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 吳忠豪
金玉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小河中心小學教師,江蘇省首屆教學名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培養(yǎng)對象,常州市名師工作室領銜人,華東師范大學“新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多次榮獲國家級、省、市級教學大賽一等獎,在《教育理論與實踐》《小學教學設計》《小學語文教師》等刊物發(fā)表文章二十余篇,出版?zhèn)€人專著《在享受中教語文》。
第一次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理解“鋒利無比”“望而生畏”等詞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初步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能圍繞中心句,抓住主要特點,采用說明方法介紹其他恐龍的形態(tài)特點。
3.能根據(jù)圖片和課外資料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課文第3~6自然段的內(nèi)容,能運用課外資料制作恐龍名片,提高搜集資料、綜合運用資料的能力。
4.激發(fā)學生探究恐龍奧秘的興趣,讓學生受到科學精神的滋養(yǎng)和熏陶。
【教學過程】
一、穿越時空,觸發(fā)閱讀
興趣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教師在常州中華恐龍園與恐龍雕塑的合影,和學生聊天,相機介紹恐龍博物館的展廳,引出穿越到侏羅紀的話題,并播放侏羅紀時代恐龍活動的視頻。然后組織學生交流穿越到侏羅紀的所見所感,教師在點評中引導學生認識恐龍的生活環(huán)境和活動范圍,相機理解“沼澤”“漫游”的意思。
2. 揭示課題,了解文體。
(1)師:這段文字描繪了我們剛才看到的畫面。(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朗讀。)
(2)組織學生討論:恐龍博物館有很多介紹恐龍知識的展廳,對照一下,這段文字可以放在剛才的哪個展廳里介紹?
(3)揭示課題,教師簡單介紹文體:這段文字出自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這是一篇專門介紹恐龍知識的說明文。
【討論:說明文的教學不一定要板起面孔來說話,說明文也可以上得有情有趣。金老師較好地利用了常州中華恐龍園的資源,以圖片、音樂、視頻帶領學生在穿越中走進神奇的侏羅紀,在交流穿越見聞中不著痕跡地引入課文第1自然段的學習,同時充分挖掘了影像資料的教學價值,幫助學生理解了第1自然段中“沼澤”“漫游”等詞語的意思。如果穿越時能配以教師繪聲繪色的語言描述,學生會更容易進入情境。在學習第1自然段內(nèi)容時,金老師讓學生對照展廳名,說說這段內(nèi)容可以放在哪個展廳,意在幫助學生整體感知、概括整段內(nèi)容,但是這樣的活動設計對學生來說操作過于簡單,相當于游戲中的“連一連”,無助于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也無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和提升?!?/p>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1.初讀課文,檢查生字詞。
(1)自己大聲朗讀課文。
(2)出示詞串:利劍、匕首、鋒利無比、望而生畏。指名讀,相機正音。
(3)出示利劍和匕首的圖
片,觀察發(fā)現(xiàn)利劍和匕首的區(qū)別。認識刀劍的“鋒”,理解“鋒利無比”的意思。
(4)學生交流看到鋒利無比的劍和匕首的感受,找出表示這種感受的詞語“望而生畏”。出示“畏”“鬼”的古文字,引導學生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畏”的古文字像鬼手執(zhí)杖形,從而理解會意字“畏”的本義,突破“望而生畏”詞義理解的難點,并指導書寫“畏”字。
【討論:字詞教學很扎實,利劍與匕首的比較,“鋒”的認識,借助字源正確理解并書寫易錯字“畏”,借助關鍵字“畏”理解“望而生畏”的意思,設計非常精心?!?/p>
2. 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1)指名學生朗讀第2~6自然段,思考第2~6自然段分別介紹了恐龍的哪些知識。
(2)說一說第2~6自然段的恐龍知識應該放到博物館的哪個展廳里介紹。出示展廳名(配上圖片):生活環(huán)境廳、形態(tài)廳、親戚廳、生活習性廳、化石廳。
預設難點:第4自然段介紹了恐龍吃什么,第5自然段介紹了恐龍是卵生的,找不到對應的展廳。
組織討論:動物的生活習性包括哪些內(nèi)容?在討論中了解動物的食性、繁殖、行動方式等都屬于生活習性。
【討論:在朗讀理解第2~6自然段的內(nèi)容時,金老師自己設計了多個展廳,讓學生將課文內(nèi)容分類放到不同的展廳里,這是一個非常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只是這里的展廳設計是老師而不是學生。如果這個環(huán)節(jié)放手讓學生自己來設計展廳,先小組討論為展廳取名,再通過交流,評價哪個小組的展廳設計合理,哪個小組的展廳名字取得好。這樣是否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造性呢?】
三、比較閱讀,品悟語言,遷移實踐
1.對比閱讀,領悟運用說明方法介紹恐龍形態(tài)的妙處。
(1)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找出介紹了幾種恐龍,并概括恐龍的外形特點。
(2)出示概括介紹雷龍?zhí)攸c的句子,對比閱讀,領悟課文運用的說明方法。
特點:雷龍是個龐然大物,它的身體很重。
原文:雷龍是個龐然大物,它的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發(fā)出一聲轟響,好似雷鳴一般。
師:與原文語句進行比較,哪一種介紹更具體,表達效果更好?
生:用人們熟悉的大象與陌生的恐龍進行比較,就會讓讀者感受到雷龍大得驚人的特點。
生:通過模擬雷鳴聲來想象雷龍的腳步聲,表達效果更好。
師:課文運用作比較、打比方的方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雷龍又大又重的形態(tài)特點。
(3)出示概括介紹梁龍、劍龍、三角龍形態(tài)特點的句子,與課文對比閱讀,領悟課文運用的說明方法。
梁龍的身體很長。
劍龍的背上有劍板,尾巴上有尾刺。
三角龍有三只大角。
師:將這些概括的語句與
課文具體介紹的語句進行比較,你發(fā)現(xiàn)運用說明方法表達有何妙處?
(交流梁龍時引導學生討論“二十多米”中的“多”能不能去掉,體會說明文表達的準確性;通過看“吊橋”圖片,引導學生領悟打比方要抓住有“共同特征”的事物。交流劍龍時引導學生討論“利劍”能不能換成“匕首”,領悟打比方要選擇最恰當?shù)氖挛?,才能把特點寫得逼真、形象。交流三角龍時引導學生動作演示三角龍“角”的位置和長度。)
(4)破解科學家給這四種恐龍取名的秘密,并引導質(zhì)疑:為什么科學家沒有根據(jù)恐龍的其他形態(tài)特點為恐龍取名為小頭龍或細尾龍?引導學生在探究中感悟:不管是取名還是介紹,都要抓住恐龍最主要的形態(tài)特點。
【討論:在了解恐龍外形特點的基礎上,以雷龍為例子,在比較閱讀中引導學生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再以此為抓手,學習描寫梁龍、劍龍、三角龍的句子,體悟說明文語言形象、準確的表達特點;最后通過取名的探究,發(fā)現(xiàn)描寫恐龍形態(tài)必須抓住最主要的特點。此環(huán)節(jié)層層深入,很有推進感。但是對缺乏說明文閱讀經(jīng)驗的三年級小學生來說,要理解作比較、打比方這些說明方法,說明文語言表達準確以及抓住特點說明這么多有關說明文的知識,要求似乎過多。其實小學生的認識是非常感性的,過于理性的知識教學并不符合兒童的認識規(guī)律。因此這個對說明文知識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否可以壓縮,不必把教師列的說明文方法都要求學生理解。其實學生通過句子比較,認識到怎樣說明事物才具體形象就很不錯了。重在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不花過多時間理性分析說明方法,這樣可以留出更多時間給學生實踐?!?/p>
2.語言實踐,依據(jù)“三星標準”介紹課外的恐龍形態(tài)特點。
(1)教師設疑:如果想要了解這四種恐龍其他方面的知識,比如它們的生活年代、生活習性等,該怎么辦?
學生交流搜集課外資料的不同途徑。
(2)師:我對梁龍很感興趣,在百度中查了關于梁龍的資料,發(fā)現(xiàn)足有七千多字的介紹,我把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整理成了兩句話。(出示句子:梁龍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北美洲,身體全長有二十多米。它們是草食動物,可能會在淺坑中生蛋,并可能成群結(jié)隊行動。)
師:課文中也有描寫梁龍的句子,老師想把課文中的句子去掉,把我整理的兩句話替換進去,你覺得行不行?
學生通過討論,具體感知第2自然段的中心句就像展廳的主題,整個第2自然段的內(nèi)容都要圍繞中心句來介紹,脫離中心句的語句則是多余的。
(3)圍繞第2自然段的中心句,介紹一種課外恐龍的形態(tài)。
①學習星級評價標準:圍繞中心句;抓住主要特點;采用說明方法。
②學生練筆。
③選擇兩三名學生的練筆進行全班示范評價,達到一條標準得一顆星,達到三條標準得三顆星,超過三條標準(如運用了兩三種說明方法等)可以得附加星。
④在示范評價的基礎上,同桌相互評價。
【討論:學習了寫作方法以后,緊跟著設計了動筆環(huán)節(jié),介紹課外恐龍的形態(tài),增加學生的動筆實踐,值得肯定。只是教師在“抓住主要特點,采用說明的方法”基礎上又增加了“圍繞中心句說明”的要求。三年級學生剛剛開始接觸中心句,因此教師特意出示課外資料中對梁龍的介紹,在“能不能替換”的討論中促使學生對中心句的認識從概念走向具體,這樣指導當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無意中又提高了表達的要求。如果刪去中心句這個要求,就只是要求學生運用說明方法介紹恐龍的外形特點,既可以節(jié)約教學時間,又能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說明方法的運用上。這樣設計動筆練習,目標更加明確集中,對提升學生表達能力更加有效!】
【修改建議】
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說明文。說明文課文怎樣上?像這樣一篇課文,不少教師將教學重點定位在教學有關恐龍的知識,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認識恐龍的種類、形態(tài)特點和生活習性等,這樣就很容易將說明文上成科學常識課。金老師設計的這堂課,其教學目標定位在“初步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能圍繞中心句,抓住主要特點,采用說明方法介紹其他恐龍的形態(tài)特點”上。有關恐龍的知識是課文內(nèi)容,而通過課文理解認識說明的方法,并且結(jié)合恐龍形態(tài)介紹遷移運用所學的說明方法,這才是語文課程內(nèi)容。這篇課文設計反映出金老師正確的語文教學觀。特別是她在教學設計時能充分利用本地中華恐龍園的資源,設計出一系列的語言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說明文知識,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是可圈可點的。
當然,這堂課的設計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我建議金老師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修改。
1. 第一環(huán)節(jié)的恐龍展廳設計,教師直接提供展廳的名字,主要是讓學生理清課文層次和主要內(nèi)容。建議讓學生自己來設計展廳,自己為展廳取名,先小組討論,然后全班交流講評。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不僅可以正確理解課文的層次和主要內(nèi)容,還鍛煉了學生列小標題的能力。這樣的課堂實踐活動很具有挑戰(zhàn)性,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造性。
2.第二環(huán)節(jié)中,說明文知識的理解分析是否可以再壓縮些?教師解讀文本時會發(fā)現(xiàn)課文中包含的諸多有關說明文的知識,這是教師的專業(yè)解讀,反映出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其實三年級學生剛剛接觸說明文,文體意識非常淡薄,要區(qū)分清楚敘述、描寫、說明等表達方式也不容易,再要細化到區(qū)分什么樣的說明方法,難度就更大了。金老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設計了句子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具體語句的比較,就能感性認識“這樣說明事物才具體形象”。至于作者采用了怎樣的說明方法,似乎無須再去深究。其實作者在介紹恐龍時,也不是先想好用什么方法,再來介紹恐龍的。對小學生來說,熟悉說明文的語言表達經(jīng)驗,豐富感性認識,相較對說明方法的理性認識更加重要。因此這一環(huán)節(jié)應該加強的是課文朗讀,在熟悉課文語言的基礎上,再讓學生來介紹各種恐龍的外形特點,這樣可能更有利于學生下一環(huán)節(jié)中語言的遷移運用。
3. 介紹一種其他恐龍的形態(tài),提出要“圍繞中心句、抓住主要特點、采用說明方法”,并且特別強調(diào)要運用兩三種說明方法,難度是否偏高?建議減少要求,只讓學生具體介紹恐龍的形態(tài),評價重點落在“誰的介紹更加具體、形象,讓人看了就能夠想象出恐龍的樣子上”,教師不去有意強調(diào)運用幾種說明方法或運用何種說明方法,這樣是否更加符合兒童語言表達規(guī)律,等。
4.在學生表達實踐和交流以后,建議增加一個修改的環(huán)節(jié)。學生有了一次表達實踐,加上師生共同交流點評,會有很多新的認識和體會,這時候讓學生自己修改所寫的恐龍介紹,學生就可以真正感受到自己學習的進步。學生學習運用說明的方式來介紹恐龍,往往不能一次就寫好,讓學生有反復認識反復修改的機會,其收獲會更大。
以上建議供金老師修改時參考。
第二次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理解“鋒利無比”“望而生畏”等詞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習第2自然段,初步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嘗試自主介紹其他恐龍的形態(tài)特點,在實踐中感悟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
3.通過閱讀激發(fā)探究恐龍奧秘的興趣,能運用課外資料制作恐龍名片,從中受到科學精神的滋養(yǎng)和熏陶。
【教學過程】
一、穿越時空“看”恐龍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教師在常州中華恐龍園與恐龍雕塑的合影,引出穿越到侏羅紀的話題。教師語言創(chuàng)設穿越情境:“讓我們閉上眼睛,坐上魔法小火車,一起穿越時光的隧道。哇!這隧道很長很長!有一億五千萬年,可是我們的魔法小火車很神奇,一會兒就到了??欤犻_眼睛,你們看——”(播放視頻)組織學生交流穿越到侏羅紀的所見所感。教師在點評中引導學生認識恐龍的生活環(huán)境和活動范圍,相機理解“沼澤”“漫游”的意思。
2.揭示課題,了解文體。
(1)師:這段文字描繪了我們剛才看到的畫面。(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朗讀。)
(2)組織學生討論:如果根據(jù)這段文字來為常州恐龍博物館設置知識展廳,你會為這個展廳取什么名字?
(預設:恐龍生活的年代、神奇的侏羅紀等,讓學生比較,看最喜歡哪個名字。)
(3)揭示課題,教師簡單介紹文體:這段文字出自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恐龍》,這是一篇專門介紹恐龍知識的說明文。
【討論:金老師用圖片、視頻、音樂等手段,讓學生穿越到神奇的侏羅紀,學生學習課文、了解恐龍的興趣瞬間被觸發(fā)。在讀懂第1自然段課文內(nèi)容時,教師采用了為恐龍展廳取名的活動,設計頗具匠心。第1自然段的“取名”活動在班級層面展開,為第二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第2~6自然段,并為各個展廳取名提供了很好的樣例?!?/p>
二、設計展廳“知”恐龍
1.初讀課文,檢查生字詞。
(1)出示詞串:利劍、匕首、鋒利無比、望而生畏。 指名讀,相機正音。
(2)出示利劍和匕首的圖
片,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它們的區(qū)別。
(3)看圖認識刀劍的“鋒”在哪里,理解“鋒利無比”的意思。
(4)學生交流看到鋒利無比的劍和匕首的感受,找出表示這種感受的詞語“望而生畏”。出示“畏”“鬼”的古文字,引導學生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畏”的古文字像鬼手執(zhí)杖形,從而理解會意字“畏”的本義,突破“望而生畏”詞義理解的難點,并指導書寫“畏”字。
2. 小組合作設計展廳名字,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1)小組成員開火車朗讀第2~6自然段。
(2)小組合作設計恐龍博物館。先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構(gòu)思一個恐龍博物館,討論這個博物館可以分為哪幾個知識展廳,再為這些展廳取合適的名字。
(3)全班交流。小組代表匯報合作學習成果,臺上臺下互動評議,討論哪些小組的展廳設計得合理,哪些小組展廳的名字取得奪人眼球、有情趣,并通過評價推選最佳的展廳設計小組。
【討論:相比第一次設計中將段落內(nèi)容與展廳“連線”的做法,當“展廳設計師”對學生來說更有挑戰(zhàn)性,更具真實感。特別是以“為展廳取名”的方式,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課文,依據(jù)課文內(nèi)容設置恐龍知識展廳的設計,很有創(chuàng)意。讓學生在充滿情趣、充滿挑戰(zhàn)的活動中理清文脈,整體感知課文。為展廳取名是運用語言文字的訓練,也是一種列小標題的實戰(zhàn)訓練。】
三、語言實踐“品”恐龍
1.對比閱讀,初步領悟說明方法。
(1)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找出介紹了幾種恐龍,并概括恐龍的外形特點。
(2)出示概括介紹雷龍?zhí)攸c的句子——“雷龍是個龐然大物,它的身體很重”,與課文具體介紹的語句進行比較閱讀。教師化身記者采訪小游客:“你來到種類形態(tài)廳,喜歡讀到哪一種介紹?”學生從游客的角度進行比較閱讀。交流中教師引導學生模擬雷鳴聲來讓他們想象雷龍的腳步聲,體會打比方的表達效果。
(3)出示概括介紹梁龍、劍龍、三角龍形態(tài)特點的句子——
梁龍的身體很長。
劍龍的背上有劍板,尾巴上有尾刺。
三角龍有三只大角。
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中具體介紹的語句,交流體悟運用說明方法表達的妙處。
(交流梁龍時通過看“吊橋”圖片,引導學生領悟打比方要抓住有“共同特征”的事物。交流劍龍時讓學生討論“利劍”能不能換成“匕首”,從而領悟打比方要選擇最恰當?shù)氖挛?,才能把特點寫得逼真、形象。)
(4)看圖介紹課文中雷龍、梁龍、劍龍、三角龍的形態(tài)特點??凑l的介紹最能吸引觀眾。
【討論:這一部分通過比較閱讀,反復朗讀課文中具體介紹恐龍形態(tài)特點的語句,并且看圖介紹恐龍的形態(tài)特點,旨在幫助學生熟悉說明文的語言,積累表達經(jīng)驗,豐富感性認識。對于說明的方法,教師只是隨口點明打比方這種說明方法,對其他說明方法沒有去細化,同時刪去了第一次設計中說明文語言的特點和給文中四種恐龍取名秘密的探究,這樣大大節(jié)省了關于“方法”教學的時間,重在引領學生內(nèi)化課文語言和感性積累說明文語言表達經(jīng)驗。取舍之間體現(xiàn)出教師把有限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實踐的意識轉(zhuǎn)變?!?/p>
2.語言實踐,運用方法進行介紹。
(1) 恐龍的種類的確很多,據(jù)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世界上恐龍的種類共有900~1200種,形態(tài)也的確是千奇百怪,你們看——(出示恐龍圖片)
(2) 你能不能選擇一種恐龍,結(jié)合課外搜集的資料,模仿課文的語言介紹一下它的外形特點?(生練筆)
(3) 選擇兩三名學生的練筆進行全班生生互動的示范
評價。
出示學生練筆一:震龍是個龐然大物,它的身體有40噸重,比8頭大象還要重。它高大得像一座小山,走起路來地動山搖,好像發(fā)生了地震。
組織學生評價:這位同學的介紹哪里寫得好?哪里還需要修改?通過評價讓學生感知這位同學模仿書上描寫雷龍的句子,運用了列數(shù)字、作比較、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寫出了震龍又大又重的特點,但是“有40噸重”表達不夠準確,可以改為“超過40噸”。
出示學生練筆二、三,組織學生評價,評價時關注同伴在介紹時采用哪些說明方法突出了恐龍的外形特點,哪些詞句的表達不夠準確,需要修改。
(4)在示范評價的基礎上同桌相互評價。
(5) 學生在同桌評價的基礎上修改自己的小練筆。
【討論: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在語言實踐中提升的。本環(huán)節(jié)通過“看圖、練筆、全班示范評價、同桌相互評價、自主修改”五個步驟引導學生介紹其他恐龍的形態(tài),這樣設計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說明方法的運用上,動筆練習目標更加明確集中,加強了學生的實踐,突出了語文課的實踐性,對提升學生表達能力更加有效,因為這時學生在實踐中已經(jīng)積累了切身體驗?!?/p>
四、角色扮演“講”恐龍
1.過渡:剛才同學們都各自選擇了一種恐龍,結(jié)合課外搜集的資料,介紹了它的外形特點?,F(xiàn)在讓我們以恐龍博物館講解員的身份走進恐龍展廳,每個小組將課外搜集的資料組合成恐龍知識展廳的講解詞。
2.先組內(nèi)同學交流介紹,形成本組的恐龍知識主題展廳講解詞。
3. 指名小組上臺,組員扮演展廳的小小講解員,介紹恐龍知識。臺下的同學認真傾聽,并進行互動評價。
評價要點:哪個同學把恐龍知識介紹得最清楚,最吸引人?哪個小組介紹得最好?
【討論:這是一次很有挑戰(zhàn)性的語言實踐活動。小組成員選擇同一個展廳知識相互介紹,讓每個學生寫的文章有發(fā)表的機會,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學生交流時可以發(fā)現(xiàn)對同一個恐龍知識的多元介紹方式,有助于組內(nèi)伙伴形成互動學習的生動局面。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再要求每組同學將各自的介紹組合成本組的恐龍知識展廳講解詞,而且讓每組同學進行介紹,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并進行互動評價。這樣既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其他小組講解的亮點,從中獲得啟發(fā);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這樣的語言表達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對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培養(yǎng)他們認真傾聽的習慣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生在寫、聽、評等多樣化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對如何運用說明方法的認識也會有具體而深切的體會。】
執(zhí)教者磨課體會
1.跳出“知識方法”的陷阱,
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
在第一次的教學設計中,我用12分鐘的時間和學生討論列數(shù)字、作比較、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用6分鐘的時間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抓住特點、圍繞中心句”進行說明的語文知識,而學生的練筆實踐只有3分鐘。 吳教授指出:“當下許多教師上語文課已經(jīng)從過去‘教課文的陷阱中跳了出來,但似乎又陷入了另外一個陷阱,把語文課上成語文知識課,將知識方法指導視作語文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眳墙淌诘脑捳衩@發(fā)聵,使我清醒地認識到對缺乏說明文閱讀經(jīng)驗的三年級小學生來說,“實踐”比方法的指導、知識的教學更重要。
于是,在第二次備課時,我打破之前自認為完美的活動設計,調(diào)整了學習的內(nèi)容和各環(huán)節(jié)時間的分配,大大壓縮了說明方法的教學時間,刪去了說明文語言特點的感悟和恐龍取名秘密的探究,強化了學生“概括、朗讀、練筆、評價、修改、講解”等多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多樣化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實際教學后發(fā)現(xiàn),雖然課堂上活動的推進不像原先那樣嚴謹,雖然一開始學生的表達出現(xiàn)了這樣那樣的小問題,但是學生主動表達的愿望更強烈了,他們浸入了語文實踐的大海,在嗆水中、在旋渦和風浪中學會了游泳。比如,在模仿課文寫法介紹一種恐龍的形態(tài)這一實踐中,學生先通過自主練筆積累了實踐的經(jīng)驗,再通過生生互動評價感知到運用說明方法就能把自己喜歡的恐龍形態(tài)介紹得更吸引人,最后通過自我修改轉(zhuǎn)化了生生互動交流中產(chǎn)生的新認識、新體會,把自己喜歡的恐龍形態(tài)介紹得栩栩如生。
2. 走出“教師替代”的誤區(qū),給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空間
常州中華恐龍園是聞名全國的恐龍主題游樂園,在第一次備課時我就告訴自己:要充分利用好恐龍園這一本土教學資源,常州的語文老師上《恐龍》一課,應該和其他地區(qū)的語文老師不一樣。于是我對照課文內(nèi)容,模擬恐龍博物館設計了恐龍知識展廳,讓學生對照展廳的名字,說說每一自然段的內(nèi)容可以放到哪個展廳里。吳教授肯定了設計展廳是一個非常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同時指出應該讓學生自己當展廳設計師,小組合作設計展廳,為展廳取名,討論取名的優(yōu)劣。此時我才察覺到教師當展廳設計師,其實質(zhì)是包辦替代了學生的學習,學生成了學習的配角,這樣的活動設計缺乏彈性,沒有給學生提供思維發(fā)展和能力提升的空間,也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造性。
第二次教學設計時,我先以第1自然段為例,在班級層面指導學生根據(jù)文字為恐龍博物館設計展廳,并為展廳取名。然后放手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根據(jù)第2~6自然段的內(nèi)容來設計展廳并取名。按照新的設計執(zhí)教后,我欣喜地發(fā)現(xiàn)只要給學生空間,他們就會呈現(xiàn)出無限的創(chuàng)意和精彩。他們會為第3自然段取名為“親戚廳”還是“同時代生物廳”而爭論;他們會為第4、第5自然段是設計一個展廳還是兩個展廳而據(jù)理力爭;他們會為第6自然段設計的展廳取各種各樣的名字,如謎團廳、毀滅廳、滅絕廳等。學生在游戲式的活動中理清了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恐龍知識的,并于無痕中提升了概括能力,促進了思維的發(fā)展。
3. 舍棄“全面完整”的高標,促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
第一次設計時,在練筆前我?guī)ьI學生學習了“三星”級評價標準,讓學生對照評價標準進行練筆,并互動評價。執(zhí)教后發(fā)現(xiàn)因為要求太多,有些學生被這些要求束縛了,反而無從下筆。吳教授針對這一現(xiàn)象提出了改進意見:“如果刪去中心句這個要求,就只是要求學生運用說明方法介紹恐龍的外形特點,既可以節(jié)約教學時間,又能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說明方法的運用上。”在吳教授的建議下,我舍棄了原先的“三星”級練筆標準,讓學生選擇一種恐龍,結(jié)合課外搜集的資料,模仿課文的語言介紹其外形特點。事實證明,這樣的設計更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學情,學生表達能力提升的目標更清晰了,表達練習的效果也更明顯了。
前后兩次教學實踐,我在“改變之間”進一步清晰了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和任務,在“取舍之間”進一步確立了語文課的兒童立場。磨課的經(jīng)歷也啟示我,未來教學生涯的每一節(jié)課都要遵循兒童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遵循語文教學的基本原理,唯如此,才能切實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吳教授磨課感言
《恐龍》是一篇真正意義上的知識性說明文,它運用列數(shù)字、作比較、打比方等基本的說明方法,條理清晰地介紹了恐龍的知識。文章淺顯易懂,但稍不注意就會上成學習恐龍知識的科學常識課。金老師的這堂課將教學重點確定為“初步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嘗試自主介紹其他恐龍的形態(tài)特點,在實踐中感悟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正確地把握住了語文課的性質(zhì)任務。
當下許多教師上語文課已經(jīng)從過去“教課文”這個陷阱中跳了出來,但似乎又陷入了另外一個陷阱,就是把語文課上成語文知識課,將知識方法指導視作語文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其實學習語言知識或運作規(guī)則,與學會如何運用語言不是一回事。正如課標指出的,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性課程,而不是一門知識性課程。兒童學習語言主要不是學習語言知識或語言規(guī)則,而是學習語言運用。就像我們學習計算機,首先要學的不是計算機的原理,而是計算機如何操作,因此不必在計算機原理的學習上花費太多工夫。所以心理學研究認為,小學生學習母語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教規(guī)則性的語文知識,而是在閱讀實踐中學習閱讀,在寫作實踐中學習寫作,這是兒童學習語文最有效的途徑。對成人學習語文來說,方法規(guī)律的直接指導可能有效,而對兒童來說不一定有效。兒童正處于語文學習經(jīng)驗積累的初級階段,這時候他們最需要的是聽說讀寫的實踐,在實踐中積累語文經(jīng)驗,語文知識和方法規(guī)則也應該是學生在語文實踐中體會感悟的。這是兒童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也是語文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原理。
然而,現(xiàn)代語文教學恰恰在對這一基本原理的認識上產(chǎn)生誤解,以為學生學習語文應該先理解方法規(guī)律,然后才能運用。教師備課時最關注的是這篇課文應該教學哪些方法規(guī)律,似乎語文課上不教給學生一些方法規(guī)律,教師就沒有盡到指導責任,金老師的第一次教學設計也很明顯地表現(xiàn)出這樣一種傾向:在“領悟運用說明方法介紹恐龍形態(tài)的妙處”環(huán)節(jié),花了很多時間指導學生理解說明的方法、說明文語言表達的特點;在跟進的“語言實踐”環(huán)節(jié)中又提出“要圍繞中心句介紹恐龍的特點”。在方法指導上所花的時間遠遠超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進行寫作練習的時間。其實對學生來說,最缺少的是如何具體介紹恐龍形態(tài)的實踐經(jīng)驗,如果先讓學生模仿課文動筆介紹恐龍形態(tài),在此基礎上讓他們對照課文發(fā)現(xiàn)差異,尋找自己介紹時的不足,然后修改自己的練筆。按照這樣的程序去指導,學生不僅能將恐龍的外形介紹得更加具體,對說明方法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切而實感。
按照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我們的語文教師是否應該對語文課的方法指導重新進行調(diào)整:從原來的以方法指導為先,改為以學生的實踐為先;從原來的重視教師的方法指導,改為重視學生的運用實踐;從原來的追求方法指導的完整性,改為方法指導的針對性。語文是一門實踐性課程,語文課上學生親身參與的語文實踐活動,比教師的方法規(guī)律指導更重要,也更有效。
金老師在第二次教學設計時強化了學生的語文實踐。修改后的教學設計安排了三次語言學習的實踐活動:第一次,依據(jù)課文內(nèi)容為恐龍知識展廳取名,讓學生在充滿情趣的活動中理清文脈,整體感知課文;第二次,模仿課文寫法介紹一種恐龍的形態(tài),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學生動筆寫作以后,教師組織學生交流點評,并且再引導學生進行修改;第三次,扮演展廳的小小講解員,以小組為單位,結(jié)合課外搜集的資料介紹恐龍知識。
這堂課以學生饒有趣味的語言實踐活動為經(jīng),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理解語言、運用語言、遷移實踐,在語言實踐活動中體會說明文的寫作方法;又把課外資料的搜集和運用巧妙地引入課堂,激發(fā)學生拓展閱讀的興趣,從而讓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落地,上出了說明文的趣味和語文味,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正確的語文教育觀和大語文教育思想。
(作者單位:江蘇常州市新北區(qū)小河中心小學/上海師范
大學)
責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