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香榮
摘 要:新課標倡導作文教學要讓學生“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重視對寫作的情感與態(tài)度的評價,重視真實情感的表達”等,但是我們看到作文教學中許多學生對作文沒有興趣,寫作往往出于應付,缺乏真實情感。老師要么從功利的目的出發(fā),一味的引導學生應付考試,要么就像愚公板的“勞作”。那么,我們該如何改變這種作文教學現狀呢?本文就從七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教學認識;發(fā)散課堂;提升興趣;多鼓勵;少批評
作文教學以素材為源,以感知為手段,以情感體驗為靈肉,逐步解決著“筆下無物”、“無米下鍋”的問題,這是作文教學在方向上存在問題,培養(yǎng)技巧上存在問題。許多教師幾乎不帶學生去認識周圍世界,不去接觸生活,只是被關在教室里讀“優(yōu)秀作文”。學生作文抄襲、編造、千篇一律等現象屢見不鮮,殊不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為此教師必須加快改進作文教學。
一、教師要提高對小學作文教學的認識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或把自己從生活的看到、聽到、想到的內容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由此可見,小學生是練習,是習作,是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話寫出來,鼓勵學生“我手寫我口”、“我口說我心”。要養(yǎng)成表里一致的好習慣。要教育學生在作文中反映自己的思想、學習和生活,應當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學生才能有東西可寫,有興趣去寫。
二、要讓學生處理好生活與作文的關系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離開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頭和生命力。小學生生活閱歷淺,知識底子薄弱,如果平時不注意觀察生活,不積累素材,一遇到命題作文,必然是心如四野,筆下空空,如果老師催得緊,只好胡編亂造,應付了事,或者從別的作文中“依樣畫葫蘆”,這樣的閉門造車、為文造情的作文,無非是左一個“拾金不昧”,右一個“學雷鋒做好事”,千人一面,沒有新意,使作文缺乏真情實感。實際上,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多留心,多觀察,就會找到很有用的寫作素材和題材,在寫作文時,經過加工提煉,這些一定能夠成為有價值的寫作金礦。
三、教師要開放作文課堂教學
小學作文教學,離不開語文教學,在課堂教學中,自然而然地融進了作文教學,提高了寫作水平。這只是單方面的,作文水平的提高,還要靠學生多寫多練,把課內學到的作文相關知識,通過課外訓練轉化為寫作技能。學校也要通過多種生動活潑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從“說”的方式來看,開故事會、讀書報告會、文藝表演、課外讀物等;從“寫”的方式來看,寫觀察日記、讀書筆記、通信、游記、參觀調查等。因此,作文是綜合性訓練,教師要量力而行,不能讓學生產生抵觸作文的情緒。
四、作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入門的導向,是最好的老師,這兩句話精辟的總結了人們的學習經驗,表明了興趣是獲得學習成功的內動力。興趣的培養(yǎng),一是在課內,在作文指導、作文批改、作文講評等一系列作文環(huán)節(jié)中,做到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二是在課外,從作文訓練中指導學生觀察積累,選擇素材,練習品味文旨文意,從而增加興趣。有一次在上作文課時,我給學生擬了幾個題目,其中一個是《第一次XX》。有的學生滿不在意的說:“這有什么好寫的?!蔽冶阒v了我第一次釘扣子的體驗,曾榮獲市級作文比賽一等獎的事,并介紹了自己學著媽媽的樣子最后釘上扣子后成功的喜悅。頓時,學生們豁然開朗,寫出了一篇篇具有真實情感的好作文。
五、教師要克服作文套字
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往往是因循“命題——講解——作文”的模式,這樣的教學往往是封閉的。有的教師讓學生寫一件事,卻非讓寫有意義的事不可,寫一個人,卻非讓學生寫一個思想道德高尚的人,寫狀物的文章,先寫外形、內部構造,再寫用途等等。作文本來是最講個性的,最講創(chuàng)造的,按套字寫作文,個性不見了,創(chuàng)造性泯滅了,百害而無一利。這就要我們克服作文走套路,指導學生說真話,說實話,寫平常人、平常事,指導學生把文字寫通,把意思寫順,作文的內涵豐富,外延廣泛,適當地在學生的寫作活動中予以點撥,作用會更大。
六、遵循基本規(guī)律,優(yōu)化作文教學過程
首先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把客觀事物、思維、語言三者結合起來,因為學生的作文是客觀事物在其頭腦中的反映,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其次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密切配合。列寧說過:“任何一個有學問的人,在他們的一生中都讀過大量的書?!遍喿x對開闊學生的視野,獲得豐富知識,培養(yǎng)和提高寫作能力起重要作用。最后作文教學要樹立作文育人的思想,古人云:“文如其人”,此話道出了作文和做人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作文的過程透露著一個人的高尚品格,高雅的氣度和深厚的內涵。國際教育文員會提出了“教育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這也是對新型人才全方面發(fā)展的內涵的具體規(guī)定。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必須把思想貫穿在整個作文訓練過程中,要練其文,動其情,育其人,讓學生受到健康的人格教育和全面的素質熏染。
七、作文教學中應多鼓勵、少批評
“多鼓勵,少批評”是一種尊重學生,啟發(fā)學生、保護學生的教學藝術。教學對學生批評有余,表揚不足,挫傷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有些教師批改作文、講評作文,首先找到的往往是學生的不足之處,紅圈圈、紅杠杠到處都是,作文后面的批語更是毫不顧忌,作文發(fā)到學生手中,看到滿是批評語句時,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傷害和打擊,結果寫作文的熱情漸漸消失,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之作了。學生的作文真是一無是處嗎?羅丹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睂W生的作文也有可貴之處,他們也期盼別人的發(fā)現和肯定,要抓住他們的閃光點,給予肯定和表揚,但并不是說對學生的缺點視而不見,提出不足,也并不為錯,但關鍵是我們要講究方法,讓學生欣然接受,學生就會積極改進。
作文是學生個性的展現,是學生真情實感的迸發(fā),讓我們每一位教師,給學生一個自由的天空,展開想象的翅膀,盡情的遨游吧!改進作文教學勢在必行,教師的責任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魏大義,張開勤,楊琦,葉圣陶1986《作文教學思想研究與實踐》 北京:文心出版社
[2]曹明海,陳秀春 2005《語文教育文化學》山東教育出版社
[3]黃建成,袁立癢,2001《作文教學法》安徽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河南省臨潁縣王孟鄉(xiāng)前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