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浩
摘 要:地方民族院校法學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地方性和民族性法治人才,以為地方法治建設和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主體互動教學模式是地方民族院校法學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有效路徑選擇。
關鍵詞:民族性;地方性;主體間性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1-0042-02
Abstract: The training goals of applied talents of law major of local minority colleges is to foster local and ethnic talents specialized in rule of law,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for local leg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specialized in law of local minority colleges.
Keywords: ethnic; local; intersujectivity
主體間性是一個重要的哲學范疇,指主體之間的關系,是社會性的重要表現(xiàn)。長期以來人們在認識論研究中側重于主客間性關系的研究,主體間性往往被忽視。地方民族院校法學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有效路徑之一是引入主體間性理論,采用主體互動教學模式。
一、地方民族院校法學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定位
在我國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中提到,特色發(fā)展是教育未來的發(fā)展方向,綱要認為中國的教育缺少選擇性,都是使用同一個教育標準同一個教學模式,用統(tǒng)一的東西面對不同的學生。因此高校應該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不同的辦學理念和辦學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的領域辦出特色。[1]地方民族院校法學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定位上就應該突出自身的特點,避免自己的人才培養(yǎng)缺少特色,不適合本校生源。地方民族院校法學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特點就在于地方性和民族性這兩點。因此地方民族院校法學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應定位于培養(yǎng)地方性和民族性法治人才,以為地方法治建設和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二、地方民族院校法學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有效路徑——主體互動教學模式
主體互動教學模式直接源于主體間性理論。主體間性理論產生的原因是因為人在深化認識客體時發(fā)現(xiàn)了有和“我”一樣的“他”,而“我”和“他”之間不是認識主體與認識對象之間的關系,都是認識主體之間的關系。而要達到“我”與“他”之間的互識和共識就必須在平等的基礎上通過溝通才能夠達致。截至目前我國共有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其中有5個民族自治區(qū),30個自治州和120個自治縣、旗。民族地區(qū)分布廣泛,受到地域和民族差異性的影響,他們之間的差異很大。而民族地區(qū)地方院校的生源中地方生源和少數(shù)民族學生生源占的比重相當大,這些學生之間受地域和民族習性的不同有很多東西存在認識上的差異性。因此要培養(yǎng)地方性和民族性法治人才地方民族院校法學本科應該采用主體互動教學模式,只有這種教學模式才能在互動中,交往中達致共識和互識,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民族性和地方性的法治人才。
主體間性概念來自于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無論如何,在我之內,在我的先驗地還原了的純粹的意識生活領域之內,我所經驗到的這個世界連同他人在內,按照經驗的意義,可以說,并不是我個人綜合的產物,而只是一個外在于我的世界,一個交互主體性的世界,是為每個人在此存在著的世界,是每個人都能理解其客觀對象(objiek-ten)的世界?!盵2]這個交互主體性的世界,就是一種主體間性的世界。在這種世界中各個主體在地位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并互相交往。從單純的“我”對客體的理解變?yōu)椤拔覀儭睂腕w的理解,從“我”走向“他”,“我”和“你”和“他”之間相輔相成。關注民族差異和地方差異,掌握話語的共同性,是地方民族院校法學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新視野。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建立在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過程中,認為在教的過程中教師是教的主體,而相對的教學資源和學生都是教的對象。而從學生學的角度而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相對應的教學資源和教師都是學的對象。因此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建立在主客對立化的二元思維模式中。“主客關系只是主體與對象的一種關系,除了主客關系之外,還存在著主體與主體的關系即主體間的關系?!盵3]基于主體間性理論我們就可以走出師生互為主客體的二元思維去承認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的主體。那么, 師生間的關系是主體間的關系。
主體間性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充分尊重和強調學生和教師等主體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性,對話性和交往性,在互動對話和交往中達成共識和互識。因此在主體間性理論指導下建構的“主體互動教學模型”與地方民族院校法學本科課堂教學模式不但在理論上是契合的,而且在實踐上也是可操作的。有學者談到“課堂教學的效果應該體現(xiàn)為是否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否向學生提供了合適的學習資源和機會,是否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策略,是否解決了學生的學習困難,是否向學生提供了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等。”[4]因此地方民族院校法學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效果應該體現(xiàn)為是否和能否激發(fā)民族地區(qū)地方院校法學本科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否和能否向地方民族院校法學本科生提供合適的學習資源和機會,是否培養(yǎng)了地方民族院校法學本科生的學習策略,是否和能否解決地方民族院校法學本科生的學習困難,是否和能否向地方民族院校法學本科生提供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等。而要達到上述效果,在地方民族院校法學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路徑選擇上“主體互動教學模式”的確立成為了不二之選。
三、主體互動教學模式的實現(xiàn)路徑
“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精神和靈魂的交流活動,旨在通過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識行為的規(guī)范而使年輕一代自由地生成。”[5]傳統(tǒng)的無論是教師中心論亦或是學生中心論,都是主客二元對立中的理論。教師主體說因為過分強調教師的主體性,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教學演變成了教師作為強勢主體的“一言堂”。師生之間由于缺乏平等的對話而導致師生關系異化。學生主體說強調學生是一切教學活動的中心,能很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但過分注重學生主動習得的直接經驗,忽視了教師講授的重要性,往往導致學生難以系統(tǒng)掌握知識。正如哈貝馬斯所言:“按照我的理解,交往行為是以象征(符號)為媒介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表示在共同的、即主觀上相互理解和相互制約的規(guī)范下,主體之間——至少有兩個主體——的相互行為?!盵6]主體互動教學模式由于建立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等主體之間的交往互動基礎上,是在承認教師的主體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的基礎上建立的模式,因此能有效地克服前述單純教師主體和單純學生主體說的不足。因此主體互動教學模式是地方民族院校法學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路徑。這種教學模式是一種從灌輸走向對話,從獨白走向溝通的教學模式,因此主體互動教學模式的實現(xiàn)路徑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交往,更離不開對話和溝通。
(一)主體性是交往的前提
主體互動教學模式要能夠順利實施,要能夠充分的互動,前提是要互動的各方,必須充分地掌握教學資源,理解教學資源已形成主體性認識。而主體性的形成離不開下列兩個方面:一方面主體的認識能力與認識工具(教學資源)形成一種互動關系,一個人的認識能力決定其能掌握多少認識的工具,因此主體的認識能力將決定主體對認識工具掌握的程度。由于地方民族院校法學本科的學生大多來自民族地區(qū)生源素質受到地域和民族的影響參差不齊,對認識工具的掌握容易受到自己民族和地方的影響。因此對認識工具的掌握更加離不開主體間性的作用,教學參與的各主體之間的交往有利于共識知識的形成??梢娬J識工具內含的主體間性對知識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保證作用。另一方面主體的認識能力還受到社會實踐的影響。地方民族院校法學本科專業(yè)學生培養(yǎng)定位于地方性民族性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而這種人才的培養(yǎng)過程離不開民族地區(qū)基層的實踐,因此也可以說認識工具的主體間性實際上也來源于實踐的社會性。因此,主體性的形成離不開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而在民族地區(qū)地方院校法學本科教育中能夠平等且充分交往的前提就是要讓交往的主體形成主體性。
(二)交往是主體互動教學模式的本質
人是社會存在物,人的發(fā)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與“我”之外的“他”之間的交往活動中實現(xiàn)的。人的社會共性,人格個性都是在交往中形成。在法學課堂上面對一個文本,同時會出現(xiàn)眾多的理解,尤其是在民族地區(qū)地方院校更是如此。因為這種學校生源構成中大多數(shù)是來自于不同民族的學生(包括本地的和外地的),這種不同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實時發(fā)生碰撞,差異更加顯著。因此課堂就成為了展示主體間性的最佳空間。這種主體互動教學模式,通過不同的主體之間的交往和對話、交流,知識不斷的碰撞,認識差異不斷的顯現(xiàn),十分有利于作為主體一方的老師在交往中,對話中讓同學們掌握知識。讓師生在互動中互相促進,互相提升,真正形成教學相長。
反思我們當前地方民族院校法學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困境,其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這種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前提令人質疑,用主客體理論指導下,來培養(yǎng)主體的人,因此在理論上必然出現(xiàn)刻舟求劍的內在悖論。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間沒有充分交往,沒有平等溝通,往往出現(xiàn)的結果就是教師自己上自己的課,學生自己聽自己的課。學生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與學生對于教師的上課內容的贊成程度有多少之間被認為割裂。教與學直接被分開,變成了兩個互不交叉的平行線,永遠都是在各說各話,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根基都不存在。所以在地方民族院校法學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應該確立主體間性,沿用主體互動教學模式,是當前地方民族院校法學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2015-06-05.
[2]胡塞爾.笛卡爾式的沉思[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122.
[3]康偉.教育研究范式轉換——從主體型到主體間性[J].教育科學,2006(12).
[4]束定芳.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我們教什么,怎么教?——寫在首屆“外教社杯”全國大學英語教學大賽閉幕之際[J].外語界,2010(6).
[5]陳章龍,盧彪.主體間性視域中的核心價值體系教育[J].江海學刊,2012(2).
[6]歐立同,等.法蘭克福學派研究[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397,396.