]47,無思無慮的“心”自然發(fā)用流行而外化為“行”,沒有不“行”的“知”,也沒有不“知”的“行”,二者貫通不二,不可分割,其源頭都是那顆至純澄明之“心”。
通過以上論述,王陽明之“心”或可以被定義如下:“心”既是貫通天人、純乎天理的道德律令,又是無思無慮、知行合一的行動源頭,而“源頭為主,本源即主宰”,[8]它既是一身之主宰,亦是世界之主宰。
二、物:客觀實存還是心之所用?
無論是在中國哲學(xué)史還是西方哲學(xué)史中,“物”這一概念都首先提示著“本然的存在”[9]或“實然世界”[10],亦即指向一種獨立于主體之外的客觀存在。對此,王陽明并未否認,比如,在回答弟子梁日孚“先儒謂‘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何如?”的提問時,王陽明說“夫我則不暇”[1]39;在批評朱熹“即物窮理”時,王陽明說:“即物窮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謂定理者也……謂之玩物喪志,尚猶以為不可歟?”[1]50-51在《答顧東橋書》中,王陽明說“禮樂名物之類無關(guān)于作圣之功”[1]60??梢姡氨救弧保ā皩嵢弧保┲拔铩辈⒎遣淮嬖?,而是因其使人“喪志”,因其“無關(guān)于作圣之功”,才不能進入“心外無物”命題的論域,王陽明所論另有所指。
1.萬物有靈
“本然的存在”或“實然世界”所具有的何種特性或潛質(zhì),使之轉(zhuǎn)化成了王陽明“心外無物”論域中的“物”?
王陽明的弟子朱本思曾經(jīng)問過王陽明一個問題:“人有虛靈,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類,亦有良知否?”王陽明的回答是:“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為草、木、瓦、石矣。豈惟草、木、瓦、石為然,天地?zé)o人的良知,亦不可為天地矣?!盵1]122也就是說,王陽明承認草、木、瓦、石等“本然”(“實然”)的客觀存在物和人一樣有“良知”——這“良知”實際上就是人的“良知”。既然有“良知”,這些客觀存在物便區(qū)別于它們曾經(jīng)所是的“本然”(“實然”)之存在狀態(tài),而變得和人一樣有“虛靈明覺”——這“虛靈明覺”的源頭不在別處,正在人心。
這一觀念背后實際上隱含著一種“萬物有靈論”(animism)的思維方式?!叭f物有靈”是前現(xiàn)代人類認識自然的一種方式,簡單地說,它認為不僅人有生命、是“活”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草木瓦石等也都是“活”的。隨著人文精神的開顯以及自然科學(xué)的發(fā)展,“萬物有靈”思維的領(lǐng)地在不斷萎縮,但直到今天,我們?nèi)阅軓囊粋€人的童年期明顯地看到“萬物有靈”思維的影子。比如,兒童會下意識地與草木對話,與瓦石游戲,視它們?yōu)榕c自己無本質(zhì)差別的生靈。即便是成年人,這影子也時常若隱若現(xiàn)??梢哉f,“萬物有靈”觀念不僅與宗教有關(guān),更與人類的每一個個體有關(guān),它是一種純粹的生命體驗和感受。
從這一視角來看王陽明對“物”的理解,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王陽明對于“萬物有靈”的感受和體驗尤為深刻,他將人心的“一點靈明”發(fā)用貫徹到整個世界,于是“本然”(“實然”)之客觀存在物便有了“虛靈明覺”,沒有貫徹人心那“一點靈明”的客觀存在之物自然也就沒有“虛靈明覺”,沒有“虛靈明覺”便不成其為“物”,也就不能進入王陽明的論域。
2.“物即事也”
王陽明論域內(nèi)的“物”主要是“事”。徐愛在問學(xué)時說:“愛昨曉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從心上說。”對此,王陽明的回應(yīng)是“然”。[1]6在《答顧東橋書》中,王陽明也曾明確提出“物即事也”[1]53。
王陽明舉例說:“溫凊之事,奉養(yǎng)之事,所謂‘物也?!盵1]55他同時還嚴格區(qū)分了“物”與“格物”的關(guān)系:“必其于溫凊之事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當如何為溫凊之節(jié)者而為之,無一毫之不盡;于奉養(yǎng)之事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當如何為奉養(yǎng)之宜者而為之,無一毫之不盡,然后謂之‘格物?!盵1]55也就是說,噓寒問暖、侍奉贍養(yǎng)可稱之為“物”,而只有按照良知的要求,發(fā)自內(nèi)心地、一絲不茍地去完成了噓寒問暖、侍奉贍養(yǎng)的行動,才可以稱得上是“格物”,“格物”的實現(xiàn)也就是“致良知”。
事實上,訓(xùn)“物”為“事”并非王陽明首創(chuàng)。“格物”一詞最早出自《大學(xué)》:“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痹缭跂|漢末年,鄭玄就對“格物”作出了“格,來也。物,猶事也”的解釋。這一解釋一直延續(xù)下來。程頤曾明確表示:“物則事也,凡事上窮極其理,則無不通?!盵11]143朱熹亦曾表示:“物,猶事也?!盵6]6:17由此可見,訓(xùn)“物”為“事”其來有自。
無論是鄭玄還是程朱,他們訓(xùn)“物”為“事”更多是出于這樣一種考慮,即把認識、考察的對象從單純的自然界的客觀存在物擴展出去,將人類活動也納入其中。但不管是自然界中的客觀存在物還是人類的實踐活動,都更多是指外在于人心的客觀實存。如朱熹曾表示:“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若不格物,何緣得知。而今人也有推極其知者,卻只泛泛然竭其心思,都不就事物上窮究?!盵6]14:473在這段話中,“心”與“事物”的區(qū)隔是顯而易見的。
而王陽明所論之“物”不是獨立于人“心”的客觀實存,它和“心”是貫通的,它就是“心”的一部分。徐愛說王陽明解“物”是“從心上說”,這正指出了王陽明論“物”的特色之處。
3.“意之所用”
“物”如何能成為“心”的一部分?王陽明貫通“心”“物”所借助的工具是“意”這一概念。
首先,“物”是意之所在。
如前所述,王陽明主張“心”發(fā)之為“意”,而“意之所在便是物”“意之所著為物”“意之涉著處謂之物”,即“物”是“意”的指向。如此,王陽明便以“意”為橋梁,溝通了“心”與“物”?!拔铩笔恰靶摹卑l(fā)動后所指向、涉著的那些事物,是“心”得以實現(xiàn)的最終載體。
如果再作進一步的追問,這些由人心發(fā)動而指向、涉著的事物究竟是什么樣的?王陽明亦有詳論:
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1]7
不難發(fā)現(xiàn),王陽明主要是從倫理道德層面來界定“物”(“事”)的具體內(nèi)涵,我們或可直截了當?shù)卣f,王陽明所論之“物”(“事”)主要就是指人類的道德實踐。[12]31
其次,“物”是意之所用。
如果說“意之所在”表征了心與物的“本—末”關(guān)系,那么“意之所用”則使王陽明對心物關(guān)系的論述呈現(xiàn)出了鮮明的體用論色彩。王陽明說:
有知而后有意,無知則無意矣。知非意之體乎?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親,即事親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為一物;意用于讀書,即讀書為一物;意用于聽訟,即聽訟為一物。凡意之所用無有無物者,有是意即有是物,無是意即無是物矣。物非意之用乎?[1]53-54
體用論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發(fā)展到宋明時期,在借鑒佛教的相關(guān)觀念之后逐漸成熟起來的思考范式,它標志著中國哲學(xué)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思辨程度。按照體用論的思維方式,“體不僅僅是事物之本原,更是事物的所以然者。它既可以是具體的事物,比如載體,也可以是完全抽象的東西,比如道、理?!盵13]在王陽明這里,“知為意之體”“物為意之用”,良知(即心,即理)便是那個“所以然者”,而“意—物”便是良知的發(fā)用流行的實現(xiàn)過程,它們是貫通不二的。
綜上,王陽明所論之“物”既區(qū)別于“本然”(“實然”)之客觀存在,又區(qū)別于人無意識的感官感覺,它是人心發(fā)動的產(chǎn)物,它就在人的心中。
三、心外無物:生存論意蘊
通過以上對“心”“物”兩個概念的辨析可以發(fā)現(xiàn),王陽明一方面將不思不慮的“心”外化,另一方面又使客觀實存之“物”內(nèi)化,“心”與“物”合一不二,成為一個貫通的、連續(xù)的生命行動之過程,這就明顯地區(qū)別于傳統(tǒng)“主客二分”的存在論哲學(xué)思維架構(gòu),而呈現(xiàn)出“主客一如”的生存論哲學(xué)色彩。
1.視角:天人合一
就“心”而言,它是世界主宰;就“物”而言,萬物皆有靈明。王陽明對“心”“物”這兩個概念的理解背后,隱含著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中一個獨特的思維視角——“天人合一”。
事實上,對天人關(guān)系的探索貫穿了整個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的始終,籠統(tǒng)地說有這樣四個階段
張世英曾提出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的“天人合一”思想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先秦、西漢初年和宋明時期。本文認為,魏晉時期比上述三個時期更為關(guān)鍵。正是在魏晉時期,“天”才被視為一個整全世界,“天人合一”觀念才正式形成。因此,本文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四階段說。
:一是先秦時期從神學(xué)束縛中擺脫出來的“天人相分”觀念,孟荀對于人性問題的探討和爭論都是在這一觀念背景下展開的;二是漢代的“天人相類”觀念,其最典型的代表是董仲舒,他視天為人的曾祖父,主張人副天數(shù)、天人感應(yīng);三是魏晉時期,開始出現(xiàn)把“天”作為整全世界的觀念,如郭象明確提出,“天者,萬物之總名也”[14]26,“物無非天也。[天也]者,自然(者)也”[14]126,等等。宇宙整體觀念和天人一體觀念在這一時期初步形成;四是宋明時期,“天人合一”成為成熟而普遍流行的重要觀念。
作為一種哲學(xué)思維視角的“天人合一”,首先意味著一種整體觀念,即視世界為一個整體,人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具體到宋明理學(xué)內(nèi)部,對于“天人合一”的理解和表達也不盡相同。張載首次明確使用了“天人合一”這一表述,他在《正蒙·乾稱》中說:“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盵15]56又說:“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盵15]53到了二程,“天人合一”是“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我也”[11]1179;在朱熹,“天人合一”是“理一分殊”“只是此一個理,萬物分之以為體”[6]17:3126;在陸九淵,“天人合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至王陽明,“天人合一”是“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1]89,“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1]122。
其次,“天人合一”是有機的整體觀,而非機械的整體觀。也就是說,人與天地萬物不僅是一個整體,而且是彼此貫通、不可分割的整體,而非簡單的組合?;\統(tǒng)地說,在張載那里貫通天人的是至實之“氣”,在程朱學(xué)派那里是抽象之“理”,而在陸王學(xué)派那里則是既經(jīng)驗又抽象的“心”。
如果說朱熹的“理”更多是外在于人心的客觀標準、客觀道理,那么王陽明的“心”則把那客觀的標準和道理納入到了人心之中,使人不假外求亦可獲得。如果說朱熹在經(jīng)驗世界之外又構(gòu)建了一個“理”的超驗世界,王陽明則把這兩個世界又化約為“一個世界”,即只存在一個世界,
那就是人生存其中的這個“天人合一”“人心主宰”的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王陽明將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中“天人合一”這一觀念發(fā)揮到了極致。
2.內(nèi)涵:心物合一
從“天人合一”視角出發(fā),結(jié)合此前對“心”“物”兩個主要概念的辨析,王陽明“心外無物”這一命題的生存論內(nèi)涵便自然呈現(xiàn)。
首先,“心外無物”意指“心物合一”。
在王陽明那里只有一個世界,即人身處其中的這個“天人合一”的世界,除此之外別無世界。在這唯一的世界中,人心不僅是一身之主,更是整全世界的主宰;人心不僅是孟子自始至終力倡的作為“心之所同然者”的人性,也是程朱學(xué)派孜孜以求的外在的宇宙法則——天理。人心知善知惡,人心無思無慮,它只需遵循“天理”源源不斷地涌現(xiàn)出各種意向、意欲。
意向、意欲的指向便是“物”,“物”因此在“天人合一”的整全世界中分享了人心那一點靈明,由此區(qū)別于它們曾經(jīng)所是的那種“本然”(“實然”)的或薩特所稱“自在的”的客觀存在。
“物”作為“事”的完成同時也是“心”之所發(fā)——“意”的實現(xiàn),由此,“心”“物”乃是一氣流行、不可分離、不可分割的一次完整的生命活動,簡單地說即是“心物合一”,“心外無物”的具體內(nèi)涵即在于此。
其次,“心外無物”并非存在論命題。
如前文所述,受西方哲學(xué)思想的影響,時下流行的觀點是將王陽明“心外無物”理解為一個存在論命題,如從佛教、馬克思主義哲學(xué)、意義論、境界論等角度展開的解讀,多數(shù)都屬于存在論意義上的解讀。
存在論最根本的任務(wù)是思考存在(本體),西方哲學(xué)史上由柏拉圖發(fā)端、經(jīng)笛卡爾顯化、至黑格爾鼎盛的哲學(xué)傳統(tǒng)正是一個追尋存在的歷程,其背后隱匿的思維模式是“主體—客體”二分架構(gòu),而實質(zhì)是“本質(zhì)主義”。
如果用這一思考范式來解讀王陽明的心物關(guān)系論題,那就只能理解為“心”“物”彼此獨立,“心”處于“物”之外對其進行考察和認識,這顯然不符合王陽明的意旨。王陽明所謂“心外無物”“心物合一”是反本質(zhì)主義的。
最后,“心外無物”是生存論命題。
王陽明有個非常著名的“巖中花樹”話頭:
先生游南鎮(zhèn),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guān)?”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盵1]122
對于這個“話頭”,此前學(xué)界作了意義論等各種角度的理解,實際上王陽明既不是在談花樹的意義問題,更不是在談植物學(xué)問題,他強調(diào)的是“人心”對于“花樹”的主宰:“人心”一經(jīng)發(fā)動(“來看此花”),那“花”就不再僅僅是“本然”(“實然”)或“自在”之存在,它成了與人心合一、受人心主宰的“自為”之存在,它的“明白”“不明白”只能由人心來決定,而人心“只是一個靈明”。[1]141
由“巖中花樹”話頭擴展開去,“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兇災(zāi)祥?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盵1]141天地鬼神萬物,就是人身處其中的世界,這個世界的“高”“深”“吉兇災(zāi)祥”等各種方式的存在,都仰仗于人心這一點靈明,或者說,是人心這一點靈明為“宇宙生物體”提供了“生存之道”,人類因此成為宇宙的主宰。從這個意義上說,“王陽明的真正意圖還是為生存奠基”[12]31。
當然,如前所述,王陽明提供的“生存之道”更多是從道德實踐的角度來說的,他所要解決的是當時社會人人急功近利、事事向外逐求的生存窘境,因此,“心外無物”實際上是在強調(diào)人類道德法則對于整個世界的主宰。而這個道德法則,一言以蔽之,就是“仁”。王陽明說:“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有這個性,才能生這性之生理,便謂之仁?!盵1]41
3.工夫:知行合一
“心外無物”所蘊含的生存論意義——即“心”作為行動之源主宰、收攝著天地萬物,“心”“物”根本上是一氣流通的,是一個完整的生命行動過程——使得王陽明比以往任何哲學(xué)家都更加強調(diào)行動的力量,強調(diào)“知”與“行”的須臾不可分離。
在知行關(guān)系問題上,程朱學(xué)派的集大成者朱熹提出:“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后,知在先;論輕重,行為重?!庇袑W(xué)者指出,朱熹從知行相互依賴、知先行后、以行為重三個角度論證了知與行的關(guān)系,并據(jù)此認為王陽明對于朱熹的批評是只看到了“知先行后”這重角度而犯下的錯誤。[16]
陸王學(xué)派的開山學(xué)者陸九淵也接著朱熹講,他曾提出:“吾知此理即乾,行此理即坤。知之在先,故曰乾知太始。行之在后,故曰坤作成物?!盵7]401
王陽明的批評實際上不只針對朱熹,也針對陸九淵,他說:“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xí)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盵1]5
由此可見,王陽明對朱熹和陸九淵的批評并不僅僅是“知先行后”的問題,而是將知和行“分作兩件”的問題,王陽明是想從根本上闡明“知行合一”的觀念,這與其“心外無物”的基本哲學(xué)命題是一致的?!爸泻弦弧笔恰靶耐鉄o物”必然的工夫論要求。
四、結(jié)語
作為王陽明哲學(xué)的核心命題,“心外無物”需要我們站在“天人合一”的視角下去理解和思考。宇宙是一個整全的生命體?!靶耐鉄o物”之“心”不是“主體—客體”二分架構(gòu)下的思慮主體,而是“天人合一”思維范式下的行動之源;“心外無物”之“物”也不是“本然”“實然”“自在”的客觀存在物,而是“活的物”,是“事”,是“心中之物”,是生命行動有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心外無物”意在闡明人類對于宇宙生命體的主宰,而這主宰的實現(xiàn)在于人心,人心就是天理,就是永恒的道德律令。但需要指明,這種主宰并非康德意義上的“自律”,而主要是一種“他律”,因為“心”本身即是道德律令,即是行動源頭,它只需朗然呈現(xiàn),無需思索考慮。
無怪乎李澤厚提出:“盡管王陽明個人主觀上是為‘破心中賊以鞏固封建秩序,但客觀事實上,王學(xué)在歷史上卻成了通向思想解放的進步走道。它成為明中葉以來的浪漫主義的巨大人文思潮(例如表現(xiàn)在文藝領(lǐng)域內(nèi))的哲學(xué)基礎(chǔ)?!盵2]251-252
事實也正是如此,正如有學(xué)者所指出的,心學(xué)傳統(tǒng)不僅開辟了儒家形下學(xué)的現(xiàn)代化道路,例如黃宗羲對君主主義、專制主義的深刻批判;而且開辟了儒家形上學(xué)的現(xiàn)代化道路,例如王船山對儒家傳統(tǒng)的先驗人性論的批判,戴震直接視人情、人欲為天理,等等。[17]
總而言之,王陽明“心外無物”命題所展現(xiàn)的其對心物關(guān)系的理解,不可單純地從存在論角度進行考察和分析,而更應(yīng)該看到它所展現(xiàn)的生存論意義。同時,對于王陽明心學(xué)的考察應(yīng)該放在宋明理學(xué)乃至整個中國哲學(xué)史的大坐標內(nèi)進行,看到它對于后世思想解放的啟示,挖掘其對于當今中國應(yīng)對現(xiàn)代性挑戰(zhàn)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M].吳光,錢明,董平,等,編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英〕喬治·貝克萊.人類知識原理[M].關(guān)文運,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3:21.
[4]陳少明.“心外無物”:從存在論到意義建構(gòu)[J].中國社會科學(xué),2014(1):68-84.
[5]楊國榮.楊國榮講王陽明[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5:21.
[6]〔宋〕朱熹.朱子全書[M].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宋〕陸九淵.陸九淵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0.
[8]沈順福.本源論與傳統(tǒng)儒家思維方式[J].河北學(xué)刊,2017(2):29-34.
[9]楊國榮.心學(xué)之思——王陽明哲學(xué)的闡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9:100.
[10]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xué)的精神[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9:67.
[11]〔宋〕程顥,程頤.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2]沈順福.論王陽明之理[J].中國文化論衡,2016(1):21-36.
[13]沈順福.體用論與傳統(tǒng)儒家形而上學(xué)[J].哲學(xué)研究,2016(7):40-47.
[14]〔西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莊子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5]〔宋〕張載.張子全書[M].林樂昌,編校.西安:西北大學(xué)出版社,2015.
[16]魏義霞.“知在先”與“行為重”:朱熹知行觀探究[J].合肥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6):3-8.
[17]黃玉順.論儒學(xué)的現(xiàn)代性[J].社會科學(xué)研究,2016(6):125-135.
(責(zé)任編輯:方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