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艷榮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表演教學法已經逐步走入小學語文教學課堂,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表演就是學生和老師用一些帶有藝術性的動作、聲音、表情,把文本內容表現出來,在理解課文知識的基礎上,把一些抽象的文字轉化成形象的形體表演,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深層含義,鞏固知識。所以,我們必須運用好表演教學法,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學生多元化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表演教學;想象
前言:
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的教學觀念和方式都和過去有很大的差異,表演教學法的運用就是其中之一。在課堂中運用表演教學法就是老師或學生通過一些生動的形體和表情,把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表現出來。這種新型的教學法打破了傳統(tǒng)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溝通,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因此,我們應該把這種表演教學法多運用在課堂上,豐富教學形式,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那么如何更好地運用表演教學法呢?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選好教學內容
在語文教學中,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能用表演法來進行教學,在選擇教學內容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兩個特征,首先是要有可表演性,也就是說可以通過表情、動作、語言等能把一些詞語或者句子的特征以及內涵表現出來,或是能把具有一定故事情節(jié)和矛盾沖突的文章活靈活現的演繹出來;第二就是要有表演的必要性,如果不通過表演就不能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例如課文“兩小兒辯日”,這是一篇文言文,本身就與我們現代的白話文不一樣,念起來比較繞口,有些詞句可能不好理解,如果運用表演教學法,讓學生和老師分別扮演其中的幾個角色,先用白話文演繹一遍,把文中的對話和表情、動作盡量還原,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還可以讓學生親身體會當時的情境,深化所學知識。
二、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
運用表演教學法需要調動學生的想象思維,把書本上的文字用各種表情、動作表現出來,所以,老師需要采取有效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想象:第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發(fā)想象。語文課本的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有風景優(yōu)美的山水描述,有趣味橫生的童話故事,有令人敬佩的英雄故事,也有蕩氣回腸的歷史故事。根據這些題材的不同,我們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設不同的故事情景,營造相應的課堂氛圍,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例如課文“狐貍和烏鴉”,一開始的時候就用多媒體的形式給學生展現文中的狐貍、烏鴉、以及大樹等場景,并且配上相關的音樂,營造一個生動有趣的氛圍,給學生展開想象創(chuàng)造條件。第二,繪畫描摹,豐富想象。繪畫對小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形象有趣的認知手段,它可以把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形象具體,適當地運用這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誘發(fā)靈感,豐富想象。在“狐貍與烏鴉”這一課中,我們可以安排學生進行繪畫描摹,引導學生描繪假如烏鴉沒有聽狐貍的話,沒有上當受騙并且最后吃到了肉,讓學生體會烏鴉由于自己的輕率,上了別人的當,失去了自己重要東西的心情,以此來領會文章的主旨。第三,閉目靜思,放飛想象。有些課文的意境比較深遠,單靠語言或是繪畫難以直接表達,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閉目靜思,把深遠的畫面在腦海中通過過電影的方式進行呈現,讓學生放飛自己的想象。
三、模擬情境表演
在課堂中運用表演教學法通常會讓學生根據課文需求扮演一定的角色,以此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理解,通常有以下幾種表演方式:1、片段式表演。這種表演方式是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中用得最多的一種,也是最能及時反映教學效果的一種形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把某一個角色的一個動作、一個表情或是一句話來進行表演,這種表演方式花費的時間較少,學生的參與面也比較廣。例如,在“小馬過河”這一課中,課文的后半部分,小馬和他媽媽的互動是教學的重點,我們可以多安排幾次表演,讓學生體會媽媽鼓勵小馬過河時的心情,以及他自己試著過河之后的心情,讓學生明白有些事情不能只聽別人說的,要自己去嘗試過后才知道。2、綜合性表演。這種表演方式我們通常會安排在課堂快要結束的時候,目的是通過對整體課文的一次表演,鞏固整節(jié)課的知識,加深學生的印象和理解,對全文能有一個深層的感悟,并且這種方式使得學生對要表演的角色、方式、內容等都有更多的選擇,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fā)展。比如學完“狐貍和烏鴉”這一課后,我們進行綜合性表演,有的男生會選擇扮演烏鴉,而女生可能不喜歡黑黑的烏鴉,會選擇狐貍,還有不善于表演的人可能會選擇旁白,大家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可以把效果發(fā)揮到最好。3、創(chuàng)造性表演。在學習完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可以鼓勵學生適當的進行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表演。讓學生根據一定的語境自主創(chuàng)新,進行合理大膽的想象,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升教學效果。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中,我們通過學習原文知道,小女孩最后被凍死了,我們可以讓學生發(fā)揮想象,改變一下這個悲慘的結局,讓學生自己改寫故事,有的學生可能會寫,最后一個好心人把小女孩帶回了家,并且給她穿上了新衣服,還有的學生會寫,天使看著小女孩很可憐,于是從天而降給小女孩變出了美味的食物和漂亮的裙子等等,這種表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讓學生自由發(fā)揮,不僅深刻體會到當時那種凄涼的氛圍,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激起學生內心的那種善良和同情,促進學生情感的變化。
參考文獻:
[1]連忠友. 追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表演的有效性[J]. 課程教學研究,2015,(10):36-39.
[2]馬良玉. 論戲劇表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 赤子(上中旬),2015,(14):322.
[3]李紅敏. 表演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01):127.
(作者單位:西鄉(xiāng)塘區(qū)屯淥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