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華相
摘 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觀。其內(nèi)容非常豐富。主要在《論語》里,包括仁之愛、仁之禮、仁之孝悌、仁之忠恕、仁之五者等思想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孔子;仁之道
一、仁之愛
一是仁者必須要有德。所以,孔子強調(diào):君子的德象風一樣,小人的德象草一樣。草遇到風肯定會被吹得東倒西歪,甚至趴下。(《顏淵》)有德的人必然廉潔。因此,孔子提出儒者做官的原則:“委之以貨財而不貪,淹之以樂好而不淫,劫之以眾而不懼,阻之以兵而不懾。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保ā犊鬃蛹艺Z》)“為仁由己”,指出:“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保ā缎l(wèi)靈公》)“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保ā秾W而》)“無終食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保ā独锶省罚?/p>
可以說,德是基礎(chǔ),仁是德的表現(xiàn)。有德才有仁。無德之人必然是自私自利的小人。
二是強調(diào)人與人的和諧。人與人和諧相處,相互友愛就是仁。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回答是:“愛人。”馬廄燒了,孔子問“傷人乎?”而不問馬傷沒有。因為,人比馬重要。況且孔子的時代人比現(xiàn)在更重要。(《顏淵》)子貢問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回答:“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队阂病罚叭收邜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公孫丑下》)
三是強調(diào)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和諧,推而廣之就是人與社會的和諧??鬃訌娬{(diào)“和無寡,安無傾?!薄岸Y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薄袄嫌兴K,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保ā抖Y記·禮運》)孔子強調(diào):“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保ā墩撜Z·里仁》)即喜愛(好)人,壓惡(壞)人,愛憎分明??鬃犹岢觯骸爸臼咳嗜耍瑹o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wèi)靈公》)有志的仁義之士,沒有為求生而傷害仁德的,只有犧牲自身來成就仁義的?!耙蛎裰保皳窨蓜诙鴦谥保ā秷蛟弧罚┑摹耙勖裰鲝垺?;不僅如此,孔子更進一步提出對百姓要“富而后教”。指出:“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保ā秷蛟弧罚┎⒋酥^之“四惡”而加以批判。
四是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和諧:“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保ā妒龆罚绑K,不稱其力,稱其德也?!保ā稇梿枴罚┯幸淮危鬃雍蛯W生子路行路,走進山里,有一群野雉落在山崗上,孔子抬頭一看,眼色一動,野雉便飛向天空盤旋,過了一陣,大概是看到孔子一行并無傷害它們之意,于是又落下來。這時,孔子很有感慨地說道:“山梁雌雉,時哉時哉!”(《鄉(xiāng)黨》)
五是強調(diào)世界和諧。仁是具有普世價值的,他可以推及世界。人與人有仁德之心,國家與國家也一樣應該有仁德之心。所以,孔子提出“德不孤,必有鄰?!保ā独锶省罚叭~公問政。子曰:‘近者說(悅),遠者來?!保ā蹲勇贰罚┮粋€有仁德之心的國家,不需要依靠武力,不需要霸道就可以受到其他國家與人民的尊敬與愛戴。同時要“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保ā秷蛟弧罚┎坏灰园缘馈姍?quán)欺負別國,而要在別國快滅亡之時施以援手,在別人快絕后之時,給以幫助,在別國滅亡的人給與幫助。你即使什么都不做,這些國家與人民就會自然而然地歸附于你。就象孔子講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保ā稙檎罚┠阌辛巳实轮?,你就如天上的北斗星一樣,其他國家就會象星星一樣圍繞在你身邊。中國歷史上的漢、唐盛世就出現(xiàn)過“憶長安,十月時,華清士馬相馳。萬國來朝漢闕,五陵共獵秦祠。晝夜歌鐘不歇,山河四塞京師?!保ㄌ拼し憽稇涢L安·十月》)《隋書·音樂志》記載:“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nèi),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p>
二、仁之禮
仁是禮的基礎(chǔ),禮是仁的保障。顏淵問孔子什么是仁??鬃踊卮鹫f:“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服、克制個人不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習慣,使自己的言行舉止更加符合禮儀,就是仁了?!邦仠Y由問什么該看,什么不該看??鬃踊卮鹫f:“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保ā额仠Y》)實際上,就是提倡人們要以克制和禮讓的態(tài)度來調(diào)和社會矛盾。“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保ā蹲勇贰罚┛鬃又鲝埖轮餍梯o。指出,法律只是治理國家的一個輔助手段,而不是根本。統(tǒng)治階級只有將其政治統(tǒng)治建立在道德教化的基礎(chǔ)上,培養(yǎng)起符合其統(tǒng)治意志的社會道德觀念,依靠人的道德自覺,才是保障天下太平的根本。所以,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實際上是要求人們做遵章守紀的仁者。
三、仁之孝悌
仁首先是從家庭開始的。儒家認為,仁的基礎(chǔ)是孝,一切德行的根本是孝,儒家治理國家,維持社會的存在都是以道德教化為基礎(chǔ),道德教化又以孝行為根本。春秋時期是一個禮崩樂壞,缺乏禮制約束的時代。所以,孔子嘆息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強調(diào):“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毙⒃诒举|(zhì)上是仁的踐行,由在家愛親之孝推及到社會,就是愛民、愛人,即由家庭開始,以待父母之心而待天下之民。在家為小孝,在國為大孝。悌,就是把孝推及到兄弟姐妹等。
歷史記載,衛(wèi)公子開方仕齊,十年不歸,管仲以其不懷其親,安能愛君,不可以為相。
四、仁之忠恕
曾子總結(jié)孔子的話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保ā独锶省罚┰诱f,我們的老師所講的道,就是忠恕之道而已。什么是“忠恕之道”?忠,就是忠誠。晏子說:“事君之道,導親于父兄,有禮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諸侯,謂之忠。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異心,三患也?!睂€人是忠信,對國家就是忠誠。俗話說,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不嫌棄自己的家與家人,進而不嫌棄自己的國家就是忠。恕,就是寬恕?!八 奔赐萍杭叭???鬃釉诨卮鹱迂暋坝幸谎远梢越K身行之者乎?”的問題時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子貢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保ā墩撜Z·公冶長》)欲望是每個人都有的?!帮嬍衬信酥笥嫜?;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保ā抖Y記·禮運》)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官員愛字畫。齊桓公喜歡穿紫色的衣服,結(jié)果一國近服紫,全國人民都喜歡穿紫色的衣服,因為上有所好,下必勝焉,投其所好。楚王愛好宮女細腰,這些宮女都紛紛節(jié)食,甚至有的餓死了,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李后主嬪妃窗娘纖麗善舞,后主令窨娘以帛繞腳,素襪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態(tài)?!坝墒侨私孕е?,以纖弓為妙,以不為者為恥也”。這是反面教材。
五、仁之五者
什么是“仁之五者”?子張問孔子什么是仁??鬃踊卮鹫f:“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所謂五者就是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
恭,就是對自己要嚴格要求,使自己的言行舉止受人尊敬。莊重謙和,因為“恭近于禮,遠恥辱也?!保ā秾W而》)
寬,就是對人要有胸襟,要寬宏大量,能夠包容別人所有的短處及小過錯。因為“寬則得眾”(《陽貨》)如“薄責于人”、“既往不咎”之類。
信,就是能信任人,有自信?!靶拧奔慈⌒庞诿?,待人誠信。因為,“上好信,民莫敢用情”(《子路》),“信則人任焉”。(《陽貨》)子貢孔子怎么為政,孔子回答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問:“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說:“去兵。”子貢又問:“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說:“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闭f明信房產(chǎn)重要。
敏,就是聰明敏捷,反應快。
惠,對別人就是施以恩惠。對需要幫助的個人給以援手;為政者實行社會福利制度就是恩惠。“惠”即惠民。而惠民的條件是“執(zhí)事敬”,即要忠于職守,勤政廉政,不謀私利。因此他說:“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敬其事而后其食”(《衛(wèi)靈公》)要求為官者要“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保ā秾W而》)
參考文獻
[1]王應麟.《國學經(jīng)典大全集》,2009年11月珍藏本
[2]南懷瑾.《論語別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趙之衍.《孔子的仁》《牛城晚報》,2012.3.10
(作者單位:中共重慶市永川區(qū)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