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邑
我們現在稱之為篆書的字體,其實是一種廣義的概念。它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西周晚期至秦的大篆,由于主要見之于鐘鼎彝器,故又稱之為金文或鐘鼎文;又因存之于先秦小學書籍《史籀篇》,故又稱之為籀書。二是秦統(tǒng)一天下之后,以秦國文字為主厘定的法定文字,我們稱之為“小篆”。
書法藝術的特殊性,在于它首先是語言交流的工具。因此,作為藝術表現的每一種字體,其在藝術史上命運,都是和這種字體的興廢密切相關的。秦漢之后,由于在官方文字中,篆書逐漸被書寫更為快捷方便的隸書、楷書所代替;而日常交流中,更為快捷方便的行草書又大勢所趨地成為首選。所以,篆書在秦漢之后,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小學一域,起碼在清中葉之前,以篆書創(chuàng)作的書法家可以說寥若星辰。
篆書藝術頹勢的轉圜,并因之而漸趨中興,肩大纛者,便是清中期的布衣書家鄧石如。他的書法,特別是他的篆書,參以隸法,豐富的筆觸一掃千年來玉筯篆的刻意和匠氣,這種篆書的嶄新面貌,在當時碑學昌盛、稽古成風的書壇掀起了軒然大波。包世臣將其書列為神品,而劉墉則驚嘆:“千數百年無此作矣?!?可以說,從他之后到清末,所有的篆書名家若吳熙載、趙之謙、莫友芝、徐三庚等等,皆是因沾溉于他而構筑門戶的。
之所以聒絮如上,是因為如果我們不明白篆書藝術20世紀之前的發(fā)展梗概,便無法理解20世紀篆書藝術的發(fā)展,也便無法審視20世紀書法家們篆書探索的水平和成就。在20世紀的百年中,從事篆書創(chuàng)作的書法家人數,大大超過了上個一百年,如:吳昌碩、齊白石、羅振玉、黃賓虹、王福庵、商承祚、陶博吾、蕭蛻庵、沙孟海、陸維釗、沙曼翁等等,這還不包括至今仍活躍于書壇的在世書家。俗語云,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由于欣賞者的角度不同,如若對20世紀的篆書名家用一個舉世公認的標準排定座次,是不可能的,所以河北美術出版社所推出的20世紀篆書四大家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陶博吾,也只能是基于自己的視角。推舉的理由主要是兩條:一、藝術的高度。這個高度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藝術的純度,也就是技法的出神入化。二是風格的鮮明度,因為藝術史本質上就是風格史。二、社會的影響力。
探討四位篆書大家的藝術成就,我們不得不重新把話題放回到清后期篆書創(chuàng)作所流行的鄧石如書風。被鄧石如書風裹挾的篆書創(chuàng)作,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篆書限于小篆系統(tǒng)。二是借用其他字體的筆法將篆書筆法豐富。比如趙之謙參以魏碑的方峻,徐三庚揉以褚河南娟秀的楷法。至清末民初,如何突破鄧氏篆書的既有思路,從而將篆書藝術推向一個嶄新的高度,實際上是當時許多書家都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比如常熟楊沂孫致力于金文,他用小篆的方法書寫大篆;道州何紹基力賤碑帖結合,用濃濃的行草筆意結構篆書;清道人李瑞清作為碑派的代表人物,其篆書的方向是讓篆書也透發(fā)出北碑的生澀蒼茫。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陶博吾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始各自的篆書探索的。
四位藝術家中,最為年長的吳昌碩生于1844年,齊白石小吳昌碩20歲,黃賓虹小齊白石1歲,而陶博吾則與世紀同齡,生于1900年。顯然,吳昌碩的大部分時間是生活在清王朝的,但目前普遍把他作為20世紀的藝術家加以討論,主要原因是他的藝術勃發(fā)期或者說奠定藝術領袖地位的時期,就在20世紀初。因為在此之前他五十三歲的時候,曾做了一個月左右的安東縣令,說明他那時的志向還是登科入仕,藝術,只是他的愛好或業(yè)余。
世紀之初,吳昌碩一入藝壇,書畫印便迅速冠蓋當時,成為公認的藝壇領袖。其書法創(chuàng)作,以篆隸行草為主,尤以篆隸成就最高。吳昌碩壯年時曾遍臨《祀三公山碑》、《張遷碑》、《嵩山石刻》、《石門頌》等漢碑。就我們所見,那時他的篆隸明顯受到鄧石如、吳讓之、楊見山等人的影響。中年以后,他將石鼓文作為主要臨摹和創(chuàng)作的對象,窮數十年功夫,反復鉆研,終于聲名大振。石鼓,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fā)現于唐初,共十枚,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周宣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其上文字即石鼓文,后世學者基本斷定為戰(zhàn)國時秦國刻石文字。在吳昌碩之前,石鼓文在學界特別是在書法界,罕有顧及,正如韓愈《石鼓歌》所云:“辭嚴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蝌?!痹S多字的識讀都尚未解決,所以幾乎是個盲區(qū)。吳昌碩的書法成就,不僅在于引起了整個書法文字界對先秦文物的青睞,而且他的石鼓文書法,又將清中葉以來的篆書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為篆書藝術的發(fā)展開掘出了一片新天地。他的石鼓文書法參以秦權詔版及秦漢刻石等文字的體勢筆意,凝練遒勁,自出新意。對比同時期其他書家臨寫的石鼓文,我們不難發(fā)現,吳昌碩的石鼓文早已超邁了對石刻文字原型的模仿,或許是他受到了當時流行的魏碑思潮的影響,他的石鼓文,筆力凝重,質樸粗曠,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蒼茫博大的新意象。這種寫意性的創(chuàng)作方法,就是在當代,依然為許多書家所沿用和發(fā)揚。
齊白石無疑是繼吳昌碩之后的又一大師級人物。他自評曰:“我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但外論殊不耳,許多人認為他的成就應該和他自己所評相反。他的書法就我們所見,基本為行草和篆書,偶有隸書和楷書,其成就最高的,應該是他的篆書。齊白石自述早年“書法得力于李北海、何紹基、金冬心、鄭板橋與《天發(fā)神讖碑》。寫何體容易有肉無骨,寫李體容易有骨無肉,寫金冬心的古拙,學《天發(fā)神讖碑》的蒼勁?!彼€說自己早年“專學《爨龍顏碑》,后來又學《鄭文公碑》,學的很有功夫的是魏碑?!庇纱丝梢源Ф?,他的書法審美明顯傾向于古拙奇崛一路。他的篆書一般認為取法《天發(fā)神讖碑》和《祀三公山碑》,但我覺得更多的應該是取法于后者。因為《祀三公山碑》區(qū)別于其他秦漢碑刻的,一是它的文字非隸非篆,屬于漢人用以摹印的繆篆體系。二是有行無列的排布方法。這兩點,在齊白石的篆書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有人說,齊白石刻印受趙之謙《丁文蔚》印啟發(fā),容或是,但其入印文字卻是明顯胎息于《祀三公山碑》。實際上,《祀三公山碑》和吳昌碩取法的石鼓文一樣,在此之前,并不為世人所重,正是因為齊白石,它獨特的光芒才被煥發(fā)出來。當然,這種風格的探索,齊白石是經過了長期的實踐的。我們可以看到他書于二三十年代的作品,雖然筆力酣暢,但結字布局尚顯拘謹稚嫩。其后期特別是八十歲以后篆書作品,已經爐火純青,如《為毛主席書聯(lián)》《為嘯天書聯(lián)》等一大批作品,夸張有度,大疏大密,用筆從容凝重,如印印泥,如錐畫沙,我書我法、獨往獨來的矯介之氣躍然紙上,有著巨大的震撼力和表現力。
黃賓虹首先是一位學者,他涉獵頗廣,著述頗豐,尤其在美術史方面建樹尤著。因為目前他最負盛名的是畫,其他方面,人們往往低估,這就錯了。比如書法。其實他的畫,是完全建立在他的書法基礎之上的??梢哉f,他的畫是近現代繪畫中對謝赫“骨法用筆”的最好注解。因為在他后期代表性的“黑、密、厚、重”,元氣淋漓的畫作中,倘若沒有力能扛鼎的篆籀筆法支撐,恐怕多半會流入胡涂亂抹的野狐禪了。黃賓虹書法的了得,我以為最重要的在于他的見識高遠。他日常寫的最多的行草書,其氣息其實已然超邁唐宋,直入魏晉六朝,只是這種勁氣內斂,高逸骨鯁的風格并不為尋常人所認知罷了。而他的篆書,其實和他的畫一樣,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為人們所關注和推崇的。他的篆書字法皆取材于先秦各國鐘鼎彝器的文字,所以他的視野,比吳昌碩、齊白石更寬、更高。由于他對古文字的熟諳,在他來說,表現出來的是一種不經意的古奧和悠然,但在別人看來,便由于對古文字的隔膜,變得一如與《尚書》晤對一般詰屈聱牙了。他寫篆書,喜用半干的焦墨,運筆較慢,粗細悉任自然,不僅暗示了鐘鼎文字書寫的原始狀態(tài),也同時表現了傳統(tǒng)文人淳雅淡泊的藝術情懷。在表現手法上,黃賓虹無意于筆墨外在的張力,也不追求字形和章法上奪人耳目的奇思妙想。比如,我們單以他篆書的筆畫看,他傳達的是力透紙背的中鋒氣象,但細加分析,這中鋒的氣象卻是在筆畫或斷或連,或側或偏的自然運行中呈現出來的,表明他在書寫時對筆法的種種表象已經渾然忘卻了。他就是這樣通過自己不疾不徐、若即若離、欲斷還連、亦偏亦正的筆觸,詮釋了中國文化最為深沉的美---中庸之美。面對黃賓虹的篆書,我經常想到孔子對于中庸的論述: “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薄爸杏怪疄榈乱?,其至矣乎?!逼潼S賓虹篆書之謂歟?
黃賓虹弟子眾多,而且成大器者眾多,比如國畫家李可染,書法家林散之,美術史論家王伯敏等等,而本書所推舉的陶博吾,也是列黃氏門墻的著名弟子。
和乃師黃賓虹相比,黃賓虹一生寂寞,是因為他的藝術不被社會認可,而陶博吾的寂寞則是90歲之前,基本沒人知道他。1986年,李可染在看了黃秋園的畫展后,大吃一驚,嘆曰:“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陶博吾的運命,比黃秋園好一些,因為他在有生之年,得到了社會認可。1989年5月16日,陶博吾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當時中國書協(xié)主席啟功代表中國書協(xié)為個展致詞,高度評價了陶博吾的人品、才華和書藝。而且啟功看完展覽后,贊不絕口,并對其作品三鞠躬,向陶博吾道:“陶老,您的作品實在精妙,超凡脫俗,才華橫溢?!蔽蚁?,陶老先生對此,應該是一生最為欣慰的。陶博吾平生最服膺吳昌碩,他的篆書也是沿著吳昌碩的路子開掘的。他曾出版過《石鼓文集聯(lián)》、《散氏盤集聯(lián)》,里面應該是他的代表之作。和吳昌碩相比,他的篆書從三個方面實現了突破:一是突破了吳昌碩字形上瘦長整飭的拘謹,更加隨意爛漫,這使他的書作在古厚中始終蕩漾著一股真趣。二是將筆墨的高古凝重推向極致,呈現出一派雄渾無比,大樸不雕的豪邁氣概。三是他更加注重個性的張揚,對篆字的結構進行了大膽的試驗,使他的作品筆墨凸顯張力,構成出人意料。許多評論認為,他的篆書充滿現代意識。就陶博吾一生的經歷看,他對現代藝術應該并無過多接觸,但其作品反映的理念卻與現代藝術頗多暗合??梢钥隙?,這是他天真直率、一意孤行的個性造成的,但同時是否也說明藝術的現代不現代并不重要,因為現代的因子,已然包含在個性之中了的呢?
篆書,作為一種久遠的文字,今天已基本告別了應用舞臺。而作為書法藝術,篆書作品又有著迥異于其他文字系統(tǒng)的獨特審美價值,所以可以肯定,篆書藝術必然會隨著書法藝術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河北美術出版社將上世紀四位篆書大家的代表之作萃集一冊,于篆書藝術的普及和發(fā)展,實在善莫大焉。因為,本書就一般愛好者而言,當是一桌極品的饕餮盛宴;而就研究者和篆書創(chuàng)作者而言,披覽先賢遺珍,定會感悟良多,受到諸般啟迪。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